晏子谏齐景公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晏子谏景公翻译赏析文言文《晏子谏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释】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
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此为虚词,表多次。
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大衣。
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裘:皮衣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闻:听命;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寒冷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阐明。
18 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 善:好的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回答。
25与:给。
26见:召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3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翻译】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
晏子劝谏原文及翻译晏子谏杀烛邹刘向〔两汉〕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
”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好:爱好,喜爱。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汝:你。
谏:规劝罪三:三条罪状。
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
下文的“罪一”“罪二”是:这。
欲(召吏欲杀之):想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精选8篇)篇1:《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2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刘向《晏子春秋》)○1晏子:名婴,齐国宰相。
景公:齐国国君。
○2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A.饱而知人之饥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D.五谷不收谓之饥(2)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B.蹇叔之子与师C.与嬴而不助五国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1.(1)BCD(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
/D:指荒年。
)(2)AD(A/D:给予/B:参与。
/C:交好。
)2.(1)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2)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3.晏子早就有意进谏,乘天寒,入见景公才随机而进言。
这从晏子之言严谨而雄辩可看出。
4.排比使谏言语意集中,文气酣畅,加强了说服人的'力量。
试题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②公被狐白之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10.(1)①晋见或拜见②通“披”,披着(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古诗晏子谏齐景公翻译赏析文言文《晏子谏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释】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
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此为虚词,表多次。
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大衣。
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裘:皮衣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闻:听命;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寒冷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阐明。
18 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 善:好的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回答。
25与:给。
26见:召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3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翻译】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
晏子谏齐景公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答案晏子谏齐景公【原文】景公1之时,雨雪2三日而不霁3。
公被4狐白之裘5,坐于堂侧陛6。
晏子入见,立有间7。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8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9矣。
”乃10令出裘发粟与饥寒11者。
令所睹于途12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13者,无问其家;偱14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15兼月16,疾者兼岁16。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17其所欲18,景公能行19其所善20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注释】1景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
2.雨(yù)雪:下雪。
雨,动词,下雨。
3.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4.被:同“披”。
5.裘:皮衣。
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6.陛:台阶。
7. 有间:一会儿。
8.逸:安逸,闲适。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受到教诲。
10.乃:于是,就。
11.饥寒:指饥寒的老百姓。
12.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既事:指任职。
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16.兼月:两个月。
兼岁:两年。
兼,两倍的。
17.明:阐明。
18.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善:善行,德政。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了三天雪不转晴。
齐景公披着狐狸皮毛的皮衣,坐在朝堂旁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了一会儿,齐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三天,但是天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不冷吗?”齐景公笑了。
晏子说:“现在您不知道百姓啊。
”齐景公说:“好!我懂得你的话了。
”于是命人拿出皮衣、粮食,发放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命令凡看见路途上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巷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
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发给两年的粮食。
文言文《晏子谏杀烛邹》全文及翻译上学的时候,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晏子谏杀烛邹》全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及注释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
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
不久,鸟逃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
”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好:爱好,喜爱。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晏子劝谏景公饮酒
【原文】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
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
不然,章赐死。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
不然,章赐死。
’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
”于是公遂废酒。
【注释】
①弦章:齐国大夫。
②废酒:停止喝酒。
③章赐死:即把弦章赐死。
④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
⑤爱:吝惜,舍不得。
⑥ 愿:希望。
废:停止。
【译文】
齐景公喝酒,喝了七天七夜。
大夫弦章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请您不要喝了!不然的话,就赐我死。
” 晏婴拜见,景公对他说:“弦章劝诫我说:‘希望我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赐他死。
’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受臣子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 晏婴回答说:“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假使遇到桀、纣那样的暴君,弦章已经死了很久了。
”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
《晏子谏杀烛邹》原文|译文|寓意《晏子谏杀烛邹》讲了晏子向齐景公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后,成功阻止齐景公杀烛邹的故事。
体现了晏子的说服技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机智勇敢的精神。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晏子谏杀烛邹》原文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及注释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
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
不久,鸟逃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
”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好:爱好,喜爱。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晏子谏齐景公》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翻译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
”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注释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
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此为虚词,表多次。
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大衣。
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裘:皮衣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晏子谏齐景公
齐景公喜欢打猎,让一个名叫烛邹的人管理禽鸟。
不料,一天大风雪来临,刮倒了栅栏,禽鸟全部跑掉了,景公大怒,下令将烛邹杀掉。
在斩首之前,足智多谋的晏子对景公说:“请让我将烛邹的罪状——指出之后再斩,让他死得心服口服好吗?”景公说:“可以。
”于是晏子将其三大罪状公布如下:“第一,烛邹,由于你的玩忽职守使君王喜爱的禽鸟丢失;第二,为此使君王还要杀人,有害君王的身心健康;第三,如果各路诸侯听到此事,会误以为我们的君王是重鸟轻人的人,这对江山社稷的影响该多大呀!烛邹,你可知罪?”说罢,景公犹豫了,下令:“不要杀!”并对晏子说:“我聆听到了你对我的暗示。
”
晏子本来对景公的任性和残暴极为不满,可他却以谴责烛邹,赞成齐景公的姿态出现,借诸侯之口,巧妙地点出齐景公重鸟轻人导致的后果,从而使景公在自己埋伏的语意中思悔、觉醒,既保住了君王的尊严有挽救了烛邹的性命。
晏子谏景公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
”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
齐景公好服紫,国中莫不畏紫。
齐景公曰:“吾欲为之衣紫。
”晏子曰:“此非君所宜也。
夫紫者,贵色也。
非君之服。
且紫非宜于君。
君衣紫,则民无敢衣紫;君衣紫,则民无敢衣非紫。
是以君衣紫,则民无衣也。
君不欲民无衣,则莫若衣缁。
缁者,黑也。
黑者,地色也。
地,王者之象也。
地得其中,故能生万物。
君若衣缁,则民无不衣矣。
且缁者,贱色也。
民得衣缁,则民无敢衣紫。
君衣缁,则民无敢衣非紫。
是以君衣缁,则民无不衣缁。
君欲民无不衣,则莫若衣缁。
缁之得,民之利也。
君若衣缁,则民无不衣缁。
此所谓‘上服下效,上乱下从’者也。
君其无衣紫,以顺民也。
”《晏子讽谏》翻译:齐景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上下没有人不惧怕紫色。
齐景公说:“我想为自己做一套紫色的衣服。
”晏子说:“这不合乎您的身份。
紫色是一种尊贵的颜色,不适合您穿。
而且紫色并不适合您。
如果您穿紫色,那么百姓中没有人敢穿紫色;如果您穿紫色,那么百姓中没有人敢穿非紫色。
这样看来,如果您穿紫色,百姓将没有衣服可穿。
您不想让百姓没有衣服穿,那么不如穿黑色的衣服。
黑色,是地面的颜色。
地,是君王的象征。
地能够保持中和,因此能够孕育万物。
如果您穿黑色,那么百姓都将有衣服穿。
而且黑色是一种低贱的颜色。
百姓能够穿黑色,那么就没有人敢穿紫色。
您穿黑色,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穿非紫色。
这样看来,如果您穿黑色,百姓都将穿黑色。
您想让百姓都有衣服穿,那么不如穿黑色。
黑色的得用,是百姓的福祉。
如果您穿黑色,那么百姓都将穿黑色。
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上行乱下从’的道理。
您还是不要穿紫色,以顺应百姓的心意。
”晏子在这段讽谏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反讽的手法,通过对颜色的比喻,暗示了齐景公的行为对百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百姓。
晏子的言辞既委婉又深刻,使齐景公能够接受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体现了晏子高超的治国智慧。
景公之时,齐国大旱,民无所食。
公患之,欲以饮马于池中,而歌《伐檀》之诗。
晏子进谏曰:“臣闻之,古之贤君,不独乐其乐,而忧其忧。
今国家大旱,民无生计,陛下乃欲饮马于池,而歌《伐檀》,此非所以为忧也。
臣恐陛下此举,非所以为政之道也。
”公曰:“寡人知旱之甚,然独饮马于池,有何不可?”晏子对曰:“陛下,此乃小人之心,非君子之所为也。
夫水者,万物之所生,民之命脉也。
今旱如此,民已饥渴,陛下欲以马饮池,是弃民之命脉而不顾也。
且《伐檀》之诗,歌颂者乐而歌之,非忧国之言也。
陛下乃欲以此诗为乐,岂不悖于古之贤君之道乎?”公曰:“然则寡人当如何?”晏子曰:“陛下宜省其赋税,宽其徭役,放散牛马,以利民食。
又宜发仓廪之粟,以赈济贫民。
如此,则民心自安,旱灾自解。
”公曰:“善。
”遂罢饮马之议,而听晏子之言。
于是,公命官吏省赋税,宽徭役,放散牛马,发仓廪之粟,以赈济贫民。
民得食,旱灾亦渐解。
后人有诗云:“晏子进谏,景公改过,水患自解,民得安居。
”以此颂晏子之贤,景公之明。
译文:在齐景公的时代,齐国遭遇严重的旱灾,百姓无以为生。
景公为此忧虑,想要在池塘中饮马,并吟唱《伐檀》这首诗。
晏子进宫劝谏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不仅享受自己的快乐,还要关心百姓的忧愁。
如今我国遭遇大旱,百姓生计堪忧,陛下却想要在池塘中饮马,吟唱《伐檀》,这并非为政之道。
”景公说:“我知道旱灾严重,但只是饮马于池,有何不可?”晏子回答说:“陛下,这是小人的心态,非君子所为。
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百姓的生命之源。
如今旱灾如此,百姓已经饥渴,陛下却想要以马饮池,这是不顾百姓生命之源的行为。
而且,《伐檀》这首诗,是歌颂快乐而吟唱的,并非忧国忧民之词。
陛下竟然以此诗为乐,岂不违背了古代贤明君主之道?”景公说:“那么我该如何做呢?”晏子说:“陛下应该减免赋税,放宽徭役,放散牛马,以便百姓生活。
同时,应该打开仓库,分发粮食,救济贫困的百姓。
这样,民心自然安定,旱灾也会逐渐解除。
晏子谏杀烛邹原文翻译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及注释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
”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好:爱好,喜爱。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汝:你。
谏:规劝罪三:三条罪状。
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
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是:这。
欲(召吏欲杀之):想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晏子谏景公_晏子谏景公故事“晏子谏齐景公”来自于《晏子春秋》一书中,它主要记录了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主要提醒齐景公在执政方面要忠实百姓疾苦。
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晏子谏景公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晏子谏景公故事晏子谏景公故事齐景公还在位时,天气伴随着下雪一直不放晴,当时的齐景公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朝面谏君上,站立了一会,景公说道:“真是奇怪,下了几天雪,天气却不冷。
”晏子回答:“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我听别人说,以前古代的国君,自己吃饱后却不知别人饿着,自己不冷却不知别人的寒冷,自己过的安乐却不知别人的贫苦。
现在君王却也不知道了。
”听完,景公:“好!我已经领悟了。
”于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齐景公想要建高台,于是发动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又想要造钟。
于是晏子进谏道:“所谓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劳苦作为自己的乐趣。
君主已经建造了高台,现在却又想造钟,这样会对百姓造成很大的负担,百姓必然也不会接受。
君主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样会导致矛盾的产生。
”于是,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停止了造钟的想法。
全文主要通过晏子与景公之间的对话宣扬了爱民思想,并劝诫了君王为民着想的执政之道,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强盛。
晏子为齐相晏子生活的时期是在春秋末年,正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
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作为朝廷的相大夫,他一直认真辅佐齐景公,一丝不苟。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晏子对外反对侵伐战争,对内主张和实施尚贤和爱民的仁政德治。
他的政治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反对齐国参加对外侵伐战争,主张培养文人义士为主。
后期主要是反对一些暴敛行为,主张节约爱民为主。
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度过的,他忠于君上而不保守,机智却不呆板。
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还将他和齐国的另一个在宰相管仲相并列共同写入书中,并且还对两人进行了不同的评价。
晏子劝谏的文言文意思
【译文】
有人得罪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如果有人胆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
晏子(即晏婴)左手抓着人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问景公:“古时圣王明君肢解人犯时,不知先从人犯的哪个部位下刀?”景公立刻站起身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
景公时,刑律条文繁多。
有一天景公出游见有卖踊(被砍去一脚的罪犯所穿的鞋)的。
景公就问晏子:“贤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踊贵还是普通鞋子贵?”晏子答:“踊贵。
”
景公突然有所领悟,于是下令废除刖刑(砍去罪犯一脚的刑法)。
【原文】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
”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
时景公烦于刑,有鬻踊者。
〔踊,刖者所用。
〕公问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贵贱?”对曰:“踊贵履贱。
”公悟,为之省刑。
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晏子谏齐景公今日的领袖们应该好好地借鉴古人治国的经验,因为那些古人的治国思路和智慧,至今仍能为后人所用。
在中国历史上,齐国的晏子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
他曾经以其才智和思想,为齐国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晏子谏齐景公的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对今天的领袖们有所启迪。
昔在齐,有晏子者,与景公为友。
晏子尝谏景公曰:“臣观君之政,众皆称之,而在寡人心,未易也。
臣愿陈其短,虽不足以教君,亦难以自安。
故不敢不陈之。
”晏子说:“陛下的治国之道,众人都夸赞。
但是在我的心里,却仍觉得不够完美。
我想述说一下主要的不足之处,虽说不能教导陛下,但如果不说出来,我也很难安心。
”景公曰:“愿闻所言。
”景公回答:“我希望听一听你的意见。
”晏子曰:“臣以为君之所以受之父母也,养之师友也。
君之所以能够养成稳固的基础,受到与众不同的待遇,是因为德高望重,而非出于纯粹的幸运。
故君之所以成为天下贵胄者也,非特以智计而言之也。
今日君之所以能领导万民,建功立业,辅佐先祖,得到旁人的赞誉,纯粹因为君德高尚。
如君能以德治国,则受国之贵也;如不能,则不过粉饰行廉,殃及百姓,而威名渐颓矣。
”晏子说:“我认为,陛下所受到的父母和师长的栽培,以及身为王者的德行,都是当今齐国的稳固基石。
虽然文治武功、智慧谋略也很重要,但陛下成为明君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德行端正高尚。
如果陛下继承古人良好传统,以德治国,就能赢得下民舆论的赞同;反之,如果要想通过浮华的表面掩盖贪婪的本质,任意侵犯百姓权益,那么您的名声将会逐渐下降。
”景公曰:“善。
”景公回答:“你说得很好。
”晏子曰:“夫在国家之政,惟德可守。
然和气节俭,可以生民宁,而厚德载物,可以长国久。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今君之所为改易常方,处置大事,常不依法而为,行自欲之己,这样做的危害甚大。
如此害令曾祖、考祖之业破败,齐国亡国不久,也无人可依归,场面满目荒凉。
”晏子说:“一个国家,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始终保持稳固。
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注解
(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
(2)雨雪:下雪。
雨,音yu(四声),动词,下雨。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3)被:披。
裘:皮衣。
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4)阶: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闲适。
(8)闻命:受到教诲。
(齐景公自谦的话,)
(9)粟:指救济粮。
(10)饥寒:指饥寒之人。
(11途:路上。
(12)里:指里巷。
(13)循:巡,巡视。
(14)既事:指任职。
兼月:两个月。
(15)兼岁:两年。
(16)明:阐明。
欲:欲念,愿望。
(17)行:实行。
善:善行,德政。
(18)乃:于是。
(19)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0)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22)陛:殿堂的台阶。
(23)霁:雨后或雪后初晴
(24)谏:进谏
(25)对:对答,回答
(26)裘:皮衣
(27)间:一会儿
(27)闻:听说
(28)与:给
(29)见:朝见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几天不转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腿下白色的皮毛缝制的皮衣,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了。
”景公说:“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
”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
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
引申
本文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提醒执政要重视百姓疾苦,这里可以《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话的思想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本文通过晏子与景公的对话宣扬了爱民的民本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本文充分体现了晏子的语言艺术。
面对景公拥狐白之裘却以“雨雪三日而天不含寒”为怪,晏子没有与之正面交锋,而是树立“古之贤君”为榜样,对照是非立断,政务鲜明。
人物性格特征
齐景公:
虚心纳谏,知错能改。
晏子:
(关心百姓)体恤民情,善于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