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324.50 KB
- 文档页数:3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因此,我们从语音和语义分析汉语词的构成问题。
从语音结构上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从语义结构上有单纯词和复合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同时包含少量的双音词。
双音词中,既有复合词,也有少量的单纯词即联绵词。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特殊的词汇现象。
一、单音词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在古代语言学家笔下的“字”,相当于单音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表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载体,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白话的词。
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记录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
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他们所说的“词”,则专指虚词。
第二,虽然汉字是为了记录词而产生的,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字各有其发展规律,就汉字与单音词的对应关系来说,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异词同字现象:即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P58来源:考试大异词同字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二是字用过程中的同音借用。
异字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有不只一个记录符号,各个符号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
例P58(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单音词的组合。
例:P59二、复合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以双音词为主,三音节以上的词极少,因此我们只讲双音词。
从结构上看,双音词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复合词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照必然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一)复合词的结构1、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
这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关系。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其词汇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
古汉语词汇的组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系统特点:
1. 单字词的构成:古汉语的单字词多为形音义结合的表意文字,即字形和发音往往能够暗示该字的含义。
古汉语单字词的构成主要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几种基本形式。
这些字形的组合形成了古汉语的丰富词汇系统。
2. 复合词的构成:古汉语的复合词主要有合成词和派生词两种形式。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多个单字词组合而成的词语,如“天文”、“地理”等。
派生词则是通过在单字词的前缀或后缀上加上特定的字或词语,从而派生出新的词语,如“美丽”、“聪明”等。
3. 字义的丰富性: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许多单字词具有丰富的字义,一个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这些字义的丰富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使得古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4. 词汇的灵活性:古汉语词汇系统的词汇灵活性较强,同一个字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词汇的使用方式和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5. 词汇的演变和丰富:古汉语词汇系统的词汇源远流长,积累了大量古代和近世汉语的词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词语体系。
古汉语的词汇不断地通过演变和借词,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系统。
•從語音結構上來看,可以根據構成詞的音節多少,把詞分為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
從語義結構上來看,詞可以分為單純詞和複合詞。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同時包含少量的雙音節詞。
雙音節詞中,既有複合詞,也有少量的單純詞即聯綿詞。
•一、單音詞單音詞是由一個音節構成,簡稱單音詞。
(一)單音詞與漢語的字、詞關係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
在古代漢語書面語中,一個字基本上記録一個單音詞。
實際上字和詞並不是等同的。
在古漢語中,字與詞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
第一,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録一個詞。
(1)若爲庸耕,何富貴也?(2)朝令夕改(四字短語,其實每個字都是一個詞)古代注釋書和字書、韻書上所說的“字”,實際上指的是詞。
第二,雖然漢字是爲了記録詞而生,但是,由于語言和文字各有其發展規律,就漢字與單音詞的對應關係來說,字和詞並不是一一對應的。
儘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詞一字,但後來由於詞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異詞同字和異字同詞現象漸漸多起來。
•異詞同字:一個字記録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
例如:①A.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jù]。
B.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③A.形貌昳[yì]麗。
B.麗土之毛③A.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B.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以上三例,①A的“觀”指的是宗廟或宫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
而①B的“觀”則當“觀看”“觀賞”講。
兩義同寫“觀”字,顯然並非一詞。
②A的“麗”義爲“華美”,②B的“麗”爲“附著”,也是兩個詞。
至於③A的“女”其實是第二人稱代詞“汝”,與③B的“女”更是沒有什麼關係了。
•異詞同字現象的產生原因有二:1.詞義引申的結果,如:觀:本義是觀看(動詞),引申出“用來進行觀看活動的建築物”之義,名詞,讀去聲。
2.文字使用過程中的同音借用,如:女:名詞,借用作代詞。
麗:本義美麗,假借爲“附麗”義。
•異字同詞:即一個詞有不祗一個記録符號。
①A.旦辭爺娘去,暮宿黄河邊。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认识。
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从音节的角度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语义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
单纯词主要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双音节的(联绵词)。
复合词主要是双音节的。
一、单音词(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一个字基本上记录一个单音词。
实际上字和词并不是等同的。
在古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第二,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尽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词一字,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②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C.遂开门纳众。
③A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B.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以上三例,①A的“暮”与①B的“莫”是同一个词。
“莫”的字形是日在草中之状,《说文》:“莫,日且冥也。
”就是“日暮”的“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写两形,却记录同词,是分化字关系。
②A的“被”与②B的“披”、②B的“内”与②C的“纳”、③A的“故”和③B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现象。
“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更是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
(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的组合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因此,很容易被误解为双音词。
例如:所以,形容,其实,无论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连词同形,要注意区分。
如:然而、然则、、虽然、且夫、若夫、今夫二、复合词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也有少量复音词。
复音词有两类:单纯词、复合词。
(一)复合词的结构四种1.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
00536《古代汉语》自考学习笔记绪论1、汉语发展四个时期:(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四)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2、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所使用并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分为,文言和古白话。
3、文言的两大特点:超方言性和仿古性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1、世界文字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
2、许慎作《说文解字》。
3、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象形:“象形者,書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象形字也有表示实物性质或状态的,作形容词。
5、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为数最少。
6、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形合会意字、义合会意字。
7、形声:“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最早是增加声符构成,后是增加义符构成8、转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非结构类型。
9、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非結構類型。
各类型例字:六书例字形象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戶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高向眉栗血指事上下一二刃亦会意形合从牧莫舂义合臭息法(灋)明形声江河星雞項題顏顛產转注考老假借令長其莫10、古文字时期汉字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系小篆。
小篆以后,汉字进入今文字时期。
11、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
字体扁方平整,布局稳重匀称。
笔画鼠头燕尾,有波势挑法。
12、楷书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
文选译文1)夫子至于是邦也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2)贫而无谄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4古之教者,家有塾,dang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不雅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不雅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堪;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本身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本身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本身;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dang”有本身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本身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博识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伴侣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触类旁通,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