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人类学基础知识——史前人类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30
体质人类学特点
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形态、生理、遗传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是体质人类学的一些主要特点:
1. 跨学科性质:体质人类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使得研究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2. 研究方法多样: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考古发掘、实验室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些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全面地了解人类的身体特征和演化过程。
3. 研究内容丰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人类的骨骼、牙齿、皮肤、毛发等身体结构,以及人类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疾病等方面的知识。
4. 重视实证研究:体质人类学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推测。
这使得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5. 关注人类演化史:体质人类学关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试图揭示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关系,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生物学差异。
6. 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体质人类学还关注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如何影响人类的生物学特征和演化过程。
7. 应用价值: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还可以为医学、法医学、体育科学等领域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支持。
8. 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例如,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分析人类的遗传变异和演化关系。
人种起源一、华夏人类的起源【体质人类学基本知识】在本文的一开始,首先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传统观念:中国人皮肤的颜色不是黄色的,而是浅棕色的。
中国人眼睛的颜色不是黑色的,而是深棕色的。
中国人的头发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的,而是带有一点深棕色的。
对于中国人种族上的这种性状特征,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来源。
在此之前,我们又必须了解中国人的种族构成。
中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
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
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
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
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
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绳文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
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
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
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属于早期的白种人。
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
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
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
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
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一、概念题:1.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布鲁门巴赫:德国人类学家,他创立了颅骨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体质人类学之父”。
3.林耐:瑞典人类学家,他建立了生物的分类系统,把人与蝙蝠、狐猴、猿猴都归为一类,称之为灵长目;同时,他还在灵长目中划分出了智人属,而其中又再分为四个人种。
4.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下肢伸直,两足并立。
5.法兰克福平面/耳眼平面:是由左右侧耳门上点和左侧眶下点位于一个水平面所决定的。
6.能人:今大约250万年前,人类进入了“能人阶段”.生活在大约160-250万年前的能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
在埃塞俄比亚古纳(Gona)地点已发现250万年前的石器,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工具。
到目前为止,可靠的化石证据显示能人之前的人类化石仅发现于非洲7.尼安德特人:距今大约20-3万年生活在欧洲和近东地区的古人类。
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狩猎、丧葬等习俗。
也有学者将尼安德特人归入古老型智人。
二、思考题:1、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体质人类学是兼跨自然和历史科学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形态学、生物进化论、灵长类学、古人类学、人种学。
2.什么是人?人与猿的界限,60年代以前,古人类学界一般以能否制造工具作为划分人与古猿的界限;研究发现: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黑猩猩也会制造工具;古人类学界逐渐放弃以能否制造工具来区分古猿与最早的人,改而采用另外的标志作为划分人与猿的界限:习惯性两腿直立行走。
1、学习人类学的意义第一,认识人类自身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2、人类学的概念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
广义: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大致分为两类:1)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原因2)研究现代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找出人类各项差异的型态并加以描述,同时也解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四个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它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
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组成。
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社会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今天的考古学在研究范围上也逐渐拓展,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实例:“垃圾调研项目”语言人类学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法交流,没有相对复杂的语言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思维方式,缺乏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物。
语言人类学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语言人类学又可以分为三部分:1)描述语言学,目的是系统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用途2)历史语言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及其进化的历史3)社会语言学,目的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和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种群、年龄、性别等文化人类学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人类学知识:人类演化史简介人类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生物学、文化、语言以及各个方面的人类研究学科。
人类学家使用考古、人类遗传学、人类行为学等科学方法学习人类的历史以及现代社会。
人类演化史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探究了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早期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关系。
本文将简单介绍人类的演化历史。
人类是大约6500万年前从恐怖鸟脱颖而出的,恐怖鸟是一种类似于现代企鹅的鸟类,栖息在南极洲。
在恐怖鸟的过程中,许多适应于水下生活的特征已经进化出来,这些特征包括扁平而有力的翅膀、水下视觉和油腺。
这些特征使得恐怖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水上猎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缩小了体型,逐渐进化成了一类叫做翼龙的飞行爬行动物。
同样的,翼龙的兄弟姐妹也向着其他方向进化。
西瓜果皮学家是从猴兄弟进化而来的。
人类和其他人猿(如黑猩猩和大猩猩)在演化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十分相似,大约在800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
在随后的演化历程中,人类逐渐进化成了现代人类的模样,跟现代的黑猩猩差异也越来越大。
在演化历程中,经历了数百万年的人类先祖,从食草动物转型成了食肉动物。
由于食肉动物具有更为灵活的身体和更复杂的大脑,人类的智力和技能表现出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到了1.5百万年前,智人共同进化的时间开始加速,其中包括了人类和尼安德特人。
当前已知的最古老人类化石大约在距今700万年的左右出现。
尽管当前的科学证据有限,也存在诸多争议,但是在距今400万年的阿法尔猿和在距今300万年的奥斯特拉洛皮特库斯猿,分别标志着人类进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尤其是后者,透过对于化石的分析发现,自由地站立的双脚已经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50万年,人类迅速发展,进化成为智人。
到了距今5万年左右,智人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了优势,成为了唯一生存下来的人类物种,促使我们成为了今天这样的人类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离开了自己的大本营,分别尝试着在荒凉、寒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人类学一.人类学是什么?全面演技人及其文化的学说。
人类学最早出现在16世纪初期,做人类解剖和人体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我国是在1903年翻译了人类学的知识1926年蔡元培翻译了民族学(人类学的文化部分)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人类学的领域与学科关系古人类学:生命起源、人类出现和进化人 1.体质人类学(探讨人类文化生物学基础)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史前考古四 2.考古学分历史考古支3.语言学:语言和文化相关系的学科1.主要分支领域:影视(传媒)人类学、医学人类学、4.民族学(核心是文化)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都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法学人类学等。
2.理论构架和主要概念3. 搜集资料与分析方法4.人类学研究的一些特殊话题5.人类文化行为的特殊理论(联盟、掠夺)6.人类学田野研究:文化区域7.人类学争论的问题8.人类学职业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活动、人类组织机构、职业生涯)9于文化人类学相关的体质、语言、考古学的问题三.人类学研究方法1.普同论:人类属于同一种属。
2.全貌论:全社会文化、生物生理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又追溯历史。
并将人类生活的社会当成整体来研究。
3.整体论4.适应论5.文化相对论四.“文化”概念及其解释英·泰勒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现代学家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
文化特点:1.文化是共享的2.文化是习得的3.文化是整合的4.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5.文化是适应的6.文化是变迁的文化的构成二分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层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习惯思维价值六大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语言习惯最简单的构成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体质人类学古埃及传说,有个怪物问路人:早上4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3条腿的东西是什么?这是千百年人类苦苦思索的问题,也就是人类学研究的问题。
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体质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的研究的一门学问。
Anthropology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思是―与人有关的研究‖。
拉丁文的―人类学‖一词出现在16世纪初的欧洲。
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Magnus Hundt)首先使用―人类学‖作为其有关人体解剖和生理学专著的书名。
《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体的成分、部位和要素》16——19世纪初的人类学,主要是从生物学方面研究人类自然属性,即今天的体质人类学。
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类学。
对人类的研究,包括人类自身的起源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种、种族、民族之间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要研究文化的来龙去脉,才能试图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重点。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人类的研究可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但独立学科意义上的人类学研究,还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Anthropology(人类学)一词源于拉丁语Anthropos(意为人或人类)和Logos(意为科学)意指探索人类奥秘的一门科学。
——这个定义虽然准确却很笼统。
《国际社会科学大百科全书》认为:人类学,它的名称从词源学上来说是―人的研究‖──它是关于人类研究最全面的学科群。
全面性在于它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地理学和年代学范围相关联。
事实上它是人类科学中唯一研究其体质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的学科。
《美国百科全书》认为:人类学是从生物学和文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
涉及将人类当作一种动物来研究的那部分人类学称为体质人类学。
涉及到生活在社会里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那部分称为文化人类学。
《日本中文大辞典》认为:人类学是对人类的一切事项进行研究的科学。
内容包括如下问题:人类之特征,人类之地位,人类之由来,人类之系统,人类之地理之分布,各种族性质之异同及其原因,人类之文化,人类之改良。
北京地区考古常识名词解释:1.考古类型学——即分类学原理在考古学中的具体运用。
为考古学方法论的两大支柱之一,习惯上称传统考古学。
2.考古地层学——即地质地层学原理在考古学中的具体运用。
为考古学方法论的两大支柱之一,习惯上称传统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三大领域: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类型、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的种族问题。
研究方法包括骨骼测量、分子生物学、骨骼化学等。
4.环境考古——是环境科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
环境考古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形成以来整个第四纪时期同人类有关的环境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代初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根据环境考古研究中所涉及各类学科,环境考古还可划分为地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
5.冶金考古学——冶金考古主要研究考古遗址、墓葬出土或博物馆等收藏的与金属的使用和冶炼过程有关的遗物,如找矿、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等冶金过程出现的金属制品、冶炼炉、退火炉、熔炉、炉渣、矿石、铸范等。
为深入探讨金属材料与考古文化有关的起源、发展、交流与传播等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6.地域考古学——以石器、陶瓷器和青铜器等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元素成份分析法、同位素比值分析法和微区分析等方法对考古文化区系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并且现广泛应用于文物鉴定领域。
7.考古天文学——天文学史领域中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使用考古学的手段和天文学的方法来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各种遗址和遗物,从中探索有关古代天文学方面的内容及其发展状况。
史前时期考古材料是了解当时人类文明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考古天文学较多地注意史前时期。
有史阶段,考古发掘所得的有关天文学内容的非文字资料,也是考古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考古天文学是考古学和天文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对天文学史的研究有很大意义,对考古学乃至现代天文学也有一定意义。
8.动物考古——指在田野考古中建立科学的采样方法,有效获得古代动物遗骸,通过科学鉴定,确定出土的古代动物种属、年龄和性别,逐步确立鉴定考古遗址出土的各种家养动物的系列标准,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研究,运用形态学研究、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探讨各种家养动物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
体质人类学复习资料2014级民族学班第一章 绪论1.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结合的视角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体质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不同体质特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文化因素与人类体质之间的关系、人体的结构与生理机能、人体测量、人类的遗传与变异等方面的问题。
3.体质人类学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1)通过对人类化石及灵长类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人类的起源,其目的是了解人类是如何、何时、为什么会成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文化”动物的;(2)研究人类不同体质特征形成与分布的原理;(3)研究人的生长和发育、人体的结构与生理机能、人类的遗传与变异等方面的问题。
4.体质人类学基本理论: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遗传与变异理论、整体观、文化相对论、心理学理论。
5.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6.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形态观察法、人体测量方法、统计学方法、年代测定法、生理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张天宝印7. 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1)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2)每个细胞做我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有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有所助益;(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8.自然选择的基本论点:(1)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变异分不定变异与一定变异,其中大部分变异是微小的变异,而且有遗传的倾向。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变异的生存价值是有差异的;(2)生物都具有较大的生殖率,存在生殖过剩的倾向;(3)自然界事物和空间是有限的,每种生物只有少数个体能发育到成年并留下后代,即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4)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有利生存的变异个体得到选择,不利生存的变异个体被淘汰,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达尔文称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5)自然选择在不同自然条件下,通过对不同器官、不同性状有利变异的逐渐积累,使后代离开祖先类型越来越远,终于形成了适应的形状和新的物种。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的灵长类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多种相关学问的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
两个重要的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6.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
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8.文化相对观: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的核心。
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
⼈类学⼈类学⼈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物和⽂化的⾓度对⼈类进⾏全⾯研究的学科群。
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上理解就是有关⼈类的知识学问。
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对具有⾼尚道德品质及⾏为的⼈的描述中。
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体解剖结构和⽣理著作的书名。
因此,在19世纪以前,⼈类学这个词的⽤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类学,尤其是指对⼈体解剖学和⽣理学的研究。
进⼊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遗⾻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常伴有⼈⼯制品,⽽这些制品在现在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现在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化的报道。
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类学家也亲⾃到异⽂化中去搜集这⽅⾯的材料。
因此,⼈类学中⽌了仅仅关注⼈类解剖学和⽣理学的传统,⽽进⼀步从体质、⽂化、考古和语⾔诸⽅⾯对⼈类进⾏⼴泛综合的研究。
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类学的名称及各分⽀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陆,⼈类学⼀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类体质⽅⾯的研究,对⼈类⽂化⽅⾯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
⼈类学学科简介⼈类学是以⼈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的的学科。
如果把⼈作为动物的⼈和⽂化⼈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地去理解⼈。
⼈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体和⽂化(⽣活状态),阐明⼈体和⽂化的关联为⽬的的。
综上所述⼈类学⼤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理等⼈体的⼈体⼈类学,亦称⾃然⼈类学;以风俗、⽂化史、语⾔等⽂化为研究对象的⽂化⼈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体和⽂化的史前⼈类学。
⼈类学的各分⽀学科中,体质⼈类学是从⽣物的⾓度对⼈类进⾏研究的学科,它包括⼈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体与⽣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体和⾏为等内容。
其中髭已发展成较专门的领域,如⼈类进化的研究、⼈种学的研究、灵长⽬学的研究等,同时形成⼀些技术性⼿段,如⼈体测量技术、野外灵长动物的观测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