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21.41 MB
- 文档页数:61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坡地地貌♦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岩石破裂或已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
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石蛋形成并暴露于地表。
由于差异风化,泥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慢,当泥岩层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孕育而出。
由于围岩和石蛋的风化速度大约相差30年,所以每过30年左右石蛋就自动脱落滚落到山脚。
这就是产蛋崖千年石生蛋的真正秘密♦按坡长可分为长坡(大于500米)、中等长度的坡(150—500米)和短坡(小于50米)♦按坡度可分为2—5度极缓坡,5—15度缓坡,15—25度缓陡坡,25—35度陡坡,35—55度极陡坡,大于55度直立坡。
♦按坡形可分为平坡,凸坡,凹坡和凸凹坡阶形坡。
♦按坡向可分为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等。
♦坡地的外部形态特征主要由坡度、坡形、坡向和坡长等方面表现出来。
♦错落:在斜坡体之下具有一向外缓倾斜的岩石,而岩层底垫层较软弱,由于荷载增大或底垫层的强度降低而产生一种以压缩为主的变形,使上覆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陡倾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的现象,称为错落。
♦主要特点:垂直位移量大于水平位移量,错落破裂面的坡度很陡,错落体基本上保持原来的结构和产状。
错落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流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综合治理2.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3.加强沟通坝系工程建设4.稳定基本农田建设规模5.配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采取积极的预防保护与监督执法坡地发育的两种模式。
A 坡地平行后退:谷坡受剥蚀并保持与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后退。
从整个坡地纵剖面看,呈凹形坡。
最后形成平缓的基岩山坡以及岛状山。
B 发育成上凸下凹的坡形。
最后形成相对高度很小的微起伏平原,称准平原。
流水地貌“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
第二章坡地地貌概念: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滑动、蠕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或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概念: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一)物理风化概念: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
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1.热力风化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有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变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受阳光影响的岩石昼夜温度变化仅限于很浅的表层;而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膨胀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收缩产生的张应力也仅限于表层。
这两种过程的频繁交替使得岩石表层产生裂隙以至呈片状剥落。
在荒漠地区,白昼的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温度可降低到0℃以下,因为昼夜温差大,所以岩石表面剥落较为严重,甚至有时听到岩石爆裂的响声;在湿润地区,地面的昼夜温差较小,岩石表面剥落现象不明显。
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更容易剥落,特别是结晶岩,多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的热力性质各不相同,因而在昼夜温度变化下的体积膨胀、收缩差异明显,容易在不同矿物界面产生不同应力,彼此容易分离成为砂粒。
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冻融风化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可达960~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
坡地地貌体的识别特征、物质组成与结构1 风化壳识别特征:o风化壳具有明显的风化剥蚀带,其上部地层经过长时期的风化剥蚀,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具有良好的储集性。
o风化壳的顶面为风化土壤层经过埋藏压实固结形成的致密地层,具有良好的封隔性。
o风化壳的主体为裂缝发育储渗条件优越的风化淋滤带,其上覆盖的沉积物常具有生油潜力和封盖条件。
物质组成:o风化壳的物质组成取决于成壳岩石的矿物组成。
例如,石灰岩风化过程中,主要是方解石的化学淋失,残留物少,风化壳浅薄;花岗岩中的主要矿物长石和石英抗风化能力强,但因强烈崩解作用,可形成深厚的风化壳。
o风化壳的风化过程可分成四个时期:第一时期,风化物丧失Cl和S的化合物;第二时期,风化物丧失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第三时期是残积粘土时期,SiO2开始淋失;第四时期是富铝化时期,大量二、三氧化物积聚。
结构:o风化壳的结构通常由土壤层、残积层、裂缝发育的风化淋滤带(风化壳的主体带)组成。
o风化壳的垂直分带包括风化黏土层、风化破碎层、半风化层溶蚀带、半风化层裂缝带和未风化层。
这些结构层的厚度和特征受岩性、构造、风化时长、古地貌及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2 滑坡和崩塌滑坡:识别特征: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滑坡体可能包括滑坡壁、滑动面、滑坡床、滑坡舌等要素。
滑坡活动时会在滑体及其边缘产生裂缝。
物质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可以是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这些物质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可能发生变化。
结构:滑坡体的结构可能包含拉张裂缝、剪切裂缝、羽状裂缝、鼓张裂缝和扇状裂缝等。
崩塌:识别特征:崩塌是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倾落运动。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常沿着节理、片理等界面发生。
物质组成:崩塌的物质根据其组成可以是土质的(土崩)、岩质的(岩崩),或者大规模的岩崩(山崩)。
结构:崩塌体在运动过程中可能滚动或跳跃,并在坡脚形成崩塌倒石锥,这种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
坡地地貌的卫星影像判读
坡地地貌可以通过卫星影像进行判读,下面是一些具体方法:
1. 判读坡度角和坡向:通过卫星影像中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出各点坡度角和坡向信息,以此来划分各种坡地类型,如陡坡、平缓坡等;
2. 分析地貌特征:通过卫星影像中的山体阴影和水系线等地貌特征,判断出山峰、山谷、河流、湖泊等地貌类型,并对其进行归类;
3. 分析土地覆盖类型:通过卫星影像中的多光谱影像,辨别出各种土地覆盖类型,如草地、森林、农田等,以此来判断其适宜性和土地利用方式;
4. 分析水文特征:通过卫星影像中的水位高程和水体蓝色反射率等水文特征信息,判断出各种水域类型,如江河、水库、湖泊等;
5. 分析人类活动痕迹:通过卫星影像中的城市绿地、道路、建筑物等人类活动痕迹,反推出人类活动的分布规律和影响范围。
单纯的看待坡地形态,可分为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合的复式斜坡,他们的形成发展和岩性、构造运动及自然地理等因素有关。
然而,当你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下,用演变的观点看待它是,你看到的绝不是静止不变的地貌形态。
坡地的发育,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谷坡受剥蚀并保持与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后退,称为坡地平行后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形成的坡地只能在上部段与原始坡平行,长度愈来愈短;下部坡段因接近剥蚀基准面,坡度变小,长度加大。
从整个坡地的纵剖面形态看,呈一下凹的坡形。
分水高地的面积也随坡地后退而不断减少,但高度尚未降低,直到不同方向坡地后退到分水高地相交时,分水高地才开始降低。
在干旱区,由于山坡的不断后退,停积在坡麓的风化碎屑被洪流冲走,使山麓基岩裸露,形成平缓的基岩坡面,称为山麓剥蚀面。
如果地壳长期稳定,山麓剥蚀面将扩大联合而成广阔的剥蚀平原。
一些尚未完全剥蚀夷平的残留高地,称为岛状山。
另一种坡地发育模式是假定一些较陡直的坡地形成后,坡地上部与分水高地之间有一明显的坡折,此坡折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或片流作用下而变成浑圆状,坡面的坡度逐渐变缓,形成凸形坡,坡地的下坡段将发育一个凹形剖面,整个坡地形成上凸下凹的坡形。
如果地壳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坡地受剥蚀变缓,分水高地也同时降低,逐渐趋于夷平,最后形成相对高度很小的微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为准平原。
站在一条河流前,单纯的观察描述这条河流的地貌景观,你可能会看到滨海平原和复杂的水系,横剖面宽浅的河床及河床里面的心滩,甚至宽广低平的河漫滩和宏伟的扇形三角洲。
你也有可能看到险峻的峡谷及其里面狭长湍急的河流,甚至河流里的壶穴和岩槛和河流外复杂的河流阶地。
这些都是固定静止的河流地貌。
然而,如果你能把这些地貌形态联系起来,并在一个相对巨大的时间空间尺度来思考,你就会得到另一种全新的认识。
戴维斯把这种认识叫做侵蚀循环:(1)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 2008.12.17 1.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
3. 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2.风化作用: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发生破碎、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3.崩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4.倒石堆: 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
5.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7.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平缓的坡路地带堆积下来的沉淀物8.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第三章河流地貌1.河流:是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统称,是地表水流最主要的形式.2.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3.河床纵剖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称为河床纵剖面4.河流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5.壶穴: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6.河流裁弯取直: 曲流形成后,不断侧蚀,同时不断向下游迁移。
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时,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道取直,称为河流截弯取直。
截弯取直后,被废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oxbow lake)。
7.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8.泥石流:泥石流是发生在沟谷和坡地上的包含小至粘土大至巨砾固液两相流。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