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部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30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3.学习《望天门山》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
1.为学生带来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比喻《望天门山》的诗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
2.了解《望天门山》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欣赏
1.老师诵读《望天门山》。
2.让学生跟读。
3.请学生分析诗句内涵和诗意。
步骤三:分析
1.让学生分组,自选一句诗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望天门山》的诗意。
步骤四:练习
1.讲解朗诵技巧。
2.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练习朗诵。
步骤五:巩固
1.学生自选一张图片,写一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小作文,配合图片展示。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小作文。
步骤六:作业
1.复习《望天门山》的内涵和意义。
2.背诵《望天门山》。
五、教学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望天门山》注释
图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李白的诗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歌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讲解朗诵技巧和练习朗诵,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造的作品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学会朗读《望天门山》。
3.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旨。
4.通过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 课前导入
教师把《望天门山》的图片呈现给小学生,介绍山川的特点及神秘的历史。
对战国时期的民歌小调及民间音乐进行引导,向学生阐述古诗文化创作的意义。
2. 课文朗读
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听懂《望天门山》的内容,开始讲解作者李白的背景,讲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诗歌节奏进行朗读,用图像来阐述古诗的形象,加强学生的感受。
3. 了解古诗文化
针对《望天门山》的背景及故事情节进行解释,展示李白的诗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演能力,并进行阅读训练。
4. 理解诗歌的意境
在准确理解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望天门山》的意境,介绍其艺术风格和句子结构,加深学生领会古诗文化的能力。
5. 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关联性创作,要求学生写一个富有感情的古诗题目,以传承古诗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概要及节选
1. 《望天门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课文翻译
译文如下:
•望眼所及,山峦连绵,昆仑为首,玉门怒脉拱于东,远景陡然而变,耿耿青山之巅,唯见八虏可汗所罗门峰,夏凉立,春暖花开,阴雪飘落成冰雪,红雪飞溅,金碧辉煌,五色显荣光,名胜天下。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
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
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