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359.53 KB
- 文档页数:6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壳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以及安全性都符合作为药物载体的标准,药物包封于壳聚糖后其释放主要决定壳聚糖的生物降解和溶蚀,控制药物释药的浓度和时间,使药物的释放时间明显延长,对疾病治疗另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壳聚糖药物载体医学应用前言作为新型药物输送和控释载体,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特别是基于多糖的纳米微球和纳米微囊,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细粒径、合理的体内分布和高效的药物利用率,近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微粒不仅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可有效地越过许多生物屏障和组织间隙到达病灶部位,从而更有效地对药物进行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是包埋多肽、蛋白质、核酸、疫苗一类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理想载体[1]。
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对生物黏膜较强的黏附性、无毒性及组织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由壳聚糖制备的纳米微球可以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提高了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变给药途径、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特点;也可以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等。
因此,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药物载体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1.1壳聚糖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随着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不断揭示,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现已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药物控释载体,特别适用于具有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包埋和释放。
从技术角度来看,壳聚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的可溶性和带正电性,这些特点使其在液态介质中可与带负电荷的聚合物、大分子甚至一些聚阴离子相互作用,由此发生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则可方便地用于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从生物药剂角度来看,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附着在生物体粘膜表面的特性,这使得它尤其适用于粘膜药物的靶向输送。
黄小龙等[2]通过实验证明了壳聚糖纳米粒子能打开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的节点,使大分子药物更易越过上皮组织、增加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Luessen等[3]用壳聚糖纳米微粒包埋多肽类药物-布舍若林,发现药物在小鼠体内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达5.1%,而未被包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仅为0.1%。
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通过酰胺键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多种优异的特性。
近年来,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被广泛研究和探索。
它既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又可用于生物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系统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壳聚糖在医药领域中的几种重要应用。
首先,壳聚糖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药物递送系统是将药物包裹在适当的载体中,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延长药物的活性时间,并减少副作用。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多孔性等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
研究表明,壳聚糖可以稳定药物,并通过改变其分子结构或修饰表面来调控药物的缓释性质。
此外,壳聚糖的阳离子性质还使其能够与DNA、RNA等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相结合,增强药物在细胞内的导向效果,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
其次,壳聚糖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组织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材料来修复和重建受损组织的技术,壳聚糖在这一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可以用于制造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以支持细胞的生长和组织的再生。
研究人员发现,壳聚糖支架材料能够促进骨组织的再生,提高创伤修复效果。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人工皮肤、软骨以及血管等组织工程产品。
这些新兴的研究方向显示出壳聚糖在组织工程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壳聚糖在制备纳米颗粒和微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颗粒和微球可以用于吸附、包载和控制释放药物。
纳米颗粒尺寸越小,表面积相对增大,药物的包载量也随之增加。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选择性吸附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并通过靶向修饰纳米颗粒表面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壳聚糖微球可用于制备人工眼药水、药物缓释颗粒和肝素包被微球等产品。
这些制备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并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最后,壳聚糖在生物活性物质保护和膜材料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生物活性物质保护是一种提高药物或纳米颗粒稳定性的方法。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开题报告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摘要:壳聚糖是性能优良的天然黏膜黏着剂,常用于多肽类药物的黏膜给药。
壳聚糖微球除具有壳聚糖本身特点外,在性能上又有新的改善,利用壳聚糖制成的微球可以延长药物在吸收位置的保留时间,达到控释目的。
实验以戊二醛,多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法考察微球制备工艺。
关键词:微球,壳聚糖,戊二醛,多聚磷酸钠1 研究背景1.1 微球微球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剂型,它是以清蛋白、明胶、聚乳酸等材料制成的球状载体给药系统,微球中的药物分散或包埋在材料中而形成球状实体,微球直径大小一般为0.3~100μm。
不同粒径范围的微球针对性地作用于不同的靶组织。
这类剂型的开发,对于发展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球的特点药物制备成微球后可达到下述目的: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及口味,如鱼肝油、生物碱类等;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易氧化的β-胡萝卜素、对水气敏感的阿司匹林等;使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应用与储存,如油类、香料、脂溶性维生素等;对缓释或控释药物,可采用惰性基质、薄膜、可生物降解材料、亲水性凝胶等制成微球或微囊,可使药物控释或缓释;使药物浓集于靶区,如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或细胞毒素药物(抗癌药)制成微球或微囊的靶向制剂,可将药物浓集于肝或肺等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除药物外,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如胰岛、血红蛋白等包囊,在体内生物活性高,而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1]。
各种微球的制备研究.1 清蛋白微球清蛋白微球制剂是人或动物血清清蛋白与药物一起制成的一种球状制剂。
清蛋白是体内的生物降解物质,注入肌体后,在肌体的作用下逐渐降解后清除,性能稳定、无毒、无抗原性,因此清蛋白微球制剂是理想的控缓释靶向制剂之一。
其制备方法有:热变性法;化学交联法(即用化学交联剂同清蛋白发生交联反应使之变性);聚合物分散法和界面缩聚法等。
.2 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聚乳酸(PLA)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壳聚糖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是一种羧糖的生化分子,是以壳聚糖结合而成的新型聚合物及其派生物,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
它们的用处多样,正在广泛应用在药剂学领域,为药物提供条件优良的分布和释放,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壳聚糖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1. 缓慢释放:壳聚糖可以让药物在细胞内缓慢释放,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更持久的药效。
2. 快速渗透:壳聚糖分子可以跨越细胞壁,从而快速渗入细胞中,缩短药物给药时间,使病人得到更快的疗效。
3. 防止药物毒性:壳聚糖可以保护药物和细胞组织免受不良刺激,防止药物毒性产生。
二、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1. 吸附药物:壳聚糖可以吸附和结合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和疗效。
2. 优化药物表征:壳聚糖可以改善药物的性能,如极性、生物可利用
性等,从而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
3. 降低药理毒性:以壳聚糖包裹药物,减少给药剂量,缩短给药时间,有效降低药理毒性。
三、壳聚糖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
1. 增强疫苗免疫效果:壳聚糖可以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提高疫
苗的抗病效果。
2. 增强抗原活性:壳聚糖可以增强抗原所蕴含的抗病毒效力,从而起
到延长抗病毒有效期的作用。
3. 保护抗原:壳聚糖可以对抗原进行包裹,以防止其在细胞外受到破坏,延长其活性的时间。
总之,壳聚糖正在广泛应用于药剂学领域,它可以帮助药物达到更理
想的用药效果,增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为更好地应用药物提供可能性。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传递、创伤修复、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强以及与药物具有良好的相互作用性,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被广泛用于制备药物载体。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壳聚糖微球或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实现靶向输送,将药物准确地送达到病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伤修复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生物材料用于创伤修复。
研究表明,壳聚糖膜可以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炎症反应,提高伤口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壳聚糖衍生物还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并促进创面愈合。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创伤修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组织工程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由于其与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被广泛用于制备支架和人工组织工程材料。
研究表明,将壳聚糖膜用于人工皮肤、软骨修复、骨骼重建等领域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篇示例: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极强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输送、创伤修复、抗感染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输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由于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降解性,壳聚糖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帮助药物更好地传递到靶组织或细胞,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壳聚糖的结构特点及应用领域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天然聚合物,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它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多个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具有多种结构特点。
首先,壳聚糖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氨基基团,这使得它具有良好的溶胀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与许多生物组织和细胞相互作用。
其次,壳聚糖在接枝或修饰后可以引入不同的官能团,从而赋予其特殊的化学性质。
此外,壳聚糖分子中的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使其具有较高的结晶性,从而产生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在医药领域,壳聚糖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的材料,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中。
通过改变壳聚糖分子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制备出载药微球、纳米粒子等药物输送系统,实现药物的缓释、靶向传递和保护等功能。
其次,壳聚糖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用于修复和再生组织工程领域。
例如,壳聚糖可以作为修复软骨和骨组织的支架材料,帮助组织修复和再生。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人工血管和人工皮肤等生物医学材料。
在食品工业中,壳聚糖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用作食品保鲜剂。
研究表明,壳聚糖对多种细菌和真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保护食品免受微生物污染和腐败。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具有增稠、乳化、稳定和成膜等功能。
例如,壳聚糖可以被添加到果汁、酱料和糕点等食品中,提高其质地和稳定性。
此外,在环境保护领域,壳聚糖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壳聚糖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污染物的去除。
研究表明,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染料和有机污染物等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净化废水。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如生物降解塑料袋和包装材料。
综上所述,壳聚糖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医药、食品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由葡萄糖-胺基葡萄糖构成,是生物体内结构的基础,因此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低毒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其中,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药物负载与控释药物负载是指将药物分子通过化学结合、吸附或物理混合等方式与载体结合,形成复合体,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而壳聚糖因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可以把许多相对较小的分子、多肽、蛋白质等药物结合到其上方便其输送到目标部位,同时还可以将药物通过壳聚糖的结构进行控释,减少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近年来,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成型技术目前,制备壳聚糖药物载体的技术主要有溶液混凝法、电喷雾法、共析法等。
溶液混凝法是一种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制备载体的方法,通过将壳聚糖在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形成凝胶进而形成载体。
电喷雾法与共析法是制备微型药物载体的主要方法,这些技术可以制备尺寸均匀的壳聚糖微球,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操作条件来实现不同尺寸、不同药物的负载情况。
三、靶向输送壳聚糖药物载体不仅可以通过药物的控释和负载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利用壳聚糖自身的结构特点实现靶向输送。
壳聚糖在酸性环境下存在阳离子,可以与细胞负电性差异表现出的阴离子表面进行靶向治疗。
通过加入特定的靶向肽或是大分子,还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器官的靶向输送。
四、临床应用目前,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疗法、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及急救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药物疗法为例,壳聚糖可作为微球状、纳米粒子状、载体状药物制剂,通过道路中把药物输送到病患的需要部位。
此外,壳聚糖药物载体还可以在口腔、鼻腔、眼球、皮肤等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壳聚糖结肠靶向原理壳聚糖结肠靶向原理解析什么是壳聚糖?•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化合物,由壳聚糖分子组成的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非免疫原性,因此被广泛用于药物递送系统。
结肠靶向治疗的意义•结肠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肠道部位,其中肠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往往伴随着副作用和局限性,结肠靶向治疗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利用壳聚糖的特性实现结肠靶向治疗成为了一种有前景的选择。
壳聚糖结肠靶向的原理1.肿瘤生长环境与壳聚糖选择性靶向性–肿瘤生长环境酸性、氧化还原状态特殊,这为壳聚糖的选择性靶向提供了条件。
–壳聚糖能够在肿瘤部位根据酸性环境发生构象和溶胀变化,使其具有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
2.壳聚糖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壳聚糖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靶向,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壳聚糖可以通过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如电荷、水合能力等来调节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3.壳聚糖的药物递送系统–壳聚糖可以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壳聚糖微球中,实现对药物的保护和控制释放。
–壳聚糖微球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位置释放药物,增强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结语壳聚糖作为一种多糖类化合物,在结肠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肿瘤生长环境和壳聚糖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了解,我们可以利用壳聚糖的特性实现对结肠肿瘤的选择性靶向治疗。
此外,壳聚糖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还能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挖掘壳聚糖的潜力,以期实现更好的结肠靶向治疗效果。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非免疫原性•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即与生物体无毒副作用、不产生免疫反应,不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壳聚糖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即在体内可以被酶类降解,并最终排出体外,减少了壳聚糖对人体的长期影响。
浅论壳聚糖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壳聚糖为甲壳质的重要衍生物,无毒、天然并且与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
其分子链中游离的氨基在弱酸溶液中可结合质子生成阳离子聚合体,并且其吸附力较强。
在溶液中带正电的壳聚糖可与蛋白多糖、粘多糖等发生静电反应。
除此之外,壳聚糖还具有抗菌性。
在医药领域中,由于其具有高电荷密度、粘膜吸附性及生物相容性,制成载药微球可显著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治疗效果并能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由于壳聚糖制成的载药微球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组织靶向及药物缓释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片剂、膜剂、颗粒剂、滴眼剂、外敷粉剂、栓剂、靶向给药制剂、微囊剂、抗菌制剂及中药制剂的药物制剂研制之中。
笔者认为,壳聚糖在医药产业领域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成为药物载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药物制剂辅料。
【关键词】壳聚糖;药物制剂;应用;研究进展壳聚糖为天然聚阳离子多糖,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甲壳质脱乙酰化后得到。
此种多糖在1859年发现后,由于其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医疗及其他产业之中。
1 壳聚糖的基本概念及作用1.1 壳聚糖的基本概念壳聚糖即N-乙酰基-D-葡萄糖胺经β-1,4糖苷键相连直链状氨基酸多糖,为甲壳质脱乙酰化合物,化学通用名为聚(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又称作聚(N-乙酰基-D-葡糖胺)。
从理化角度上说,壳聚糖即为甲壳质的重要衍生物之一,呈灰白色或白色的半透明状固体。
壳聚糖多溶于稀酸,不能完全溶于水或碱性溶液,在溶液中带正电,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从生物活性角度上属,壳聚糖为无毒、天然并且与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其分子链中游离的氨基在弱酸溶液中可结合质子生成阳离子聚合体,并且其吸附力较强。
在溶液中带正电的壳聚糖可与蛋白多糖、粘多糖等发生静电反应。
除此之外,壳聚糖还具有抗菌性并且可以用于药物释放载体。
壳聚糖在机体内降解可通过相关酶进行降解,具体由机体内溶菌酶进行,溶菌酶可识别壳聚糖中N-乙酰基葡萄糖残基,从而进行降解。
壳聚糖作为药用辅料应用空间巨大壳聚糖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为甲壳素脱乙酰基产物,又名甲壳胺或可溶性甲壳质,无毒,具有体内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结构类似于纤维素,被欧美学术界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之后的第六生命要素。
壳聚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用辅料在药物新剂型中已有广泛应用,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壳聚糖有很好的吸附性、成膜性、通透性、成纤性、吸湿性和保湿性,广泛应用于药物剂型中。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丽介绍,首先在片剂中,壳聚糖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辅料,适于直接压片的赋形剂,并且可以作为包衣材料,具有极其优良的特性。
在常用辅料(甘露醇、乳糖或淀粉)中加入壳聚糖,可改善混合粉末的流动性。
壳聚糖如果以高于5%的浓度加入片剂中用作崩解剂,效果优于玉米淀粉和微晶纤维素。
其次在缓控释制剂中,壳聚糖可作为缓控释制剂的赋形剂和控释膜材料,它所形成的薄膜对药物有良好的透过性,而且常用作微囊和微球的囊材。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常用于环境敏感性和智能化药物缓控释体系。
壳聚糖作为缓控释载体已经制成小分子抗炎药物、胰岛素、牛痘疫苗、白细胞素微球等。
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药用辅料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研究兴趣。
第三在靶向制剂中,目前针对壳聚糖靶向定位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传导治疗、结肠给药以及鼻腔给药等三个方面。
壳聚糖作为鼻腔吸入剂辅料已被业界认可,有研究表明,壳聚糖的粉末剂在动物实验模型的胰岛素鼻腔靶向定位给药系统中为最有效的剂型。
第四在膜剂中,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成膜性。
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运用微乳化技术与微胶囊技术等现代技术,使中药有效成分与壳聚糖结合在一起制成药膜,既保持了壳聚糖本身生物活性,又使中药有效成分高效、缓释吸收。
它具有喷涂方便、自然成膜、缓释高效、覆盖充分、渗透性强、易于吸收、加快溃疡愈合等优势,满足了现代新型敷料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中药外用剂型革新的新领域。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及其在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壳聚糖是一种直链多糖,带正电,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较好,毒性较低。
本文介绍了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包括:离子交联法、共价交联法、复合凝聚法、乳化交联法、大分子复合法、自组装法等,此外,还介绍了壳聚糖纳米粒可在口服控释制剂、递送抗癌药物、基因治疗的载体与眼部给药递送的运用。
标签:壳聚糖;纳米粒;给药系统载药纳米粒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剂型,可作为递送药物、基因与控释药物释放的载体[1]。
纳米粒是指超微小的球型的固状的胶态粒子,直径在10-500nm,药物、基因等活性成分经溶解、包裹进入粒子的内部,或通过吸附与附着作用在粒子的表面,其优势在于可被细胞与组织吸收[2]。
本文主要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与在给药系统中应用进行综述。
一、壳聚糖的基本性质壳聚糖又称为几丁聚糖,是脱乙酰胺基葡萄糖与N-乙酰胺基葡萄糖的聚合物,分子链中富含-OH和-NH2基团,可进行活化、修饰与偶联。
壳聚糖由于其D-葡糖胺残基的pKa值约为6.2-7.0,酸性条件下,壳聚糖为线性的高分子电解质,其分子量或溶液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粘度越大;在碱性与中性条件下,可与乙酸、盐酸等成盐。
壳聚糖是天然的碱性多糖,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较好。
随着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使用壳聚糖制备的靶向制剂具有缓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的作用,可提高药物的吸收与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
二、载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1.离子交联法离子交联法可避免因使用化学试剂导致的毒副作用,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也为研究壳聚糖纳米粒中使用最多的方法。
它是通过三聚磷酸钠通过离子诱导壳聚糖凝胶化形成纳米粒。
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壳聚糖上的-NH2基团与三聚磷酸钠中的阴离子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反应,制备壳聚糖凝胶。
该反应条件温和,易于获得粒径范围可调整、均一的纳米粒,故在制备壳聚糖纳米粒中运用广泛。
2.共价交联法共价交联法是同壳聚糖上的-OH和-NH2基团与化学交联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壳聚糖纳米粒。
壳聚糖在药物缓释系统中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多糖类化合物,由葡萄糖和壳聚糖酸组成。
它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毒性等特性,因此在药物缓释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壳聚糖在药物缓释系统中的应用。
1. 壳聚糖的特性壳聚糖具有多种优异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缓释系统载体。
首先,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以在体内快速降解而无毒副作用。
其次,壳聚糖分子结构规整,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可以与药物分子进行多种相互作用,如静电相互作用、氢键或疏水作用。
最后,壳聚糖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分子量和孔结构等方法来调控其生物降解性和溶解度,以满足不同药物的缓释需求。
2.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系统载体的应用壳聚糖可以作为药物缓释系统中的载体,实现药物缓慢释放,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药物副作用。
壳聚糖的缓释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2.1 壳聚糖微球缓释系统壳聚糖微球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缓释系统。
通过控制微球的粒径、孔隙和组分,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将药物直接包裹在壳聚糖微球中,或者将药物与壳聚糖交联形成复合微球,从而实现药物的稳定包埋和缓慢释放。
壳聚糖微球可以通过肠道给药、局部给药和靶向给药等方式实现药物的定向释放,减少剂量和频率。
2.2 壳聚糖薄膜缓释系统壳聚糖薄膜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壳聚糖薄膜中,形成壳聚糖-药物复合物。
壳聚糖薄膜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渗透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此外,壳聚糖薄膜还可以通过微孔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行为,以满足不同药物的缓释需求。
2.3 壳聚糖纳米颗粒缓释系统壳聚糖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缓释系统,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壳聚糖和药物的质量比、表面修饰和包覆技术等方式来调控药物的缓释性能。
此外,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在颗粒内的位置,实现药物的逐渐释放和稳定性控制。
3. 壳聚糖在药物缓释系统中的优势和挑战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载体具有许多优势。
壳聚糖在药物微胶囊方面的应用摘要:药物微胶囊是近些年来发展出来的新型剂型,在微胶囊的壁材方面壳聚糖由于其优良的韧性、细胞亲和性等优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壳聚糖在药物微胶囊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壳聚糖,微胶囊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23-562-011. 概述微胶囊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微囊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药物的固定化方面。
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
目前,微囊中常用的壁材有:海藻酸钠、壳聚糖、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聚乳酸、聚乙烯醇等。
其中,壳聚糖具有优良的韧性,且亲水、无毒、多孔、均匀,同时甲壳素在自然界中分布也是十分广泛的[1],如微生物界(菌类的细胞膜等),植物界(藻类)及动物界(虾、蟹、昆虫的外骨骼)。
据推测,目前地球上甲壳质与植物纤维素产量相差不多,在自然界中.甲壳质的年生物合成量高达千亿吨之多,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自然资源。
壳聚糖是天然高分子甲壳素经脱乙酰基后得到的氨基多糖,是自然界唯一的碱性多糖,具有抑菌、抗癌、降脂、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农业、环保、美容保健和其它日用化学工业。
近年来,壳聚糖作为医用辅料、人造组织材料、药物缓释材料等功能材料的开发利用使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3]。
壳聚糖因制法、工艺条件和要求不同,脱乙酰基度可由60%到100%。
脱乙酰甲壳素较甲壳素的溶解性能大大改善。
虽然在中性水及一般的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可溶解于酸和酸性水溶液中成为阳离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
而壳聚糖c-6位经基最活泼易于进行羧化反应,通过改性后的羧甲基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因此在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4]。
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由壳聚糖分子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制备得到的衍生物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1. 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方法1.1. N-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N-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是一种常见的壳聚糖衍生物,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1.1.1 壳聚糖与烷基溴化合物反应,生成N-烷基化壳聚糖。
1.1.2 对N-烷基化壳聚糖进行纯化和结构表征,以确保其纯度和结构。
1.1.3 辅助处理,如酯化、羟乙基化等,对N-烷基化壳聚糖进行改性,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1.2. O-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O-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与N-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类似,可以通过壳聚糖与烷基溴化合物反应得到。
1.3. N,O-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N,O-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是同时进行N-烷基化和O-烷基化反应得到的衍生物,具有更多的改性位点。
2. 壳聚糖衍生物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2.1. 壳聚糖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由于壳聚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作为药物载体。
壳聚糖衍生物可以通过化学交联、自组装等方法制备成微球、纳米粒子等载体,并通过改变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来控制药物的缓释和稳定性。
同时,壳聚糖衍生物具有阳离子性,在配制药物载体时可以与阴离子药物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在保护药物活性的同时提高药物的输送效率。
2.2. 壳聚糖衍生物用于肿瘤药物递送壳聚糖衍生物在肿瘤药物递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壳聚糖衍生物可以通过改变粒径和表面电荷等调控药物的靶向性,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肿瘤组织;另一方面,由于肿瘤组织的酸性微环境,壳聚糖衍生物可以实现药物的pH响应性释放,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2.3. 壳聚糖衍生物用于伤口愈合壳聚糖衍生物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壳聚糖衍生物可以通过形成凝胶或载体的方式,保持伤口的湿润环境,促进伤口修复。
药物递送功能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研究摘要:壳聚糖为具有正电荷的碱性多糖,自然界中分布量较大。
此种物质主要在甲壳类动物外科、昆虫外科中。
此种物质及分解产物均无毒,且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抗凝血性良好,为此在医学及食品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应用主要为壳聚糖微球,壳聚糖包埋固体或液体药物形成微小球状体,与其他微球载体对比优势显著。
为此,本文中将对已有关于壳聚糖药物微球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壳聚糖;药物微球;制备;应用前言:壳聚糖为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物质,体内溶胀成为水凝胶后生物降解良好。
此物质在成膜、黏附性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且五毒、无抗原性[1]。
在其性质方面,可溶于酸或酸性水溶液,为此适合用于微球制备中。
壳聚糖药物微球制备方法较多,如喷雾干燥法、离子交联法等[2]。
制备成为药物微球后,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如在抗肿瘤药物、避孕药物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应用。
1壳聚糖药物微球的制备研究1.1乳化-化学交联法应用乳化-化学交联法为壳聚糖微球制备常用方法。
此种制备方法具体为药物、乳化剂、壳聚糖缓和搅拌乳化制备成为乳状液[3]。
复乳体系中,经引入致孔剂,制备壳聚糖多孔微球,可提升壳聚糖微球比表面积与吸附能力。
增加交联剂经减压过来后应用不同溶剂洗涤,经冷冻干燥处理最终获取壳聚糖多孔微球[4]。
以5-氟尿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制备为例,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可促使药物古锭刀微球骨架或结合在表面,具有缓释性及药物突释效应[5]。
1.2喷雾干燥法应用喷雾干燥法在壳聚糖微球制备中较为常用,且操作方法简单。
喷雾干燥法的应用为,药物溶于壳聚糖制备成为溶液,通过喷嘴喷入干燥室,雾滴中水分被送入干燥室的热空气快速蒸发,干燥制备成为微球[6]。
既往有大量研究认为,喷雾干燥法用于壳聚糖药物微球制备,其优势体现在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微粒体形成速度快,便于量产[7]。
喷雾干燥法应用过程,其重点控制内容为混合液粘度、均匀性、喷雾速率、干燥速率等。
um regulating horm ones[J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0,66(223):12721331[接受日期] 20062032163 通讯作者: 周建平,教授;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T el :025*********; E 2m ail :zhoujp60@1631com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张祖菲, 周建平3, 霍美蓉(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 主要介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影响其载药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缓控释、靶向给药、黏膜给药、生物大分子给药等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壳聚糖微球作为新型给药系统备受关注。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药物载体;制备方法;缓控释[中图分类号] R944.9;T Q3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94(2006)06-0261-06Chito san Micro sphere s Drug Delivery SystemsZH ANG Zu 2fei , ZH OU Jian 2ping 3, H UO Mei 2rong(Department o f Pharmaceu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applica 2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reviewed.Chitosan microspheres ,as 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K ey w ords] Chitosan microspheres ;Drug carrier ;Preparation methods ;C ontrolled release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含有呈弱碱性的游离氨基,能结合氢离子,使壳聚糖分子表面荷正电,因此,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呈现为线性高分子电解质,形成的溶液具有一定的黏度,溶液的浓度越高,壳聚糖的分子质量越大,相应的黏度则越大。
壳聚糖的氨基属于较活泼的一级氨基,在中性介质中能与芳香醛或脂肪醛形成Schiff 碱,可以与具有双官能团的醛或者酸酐等交联,产物不易溶解,溶胀程度也较小,理化性质稳定。
微球系以天然、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将药物均匀分散或包埋在骨架中而制成的球形载体给药系统,属基质型骨架微粒,常见粒径为1~40μm 。
目前,以壳聚糖为材料制备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壳聚糖微球因具有控制释药、组织靶向、提高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壳聚糖分子中含有氨基,易与其他化合物相应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进一步交联形成微球。
根据药物、载体材料壳聚糖的性质以及所需微球的释药性能和临床给药途径可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
目前,制备壳聚糖微球的方法主要有乳化交联、“液中干燥”、形成复乳、沉淀/凝聚等。
111 乳化交联法该法系先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壳聚糖的醋酸溶液中,加入含表面活性剂(如司盘类)的油相中,搅拌或超声处理,形成乳剂(W/O型),交联,过滤或离心后用适宜溶剂冲洗,干燥,即可制得微球。
这类方法中常用的化学交联剂有戊二醛、甲醛等,对人体有一定毒、副作用。
Mi等[1]报道采用从栀子中提取的天然交联剂格尼泊素(京尼平,化学名:环戊吡喃2 42羧酸21,4a,5,7a2四氢212羟基272羟甲基2甲酯)制备了壳聚糖微球新型注射剂,不良反应少,适用于长效靶向控释制剂。
112 “液中干燥法”(“dry2in2oil”method)该法系将材料溶于可挥发且在水中具有适当溶解度的有机溶剂中,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材料溶液中,加入分散介质及乳化剂制成乳浊液,挥发除去溶剂,分离制得微球。
据报道,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将壳聚糖醋酸溶液加入含表面活性剂的液体石蜡中,形成W/O型乳剂,升温使壳聚糖交联,然后减压干燥除去溶剂,分离得到微球。
有研究者在搅拌下将壳聚糖醋酸溶液滴加至不含表面活性剂的油相中,搅拌均匀,加热至50℃,减压蒸馏分离得到微球[2]。
T om oaki Y oshiho等[3]用硅油作为油相,使用此法制备了52氟尿嘧啶、四氢呋喃氟尿嘧啶、去氧氟尿苷的壳聚糖微球,所得微球粒径大,含药量高。
113 复乳法该法系先将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分散于壳聚糖醋酸溶液中,形成O/W初乳,再滴加到油相中制成O/W/O复乳,经化学交联再离心纯化干燥而得,此法适用于制备疏水性药物的壳聚糖微球。
由于壳聚糖溶液的黏度较大,制备的微球易粘连。
敦洁宁等[4]发现加大外油相体积及加入交联剂后,在外油相中添加硬脂酸镁为分散剂,能较好地解决壳聚糖微球的粘连问题。
114 沉淀/凝聚法壳聚糖溶于稀醋酸后结合氢离子,带大量正电荷,能够与阴离子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凝胶。
常用的阴离子交联剂包括:硫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十二烷基磺酸盐及疏水的海藻酸盐、卡拉胶等。
该法系先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壳聚糖的稀醋酸溶液中,在搅拌下将药物溶液用注射器缓缓滴入含不同浓度的阴离子胶凝剂水溶液,过滤后将所得微球洗净干燥即得。
此法不使用有机溶剂和戊二醛、甲醛等化学交联剂,残留少,微球包封率较高、控释作用明显。
Aggarwal等[5]对此法进行了改进,在壳聚糖的醋酸溶液中加入T ween280作为分散剂,在搅拌状态下,将硫酸钠溶液滴入壳聚糖溶液中,再经超声处理,通过该过程中溶液的浊度变化来判定微球的形成。
Dambies等[6]使用钼酸盐作为新型胶凝剂,制备了壳聚糖的空白微球,形成的微球具有特殊的双层结构,表层多孔、内层紧密,与使用阴离子胶凝剂制备的微球的结构、性能明显不同。
115 复乙酰化法该法系将已形成的壳聚糖微球进行乙酰化处理,以改善微球的释药性能。
T om oaki Y oshino等[3]制备了去氧氟尿苷的壳聚糖微球,使用乙酸酐对壳聚糖进行复乙酰化。
分别将乙酰化和未乙酰化的载药壳聚糖微球植入小鼠皮下,比较了两者的体内降解行为和药动学行为。
结果表明乙酰化的载药微球药物的初始突释减少,释放明显改善。
P ortero等[7]也制备了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复乙酰化壳聚糖微球,发现复乙酰化后的壳聚糖微球在水中溶胀,在酸性环境下形成凝胶,药物的释放延长。
116 喷雾干燥法该法系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壳聚糖稀醋酸溶液中,或与油相形成O/W、W/O/W、O/W/O型乳剂后在惰性的热气流中喷雾,溶剂迅速蒸发,形成壳聚糖微球。
He等[8]发现,采用复乳(O/W/O或W/O/W)喷雾干燥,所得的微球与传统的喷雾干燥或复乳法相比,缓释作用显著增强。
Martinac等[9]发现先将药物制备成混悬剂后再喷雾干燥,所得微球的生物粘附性优于先将药物制备成O/W乳剂后再喷雾干燥制得的微球。
117 壳聚糖包衣该法系将普通微球加入到不同浓度的壳聚糖醋酸溶液中进行表面包衣,可用于制备不同释放度的药物微球,并能够有效地克服普通微球释药过程中的突释现象[10]。
鉴于壳聚糖粘附性能好,具备一定的生物促渗作用,因此,经壳聚糖包衣的微球兼有一定的黏膜靶向控释作用。
2006年第30卷 第6期 第262 页 2 影响壳聚糖微球药物载药的因素壳聚糖载药微球与其它载药微球一样,影响其载药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方面:(1)药物的因素。
如药物的浓度、脂溶性、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溶解性能等;(2)壳聚糖的因素。
包括壳聚糖的浓度、分子质量、脱乙酰度等;(3)制备方法及有关处方参数。
如壳聚糖/药物(重量比)、有机相及油相浓度、温度、pH、搅拌速度等。
211 药物因素的影响微球的载药量受药物浓度的影响,药物浓度增加,载药量提高。
微球载药也受到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药物的脂溶性强,载药率高,如脂溶性的类固醇类药物的载药量高于其水溶性衍生物。
药物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溶解性能对载药率也有着较大影响。
Hejazi等[11]采用硫酸钠作为离子交联剂制备了四环素壳聚糖微球,先将药物加入壳聚糖溶液孵育48小时使其达到过饱和后,再进行离子交联沉淀,载药率达到69%。
212 壳聚糖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低浓度壳聚糖制备的壳聚糖微球载药率较低。
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高,壳聚糖基质可有效阻止在制备微球过程中的药物分子从未固化的微滴扩散进入分散介质,从而使载药率提高,但壳聚糖浓度过高,黏度太大,工艺操作困难。
壳聚糖的分子质量对微球的载药率也有影响。
固定壳聚糖与药物的重量比,改变壳聚糖溶液中高分子质量与低分子质量壳聚糖的组成,如采用低分子质量/高分子质量为2∶1的混合溶液,可获得载药率较高的微球。
这可能是因为低分子质量的壳聚糖溶液浓度高、黏度低,有利于载药率的提高。
但壳聚糖分子质量过低,不能阻止药物从微球内部扩散进入分散介质,致使包封率降低,此时若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则可克服这一缺陷。
此外,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也影响微球载药率。
脱乙酰度越高,壳聚糖的溶解度越大,形成的微球载药率越高。
213 处方参数及制备工艺的影响投药量、有机相及油相浓度、醋酸的浓度、搅拌速度等因素也影响微球载药率。
吴婉莹等[12]采用效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 M)考察了复乳法制备壳聚糖微球时处方参数的影响,发现投药量为13%~15%,有机相浓度为30%~40%,油相浓度为68%~72%时载药量高,包封率好。
溶液中醋酸浓度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H+改变了壳聚糖与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载药率。
微球制备过程中的搅拌速度主要影响药物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扩散速度,搅拌速度越高,药物在壳聚糖溶液中克服壳聚糖分子的阻力而扩散进入溶液内部的能力越强,扩散速率增大而提高载药率。
3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的应用进展311 缓控释给药壳聚糖为弱碱,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在酸性环境中其氨基单元与H+结合形成溶液,而在pH615以上则能够溶胀形成凝胶,具有亲水性而不溶于水。
壳聚糖分子内具有活性基团氨基,可与含双官能团的醛类或酸酐类药物发生化学交联,使药物大量分布于交联结构内,缓慢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