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及抗震设计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8
汶川地震后建筑抗震设计的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对地震震区砌体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倒塌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建筑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建筑的规则性要求、结构整体性要求、砌体结构楼梯间设计要求、防震缝设置问题、结构多道抗震防线要求)
进行了讨论,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抗震设计;建筑结构;倒塌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多亿元,房屋倒塌6384万m2;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房屋倒塌15578万m2[1]。
如此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它们都发生在低烈度设防区,人们缺乏防震意识,灾区大量的农村住宅和城镇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房屋均没考虑抗震设防,根本经不起如此大的地震。
1.建筑结构倒塌分析
通过对唐山、汶川地震的建筑震害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发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过程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建筑在竖向及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在地面运动的过程中发生倒塌;第二类是地震过程中部分竖向承重构件破坏,地震后由于破坏构件上部结构不能继续承受竖向荷载,而发生倒塌[2]。
从倒塌的形式看可分为整体倒塌和局部破坏引起的连续倒塌两类。
从汶川地震震害看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问题通过2015年度工程类继续教育培训,老师生动的讲述了汶川地震震后一些特殊典型破坏的案例,使我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下面简单谈谈我对本次继续教育的认识和收获!此次汶川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汶川、汉旺、青川、北川等地区,烈度估计达到10~11度;绵竹、绵阳达到8~9度;远至成都、西安都有震害。
震中地区房屋成片倒塌,剩下尚存的建筑也受到严重破坏。
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反思:为什么类似于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的震害又一次发生?其实,唐山地震后总结了不少关键性的经验教训,对相关的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
照理说设计中的大问题不应该再出现了,可是三十年过去,历史又再次重现,在汶川地震中还是看到唐山地震的老问题。
看来重新认识这些常规问题还是十分必要。
1砖混结构111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必要性地震前的唐山大量采用没有任何抗震措施的粘土砖和天然石砌体结构,这种松散的堆积墙体地震中大都飞散、倒塌,剩下来还未倒塌的房子也破坏严重。
此后一直强调采用构造梁、柱提高砖混结构的整体性,防止产生严重震害。
112加强纵横墙拉结除了圈梁对所有墙体起拉结作用外,纵横墙交会处的拉结构造措施也非常重要。
横墙应设马牙槎,即沿端部砌成凹凸形,伸入纵墙内。
还要设置拉结钢筋,拉结钢筋宜每六皮砖一道,至少两根6mm钢筋,伸入砖缝长度不少于400mm。
113尽量避免纵墙承重在住宅楼中预制板搭在外纵墙上,是常见的做法,但这不是好的支承方式。
纵墙是砖混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如上所述,它非常容易倒塌。
唐山地震已有深刻的教训,这次汶川地震中又再次出现。
为了设置教室、会议室等大空间,往往以混凝土大梁代替横墙,梁端搁在纵墙上。
这种单摆浮搁的支承方式加上纵墙常常震裂震散,很容易导致楼面坠落。
震区一些学校教学楼一垮到底,恐怕与采用纵墙抬梁的结构体系有关。
早在唐山地震后就总结过这个教训,提出了大梁应设混凝土柱支承的措施。
与此相似,采用单柱内框架也要特别慎重从事,因为一条腿独立,解决不了两头垮塌的问题。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断裂长度185KM(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1、多道抗震防线: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0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惊动了整个世界.不仅给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在此次地震中,沿地震带大部分地区建筑结构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村镇建筑遭受到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村镇建筑的抗震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抗震能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非常重视民房的地震安全问题,其村镇建筑普遍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地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各国政府也已开始重视村镇建筑地震安全问题,如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印度、伊朗、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在村镇建筑抗震技术研究和村镇建筑抗震加固方面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索.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将村镇建筑建设纳入国家规范管理范围,对村镇建筑抗震技术推广应用进展较慢,其抗震能力仍普遍低下.在国内,自唐山地震以来,大陆共发生了几十次破坏性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由于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建筑设施防震能力薄弱,在遭受同等地震烈度的条件下,农村人口伤亡和建筑的倒塌破坏程度远高于城市,越贫穷的地区,受灾越严重.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我国村镇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统计结果来看,全国有595.8×104户村镇农(居)民新建住宅,占总户数的2.27%,全国村镇房屋竣工建筑面积9.78×108m2,其中住宅6.88×108m2.可以看出,我国村镇住宅面积不断增长,村镇建筑抗震能力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汶川地震中四川地区村镇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加以介绍,对作者在灾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破坏现象加以分析,给出村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建议,为以后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参考.1汶川地震概况(1)地震的影响范围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汉川县映秀镇(东经103.40、北纬31.0“),震级Ms=8.O,震源深度14km。
从汶川地震谈对建筑抗震设计的认识摘要:本文通过对遭受汶川地震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和砌体结构的震害,针对概念设计、构造、未成年人保护、楼梯间等问题,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01)版条文及08年修订版变更条款(以下简称《规范》),结合工作经验,分析原因,浅谈对建筑抗震设计的认识。
关键词:汶川地震概念设计构造未成年人保护楼梯间0 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89规范”之前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直至倒塌;90年以后建造的建筑大部分作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在极震区,有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了,可相邻的砌体结构却“裂而不倒”。
本文依据《规范》,结合工作经验,分析原因,浅谈对建筑抗震设计的认识。
1 抗震设计应重概念、轻精度地震作用计算是依据当地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对应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设计取值来计算的,原本就是一种数学上的精似计算,想得到精确准确的计算结果是非常困难的。
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设计时只靠提高地震作用来提高抗震能力,结构的各构件将需全面增加材料,增加投资,不符和我国国情;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1.1 结构体系合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5.2条3.5.3条规定,不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砌体结构,均要求结构体系完整,传力路径明确,但在设计中,为满足建筑师的创新突破,结构设计以拆柱子、开大洞、砌体结构中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承重、转角开门窗、楼梯间凹凸于建筑转角等作为代价,结果破坏了结构整体性及传力路径,在地震中率先破坏导至结构失稳坍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围护墙和隔墙(不包括轻质隔墙)不合理布置,可使结构形成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薄弱部位而引起倒塌,(上下楼层的数量相差很大导致上刚下柔;墙不到柱顶,形成短柱剪切破坏);目前的学校建筑因建筑构造要求及经济因素等的影响多采用单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结构抗震计算时,此体系结构对抗震有明显的不利因素,高烈度区的横向层间位移难以满足规范要求而倒塌,1.2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此次地震发现,在高烈度区理论上抗震性能较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倒塌的,而抗震相对较差的的砌体却也有裂而不倒的;甚至个别私人建造的砖木结构的住宅都完好无损;同一地点,同是砌体教学楼,有的损坏严重,甚至倒塌,有的却表现良好。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并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量建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一事件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从汶川地震的建筑震害中汲取教训,对抗震概念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汶川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烈度以及受灾地区的情况。
接着,分析了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的不足、材料性能的不稳定、施工质量的问题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抗震概念设计在减少建筑震害中的作用,包括合理的结构选型、优化的材料选择、科学的施工方法等。
文章提出了改进抗震概念设计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抗震概念设计在减少建筑震害中的重要性,为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回顾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0级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在地震中,大量建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震害,其中不乏一些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物。
这一事实使得我们必须深入反思和重新审视我们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
汶川地震震中所在的映秀镇,大量建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其中包括一些被认为是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的建筑。
许多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了严重的倒塌、开裂和变形等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震害调查表明,汶川地震中的建筑震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主要是由于结构体系不合理、构件连接不牢固等原因造成的;二是建筑物的局部破坏,如墙体开裂、楼板垮塌等,这主要是由于材料性能不足、构造措施不当等因素引起的;三是建筑物的震后功能失效,如水电设施损坏、电梯停运等,这主要是由于设备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导致的。
由汶川地震引发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作者:刘欣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08期摘要:汶川大地震对建筑物损害巨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原有建筑结构设计安全设置度及抗震设防烈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是我们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主要是针对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地震;建筑结构;抗震能力1 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1.1 建造结构所用的材料及施工质量对于材料而言,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地震对结构作用的大小几乎与结构的质量成正比。
一般说在相同条件下,质量大,地震作用就大,震害程度就大;质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小。
所以,在建筑的楼板、墙体、框架、隔断、围护墙以及屋面构件中,广泛采用多孔砖、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板、空心塑料板材、瓦楞铁等轻质材料,将能显著改善建筑的抗震性能。
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能力。
施工中造成的材料性能和截面几何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砂浆强度、混凝土浇筑质量以及延性构造措施在施工中的变动等施工质量问题,对实际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1.2 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建筑物如果平面布置复杂,致使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则会加剧了地震的破坏作用,汶川512地震中,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平面不规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严重扭转效应而破坏倒塌,同时撞坏相邻建筑上部的阳台。
抗震设计中,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尽可能地使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相一致,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
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结构重心尽可能的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顶的女儿墙、水箱间等,由于根部与下部结构连接薄弱,刚度突变,受鞭梢效应影响严重,在地震时容易率先破坏倾倒;另外,其地震作用通过周边的屋面结构传至下部结构,如屋面结构刚度不够时,在突出屋面结构的下部一定范围内破坏相对集中。
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抗震的几点思考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以7.8级的地震破坏性震级,引发全球轰动。
这次地震对于我国的结构工程抗震技术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也在事后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以下是一些有关我的思考。
1. 提升结构工程标准的紧迫性在地震中,很多房屋、建筑物的结构出现了大面积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抗震能力并不足够强。
因此,在提升结构工程标准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改进建筑材料和制造技术,探索可能的新颖方案,使得结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更为严格的建筑法规,以保证建筑物在抗震性方面的安全性。
2. 创新设计理念对于地震来说,抗震设计的核心在于保持建筑物的稳定,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会倒塌,从而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这方面,如何创新设计理念,加强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控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点。
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更为注重“墙走框架”的设计理念,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 推广PPP模式在未来的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中,还可以考虑采用PPA(公共-私营-合作)这种趋势,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重点领域的需要,打通公共和私营投资的瓶颈,以突破传统设计框架,实现防震装置的多方面发展。
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以更加理性、高效的态度来推动建筑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
4. 积极推广新建筑材料除了对于既有建筑物进行改进,对于新建筑物的材料也需要进行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智能混凝土、化学改性结构软料等等,这些新型材料在抗震方面的性能也值得期待。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抵御地震的袭击。
结语我国结构工程抗震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深刻反映出当前抗震领域的一些主要问题。
作为工程建设中的核心技术,抗震在不断地优化和进步,我们在不断挑战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吸纳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融合到国内社会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结构工程抗震技术的持续发展。
浙江建筑,第29卷,第3期,2012年3月Zhejiang Construction ,Vol.29,No.3,Mar.2012收稿日期:2011-12-23作者简介:刘颖(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Building Damage in Wenchuan Earthquake刘颖,李殿平LIU Ying ,LI Dian-ping(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辽宁大连116300)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针对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抗震防线等抗震设计问题,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版)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设计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震害;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多道抗震防线中图分类号:TU31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707(2012)03-0017-04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地震区各类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和工程设施造成重大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见图1。
震害调查表明,经过抗震设防,特别是在1990年后设计建造的建筑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即使在地震区实际烈度高出抗震设防烈度3 4度(地震动强度超出预计的10倍)的情况下,除了极个别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受到中等至严重破坏,但却没有倒塌,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1];而按之前设计建造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
因此,认真研究震害特征,总结经验,对于建造更为耐震的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对照抗震概念设计的“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防线”等要求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毁灭性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教训。
1.结构抗震能力不足:汶川地震暴露了许多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不足。
许多房屋和公共建筑没有设计和建造符合地震安全标准的结构,无法承受地震引发的巨大震力。
2.建筑质量问题:地震发生后,一些建筑物出现严重破坏并坍塌,暴露出建筑质量问题。
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的控制以及质量监督的不健全等。
3.地理环境和规划问题:地震震害的调查也揭示了地理环境和城市规划等因素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如地震活动带、土壤类型等,应纳入设计和规划的考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一些地方的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对地震的准备和应对能力不足。
在地震前,很多人对地震的认识和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应急预案和逃生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的结果引起了重大反思和改进措施,对提高建筑结构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1.加强抗震设计和规范:根据地震调查结果,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的制定,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建设抗震设施:加强对公共建筑、重点基础设施等的抗震设施建设,提高它们的抗震能力和灾害应对能力。
3.加强质量监督和施工管理:加强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督,提高建筑质量水平。
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4.提高地震科普和教育: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逃生和自救的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为中国的建筑结构安全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促使政府、建筑行业以及公众更加重视地震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和灾害应对能力的加强。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摘要:“5•12”汶川8.0级大地震对房屋建筑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吸取房屋震害教训,反思此次地震对建筑与生命财产的危害,分析震害原因,震害特点,并对不同结构类型房屋抗震能力与特点进行分析,对房屋抗震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原因分析;抗震设防;0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km这是继唐山大地震后的一次毁灭性的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多,造成很多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所以对我国来说提高抗震技术,研究地震作用机理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在人对地震的认知有限、无法预报地震的时代,如何把房屋建得坚固耐震,是全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直研究的课题。
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奋斗,吸取历次大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今天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了工程抗震设计的标准规范。
由于汶川地震的实际影响烈度远远高出该地区预计的设防烈度,导致大量房屋建筑严重破坏和倒塌。
但是,震害调查也证明,只要严格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严格保证工程质量都能达到“三水准”抗震设防的要求,在实际地震烈度超过“大震”烈度的情况下,房屋建筑依然可以做到“不倒”,但是,也有一些房屋的建筑,由于设计或施工的问题,设防烈度情况下,也依然有损坏倒塌。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并且针对建筑结构本身的特点,对照规范规定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对解释和认识震害是十分必要的。
2 地震特点(1)能量大、烈度强。
专家称相当于上千颗二战时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从汶川地震看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一、汶川地震原因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属于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图1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图2 图像显示汶川5·12大地震产生的变形图3 龙门山断裂带构造位置图二、汶川地震实况照片2.1山崩地裂图4 山崩(分别为地震前后照片)图5 地裂2.2房屋倒塌图6 往日繁华的北川县城变成废墟一片框架破坏特征:1)填充墙破坏严重;2)梁柱节点砖混结构破坏特征:交叉裂缝墙体破坏,墙体水平竖向机制破坏;门窗洞口上下的斜裂缝;整体水平剪断整体水平裂缝,丧失水抵抗力,存在竖向承载力不均匀沉降房屋倾斜。
2.3桥梁断裂,隧道垮塌图7 桥梁断裂图8 109隧道垮塌2.4 车毁人亡图8 车辆(汽车、火车)被埋2.5 地下结构的破坏汶川地震没有地下结构相关照片,从其他文献中收集部分待补充。
尤其是日本、台湾地区地震造成的影响。
三、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是房屋建筑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
3.1 基本概念✓震级,代表一次地震的大小,或者说释放能量的大小。
因为地震中心距离的远近不同和震源深浅不同,震级的大小不能直接说明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
✓烈度,代表一次地震的破坏程度。
通常6度以下的地震烈度不会造成大的破坏,7度以上则会造成破坏。
设防烈度,代表一个建筑、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遭遇的概率比较大的地震烈度。
重要建筑要提高设防烈度。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