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0.83 KB
- 文档页数:2
支原体肺炎的典型病例分析引言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由支原体感染引起。
此病在儿童中尤为常见,但也可发生于成人。
本篇文章将通过分析一个典型的支原体肺炎病例,帮助患者了解预防、治疗和后期疗养的相关问题。
病例分析病例背景小明,男,5岁,近期出现了咳嗽、喷嚏、鼻塞和发热等症状。
他最近参加了一个儿童聚会,接触了多个感冒的孩子。
体温达到39°C,父母非常担心,带他到呼吸内科就诊。
体检和检查结果1.体温:39°C2.咳嗽、喷嚏和鼻塞3.呼吸音正常,但有轻度肺部湿性啰音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6.心电图正常诊断根据小明的症状、检查结果以及流行病学史,我们考虑到小明可能患有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喷嚏、鼻塞和发热。
肺部湿性啰音是其常见的体征之一。
预防措施支原体肺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避免接触:尽量避免与感染支原体的患者近距离接触。
特别是在流感季节或者儿童聚会时,应当尽量减少在人多拥挤的场所逗留。
2.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咳嗽、打喷嚏或者与他人接触后。
如果没有肥皂和水,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手部消毒液。
3.避免眼部接触:支原体可通过眼结膜直接感染,感染患者或者接触眼部有分泌物的物品后,用手接触眼部要小心。
4.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尽量减少污染源如烟尘等。
5.强化免疫力: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治疗方法针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素治疗:支原体属于细菌,对于症状严重或高危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考虑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发热,咳嗽药物可以缓解咳嗽症状,鼻塞药物可以缓解鼻塞。
3.充分休息和饮食: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帮助身体抵抗感染。
后期疗养支原体肺炎通常在使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后症状可以迅速缓解。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25例分析陈坤;王晶;刘艳云【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住院的2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八院后均予血象、肝功能、病原学等检查,并据检查结果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并分析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IM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以发热、咽颊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病程长,常累及其他脏器,以肺炎、肝脾肿大为主;疗程2~4周,全部治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症状较严重,且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其他脏器损伤,临床应及时MP检查并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效果确切.【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8(042)010【总页数】3页(P1198-1200)【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者】陈坤;王晶;刘艳云【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儿科,江苏南京211102;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儿科,江苏南京211102;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儿科,江苏南京21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常见于小儿时期的主要由EB病毒(EBV)感染诱导的淋巴细胞增生性感染性疾病[1]。
近年来,发现MP感染易引起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二者混合感染[2]。
二者不仅临床症状交叉重叠相似,且合并感染的免疫抑制相互作用导致临床症状体征更为严重。
本文对我院收治住院的25例IM 患儿合并MP阳性的临床特征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IM合并MP感染25例,男14例,女11例,男女比1.3:1。
年龄8个月~11岁,其中8个月~1岁3例,1~3岁5例,3~7岁12例,7~11岁5例。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是一种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其病原体为支原体。
该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发热、咳痰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例支原体肺炎患者,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让我们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20岁女性,主诉持续咳嗽和发热4天。
患者以往无重大疾病史,未有过敏史和吸烟史。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体温为38.5°C,呼吸频率为20次/分,心率为90次/分。
肺部听诊呈干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15×10^9 /L,淋巴细胞比例占比较高。
C-反应蛋白(CRP)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均升高。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显示两肺散在小片絮状模糊阴影。
据此,我们初步怀疑该患者为支原体肺炎,并采取以下治疗方案: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针对支原体感染,口服或静脉注射有效的抗生素是首选治疗方法。
通常,对于儿童和成年患者,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可作为首选抗生素。
治疗持续7-14天。
2. 对症治疗:患者出现发热和咳嗽等症状,可给予对症治疗。
控制体温、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休息充足、适当补充维生素等。
3. 随访观察: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体征改善情况,确保治疗效果。
病例结局:经过7天的治疗,患者的咳嗽和发热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
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CRP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水平明显下降。
复查胸部X光示肺部阴影消失。
经验总结:通过本次病例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经验总结:1. 对于具有咳嗽、发热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支原体肺炎这一常见病因。
对于高度怀疑的患者,必要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 在治疗上,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是常用的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剂型和治疗时长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根据健康状况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来院体检的95例儿童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均为健康儿童,观察组50例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对比两组血常规指标差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以及单核细胞绝对值偏高,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两组受试者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者血常规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临床应作为病情诊断的参考依据加以鉴别,并以此指导后续诊疗工作。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感染病,可造成患儿呼吸系统受损,易引发肺外合并症,导致其他器官组织受累,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状况。
诸多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病程隐匿,缺乏典型症状,而且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漏诊误诊几率较高,不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康复[1~2]。
早期明确诊断是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时机,促进预后康复的重要前提。
本研究就此探讨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临床意义,现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来院体检的4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37例;年龄11个月~9岁,平均年龄(4.6±1.1)岁;病程3d~1个月,平均病程(16.7±3.2)d;其中18例单纯咳嗽,10例为单纯发热,40例咳嗽并发热,27例咳嗽并喘息。
入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
另取50例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儿童,两组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集两组受试者肘静脉血,取样量为2ml,采用迈瑞6800型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血常规指标,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检测方法为被动凝集法,所用试剂盒购自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抗体滴度>=1:40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