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2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52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1)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2)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3)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背景(1)从政治背景讲,战争的结束,对意大利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
(2)从经济上讲,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维持了影片的创作。
(3)从文化角度讲,新现实主义的源泉:“1910年一1920年间的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暗中》;爱德华。
德。
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
以及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4)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各种风格、流派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现实主义的制作者,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同时,又受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
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
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给维斯康蒂写信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理论先声:巴巴罗教授1943年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类型电影答:类型电影是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占据世界影坛统治地位。
大制片企业为确保商业利润而实行的由制片专权,强调专业分工、各司其职的传送带式影片生产。
类型电影,就是按照各种不同的标准化模式创作出来的影片。
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随着大制片厂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逐渐解体,类型电影也趋于衰落,各种类型之间的严格界线趋于模糊,越来越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样式划分。
2.爱森斯坦答:爱森斯坦(1898—1948),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
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
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
代表作品有《战舰波将金号》《罢工》等,其中1925年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是其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段落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3.色彩答:电影色彩是电影技术发展的结果,它的应用使电影更加贴近自然,同时作为电影视觉语言最外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电影的叙事、造型等都有一定影响。
成熟起来的电影色彩逐渐摆脱了对现实世界机械还原的束缚,色彩的运用与心理和文化结合,成为自觉自由的创作元素,从而更合乎艺术创作的规律。
根据对人的心理造成感觉的区别,色彩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之分。
4.《我父我主》答:这是塔维亚尼兄弟保罗和维托里奥第一部取得国际性成功的影片,讲述一个目不识丁的牧童通过对父亲的倔强反叛而成为一个语言学专家的故事。
电影开始的场景就引入了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
5.阿巴斯答:阿巴斯是伊朗导演中被誉为“90年代世界舞台上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他的创作整体影响着伊朗电影的发展,代表作品包括《哪里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等。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
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
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
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
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引论电影史和做电影史的方法一、关注老电影(一)原因电影是百余年来最具影响的媒介之一。
人们蜂拥观看最新的热门大片或从音像店租借所热爱的影片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我们同样应该关心老电影。
1.电影观赏老电影提供了与我们观看当代电影所获得的同样的洞见。
(1)一些老电影提供了非常强烈的艺术体验或其他时代和地域的穿透人心的人类生存景象。
(2)一些老电影是对继续影响当前时代的日常生存或超常历史事件的记录。
(3)一些老电影是全然陌生的。
它们抗拒着与我们当前思维习惯的同化,迫使我们承认电影可以完全不同于我们所习惯的那个样子,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视野,去容纳被另外一些人认为理所当然却令我们惊异的电影样式。
2.电影研究电影的历史不只包括电影。
研究老电影和制作它们的时代从根本上讲是非常有意思的。
简言之,由于老电影的数量远多于新电影,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令人陶醉的观影经验。
(二)定位不存在任何关于电影历史的宏大叙事可以解释所有事件、原因和结果,电影史更适合被看做各种电影历史的集合,因为研究电影的历史包括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寻找证据,以便在论证的过程中回答这些问题。
二、电影史学家的任务(一)提出问题,寻求解答1.设定研究项目电影史学家们设定研究项目,系统地探寻往昔之事。
研究项目是围绕需要回答的各种问题而组织起来的,同时也是由各种假设和背景知识组成的。
2.提出问题资料管理员的研究项目广义上就是做出鉴别。
这部影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它是什么时间制作或发行的?它是在哪个国家制作的?谁制作的?演员是谁?3.进行鉴别如仅有片名的神秘影片《间谍旺达》)。
它很可能是进口影片,而不是在发现拷贝的国家里摄制的。
幸好拷贝中还是有一些线索,可供知识渊博的史学家进行认定。
(1)根据演员坐在前景处的女主角是一位明星,名叫弗朗切斯卡·贝尔蒂尼。
认出她,几乎可以肯定这部影片属于意大利,制作于1910年代——她的职业生涯巅峰时期。
世界电影自1895年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
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世界电影发展史一、电影的起源和发展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已成为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娱乐和艺术形式之一。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世界各地的电影工业迅猛发展,不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本文将带您回顾电影发展的历史,并探索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1.1 音乐电影的起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早期的摄影技术记录和播放动态图像。
1895年,著名的兄弟俩路易斯·让·和奥古斯特·吕米埃尔发明了光影机,这被视为电影的诞生。
最早的电影都是无声的,没有声音和对白,只有图像和字幕。
然而,很快人们意识到电影可以与音乐结合来增强观众的体验。
因此,音乐电影应运而生。
1902年,法国电影家夏尔·阿尔贝创造了第一部融合音乐和视觉的电影作品《旅行的时候》。
这标志着音乐电影的诞生和电影发展的新篇章。
1.2 黑白电影时代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改进,电影开始进入黑白电影时代。
这个时期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技术得到了重大突破。
1915年,德国导演罗伯特·威纳创造了第一部有色彩的电影《红色花朵》。
这部电影使得黑白电影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限制解除,为日后彩色电影的发展铺平道路。
在黑白电影时代,许多经典电影出现了,其中包括《城市之光》、《大都会》等。
这些电影不仅探讨了人类的情感和道德问题,还展示了导演独特的创意和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电影对后来的电影制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1.3 彩色电影的诞生彩色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技术的新突破。
1935年,由美国电影公司引入的Technicolor技术使电影能够以彩色呈现。
第一部采用Technicolor技术的彩色电影是《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深受观众喜爱,为彩色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的视觉效果更加真实和绚丽。
它为导演和电影制作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艺术想法和创意。
彩色电影也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推动了电影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电影史答案归类名词解释1.“视觉存留”:是人的生理机能。
英国人法拉第提出视觉转换频率问题,他认为外在物体映入视网膜的形象,在未消失前瞬间是和以后的映像相连的。
也就是说,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并没有立即消失,而会继续短暂地滞留一段时间。
这种现象就叫做“视觉存留”。
电影胶片根据人的“视觉存留”原理,以每秒24个画格的速度匀速向前移动,造出了一个幻象的世界。
2.“布赖顿学派”:是早期英国电影的代表。
它的两位主要人物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出生和工作都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由此得名,但该学派并不是学术意义上的一个“学派”,而是指他们创作的一种倾向,即他们的影片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关注底层社会问题,表现“真正生活的片断”的倾向。
代表作品有《俄罗斯战舰的暴动》、《士兵的归来》等。
3.“停机再拍”:人们通常认为梅里埃是“停机再拍”的发现者。
在一次放映时发现一辆驿车的画面突然变成了一辆灵车,后来发现是由于拍摄中胶片被机器的卷轮卡住了,修理好后重新拍摄的结果。
这个“事故”使梅里埃醒悟到胶片剪辑的可能性,进而发现了电影叙事的手法。
4.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1909年的电影《冷僻别墅》是一部真正的关于时间的电影。
整部影片基本上是在受困家庭和营救者之间切换。
随着画面转换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短,影片的紧张度越来越强,在最后一刻,营救者赶到,影片到达最高潮。
这一高潮处理的手法就是后人所称的“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
5.苏联蒙太奇学派:由苏联电影工作者全面阐述和充实了由法国人让—爱浦斯坦提出的“蒙太奇”概念,并形成了研究和实验“蒙太奇”理论的由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电影学派。
他们是在总结格里菲斯剪辑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电影创作的基础是表现性,而不是影像性。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自觉的电影美学和哲学理论的学派。
6.库里肖负效应:库里肖夫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名演员的特写镜头与三个有明确目的的画面组接在一起,结果同一个画面引起了观众不同的观感。
1、1895~1918:草创时期卢米埃尔兄弟(法)发明手摇活动电影机,开创电影放映时代代表作品:《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乔治·梅里爱(法)代表作品:《圣女贞德》《地狱的土风舞》《音乐狂》埃德温·鲍特(美)代表作品:《火车大劫案》《基督山恩仇记》《不朽的城市》大卫·格里菲斯(美)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苏联蒙太奇学派谢尔盖·爱森斯坦代表作品:《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普多夫金代表作品:《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母亲》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路易斯·布努埃尔(西班牙)代表作品:《白日美人》、《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维莉迪安娜》谢尔曼·杜拉克代表作品:《城市里的魔鬼》,《艺术家的灵魂》,《贝壳与僧侣》德国表现主义罗伯特·威恩代表作品:《卡里加里博士》、《基督的一生》有声电影艾伦·克罗斯兰:《爵士歌王》3、1930~1940年代的世界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约翰·福特代表作品:《搜索者》、《关山飞渡》弗兰克·卡普拉代表作品:《一夜风流》《富贵浮云》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代表作品:《后窗》、《惊魂记》、《西北偏北》查理·卓别林代表作品:《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奥逊·威尔斯代表作品:《公民凯恩》、《第三人》、《历劫佳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让·雷诺阿代表作品:《大幻影》、《游戏的规则》让·维果代表作品:《尼斯景象》、《游泳冠军塔里斯》雷内·克莱尔代表作品:《巴黎屋檐下》、《最后的亿万富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罗伯托·罗西里尼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维托里奥·德·西卡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4、1950~70:“第二次创新浪潮”法国新浪潮运动让-吕克·戈达尔代表作品:《精疲力尽》、《随心所欲》弗朗索瓦·特吕弗代表作品:《四百击》、《日以继夜》法国左岸派阿伦·雷乃代表作品:《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涅斯·瓦尔达代表作品:《短角情事》、《从5点到7点的克莱奥》瑞典英格玛·伯格曼代表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代表作品:《爱情编年史》、《奇遇》费德里科·费里尼代表作品:《卡比利亚之夜》、《大路》美国:新好莱坞电影阿瑟·佩恩代表作品:《邦妮和克莱德》《雌雄大盗》斯坦利·库布里克代表作品:《巴里·林登》、《闪灵》、《2001太空漫游》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代表作品:《大白鲨》、《夺宝奇兵》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代表作品:《巴顿将军》、《教父》马丁·斯科塞斯代表作品:《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乔治·卢卡斯代表作品:《美国风情画》、《星球大战》德国:新德国电影(西德)维姆·文德斯代表作品:《柏林苍穹下》、《地球之盐》沃尔克·施隆多夫代表作品:《铁皮鼓》、《青年特尔勒斯》5、九十年代的世界电影罗兰·艾默里奇代表作品:《独立日:卷土重来》、《独立日》、《哥斯拉》詹姆斯·卡梅隆代表作品:《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罗伯特·泽米吉斯代表作品:《阿甘正传》、《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北野武代表作品:《花火》、《坏孩子的天空》岩井俊二代表作品:《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第16章战后欧洲电影:新现实主义及其语境,1945~1959一、填空题1.标志“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的三部影片_____、_____、_____。
【答案】《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2.“新现实主义”最重要、最成熟的导演是_____。
【答案】罗西里尼3.德•西卡最重要的新现实主义影片是_____。
【答案】《偷自行车的人》4.战后的世界电影是从_____开始的。
【答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5._____成为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美学。
【答案】新现实主义6.1942年,维斯康蒂拍摄了_____。
【答案】《沉沦》7._____拍摄了三部标志“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的影片。
【答案】罗西里尼8.标志罗西里尼与新现实主义告别的影片是_____。
【答案】《德意志零年》9.将视线主要关注在解放后意大利农村的艰苦生活和不平现象的导演是_____。
【答案】桑蒂斯10.1952年_____导演了著名的《罗马十一时》。
【答案】桑蒂斯11.参与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时间最长的导演是_____。
【答案】德•西卡12._____可以看作是新现实主义的最后的力作。
【答案】《温别尔托•D》13._____,新现实主义开始消退。
【答案】50年代初15、决定新现实主义性质、特色的首先是_____。
【答案】它的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16、1951年德•西卡拍摄的_____是一部充满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的影片。
【答案】《温别尔托•D》17、成为新现实主义导演们的大本营的杂志是_____。
【答案】《黑与白》18、主要提出、介绍和讨论“新现实主义”理论观点的杂志是_____。
【答案】《电影》二、名词解释1.《偷自行车的人》答:1948年出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经典代表作,导演德·西卡。
故事灵感来自一篇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
影片描述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失窃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
这段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报道,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形成一个极为感人的悲剧,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社会的混乱。
作者: 肖鑫[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134-13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0期
主题词: 世界电影史;电影工业;第二版;传承;媒介;生产机制;历史
摘要:电影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类科技的进步也促进着电影不断前进。
最初的电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现在的形态,成为理解电影、感悟电影的一个重要参考。
电影的历史是一种带有生产机制的内部更新的系统,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整体与细节的互相融合,电影的历史不只是关于电影本身的历史发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