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
- 格式:ppt
- 大小:5.83 MB
- 文档页数:43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1)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2)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3)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背景(1)从政治背景讲,战争的结束,对意大利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
(2)从经济上讲,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维持了影片的创作。
(3)从文化角度讲,新现实主义的源泉:“1910年一1920年间的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暗中》;爱德华。
德。
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
以及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4)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各种风格、流派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现实主义的制作者,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同时,又受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
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
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给维斯康蒂写信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理论先声:巴巴罗教授1943年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
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发展概述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
格里菲斯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形成,并创立了“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使其成为经典的叙事模式。
第二章:法国电影1法国电影的先驱者: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代表作《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后者采用了深焦点镜头,产生了今天常见的长镜头内部场面调度的效果。
梅里埃有“银幕魔术师”之称,作品《月球旅行记》。
他的“乐队指挥视点”使电影与自然界的生活完全隔离开来,银幕等同于舞台。
法国拉菲特兄弟组建的“艺术影片公司”在1908年拍摄了《吉斯公爵遇刺》2印象派和先锋派:印象派以德吕克《流浪女》为中心,包括阿贝尔·冈斯《车轮》,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布迭夫人》,让·爱浦斯坦《忠实的心》,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等。
另外,导演路易斯·布鲁艾尔与萨尔瓦多·达利拍摄了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
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先驱者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主要导演有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
让·雷诺阿拍摄了《母狗》《幻灭》《游戏规则》4新浪潮电影产生的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很快沦陷,德国控制法国电影,德国影片开始进入法国市场;2)二次大战后,法国的电影企业完全陷入瓦解和衰败之中,美国影片再次席卷法国市场;3)“优质电影”引起了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的不满,他们先是以批评者的身份出现但很快闯入编导和制片领域,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革新的电影语音给法国影坛巨大的震动。
电影主张:1)电影的本提——记录本性;2)场面调度理论;3)作者电影观念。
代表有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枪击钢琴师》,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
“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
世界电影自1895年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
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1、1895~1918:草创时期1895~1918: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1、1895~1918: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世界电影自1895年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
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世界电影历史1895年以前11世纪科学家们意识到了将一束光透过小孔可以使一个外部的形象在内部显现出来。
16世纪雷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概略地描绘出“黑箱”的概念。
“黑箱”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
它是一个类似镜头式的暗箱,里面射出的光线可以在其对面的墙上形成颠倒的影像。
16世纪中叶一17世纪1、钱巴蒂斯塔·德拉·波尔塔(意大利)通过“黑箱”放映了一组不长的风光图画。
2、阿塔内休斯·基歇尔(德国)发明了他的“魔灯”。
这是一种通过蜡烛和透镜放映画面的方法。
1824年彼得·马克·罗热(英国)向伦敦的皇家协会提交了名为"关于活动物体的视觉留影原理"的报告。
1826年约翰·艾尔顿·帕里斯博士发明了"幻影转盘",即在一圆盘上一面画有鸟笼,一面画一只鸟,旋转时产生"鸟在笼中"的感觉。
19世纪30年代1、约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达盖尔(均为法国)发展了照相制版工艺,使被拍下来的影像可以保留在金属板上。
2、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英国)在纸板上制出了正片。
1832年1、约瑟夫·普拉图(比利时)制造出了"诡盘"。
这是一只画有一系列动作分解图形的圆盘,圆盘的边缘有许多齿孔。
操作者面对镜子,把眼睛对准任何一个齿孔,转动圆盘,可在镜中看到活动的影像。
2、西蒙·里特·冯·施坦普夫(德国)发明了"圆筒动画镜",这是一种与"诡盘"相类似的玩具。
1834年威廉姆·乔治·霍纳(英国)发明了"活动连环画转筒"。
它在一只圆筒状的内环中贴上画有一系列分解动作的纸片,通过圆筒的旋转使人看到连续活动的影像。
1、1895~1918:草创时期卢米埃尔兄弟(法)发明手摇活动电影机,开创电影放映时代代表作品:《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乔治·梅里爱(法)代表作品:《圣女贞德》《地狱的土风舞》《音乐狂》埃德温·鲍特(美)代表作品:《火车大劫案》《基督山恩仇记》《不朽的城市》大卫·格里菲斯(美)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苏联蒙太奇学派谢尔盖·爱森斯坦代表作品:《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普多夫金代表作品:《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母亲》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路易斯·布努埃尔(西班牙)代表作品:《白日美人》、《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维莉迪安娜》谢尔曼·杜拉克代表作品:《城市里的魔鬼》,《艺术家的灵魂》,《贝壳与僧侣》德国表现主义罗伯特·威恩代表作品:《卡里加里博士》、《基督的一生》有声电影艾伦·克罗斯兰:《爵士歌王》3、1930~1940年代的世界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约翰·福特代表作品:《搜索者》、《关山飞渡》弗兰克·卡普拉代表作品:《一夜风流》《富贵浮云》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代表作品:《后窗》、《惊魂记》、《西北偏北》查理·卓别林代表作品:《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奥逊·威尔斯代表作品:《公民凯恩》、《第三人》、《历劫佳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让·雷诺阿代表作品:《大幻影》、《游戏的规则》让·维果代表作品:《尼斯景象》、《游泳冠军塔里斯》雷内·克莱尔代表作品:《巴黎屋檐下》、《最后的亿万富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罗伯托·罗西里尼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维托里奥·德·西卡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4、1950~70:“第二次创新浪潮”法国新浪潮运动让-吕克·戈达尔代表作品:《精疲力尽》、《随心所欲》弗朗索瓦·特吕弗代表作品:《四百击》、《日以继夜》法国左岸派阿伦·雷乃代表作品:《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涅斯·瓦尔达代表作品:《短角情事》、《从5点到7点的克莱奥》瑞典英格玛·伯格曼代表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代表作品:《爱情编年史》、《奇遇》费德里科·费里尼代表作品:《卡比利亚之夜》、《大路》美国:新好莱坞电影阿瑟·佩恩代表作品:《邦妮和克莱德》《雌雄大盗》斯坦利·库布里克代表作品:《巴里·林登》、《闪灵》、《2001太空漫游》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代表作品:《大白鲨》、《夺宝奇兵》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代表作品:《巴顿将军》、《教父》马丁·斯科塞斯代表作品:《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乔治·卢卡斯代表作品:《美国风情画》、《星球大战》德国:新德国电影(西德)维姆·文德斯代表作品:《柏林苍穹下》、《地球之盐》沃尔克·施隆多夫代表作品:《铁皮鼓》、《青年特尔勒斯》5、九十年代的世界电影罗兰·艾默里奇代表作品:《独立日:卷土重来》、《独立日》、《哥斯拉》詹姆斯·卡梅隆代表作品:《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罗伯特·泽米吉斯代表作品:《阿甘正传》、《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北野武代表作品:《花火》、《坏孩子的天空》岩井俊二代表作品:《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在商业和声誉上均获巨大成功,不仅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二、1919~30年: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世界电影史一.填空1.美国人埃德温鲍特1903年拍摄的《火车大劫案》采用了时空交叉的剪辑手法。
2.美国人格里菲斯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行成。
3.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代表作:《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4.法国乔治梅里爱的代表作:1896《贵妇人的失踪》 1902《月球旅行记》 1905 《太空旅行记》《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德莱福斯案件》5.法国印象派德吕克的《流浪女》、莱皮埃的《黄金国》、冈斯的《车轮》6.超现实主义电影以布努艾尔的《黄金时代》一片而告结束。
法国谢尔曼杜拉克(女)的《贝壳与僧侣》、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谷克多的《诗人之血》7.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雷内克莱尔的代表作:《幕间休息》、1930《巴黎屋檐下》、1931《百万法郎》、1932《自由属于我们》、1933《七月十四日》、《夜美人》、《大演习》让维果的代表作:1929《尼斯景象》、1931《塔利斯》、1933《操行零分》、1934 《驳船亚特兰特号》让雷诺阿的代表作:1926《水上姑娘》、《娜娜》、1931《母狗》、1932《布杜落水遇救记》、1934《托尼》、1935《兰基先生的犯罪》、1937《幻灭》、1939 《游戏规则》、1943《吾土吾民》、1945《南方人》、1946《女仆日记》8.新浪潮电影让--吕克戈达尔:1959《筋疲力尽》、1963《卡宾枪手》、1965《疯狂的比埃洛》、1966《我略知她一二》、1967《中国姑娘》、1969《真理》《东风》、1970 《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1972《一切顺利》、1980《故事》、1983《芳名卡门》、1990《新浪潮》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四百下》、1962《二十岁时的爱情》、1968《偷吻》、 1970《夫妻生活》、1978《飞逝的爱情》1960《枪击钢琴师》、1961《朱尔与吉姆》、1967《穿黑衣的新娘》、1969《密西西比美人鱼》、1970《野孩子》、《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彩色)《最后一班地铁》埃里克罗梅尔:1959《狮子的标志》、1962《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孩》、1963《苏珊的爱情》、1966《收集男人的女人》、1969《莫德家的一夜》、1970《克莱尔之膝》、1972《午后之恋》1982《沙滩上的宝莲》、1984《圆月映花都》、1986 《绿光》、1987《我女朋友的男朋友》雅克里维特:1959《巴黎属于我们》、1968《爱情疯子》、1971《出局》、1991 《爱吵嘴的美人》克劳德夏布罗尔:1960《花花公子》、1968《不忠的妻子》、1970《屠夫》、1995 《仪式》路易马勒:1957《通往绞架的电梯》、1958《情人们》、1960《扎齐在地铁》雅克德米:1960《洛拉》、1964《瑟堡的雨伞》克洛德勒卢什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9.左岸派电影阿伦雷乃:1955《夜与雾》、1959《广岛之恋》、196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63《慕里耶》、1966《战争结束了》玛格丽特杜拉:1966《音乐》、1975《印度之歌》阿伦罗伯--格里叶:1963《不朽的女人》、1966《横越欧洲的列车》10.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945-1950的代表导演和作品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1945《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6《游击队》、1948 《德意志零年》 1952《欧洲,51年》、1958《印度1958年》、1959《戴拉罗维莱将军》、1961《意大利万岁》维斯康蒂:1942《沉沦》、1947《大地在波动》、1951《小美人》、1953《我们是女人》、1954《情欲》、1957《白夜》、1960《罗科和他的兄弟们》、1963《金钱豹》、1969《群神的灭亡》、1971《威尼斯之死》德西卡:1940《二十四朵玫瑰》、1946《擦鞋童》、1948《偷自行车的人》、195 《米兰的奇迹》、1952《温别尔托 D》、1956《屋顶》德桑蒂斯:1947《悲惨的追逐》、1949《艰辛的米》、1950《橄榄树下无和平》 1952《罗马11时》、1958《一年长的道路》11.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60《奇遇》、1961《夜》、1962《蚀》(人类情感三部曲)第一部彩色影片1964《红色沙漠》1950《一个爱情的故事》、1952《被征服的人们》、1953《没有茶花的茶花女》、 1955《女朋友们》、1958《呼喊》1966《放大》、1970《扎布里斯基角》、1975 《职业记者》、1980《奥伯瓦德的秘密》、1982《一个女人的证明》费德里科费里尼:1954《道路》、1955《骗子》、1957《卡比利亚之夜》(孤独三部曲)1960《甜蜜的生活》、1962《八部半》、1965《朱丽叶塔的精灵》(背叛三部曲) 1952《白酋长》、1953《浪荡儿》、1968《死亡精灵》《爱情神话》、1969《萨蒂里孔》、1970《小丑们》、1971《罗马风情》、1973《我的回忆》、1977《卡萨诺瓦》、1979《乐队排练》、1980《女人城》、1983《船行》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的代表作:1962《瘦弱的教母》、1964《革命之前》、1970 《蜘蛛策略》、1971《随波逐流的人》、1972《巴黎最后的探戈》、1979《月亮》 1976《1900年》、1981《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1987《末代皇帝》12.1919年德国第一部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编剧是出生于奥地利的青年剧作家卡尔梅育和捷克作家汉斯雅诺维支,导演是罗伯特维内13.新德国电影亚历山大克鲁格的代表作:1966《告别昨天》、1968《马戏团蓬顶下的艺术家--不知所措》、1973《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1975《强人费迪南特》、1979 《女爱国者》、1982-1983《感情的力量》新德国电影四杰:福尔科斯隆多夫:1966《青年特尔勒斯》、1970《科姆巴赫的穷人们突然发财》、1975《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1979《铁皮鼓》、1981《伪造》1983《斯万的爱情》维尔格赫尔措格:1967《生活的标志》、1973《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4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8《吸血鬼》、1981《路上行舟》、1982《菲茨卡拉多》、1984《绿蚂蚁做梦的地方》维姆文德斯:1970《城市之夏》、1984《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7《柏林上空》、1991《直到世界尽头》、1993《如此之远,如此之近》、1997《暴力启示录》 1973《爱丽丝漫游城市》、1974《错误的运动》、1975《时间的流程》法斯宾德: 1969《爱神比死神更冷酷》、《卡策马赫尔》、《瘟神》、《R先生为什么疯狂的杀人》、1970《当心圣妓》、1971《四季商人》、1973《恐惧吞噬灵魂》、1974《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1982《水手奎莱尔--与魔鬼的结盟》德国女性四部曲:1978《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80《莉莉玛莲》、1981 《洛拉》、1982《维洛尼卡福斯德欲望》14.“瑞典电影之父” ---斯约斯特洛姆15.英国大卫里恩的代表作:1938《卖花女》、1945《相见恨晚》、1947《孤星血泪》、1948《雾都孤儿》、1954《霍布森的选择》、1955《夏日的疯狂》、1957 《桂河桥》、1962《阿拉伯的劳伦斯》、1965《日瓦戈医生》、1971《瑞安的女儿》、1984《印度之行》二、名词解释(最好写出代表导演和作品)1.印象派电影20年代,以德吕克为中心,包括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马塞尔莱皮埃等人组成了法国电影流派--印象派。
电影简史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二、1919~30年: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涉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表达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2、“意识银幕化”的初步实现3、“纪录片”的创立与发展4、“纯电影”的艺术成就5、“有声电影”开始面市三、1930~1940年代的世界电影1、“好莱坞”的发展与壮大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3、英、德两国的纪录片成就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四、1950~70年代:世界电影“第二次创新浪潮”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世界电影艺术出现了历史性变革,出现了大批“现代主义电影”——旨在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的种种精神危机。
五、1980年代以来:CG技术对世界电影的深远影响1980年代以来,建构在CG技术之上的数码艺术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和极大的便利。
1、能够让编导的艺术才华和愿望得到充分施展,把许多原先无法表现的题材,能够“无中生有”地、逼真地呈现在银幕视听上,这尤其表达在的各种银幕奇观上。
2、能够极大地降低“巨片”制作的成本,同时有可能创造巨额财富。
电影基本元素及作用构成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就是影视艺术的画面、声音和蒙太奇。
一、画面: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连续拍摄下来,然后在银幕上或屏幕上复原的视觉形象,它是影视艺术作品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影视造型语言的的基本视觉元素。
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元素。
〔二〕声音:声音的类型:人声、音响、音乐人声包含:对白,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1、1895~1918: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该学派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了“剪辑”全新的功能——创造意义、传播思想;剪辑在此前的功能仅限于:按叙事逻辑,把许多镜头拼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银幕故事;核心人物和作品: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母亲/1926年,前者偏重“思想的表达”,后者重在“有意味的叙事”;备注:以往对“蒙太奇”的分类过于庞杂,事实上它基本可分为两大类:A、“表现性蒙太奇”,以爱森斯坦的作品为代表,重在“表意”;B、“叙事性蒙太奇”,实际上指的就是常规或传统意义上的“剪辑”;2、“意识银幕化”的初步实现20世纪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多种思想、艺术流派在欧美兴起,例如:尼采的哲学思想“上帝死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学说,由于这些思想、艺术流派共同特征是:颠覆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个性自由抒发,重视对“心理现实”的认知和表达,并大多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因此,它们被后世统称为“现代主义”思潮;注:邵牧君等学者则把它们概括地称为“内心现实主义”上述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波及到了电影创作中,并主要体现在以下流派及其代表作当中: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1919等;2、法国:①、印象派电影黄金国/1921等;②、达达主义电影幕间休息;③、超现实主义电影贝壳与僧侣/1927,一条安达鲁狗/1928等;上述作品可统称为“现代主义”电影;3、“纪录片”的创立与发展1、1921年,美国人弗拉哈迪拍摄了北方的纳努克,“纪录片”这一片种因此诞生;后来,弗拉哈迪又拍摄了摩阿拿亚兰岛人等一批纪录世界各地人类生活的影片,因此,他既是“世界纪录片之父”,也是“人类学纪录片”的奠基人;2、1920年代,苏联人维尔托夫等人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录片,主张“利用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的电影眼睛——电影摄影机,来研究充满空间的庞杂视觉现象……”,因此被誉为“电影眼睛派”,代表作是持摄影机的人1929;“电影眼睛派”反对简单纪录生活,主张用多种独特的镜头、剪辑和特技去捕捉与表现生活,这一流派的美学追求与风格,对后来各国的纪录片创作影响很大;此外,法国人让·维果的尼斯景象,荷兰人伊文思的雨桥等,也是1920年代纪录片的杰作;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铺直叙地客观摄录现实,而是通过多维的视角和特殊的剪辑去表现现实,这使许多原本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景象,具有了诗一般的情调和社会内涵;4、“纯电影”的艺术成就有关“纯电影”的概念和实践主要出现在1920年代中后期;纯电影一般完全不要故事情节、乃至摒弃思想主题,重在将一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或有趣的现象,以极富韵律感的方式剪辑在一起,刻意要把电影做成一种“看得见的音乐”或“视觉的舞蹈”;代表作主要有出自法、德两国的机械舞蹈和对角线交响曲等;5、“有声电影”开始面市第一部有声片是美国的爵士歌王1927;注:进入1930年代之后,各国普遍开始探索有声电影,大约到1930年代后期,默片才最终从国际电影市场消失;声音的介入,使电影的信息量和表现力得以极大增强:1人声:空前丰富了电影的信息量,使之能在有限时间讲述复杂故事;2音响:强化了电影的环境空间感、真实感,以及银幕内外的心理感受;3 音乐:可以事半功倍地使影片中的气氛与情感得到有力的渲染和表达;可以说,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世界电影无论在影片的种类与数量上,还是在艺术的水准和多样性上,抑或在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上,乃至在声画的结合上,都已经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一个影响广泛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性的艺术品种3、1930~1940年代的世界电影1、“好莱坞”的发展与壮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以“好莱坞”为主要生产基地的美国电影,就已经在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垄断性的地位;经过1920年代的发展,好莱坞陆续形成了以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环球、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八大公司为龙头的多个垄断性的电影企业;同时,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特点主要有:①、制片人专权;②、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③、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工业化的流水线运行模式;以生产“类型片”为主;④、明星制度;“制片厂制度”秉持市场为本的原则,能够在制片人的强力统筹下,进行高效率的生产;其垄断性的的“运行模式”,则保证了所有产品都能进入院线;而“明星”则是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海报”;“1930~1940年代”,是好莱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佳作频现、人才辈出,利润更是滚滚而来;这一时期,好莱坞对世界电影艺术的最大贡献在于:成功地推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类型片”——这是电影产业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类型片”主要有:西部片:关山飞渡/1939/约翰·福特;喜剧片:一夜风流/1934/弗兰克·卡普拉;歌舞片:出水芙蓉/1944;强盗/黑帮片:疤脸大盗/1932;科幻/恐怖片:弗兰肯斯坦/1931;悬疑/恐怖片:蝴蝶梦/1940/希区柯克;……注:好莱坞成为世界影坛“常青树”的关键因素1、美国雄霸天下的综合国力与开放多元的社会制度,保证了好莱坞在资金上的投入与回收,以及影片主题与风格的多样化——这是好莱坞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2、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3、极强的人才吸纳能力卓别林、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李安等;4、与时俱进、永远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1927/有声片爵士歌王;1935/彩色片浮华世家;1977/高科技星球大战……5、挖掘、培养、造就了大量享誉世界的明星;6、推出一系列独具魅力的“类型片”;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这是法国在进入193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并无明确艺术主张、但有共同创作倾向的电影流派,其核心人物是让·雷诺阿;“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贡献在于:1、在形式上,以“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为主,系统的确立了写实主义电影语法;2、在内容上,强调反映生活的复杂性、暧昧性、日常性,淡化戏剧式冲突;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让·雷诺阿/幻灭/1937、游戏规则/1939,让·维果/操行零分/1933、驳船亚特兰特号/1934;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1930、自由属于我们1932;马赛尔·卡尔内/雾码头/1938等;3、英、德两国的纪录片成就在1930年代,世界纪录片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成就最高者为英、德两国;一、英国在1930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一次由格里尔逊倡导、组织的纪录电影运动,他们拍摄了100多部纪录片,形成了著名的英国纪录片学派;他们认为:通过艺术化地处理真实生活场面,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有社会意义的宣传手段;代表作有:漂网渔船/1929,工业的不列颠/1932,夜邮/1936等;二、瑞芬斯塔尔是一位杰出的德国女艺术家;她在1930年代的纪录片代表作有:意志的胜利/1934——记录了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第四次纳粹党代会时的壮观场面;奥林匹亚/1936——纳粹德国为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所作的宣传片;该片效果超出了对奥运会的单纯记录,成为对运动中的人体的礼赞,很多体育运动的拍摄技巧由此片首创;瑞芬斯塔尔在电影的镜头调度、摄影和剪辑等方面的成就,让人叹为观止;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起止时间在1945~50年前后;代表人物:柴法蒂尼、罗西利尼、德·西卡等;代表作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偷自行车的人/1948、罗马11时/1952;主要艺术主张:1形式上:“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追求实景拍摄、纪实风格;2内容上:“还我普通人”——以表现底层百姓生活为主,常启用非职业演员;4、1950~70:“第二次创新浪潮”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世界电影艺术出现了历史性变革,出现了大批“现代主义电影”——旨在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的种种精神危机;其特点如下:在影片内容上,开始质疑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宗教等,并提出了不少此前曾被忽视或遮蔽的社会问题;此外,这次创新浪潮还在“意识银幕化”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探讨;在摄制形式上,突破了一些常规的电影语法,如“拍摄轴线”和“流畅剪辑”等观念;高潮期在1959~70年前后,所波及的国家更多,主要有:法国、瑞典、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等;总体上,可以被统称为一次世界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总体而言,当时的世界电影由原先注重叙事的写实主义电影,逐渐转向了注重内心剖析的“现代主义” 电影;1、法国:特吕弗、戈达尔;阿仑·雷乃在这次世界电影“新浪潮”运动中,法国的“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这两大流派都有出色表现;1、“电影手册派” :依托法国着名电影理论杂志电影手册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导演,代表人物有:特吕弗/四百下/1959、戈达尔/筋疲力尽/1959等;2、“左岸派” :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批作家导演,以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德里昂巴德/1958/和广岛之恋/1961/为代表;总之,法国“新浪潮”在电影拍摄和剪辑上,以及在“意识银幕化”等方面的探索,极大地丰富、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发展;2、瑞典:伯格曼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出色成就,其代表作是: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处女泉/1959,呼喊与细语/1972等;伯格曼充分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不仅表达了对宗教的质疑与排斥,还深入探讨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人生的孤独与苦闷;例如:他在野草莓中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伯格曼在摄影构图、色彩影调、环境渲染、剪辑技巧和指导演员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把现实主义手法与意识流手法有机地、富于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创立了电影表现的新风格和新手法,使电影成为一种表现人类精神状态的艺术,对1960~70年代的西方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3、意大利: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意大利的新浪潮电影更偏重于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更关注生活中的个体的生存境遇、心理状态和情感矛盾,例如:人生的孤独与隔阂、荒诞和异化,以及在生存困境中的茫然失措等等;在表现形式上,则打破传统叙事规则,往往以某个哲学观念或心理意绪为核心,展示编导对自身和世界的主观态度以及抽象哲理思考,尤其侧重于对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们那种纷繁杂乱的内心意识或潜意识的揭示;代表人物主要有:安东尼奥尼:奇遇/1960、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6/等;费里尼: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2/等;4、美国:新好莱坞电影1960~70年代,美国社会连续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导致公众对既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怀疑、乃至敌对态度,一些试图打破传统束缚和秩序的“反文化思潮”随之兴起;在上述社会背景下,美国影坛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现了等一批新导演,他们的影片革新了传统好莱坞的僵化模式,标志着“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如下:在思想内容上,对美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揭示、反思与探讨,尤其是表现了青年人的种种疑虑与反抗,出现了一系列“反传统、反主流文化”、甚至违法犯罪的主人公形象,而他们的对立面,却正是传统好莱坞曾竭力颂扬的各色守法、护法的正面人物;虽然片中的“坏人”最终大都受到了惩罚,但却往往因其社会性的、悲剧性的堕落原因,成为了事实上被同情的对象,而主人公的对立面——国家法律、传统道德等反而成为真正的被谴责对象;在电影语言上,突破了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线性情节结构,大量借鉴欧洲新浪潮电影的艺术手法,自由地处理时空关系;同时,在运动摄影、声音处理、剪辑技巧、实景拍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新好莱坞电影”代表作有:阿瑟·佩恩/邦妮和克莱德/1967、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1967、伍迪·艾伦/拿了钱就跑/1969、库布里克/发条桔子/1971、科波拉/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1973、马丁·斯科西斯/出租汽车司机/1975、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5、德国:新德国电影西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196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西德电影在经济和艺术上日益走低;为了挣脱困境,1962年在奥伯豪森市的一次集会上,一些西德青年电影人倡议“创立德国新电影”——与传统商业性电影决裂,创立具有国际性的新电影后来被称为“奥伯豪森宣言”;“新德国电影”由此发端,并于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达到了高潮;其代表人物及作品为:克鲁格/告别昨天/1966、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8、施隆多夫/铁皮鼓/1979、文德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新德国电影”的主要成就在于:在思想内容上,首先是以理性、真诚的态度,对纳粹德国的罪孽、以及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剖析;此外,还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角度,对人性、欲望、人际关系等问题作了广泛探讨;在艺术形式上,一方面常常使用“间离效果”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反思与哲理意味;另一方面,法斯宾德等导演也充分吸收、借鉴了法国“新浪潮”和美国好莱坞的表现手法,使部分作品能够在思辨性与观赏性上取得双赢;此外,文德斯还别出心裁地为世界电影奠定了“公路片”这样一种独特样式;5、1980年代以来:CG技术的影响“数码艺术”即“新媒体艺术”,其表现手段与方式,主要是运用“CG 技术”computer graph,即“电脑图形图像技术”进行艺术创作;CG技术包括“虚拟影像合成技术”和“数字合成技术”;1980年代以来,建构在CG技术之上的数码艺术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和极大的便利;1、能够让编导的艺术才华和愿望得到充分施展,把许多原先无法表现的题材,能够“无中生有”地、逼真地呈现在银幕视听上,这尤其体现在的各种银幕奇观上;例如:在1994年的阿甘正传中,阿甘与肯尼迪总统的“历史性”握手;2000年的角斗士中的“人虎激战”;以及对其他影片中各种魔幻、灾难和宏大场面的营造;2、能够极大地降低“巨片”制作的成本,同时有可能创造巨额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