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本体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5.37 MB
- 文档页数:112
反应堆结构及几种典型反应堆系统反应堆是核电站中的热源,其内部装有可以进行可控链式核反应的核燃料,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能量。
核反应产生的热能通过载热剂传给汽轮机作功,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被输送到电网。
反应堆由堆芯、压力容器、上部堆内构件和下部堆内构件等几部分组成。
反应堆安置在反应堆厂房(也称为安全壳)的正中,它的六条进出口接管管嘴支撑在作为一次屏蔽的混凝土坑(即堆坑)内,而堆坑位于一个大约10米深的反应堆换料水池的底部。
如下图它可分为反应堆堆芯、堆内构件、反应堆压力容器和顶盖控制棒驱动机构四部分。
下面主要介绍反应堆堆心和压力容器。
1、反应堆堆芯:核反应堆的堆芯位于压力容器中心,由157个几何形状及机械结构完全相同的燃料组件构成,核反应区高3.65m,等效直径3.04m 。
燃料核裂变释放出来的核能立即转变成热能,并由冷却剂导出。
1.1、燃料组件:燃料组件骨架由8个定位格架、24根控制棒导向管、一根中子通量测量管和上、下管座焊接而成。
其功用是确保组件的刚性,承受整个组件的重量和控制棒快速下插的冲击力,并准确引导控制棒束的升降,保证组件在堆内可靠工作和装卸料时的运输安全。
如下图定位格架由锆-4合金条带制成,这些条带装配成17×17的正方形栅格。
在格架栅元中,燃料棒由其中两边的弹簧夹顶在另两边的两个刚性凸台上,其共同作用使燃料棒保持中心位置。
弹簧夹由因科镍718薄片弯成开口环制成,然后将夹子跨在条带上夹紧定位,并在上下相接面上点焊。
这样形成的两个相背的弹簧分别顶住相邻栅元的两根燃料棒,自然抵消了作用在条带上的力。
每个燃料组件带有24个控制棒导向管,由锆-4合金制成,它们为控制棒的插入和提出导向。
其下部在第一和第二格架之间直径缩小,形成缓冲段,以便当控制棒紧急下落接近底部时起缓冲作用。
在缓冲段上部有流水孔,正常运行时冷却水流入管内,在控制棒下插时水能部分从管内排出。
缓冲段下部的管径扩至正常,使底层格架可以按上层格架的相同方式与导向管相连接。
反应堆本体系统1.反应堆本体的组成:堆芯、堆内构件、压力容器、控制棒驱动机构、一体化封头、压力容器流量裙筒、堆内仪表系统等等。
2.。
压力容器●2个出口接管(热端),●4个入口接管(冷端),●2个直接注射管线接管。
4进2出上封头有贯穿件,下封头没有3.上部,下部堆内构件的组成:(选择)●上部堆内构件上部支撑板支撑柱堆芯上板控制棒导向管●下部堆内构件堆芯吊篮堆芯围筒(板)下部堆芯板二次支撑组件流量分配裙筒涡流抑制板辐照监督管4.AP1000堆芯的热功率为3400MW(核蒸汽供应系统热功率是3415MW)。
温升:当冷却剂流过反应堆压力容器,冷却剂的温度大约增加44.4°C (80°F)。
5.燃料组件的组成:共有157组每组包含264根燃料棒按17X17排列燃料组件中还包含24根导向管和1根位于燃料组件中心的仪表导向管。
控制棒分类:●一类称为黑棒(RCCA),另一类称为灰棒(GRCA)。
●AP1000使用53组RCCA和16组GRCA。
每个组件包含24根控制棒。
中子源组件的作用:中子源组件是为反应堆提供一个本底的中子水平,以保证探测器可以工作和对堆芯中子增殖进行响应。
初始堆芯中装载4个中子源组件:两个初级中子源组件和两个次级中子源组件。
6.控制棒的提升过程:(1)传递线圈断电,传递销爪与驱动杆上的槽脱开,控制棒的重量由保持销爪承担。
(2)传递线圈通电,传递销爪与驱动杆上的槽啮合;(3)保持线圈断电,保持销爪与驱动杆上的槽脱开,控制棒组件的重量转移到传递销爪上;(4)提升线圈通电,传递销爪受到电磁铁的吸引,带动驱动杆提升一步;(5)保持线圈通电,保持销爪与驱动杆上的槽啮合,并且使控制棒组件的重量由传递销抓转移到保持销抓上来;(6)传递线圈断电,传递销爪与驱动杆上的槽脱开;(7)提升线圈断电,传递销爪下降一步;重复第(2)-(7)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控制棒移动15.875mm,每分钟可移动72个周期,动作完成后,保持线圈通电,建立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