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15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
”(《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
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品读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人生的境界》作者 | 冯友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冯友兰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分析活动”,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牢固的科学之根基,也不是纯粹的理性分析,哲学就是境界之学。
在于他所创立的人生哲学其核心和最终归宿都是人生境界说。
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这让人联想到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
倒不是他们思想有几多相似性,乃是他们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方式上的相似性。
他认为: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尚无清楚的了解,其行为常常是按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而进行,亦即“顺才或顺习”、“不著不察”而行。
冯友兰指出,自然境界是觉解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自己所行之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始终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
他们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的尊奉主要出自本能和习惯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
他们既没有自觉的自私自利之心,也不具备自作主宰的能力,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的自在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与时代变迁和文明程度无涉,它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而且也能存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
这样的人生是缺乏意义的考虑也少有保罗蒂利希式的存在的焦虑,不用承担祁克果式的自由的冒险,但是却是缺少内在价值的人生,是不值得追求的。
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异化状态,是盲目地受外在规律或他物支配而自失真我的状态。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较清楚的了解,但其行为常常是“为自己的利”,从而未能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虽然有了自觉的自私追求,但并不等于他们具备了自我主宰的能力,依然受到名缰利锁的束缚。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行义”即以对社会作贡献为目的,从而超越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因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因而要对宇宙有所贡献。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冯友兰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最出名的就是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提出了人生的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系统的论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应当这个标准不断的前进与发展,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
本文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大境界作出了详细的理解和分析,探究实现人生四大境界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在冯友兰先生众多的哲学思想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是其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的“人生四大境界”。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将西方的现代逻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实现人生自由的四大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体现的是以“己”为中心的思想观点,阐述了人的本性及在本性中产生的“利己”意识,而后两者则是一种比较高深的境界,需要更高的知识素养和思想觉悟,是大多数人毕生追求的阶段。
本文就将对冯友生先生提出的四大境界,结合相关的资料,提出个人的见解与分析。
二、人生第一境界:自然境界,顺势而为自然境界是人生的第一境界,也是最基础的境界,所有的人都必然要经历这一段,冯友兰先生就针对“自然境界”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指导,所谓的自然境界,就是在基于满足人生存条件下所作出的各种顺应本能的事情。
处于此阶段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着自己的本性或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如同婴儿生下来就会啼哭一样,然而不同的是,婴儿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方式叫什么,而其他人则明确的知道他们行为是什么及其会产生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在自然环境中,所需求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医疗保险、教育改革、就业创业、退休年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都是威胁着人们能够生存的潜在因素,因而想要满足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生存需求,就必须重视上述问题的发展,加以重视,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使得人们能够顺“势”有所作为,同时人的境界不是一层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因此只有满足了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们的需求,他们才会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会在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
1.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的心目中,老子的境界就属于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读后感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成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就像给人分了四个不同的“段位”。
先说这自然境界,就好比那些懵懵懂懂活着的人。
他们每天做事情,就像小动物一样,只是按照本能行事。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没有太多思考为啥要这么做。
就像我有时候,上班下班,机械地重复,要是一直这样下去,可不就跟处在自然境界没啥两样嘛。
这境界里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缺乏一种自觉的认识,就这么浑浑噩噩地随着生活的大流漂着。
功利境界呢,那就很现实啦。
这境界里的人做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就像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哪个工资高,哪个能让自己过得更舒服。
这没什么错,人活着肯定要考虑自己嘛。
但是整天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得失,算计着这个对自己有啥好处,那个会不会让自己吃亏,时间长了也挺累的。
感觉就像一直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眼睛里只看得见自己眼前的那点利益。
道德境界就不一样啦。
这境界里的人可高尚多了,他们做事情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考虑的是群体的利益。
比如说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还有那些为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青春的老师们。
他们心里装着别人,不图啥回报,就是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
我就特别佩服这样的人,他们就像黑暗中的蜡烛,照亮了别人。
和功利境界比起来,他们的世界好像更宽广了,心里想的不再仅仅是自己那点小九九,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群体的幸福。
最后就是天地境界啦,这个境界可就高深莫测了。
冯友兰先生说这境界里的人,已经把自己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了。
我一开始觉得这有点玄乎,怎么能和宇宙联系起来呢?后来我想,大概就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之类的,他们探索世界的奥秘,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他们的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社会层面,达到了一种和天地共生共荣的感觉。
这境界就像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世间万物,胸怀变得无比宽广。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忍不住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自己大部分时候还在功利境界里挣扎呢。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人生的境界》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生命的价值追求和境界提升的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又进一步加深了。
冯友兰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的境界。
他将人的生命划分为物质生活水平、道德品质、智慧境界和精神境界四个层面。
物质生活水平是人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它与物质的积累、物质享受相关。
道德品质则是人的品德和道义标准,它涉及到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
智慧境界是人的思维水平,涉及到人对世界的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精神境界则是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它与人对精神追求和境界提升有关。
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冯友兰指出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能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他用寓言故事《贪心的猥亵》讲述了物质贪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要适度追求物质,不要被物质束缚。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
在道德品质方面,冯友兰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他用孟子的故事《梓材》告诫人们要坚持正义和人道,不可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道德是一种品质,是人的高级境界。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人生境界提升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智慧境界方面,冯友兰认为人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探索。
他援引了伽利略的例子来阐述人类的智慧境界。
伽利略用他的发现和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冯友兰引导人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己的智慧边界。
在精神境界方面,冯友兰提出了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的问题。
他引用了诗人天演论的诗句:“何不本心绝物念,静若冰倾坦然达。
”表达了人要超越物质世界的思考和境界提升的追求。
他认为人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追求,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读完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理论纵横理论版161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文/田媛(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现代思想史学者,其主要哲学观点是关于确定生命伦理界的四个境界,即他以现代人的"觉解"为基础,提出四种生命境界,即自然伦理、功利行为界、德修道境界和天地合一的境界。
这四个人生境界不仅对自我任何生活价值如何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而且对我们如何管理当代国际的社会秩序,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指导性。
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政治社会的重要指导性。
关键词:超大自然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功利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道德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天地合一修行境界冯友兰,字芝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其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所谓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六本书,都是以《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和《新知言》为题材。
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而他提出的“人生境界论”,则是在《新原人》六书中提出的。
在冯友兰的这些作品中,他们对人生哲学有着强烈的看法和民族观念。
对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人生境界与觉解说起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境界?不同佛教学者对觉悟世界的理解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佛教哲学中所谓的境界认识,是否指由于自身的意识活动,直接导致对人成佛觉悟的主观和觉悟的内在状态。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泛指自然的境界,仅泛指位于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自然界限或客观景象。
正如最初的《列子周穆王篇》中所述:“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道以其境界之名为所接,古莽海之国。
”这就是对世界的初步理解,而现代学者在对“人的境界”方面的不同理解,现在境界更多地倾向于对知识和道德的修炼。
冯友兰从佛学与美学两个角度研读人生哲学。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主观的体验和感觉而产生一种心灵状态。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大哲学家冯友兰是这样说的经常在自媒体读到不少有关人生最高境界的文章,有的说:自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人不合群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的说: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如此,人生最高境界就像是一个大筐,什么好就往里面装。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最高境界呢?要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要知道什么是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
境界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的境界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修养密不可分,人的思想境界高了就站得高,看得远,走得正,行得远,这就人生品味,亦是人生素质。
老子曾说:“无为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事情。
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胡干乱干,不然就是违背了道,违背了规律。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多层重要的哲学意义。
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概述和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
老子的无为,告知我们,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是什么都去为,最终就是无所为,这是因为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只能有所放弃了,有所不为了,做有为之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
孔子在说到人生修养要达到大人君子的境界时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说的君子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有思想高境界的人,知道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
这种人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即“天地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如此之高大,也如此之宽广。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以古人词句做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2008级伦理学研究生邱念平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汤河人,是中国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宗师。
他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其内容涉及行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哲人。
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古今中外诸多学者不断探索思考人生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分层研究。
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之一。
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冯友兰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在他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是有“觉解”的生活。
即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安排。
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觉解。
谈到人生境界,不得不提到“觉解”这个基本概念。
第一次使用“觉解”这个词,是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中。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能仅看你做什么,而要看你对此的认识。
我觉得把它解释为行为的动机也行。
如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看到人就扶的习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你问他,为什么扶,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即无觉解;小学生扶老人,你问他,他说这样做是好孩子,老师会表扬。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句子赏析1. 赏析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 《人生》勃兰兑斯句子赏析这篇散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zd对生命的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高塔”等四种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也就是说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版列形象之中,夹叙夹议,而不是空发议论,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勃兰兑斯在这篇散文的开篇,就对人生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一百级。
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20级或是第63级,或是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引言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书中,作者通过探索人生的境界,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本文围绕着书中提出的几个关键概念展开讨论,通过列点的方式来总结和阐述我的观点。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和美德。
人类一直以来对真理和美的追求是人生的核心追求,而冯友兰在书中强调了这一点。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不断向着真理和美的方向迈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人生的价值在于与他人的关系。
冯友兰在书中指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能够共同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融合。
•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超越。
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特点是人生的重要价值所在。
通过不断学习、成长和超越自己的极限,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人生的境界•凡事理解万缘皆空。
冯友兰引用佛家的观点,强调理解的重要性。
我们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通过理解一切万缘皆空的真谛,我们能够超越个体的利益和欲望,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实现个人的自由自在。
冯友兰认为,个人的自由是实现人生境界的关键。
只有拥有内在的自由,我们才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更高尚的价值,实现真正的自我。
•一个人的境界不仅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环境。
冯友兰在书中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境界的影响。
社会、文化和家庭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积极的改变和适应来提升个人的境界。
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与领悟。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感悟与领悟。
通过深入思考和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并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所在。
•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的贡献。
冯友兰强调了对他人的贡献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帮助,我们能够扩展自己的视野,实现对他人的贡献,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