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每课知识点
- 格式:pdf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6
【新教材】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每课知识点)详解第一单元土壤第1课身边的土壤1、哪里有土壤:山坡,田野,河边,公园、、、、、、2、到处都有土壤,土壤分布广泛。
3、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又好像是地球的皮肤。
4、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土壤是动植物生长的基础。
第2课土壤的组成1、将土块儿放入水杯中,会看到气泡从土壤中冒出:实验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
通过实验我发现:土壤中不仅有水空气,还有石块,沙粒,黏粒,腐植质等多种物质。
2、根据大小颗粒含量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3、使用沉降法将土壤分开。
4、含黏粒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粒多的土壤叫沙质土。
沙粒和黏粒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第3课土壤与植物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
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2、沙质土更适合种花生,因为它更疏松。
3、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小麦适合生长在壤土中,水稻适合种植在黏质土中。
第4课百变的土壤。
1、泥碗的制作材料:土壤,水,拉胚机。
(泥碗是用黏质土制的)。
2、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做建筑材料?答:1、制造需要大量的黏土,会让土壤资源大量减少。
2、烧制会放出一氧化硫和二氧化硫污染环境。
3、百变的土壤学习收获:土壤可以用来捏泥人、做陶瓷、砖块儿等有千变万化;4、土壤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它。
第5课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1、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土壤颜色也很丰富。
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差别很大。
有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紫土地等。
2、地球的皮肤——土壤。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表层,就像地球的皮肤,但这层皮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据估算形成一米厚的土壤需要上万年的时间。
3.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水,空气,有机质等组成。
4.土壤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和物质来源。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第6课我们需要食物1.我们为什么需要食物呢?答:为人的身体生长和发育提供营养,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课时同步练习试题(附答案)全册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1课时《身边的土壤》练一.填空题1.种植一盆西红柿我们需要准备。
西红柿种子、花盆等。
2.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种植植物必须把种子埋在它的里面。
3.陆地表面部分覆盖着土壤。
4.大树的根是扎在中的,汲取养分和水分,生长。
5.我们生活的。
等都离不开土壤,它是非常重要的。
二.判断题1.土壤无处不在,我们脚下踩的都是土壤。
()2.植物的生长必须有土壤才行。
()3.土壤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资源,土壤中的养分可以供小麦生活生长。
()4.我们的煤炭是从土中挖出来的,所以煤炭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5.土壤是蔬菜生长的必须条件。
()三.选择题1.下列不能找到土壤的做法是()A.在小河边B.去商场里C.去田野里2.土壤在我们身旁到处存在,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我们的校园的绿化带里有土壤B.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壤C.我们的教学楼底下是没有土壤的四.实验观察题——观察土壤1.你从收罗到了一捧土壤。
2.你从土壤中看到了什么?写一写)3.观察结论。
答案:一.1.小铲子土壤水2.土壤3.大4.土壤5.衣食住行二.1.×2.×3.√4.×5.√三.1.B。
2.C四.1.校园树底下2.腐烂的树叶虫子虫子卵树根等3.观察土壤能发觉除有植物生长的痕迹,有的还能发觉别的生物的存在。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2课时《土壤的组成》操演一.填空题1.土壤中主要有。
腐殖质。
沙砾等成分。
2.土壤主要有三种类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请写出下图中土壤对应的名称:3.沙粒含量较多的是。
4.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
5.黏粒含量较多的是。
6.粗糙,细腻;握成团,发现不能,可以。
二.判断题1.土壤里面是没有石块的,小石块不是土壤的组成成分。
()2.所有的土壤中的颗粒都是一样的的。
()3.黏质土的黏粒最多,用手握一握不能成团。
三年级下册第 7 课《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食物的消化》是《科学》三年级下册“消化和呼吸”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引导学生体验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思考口腔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活动2“食物消化的过程”,通过观察“人体消化过程示意图”,知道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及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人类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食物,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物质。
但是,食物进入人体后,会经历怎样的变化过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消化的。
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我们需要食物》之后产生的思考和想继续探究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1.体验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感受消化的过程。
2.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营养的器官名称,指出这些器官的位置。
3.初步了解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4.乐于探究人体的奥秘,愿意与同学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简要描述人体用于摄取营养的器官名称,初步探究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初步探究食物消化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米饭、勺子、碗、人体消化过程的视频及示意图、人体消化器官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米饭、勺子、碗、《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波波和妈妈在吃晚饭,波波正嚼着白米饭。
讲述:米饭是常见的食物,你能说说口中的白米饭有什么味道?问题:为什么白米饭会越嚼越甜呢?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任务:体验用牙齿咀嚼前后,白米饭的味道是否发生变化?思考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媒体:一碗白米饭。
要求:取一小勺米饭,放进嘴里细细咀嚼。
任务:感受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思考口腔在食物消化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活动:展开小组活动体验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并进行描述和记录。
汇报:请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12课植物的叶一、教学目标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进行科学想象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叶上有叶片、叶柄,叶片上有叶脉。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人复习一棵完整的植物有哪几部分组成。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植物的叶。
出示情景图,琪琪和研研在校园里捡树叶,引出疑问:问题1:她们在干什么?(她们在校园里找树叶。
)问题2 :她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她们发现她们捡到的树叶不一样。
)问题3 :不同的树叶有没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呢?(有)活动观察活动:数一数,你们小组收集了几片叶子,其中共有几种植物的叶?观察比较不同种类叶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小结: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活动2:叶片上的纹路1、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些线条纹路,你知道这是树叶的什么吗?(像这种像线条一样的纹路就是叶片的叶脉,叶片都具有明显的叶脉。
出示叶子叶脉的图片)2、观察活动:观察叶脉(1)、观察并跟组员描述不同植物的叶脉。
(2)、尝试将叶脉形状画在白纸上,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员展示成果。
小结:在叶片中,有些叶脉成平行分布,例如鸭跖草、水稻、竹子等。
有些植物的叶脉成网状分布,例如朱僅、向日葵、凤仙花等。
呈平行分布的叶脉叫平行脉。
呈网状分布的叶脉叫网状脉。
(出示4幅图片)3、思考:这些叶脉有什么作用?叶脉是输送水分和养分的部位。
4、小结:叶的结构(叶是由叶柄和叶片构成的,叶脉只是叶片的一部分四、板书设计12、植物的叶叶片叶柄叶脉。
第一单元土壤一、《身边的土壤》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
2、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土壤上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
3、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如(蚂蚱、蟋蟀、蚯蚓)和腐烂的树叶。
接触土壤后注意洗手。
二、《土壤的组成》1、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
土壤中有(水、空气、沙、黏土、腐殊质)等。
2、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三、《土壤与植物》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
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2、(沙质土)更适合种花生,因为它更疏松。
水稻适合种植在(黏质土)中。
3、不同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它们在保水、透气、保肥等方面的特性也不同。
沙质土壤土黏质土颗粒大小大一般小疏松程度松一般紧保水性差一般好渗水性好一般差保肥性差一般好4、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5、沙质土宜种如薯类、花生、芝麻、西瓜等作物。
6、粘质土宜种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豆类等。
7、壤土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四、《百变的土壤》1、土是常见的(天然材料),用途广泛,人们常以土为原料制作器物,例如陶器、瓷器等。
2、最适合做陶器的是(黏质土),除了陶瓷,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是以土为原料制成的如(红砖)。
3、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禁用红砖?因为红砖是用土烧制而成的,使用红砖会消耗大量土地。
黏土属于耕地,为了保护珍稀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所以,我国很多地方禁止使用红砖做建筑材料。
五、《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1、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土壤颜色也很(丰富)。
我们河南省土壤多是(黄色)的。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表层,就像地球的“皮肤”,但这层“皮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
据估算,形成1米厚的土壤,要上万年的时间。
3、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水、空气、有机质等组成。
新版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模糊,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可能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也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也占据空间。
2.难点: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也占据空间。
3.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得出结论。
4.总结: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空气也占据空间实验一:观察空气的流动性 | 实验二:观察空气的压缩性实验三:观察空气的过滤性 | 实验四:观察空气的支撑力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等方面进行,以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课时同步练习试题(附答案)全册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三下第⼀单元第1课时《⾝边的⼟壤》练习⼀.填空题1.种植⼀盆西红柿我们需要准备、、、西红柿种⼦、花盆等。
2.是地球上⼀种重要的资源,种植植物必须把种⼦埋在它的⾥⾯。
3.陆地表⾯部分覆盖着⼟壤。
4.⼤树的根是扎在中的,汲取养分和⽔分,⽣长。
5.我们⽣活的、、、等都离不开⼟壤,它是⾮常重要的。
⼆.判断题1.⼟壤⽆处不在,我们脚下踩的都是⼟壤。
()2.植物的⽣长必须有⼟壤才⾏。
()3.⼟壤是我们⽣活中重要的资源,⼟壤中的养分可以供⼩麦⽣活⽣长。
()4.我们的煤炭是从⼟中挖出来的,所以煤炭是从⼟⾥长出来的。
()5.⼟壤是蔬菜⽣长的必须条件。
()三.选择题1.下列不能找到⼟壤的做法是()A.在⼩河边B.去商场⾥C.去⽥野⾥2.⼟壤在我们⾝边到处存在,下列关于⼟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们的校园的绿化带⾥有⼟壤B.我们的⽣活离不开⼟壤C.我们的教学楼底下是没有⼟壤的四.实验观察题——观察⼟壤2.你从⼟壤中看到了什么?(写⼀写)3.观察结论。
答案:⼀.1.⼩铲⼦⼟壤⽔2.⼟壤3.⼤4.⼟壤5.⾐⾷住⾏⼆.1.× 2.× 3.√ 4.× 5.√三.1.B 2.C四.1.校园树底下2.腐烂的树叶⾍⼦⾍⼦卵树根等3.观察⼟壤能发现除了有植物⽣长的痕迹,有的还能发现其它⽣物的存在。
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三下第⼀单元第2课时《⼟壤的组成》练习⼀.填空题1.⼟壤中主要有、、、腐殖质、、沙砾等成分。
2.⼟壤主要有三种类型:沙质⼟、壤⼟、黏质⼟,请写出下图中⼟壤对应的名称:()()()3.沙粒含量较多的是。
4.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
5.黏粒含量较多的是。
6. 粗糙,细腻;握成团,发现不能,可以。
⼆.判断题1.⼟壤⾥⾯是没有⽯块的,⼩⽯块不是⼟壤的组成成分。
()3.黏质⼟的黏粒最多,⽤⼿握⼀握不能成团。
()4.将⼟壤放⼊⽔中时要轻轻的放⼊,防⽌溅出⽔。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4课时教学设计有多种途径。
交流网页查询的网址:网页查询:通过中国气象网或2345天气预版报网站权,输入地名查询。
3.提出问题:如果要搜集一天的气温数据,我们可以选择哪种工具?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百叶箱和温度计二.数据采集1.认识温度计: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1)如何使用温度计?(2)温度计的构造是怎样的?(3)温度计的单位是什么?(4)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3.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提问: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4.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通过设置测量手心里的温度,从实3.想一想,说一说:测量气温的仪器——温度计1.认识各种温度计:2.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讨论,全员参与3.指认温度计的构造:4.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要把温度来解决问题图文结合,初步了解气温测量工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出各种温度计图片或者实物辨认构造,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践中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5.引导学生做一做:6.鼓励学生做一做:测量一天中的气温。
三.数据处理1.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处理。
分析搜集的气温数据,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2.介绍气温数据柱形统计图3.认识气温曲线图4.鼓励学生小组展示交流:计放在手心1-2分钟。
(2)温度计的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使用温度计测一测把气温计固定在不会被阳光直射、离地面一段距离的地方,测量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气温。
6.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记录一天中的气温。
(2)观测时间:7时、10时、13时、16时、19时五个时间的气温。
(3)用表格的形式记录1.测量与记录: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气温的测量2.观察发现:我们发现: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3.发现与归纳:(1)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2)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4.展示交流:通过活动让学生实践温度计的使用,增强实用性和感知发挥小组的作用,集思广益,并在过程中体验实践的快乐认识多种记录气温的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认真完成,当堂达标当堂检测 1. 搜集数据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一、生物1. 植物•植物的种类和特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发芽、苗裔生长、开花结果;•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植物的生活习性:对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的要求。
2. 动物•动物的种类和特点: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等;•动物的分类:按食性分类、按生活环境分类;•动物的器官和功能: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等;•动物的生活习性:进食、睡觉、运动、繁殖等。
3. 人类•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头部、躯干、四肢、五感等;•人体的基本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住所、衣物等;•人体的卫生保健: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人体的生长发育: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
二、物质1.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固体的性质:有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等;•液体的性质:没有固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等;•气体的性质:没有固定形状、没有体积、有质量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熔化、凝固、蒸发、沉淀等;•物质的化学变化:燃烧、发生氧化、酸碱反应等;•物质的循环利用:水循环、空气循环、光合作用等。
3. 声音与光线•声的来源和传播: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路径;•光的来源和传播:太阳光、灯光的产生、光的传播路径;•声与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
三、力与能1. 力的作用•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动摩擦力;•重力的作用:物体的重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运动;•弹力的作用:弹簧的形变、弹力的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
2. 能的转化和传递•机械能的转化: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热能的传递:热的传导、热的对流、热的辐射;•光能的转化:电能和光能之间的转化。
3. 节约能源•能源的种类和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的方法:合理使用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节约能源的意义: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概况•地球的特点:有陆地和海洋、大气层的存在等;•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的倾斜度;•地球的气候:热带、温带、寒带。
粤教粤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第一课身边的土壤1、土壤存在于田野里、马路底下、房子底下、小河边等地方.2、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土壤土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
3、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壤,土壤是我们的生存的基本。
4、不仅植物的生长在土壤中,还有很多的其它生物存在于土壤中。
5、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虫子的卵、冬眠的虫子、昆虫的尸体等.6、土壤是我们身边的常见的物质。
拓展知识:1、我们身边普遍存在土壤,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土壤。
2、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3、土壤中生活着狐狸、蜘蛛、蜈蚣、野兔、田鼠等动物,也生活着月季、玫瑰、大豆、番茄等植物。
第二课土壤的组成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沃土,土壤里有大有小的颗位,把一些水倒入装有土壤的杯子,可以把小小的颗粒分开。
2、土壤是由多种物资组成的,分别是沙砾、黏土、沙、空气、水、腐殖质等。
(土壤是由土壤颗粒(矿物资〉、动植物残体(腐殖物)、水、空气等组成〉3、把小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沙砾等。
4、在烧杯中加半杯水,放入一些土壤进行观察,然后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上面的是黏土层,秘滑、细腻;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石于沉积,上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5、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发现烧杯盖上有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6、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7、沙粒含量较多的是沙土;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壤土;黏粒含量较多的是黏土。
8、在种花生的地里找到了沙质土;大树底下的地里找到了黏土;在种玉米的地里找到了壤土。
第三课土壤与植物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公开成效的植物。
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功效实.2、沙质土非常疏松,最适合种植花生。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哪里有土壤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出示土壤的图片2.提问:从哪里可以找到土壤呢?3.引领学生交流展示:我们从哪里找到的土壤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图片,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土壤存在于很多地方。
4.引领学生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卡片二.土壤资源1.老师介绍: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我们地球上有29%的是陆地,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
2.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之一(1)出示树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什么?3.展示自我:(1)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土壤(2)我在树林里发现的土壤(3)我从小河边到小河底发现都有土壤(4)我见过盖房子的过程,房子底下有土壤......4.做一做,展示交流:1.感受土壤存在的广泛性,逐步知道土壤是随处存在的2.说一说,观察土壤中各种生长的生物逐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大树的根长在土壤里,大树才能生长(2)我们发现了我们吃的玉米是长在土壤里的,小麦也是在土壤里发芽的,土壤是他们的生长环境(3)出示谷子和水稻的图片(4)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总结: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土壤使我们食物来源的基础。
(5)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总结:土壤与我们的穿衣有直接的关系(6)供我们欣赏的花卉是长在哪里呢?(7)不仅如此,下面这两幅图片也是土壤的功劳总结:从以上大家观察讨论发现土壤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可见它和水一样重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3.采集土壤、观察、记录记住老师的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展示交流:发现的内容是什么?(1):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2)土壤里发现了虫子的尸体(3)还发现了,有虫子的卵,还有冬眠的虫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1.出示图片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三年级下册第 6 课《我们需要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需要食物》是《科学》三年级下册“消化和呼吸”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人体用于呼吸的相关器官”和“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相关器官”作为主线展开学习。
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包饺子的食材”,引导学生通过包饺子,了解食物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食材,了解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活动2“哪种食物里有淀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辨别食物中的淀粉等营养成分。
二、学情分析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食物会为人体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水等,但是他们对这些营养成分的认识并不全面。
每一名同学对食物有不同的喜好,但他们并不一定会主动去了解它有什么营养成分,也不一定会去了解平常吃的食物是由什么原材料加工而成的。
本课以饺子为例,引导学生观察饺子的皮和馅,了解它们分别是用哪些食物原料制作的,继而以淀粉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三、教学目标1.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2.尝试检测食物中的淀粉等营养成分。
3.初步意识到食物对我们健康生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分析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检测食物中的淀粉。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饺子皮和馅料的图片或实物、不同食品包装袋、滴管、培养皿、碘液、馒头、米饭、白萝卜、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彬彬、波波和琪琪一起吃午饭,桌面上摆着一碟饺子。
讲述:我喜欢吃饺子,妈妈说饺子营养丰富。
问题:饺子有什么营养呢?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任务:饺子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饺子有什么营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饺子是由哪些食物原料制成的。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包饺子的食材媒体:饺子的实物。
新版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内容包括:固体的特征、液体的特征、气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物质的基本知识,如物质的三态、密度等。
但他们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特征。
2.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现象。
3.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特征。
2.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的结合。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3.案例分析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PPT、视频等。
3.教学资源:相关科学文章、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特征,如固体的固定形状和体积、液体的固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气体的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验证这些特征。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并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学习要点1 定位置1、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距离有多远.我的位置: “第几列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等等.2、位置“接力”活动方法:在教室内先确定一名同学,再通过方位词的描述来确定另一名同学的位置.3用于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另一个物体叫参照物.要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知道参照物和方向.4、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位置的答:利用太阳光的照射,确定方向,再利用航海图上小岛的位置就可以确定船的位置了.2 辨方向1、人们用“东”、“南”、“西”、“北”来表示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2、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背对太阳升起的方向,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3、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8时,太阳在东;10时,太阳在东南;12时,太阳在南;14时,太阳在西南;16时,太阳在西.4、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如:太阳在东,影子就在西;太阳在东南,影子就会在西北.5、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太阳越高,影子就越短,太阳越低,影子就越长.12时,物体的影子最短,早晨和傍晚时物体的影子长些.6、辨别方向的方法有哪些看太阳辨方向;利用指南针辨方向;利用北极星辨方向等3 看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地图名称、方位、图例和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人们用符号表示建筑、道路、河流等,这叫做图例,图例一般放在地图的边角上.2、书P12常用的图例认一认,记一记.3、为什么一幅小小的地图能表示很大的一个地方答:因为地图是根据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的图形,所以能表示很大的一个地方.4、地图有什么用途答:地图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旅游、探险、交通等方面.利用地图可以找到最合理的行动路线.5、地图的用途很广泛.1、游客使用游览图.2、汽车司机使用交通图.3、飞行员使用航线图.6、古代地图较简易,不够准确;现代地图更加准确掌上电脑的电子地图,是最先进的电子地图,地球仪也是一种特殊的地图.4物体的特征1、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橡胶、塑料、陶瓷、玻璃、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2、材料的种类非常多,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形状、体积可能不同,质量大小也可能不一样;也有的物体形状、体积相同,但由于制造的材料不同,他们质量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3、杯子可以按用途起名字,如茶杯、酒杯等;也可以按材料起名字,如纸杯、塑料杯、玻璃杯、金属杯等.4、比较物体质量大小的方法有: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一称;借助橡皮筋来比较等.5、天平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调节天平平衡,再把被测的物品放在天平左侧的托盘里,用镊子把砝码放在右侧的托盘里,待天平平衡时,就能测出物体的质量.6、测量长度的工具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等.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的长度来估量物体的长度.如,用手测,用脚测等.7、怎样才能准确地测量长度,减少误差呢答:1、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换一种更精确一点的测量工具;3、多测几次,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值.5 物体的分类1、给物品分类的方法很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一样.例如: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来分类;也可以根据用途的不同来分类;还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不同来分类.2、给物品分类,便于人们管理和查找所需的物品.3、很多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4、废品回收站是按材料来分类的,废品回收站回收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纸、玻璃等.废品回收,既能有效的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6 材料的性质1、研究材料的吸水性时,注意要用同样大小的试管装上相同高度的水,标记水位并在容器上做好水面高度的记号;实验的各种材料的长短和粗细要一致 ,把各种材料的一端同时放入试管中,使它们浸在水中的长度一样,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水位下降情况或观察水爬上材料的高度,来判断材料的吸水性的强弱.实验结果:棉绳的吸水性最好.2、自动浇水器的制作方法1:用饮料瓶子装一瓶水,找一根棉绳,一端浸在水里,另一端放在花盆里,就做成了一个自动浇水器.3、制作自动浇水器的方法2:材料有棉绳、水桶.方法:利用毛细现象,把棉绳打湿,一头放在水桶中,一头放在花盆的盆土上,水桶中水的高度和花盆的盆土高度基本一致,不可过高过低.4、不同的购物袋,承重性、耐热性、吸水性各不相同.购物袋的性质决定了购物袋的用途.5、根据不同的需要,你会分别选择什么样的购物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答:1、装较重的物体,用布袋,因为布袋的承重性较好.2、装较烫的物体,用布袋或纸袋,因为它们的耐热性好.3、装有水有油的物体,用塑料袋,因为塑料袋不吸水不吸油.6、购物袋的大量使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什么答:我建议人们多使用布袋,少使用塑料袋.因为布袋清洗后可以反复使用,比较环保.7 身边的材料1、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黏土、动物皮毛、棉花、蚕丝、石油、骨头等.2、人们在使用天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通过加热或其他一些复杂的方法可以制造出新材料,例如钢铁、玻璃、塑料等.这些人工制成的材料就是人造材料.3、航天飞机穿上“陶瓷外衣”,能承受1600℃以上的高温.撑竿跳的撑竿是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既轻便,又坚固,弹性也很好.光导纤维构成的光缆在通信容量上比普通电缆大10亿倍.4、自己动手做“塑料”工具与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牛奶、醋、勺子、玻璃棒、水槽.制作方法:1、把牛奶倒入烧杯中,放在石棉网上.2、用酒精灯加热牛奶.3、当牛奶慢慢沸腾时,加入几勺醋.4、移去酒精灯,不停地搅拌,直到混合物变黏.5、让混合物冷却后,用水冲洗掉多余的液体.放置几天,一块“塑料”就做成了.8 蜻蜓与麻雀1、蜻蜓和麻雀的翅膀有什么不同答:蜻蜓有2对翅膀,翅膀薄而透明,有脉纹,无骨骼;而麻雀只有1对翅膀,翅膀厚,有羽毛,有骨有肉.2、像蜻蜒那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三对足的动物属于昆虫.像麻雀那样有羽毛、一对翅膀、一对足的动物属于鸟类.3、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鸟类的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尾五个部分、身体表面有羽毛,前肢变为翅膀,头部有角质的喙,恒温,卵生.麻雀的伙伴:信天翁、鹦鹉、欧洲旅鸫、家鸡、猫头鹰;蜻蜓的伙伴:丽蝇、瓢虫、蝗虫、禅、蛱蝶.对照课本找一找.4、常见的昆虫有:蜻蜓、蝴蝶、苍蝇、蜜蜂、蚊子、蚂蚁,蝗虫、萤火虫等.常见的鸟类有:麻雀、乌鸦、喜鹊、蜂鸟、猫头鹰、燕子、鸡、鸭、鹅等.5、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种类繁多.有些昆虫对人类有害,我们要消灭,有些昆虫对人类有益,我们要保护.6、观察一些常见的昆虫,描述它们的外形特点,并画出简图蜻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有触角.蝴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两对触角.简图自己画.9 鲫鱼与青蛙1、青蛙和鲫鱼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答:青蛙小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后生活在陆地;而鲫鱼终生生活在水里.2、青蛙和鲫鱼的外形有什么不同答:青蛙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有脚趾、:而鲫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青蛙的身体表面裸露,而鲫鱼的身体表面有鳞、用鳍游泳.3、像青蛙一样的动物属于两栖类;像鲫鱼一样的动物属于鱼类.4、两栖动物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鱼类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尾、终生生活在水里,多数鱼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用鳍游泳.5、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娃娃鱼大鲵、蝾螈、美西螈、树蛙.6、鱼类:草鱼、黄鳝、泥鳅、银鲳等等,分为有颌类和无颌类.7、鲫鱼和青蛙的生长过程鲫鱼主要是身体大小的变化.青蛙是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形态的变化.四个时期:蝌蚪-长腿的蝌蚪—有尾巴的小青蛙—青蛙也要会画出来8、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9、观察一种动物寻找或捕食物的过程,把观察到的现象写下来答:青蛙不能看到静止的动物,只能捕捉运动的小昆虫,当猎物进入自己的捕捉范围内,它会快速伸出长舌头、将猎物卷进口中.10 壁虎与小猫1、壁虎与小猫都生活在陆地上,都能用四肢行走.2、像壁虎一样的动物属于爬行类;像小猫一样的动物属于哺乳类.3、爬行和卵生是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4、常见的爬行动物有:壁虎、乌龟、蜥蜴、蛇、鳄鱼|;常见的哺乳动物有:人、马、牛、羊、猪、猫、狗、兔子、狮子,老虎、狼、鹿、蝙蝠、海豚、鲸、鸭嘴兽、褐家鼠、亚洲象壁虎和小猫它们的身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答:壁虎和小猫都是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壁虎是爬行的、而且可以垂直的墙面上爬行.小猫喜欢跑、喜欢跳、走路声音很轻、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这些不同与两种动物的身体特别是运动器官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小猫的身体毛茸茸的,壁虎冰凉的皮肤上有许多小鳞片.分类依据:爬行类的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体表被覆鳞片,四肢从体侧横出,腹部常贴着地面爬行.哺乳类的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体表被毛、四肢能支撑身体、善奔跑.5、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一类动物.6、描述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并说说它生活的环境.自己找答案7、默写:肺肺肺肺肺肺肺肺鳃鳃鳃鳃鳃鳃鳃鳃鳞鳞鳞鳞鳞鳞鳞鳞鳍鳍鳍鳍鳍鳍鳍鳍11 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1、植物园是“植物博物馆”.在植物园里,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植物.2、植物园里的植物可以分为灌木区、乔木区、阳生植物区和阴生植物区.3、根据木本植物的高矮不同可以把木本植物分为灌木和乔木两类.4、根据植物是否喜欢阳光可以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5、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可以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类.6、根据植物的茎的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类.7、四个区域植物的特点:灌木:比较矮,没有明显的主干,枝桠多,簇生.乔木:比较高,有明显的粗干.阴生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能生长良好的植物.阳生植物:喜欢阳光,在强光环境下能生长发育健壮.8、食虫植物有茅膏菜、猪笼草、捕蝇草等.9、植物园里的植物为什么要区分呢答:1、便于参观,使参观者一目了.2、能够直接看清分区植物的类别.10、灌木类:变叶木、葡萄.乔木类:五加木.阳生植物类:芦荟、荷、睡莲.阴生植物类:凤梨、波士顿蕨、巢蕨.12 海洋生物1、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四分之三左右.在广袤的海洋世界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2、我知道的海洋植物有海带、紫菜、海蒿子、伞藻、石莼等;我知道的海洋动物有海龟、海豚、海狮、海豹、海马、鲨鱼、鲸、水母、珊瑚等.3、海洋生物一般可分为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两大类,海洋植物共13个门、一万多种,而海洋动物有16-20万种,它们的形态不一各具特点.海洋生物有20278种、属5界、44门.中国海洋生物按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4、海洋动物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三类.5、海洋中生存着各种奇妙的海洋动物.如:带刺的“气球”——刺屯、“怀孕”的父亲——海马、海底的“灯笼”——夜光游水母、海里的“渔翁”——安康、泥滩上的“坦克”——鲎.。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1课时《身边的土壤》练习一.填空题1.种植一盆西红柿我们需要准备、、、西红柿种子、花盆等。
2.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种植植物必须把种子埋在它的里面。
3.陆地表面部分覆盖着土壤。
4.大树的根是扎在中的,汲取养分和水分,生长。
5.我们生活的、、、等都离不开土壤,它是非常重要的。
二.判断题1.土壤无处不在,我们脚下踩的都是土壤。
()2.植物的生长必须有土壤才行。
()3.土壤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资源,土壤中的养分可以供小麦生活生长。
()4.我们的煤炭是从土中挖出来的,所以煤炭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5.土壤是蔬菜生长的必须条件。
()三.选择题1.下列不能找到土壤的做法是()A.在小河边B.去商场里C.去田野里2.土壤在我们身边到处存在,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们的校园的绿化带里有土壤B.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壤C.我们的教学楼底下是没有土壤的四.实验观察题——观察土壤1.你从采集到了一捧土壤。
2.你从土壤中看到了什么?(写一写)3.观察结论。
答案:一.1.小铲子土壤水2.土壤3.大4.土壤5.衣食住行二.1.× 2.× 3.√ 4.× 5.√三.1.B 2.C四.1.校园树底下2.腐烂的树叶虫子虫子卵树根等3.观察土壤能发现除了有植物生长的痕迹,有的还能发现其它生物的存在。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2课时《土壤的组成》练习一.填空题1.土壤中主要有、、、腐殖质、、沙砾等成分。
2.土壤主要有三种类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请写出下图中土壤对应的名称:()()()3.沙粒含量较多的是。
4.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
5.黏粒含量较多的是。
6. 粗糙,细腻;握成团,发现不能,可以。
二.判断题1.土壤里面是没有石块的,小石块不是土壤的组成成分。
()2.所有的土壤中的颗粒都是一样的的。
()3.黏质土的黏粒最多,用手握一握不能成团。
()4.将土壤放入水中时要轻轻的放入,防止溅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