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

  • 格式:rtf
  • 大小:378.73 KB
  • 文档页数:2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 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
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 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 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 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2、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阿尔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首次把“组织”列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马歇尔所提出的“组织”概念内涵; 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 (垄
断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3、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1)垄断竞争理论
代 表 人 物 : . 张 伯 仑 ( Chamberlin ) 、 琼 . 罗 宾 逊
(J.Robinson)夫人
主要贡献:
否定了完全竞争存在的条件, 提出了垄断竞争 的概念。
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和分析。
(2)有效竞争理论
《有效竞争的概念》--1940年克拉克(J.M.Clark) Clark(1940)提出了有效竞争(workable competition)
的发展(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奥地利学派); 博弈论工具的引入;
* *
从研究内容看-S、C、P及之间的关系,并对政府的有 关公共政策主要是规制和反垄断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现在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注重对其理论的政策含义的
研究。游览近年有关产业组织研究的文献不难看出,有相 当一部分是探讨政府公共政策中有争议的那些问题。如兼 并是否能提高效率,掠夺性定价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阻 止制造商、限制分销商的销售价格是否会使消费者受益, 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格、产品信息是否会增加社会福利, 或者说商业广告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反托拉斯法是否有利 于竞争和增加社会福利,以及政府管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 大于利,等等.
第四、在研究重心方面,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企
业行为的分析。
更加注重对产业组织理论政策含义的研究也是其发展
的一个新特点。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产业组织研究 的文献,相当一部分是探讨公共经济政策中有争议的 问题,如兼并与效率的问题、掠夺性定价问题,反托
拉斯法是否有利于竞争等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
代表学说主要有芝家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 等; 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 现的,在研究方法中引入博弈论,在研究重点(或在研究 方向上)上,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厂商行为,突破传 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双向、动态 的研究框架的与以往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
*
应当看到,以上研究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有效竞争的科学界 定。但是如何看待解决以上争论,即回答规制成本是否也 构成有效竞争的决定变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4、理论体系的形成
源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1970年为界,可
划分为两大阶段或两次高潮。
*
(1)1930—1970,主要流派--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 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 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 一书中, 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 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 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 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 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 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 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 *
从哈佛学派形成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产业组织理 论的研究涉猎众多问题和广泛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产业经济学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产业经济学家们重新转向依靠实证研究来解决分歧、填补 漏洞和提炼思想,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大量出现。理论研究 和实证研究日趋融合。
*
卡布尔(J.Cable)1994年主编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 题〉一书,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领域最新 的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 * * *
谢勒(F.M.Scherer)等人的贡献(由两段论到三段论范式, 《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1970 ) S、C、P的含义; S—C—P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分析框架的组成; 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两极;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
* * *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特征--结构、实证、干预;独立、成熟;主流学派、正统产 业组织理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实证产业组织理论; 影响(战后至 70 年代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依 据); 存在的问题—理论上;实践上 假设的不现实;经验主义性质,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 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强调结构,不可 能对策略性行为的逻辑作出清楚的解释,难以有效解释不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纳入分析框架的因素有限等;
* * *
此外,还引进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有关学科的研究 成果。 使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 发生实质性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的首要标志,也是其对 产业组织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将博 弈论引入市场行为的分析,从均衡意义上理解企业的市场 行为。
*
传统与新产业组织理论都是当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组成 部分,两者的相互融合,是当代产业组织学发展的大势所
趋。
*
这一阶段主要代表作:
1988-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
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
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
一期论文集;
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 1994年由英国威尔斯大学教授卡布尔主编出版的《产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是以新古典的价格理论为
基础,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组织结构、竞争方式和市 场竞争结果进行经验性研究。
*
即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结构、 行为、绩效的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 并通过实际测量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环节又有系统 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 (struct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或SCP范式。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 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 (交换者 )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 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 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段上的不同点,从而使产品差异具有可检验意义;
兰--应用他发展的特征空间理论, 把消费者偏好序列定
义为特征向量,由此推导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使传
统厂商理论中对市场离散划分的方法扩展为连续序列 分析法,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 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2)1970年至今——新产业组织理论(NIO)(SCP范式的 修订和补充)
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等;
*
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微观经济理论的最新成
果。(信息经济学、博弈论)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改变了单向和静态的研究模式。
(双向、动态)
第三,在理论基础上,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
新古典主义的假设。(理性、信息、自动均衡、企业 存在原因、规模决定等)
*
参见(R.Schmalensee, 1987)13个方面的问题是产业组织 理论研究过的主要问题,但很难说已经完全解决了。 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
从理论渊源看--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到 20世纪70年代,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的出现, 使产业组织理论发生较大变化:
单向SCP联系转变为双向联系和动态变化;新学派
* * *
产生背景: 主要代表人物: 爱德华梅森(Edward Mason)、 乔贝恩(Joe Bain); (贝恩,1956,两段论范式) (这一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 尔(R.Heflebower) 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组 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
* *
*
实践上,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 开展与强化都曾发生过重大影响。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理 论权威马场正雄就将自己的主要理论称为“反垄断的经济 学”。
*
*
负作用; 这一阶段,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组织理 论做出贡献。
如霍特林(Hoteling)和兰凯斯特(Lancaster)。 霍--应用空间竞争理论将产品差异划分为空间中直线
*
对此,周小梅和王俊豪(2005)作了回应。他们认为,有 效竞争的决定变量是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政府管制是自 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 而规制成本应该是 个外生变量,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决定自然垄断产业的经 济效率, 而社会经济效率应该由企业经济效率与消费者利 益共同决定。在自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应区分具体产 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实行区别对待的规制 政策。
* *
自Clark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对有效竞争的标准做了大量的 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ason(1957)提出的衡量有效竞争 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标准; 美国经济学家Sosnick (1958) 提出的以结构—行为—绩效三分法来概括的、包含15个方 面内容的有效竞争标准; 德国经济学家康岑巴赫(1967)承袭了Clark的有效竞争 理论的动态竞争思想,在《竞争的有效性》一书中也确立 了实现有效竞争的标准,主张保持宽松的寡头市场结构, 并在产品差异及市场透明度适度的市场环境下, 使竞争强 度达到最佳,从而竞争最为有效。 宽松的寡头市场的具体标志包括:有限的竞争者数量、适 度的产品差异、适当限制的市场透明度;寡头之间的 力量大体相同;寡头之间放弃了相互协调行为的意愿 等。
(参见陈秀山著: 《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王俊豪(1995,2000)认为有效竞争是规模经济与竞争 活力相兼容的一种竞争状态。 有效竞争需要具备的基本特 征包括:第一,有效竞争是竞争收益明显大于竞争成本的 竞争。第二,有效竞争是一种适度竞争,有别于过度竞争
和竞争不足。第三,有效竞争应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适 度规模的最低限决定于产业的最小经济规模。
*
彭武元和方齐云(2004)认为仅仅关注规模经济和竞争活 力还不够。他们指出,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是政府管制的对 象,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忽视了管制的必要性及管制的成 本, 因而对有效竞争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
有效竞争的实质是使社会经济效率达到最优的一种状态;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决定变量除了规模经济和市场竞 争外, 还有规制成本。 自然垄断产业如何实现有效竞争取决 于不同状况下社会成本的比较。
的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 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是一种兼顾规模经 济和竞争活力的理想状态,是适度规模和适度竞争的 有机结合。其实质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率。而政府的 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Clark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意义深远。但Clark在理论上 尚未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