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d区元素(1)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92
1、三个过渡系:第一过渡系——第四周期元素从钪(Sc)到锌(Zn);第二过渡系——第五周期元素从钇(Y)到镉(Cd);第三过渡系——第六周期元素从镥(Lu)到汞(Hg);2、d区元素除 B族外,过渡元素的单质都是高熔点、高沸点、密度大、导电性和导热性良好的金属;3、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单质比第二、三过渡系元素的单质活泼;4、d区元素的颜色:第一过渡系金属水合离子的颜色:由d10和d0构型的中心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在可见光照射下不发生d-d跃迁;而d1~d9构型的中心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会发生d-d跃迁;对于某些具有颜色的含氧酸根离子,如:VO 43-(淡黄色)、CrO 42-(黄色)、MnO 4-(紫色)等,它们的颜色被认为是由电荷迁移引起的; 5、(1)钛(Ti)是银白色金属,其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使其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特别是对湿的氯气和海水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2)加热TiO 22nH O 可得到白色粉末状的TiO 2:3002222CTiO nH O TiO nH O −−−→+;(3)自然界中存在的金红石是TiO 2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由于含少量的铁、铌、钒、钽等而呈红色或黄色;(4)TiO 2在工业上用作白色涂料和制造钛的其他化合物; (5) TiO 2+H 2SO 4(浓)=TiOSO 4+H 2O ; TiO 2+2C(s)=Ti(s)+2CO(s) ; (6)制取Ti 的方法:通常用TiO 2、碳和氯气在800C~900C 时进行反应:800~900224222C CTiO C Cl TiCl CO ++−−−−→+ ;用Mg 还原TiCl 4: TiCl 4+2Mg=Ti+2MgCl 2 ; (7)TiCl 4在加热的情况下:2TiCl 4+H 2=2TiCl 3+2HCl ;(8)Ti 4+由于电荷多,半径小,使它具有强烈的水解作用,甚至在强酸溶液中也未发现有[Ti(H 2O)6]4+的存在,Ti 4+在水溶液中是以钛氧离子(TiO 2+)的形式存在;(9)在中等酸度的Ti 4+的盐溶液中加入H 2O 2:TiO2++H2O2=[TiO](H2O2)]2+(橘黄色) ;(10)在酸性溶液中用Zn还原TiO2+时,可形成紫色的[Ti(H2O)6]3+(可简写成Ti3+):2TiO2++Zn+4H+=2Ti3++Zn2++2H2O ;(11)向含有Ti3+的溶液中加入碳酸时:2Ti3++3CO32-+3H2O=2Ti(OH)3(s)+3CO2;(12)在酸性溶液中,Ti3+是一种比Sn2+略强的还原剂,它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4Ti3++2H2O+O2=4TiO2++4H+;(13)有机化学中常用Ti3+来证实硝基化合物的存在,它可将硝基还原为氨基:RNO2+6Ti3++4H2O=RNH2+6TiO2++6H+;6、(1)钒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极为分散,很少可以见到钒的富矿;(2)钒是银灰色金属,在空气中是稳定的,其硬度比刚大;(3)钒对于稀酸也是稳定的,但在室温下,它能溶于王水或硝酸中,生成VO2+;浓硫酸和氢氟酸仅在加热条件下与钒发生作用;(4)加热时。
高中《无机化学》第十六至十八章测试题及答案(d区元素、f区元素)(总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高中《无机化学》第十六至十八章测试题及答案(d区元素、f区元素)第十六章 d区元素(一)一、填空题1、在所有过渡元素中,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W ,熔点最低的是 Hg ,硬度最大的是 Cr ,密度最大的是 Os ,导电性最好的是 Ag ,耐海水腐蚀的是Ti 。
2、分别写出下列离子的颜色:[Fe(H2O)6]2+淡绿色,FeO42-紫色,[FeCl4]-黄色,[Fe(H2O)6]3+淡紫色,[Ti(H2O)6]3+紫色,VO43-淡黄色,[Co(H2O)6]2+粉红色,[Mn(H2O)6]2+粉红色,[Ni(H2O)6]2+绿色。
3、CrCl3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灰绿色的 Cr(OH)3沉淀该产物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亮绿色的 Cr(OH)4-。
4、锰在自然界主要以软锰矿的形式存在,在强氧化剂(如KClO3)作用下碱熔时只能得到 +6 价锰的化合物,而得不到高锰酸盐,这是因为后者在碱中和受热均分解。
5、K2Cr2O7(s)与浓H2SO4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为 CrO3,它为橙红色,遇酒精立即着火,生成铬的一种绿色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Cr2O3。
KMnO4(s)与浓H2SO4作用生成的氧化物为 Mn2O7;MnO2与浓H2SO4反应生成的气体是O2。
6、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它在酸性溶液中与H2O2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O2和 Mn2+,它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与Na2SO3反应的主要产物为 SO42-和MnO2。
7、在强碱性条件下,KMnO4溶液与MnO2反应生成绿色的 K2MnO4;在该产物中加入硫酸后生成紫色的 KMnO4和褐色的 MnO2。
8、三氯化铁蒸气中含有的聚合分子化学式为 Fe2Cl6,其结构与金属 Al 的氯化物相似。
FeCl3能溶于有机溶剂。
9、既可用于鉴定Fe3+,又可用于鉴定Co2+的试剂是 KCNS ,当Fe3+存在时,能干扰Co2+的鉴定,可加入 NaF 因生成 FeF63-而将Fe3+掩蔽起来,消除对Co2+鉴定的干扰。
第18章非金属元素小结18-1 略18-2为什么氟和其他卤素不同,没有多种可变的正氧化态?解:因为F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电子云总是偏向F,而且F处于第二周期,没有空d轨道参与成键,所以,和其他卤素不同,没有多种可变的正氧化态。
18-3 小结p区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在按周期性递变规律的同时,还有哪些反常之处?说明其原因。
解:p区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对同一周期,一般是自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电离能依次增大,电子亲和能依次增大,电负性依次增大。
对于同一族,一般是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电离能依次减小,电子亲和能依次减小,电负性依次减小。
但第V A族的N、P、As等的第一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出现反常,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VIA族的O、S、Se大,电子亲和能比同周期IV A族的C、Si、Ge小,这是由于V A族元素的外层p轨道处于半充满,结构稳定,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接受电子。
另外,F的电子亲和能要小于Cl,O的电子亲和能小于S,N的电子亲和能小于P等,这是由于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太小,电子云密度大,电子之间排斥力很强,以致当加合一个外来电子形成负离子时,因排斥力大使放出的能量减小,导致上述反常结果。
18-4 概括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有哪些共性?解: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都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型氢化物,在通常状况下为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都能与氧、卤素、氧化态高的金属离子以及一些含氧酸盐等氧化剂作用。
18-5 已知下列数据(298K):△f G mӨ[H2S(aq)]= -27.9 kJ·mol-1;△f G mӨ[S2-(aq)]= 85.8 kJ·mol-1;△f G mӨ[H2Se(aq)] = 22.2 kJ·mol-1;△f G mӨ[Se2-(aq)] = 129.3 kJ·mol-1试计算下列反应在298K时的△r G mӨ和平衡常数K,并比较两者中哪一个酸性较强?(1) H2S(aq) -→ 2H+(aq) + S2-(aq)(2) H2Se(aq) -→2H+(aq) + Se2-(aq)解:(1) H2S(aq) -→ 2H+(aq) + S2-(aq)298K △r G1Ө= △f G mӨ[S2-(aq)]-△f G mӨ[H2S(aq)]= 85.8-(-27.9) = 113.7kJ·mol-1由△r G1Ө = - RTlnK1Ө求得:K1Ө = 1.17×10-20(2) H2Se(aq) -→2H+(aq) + Se2-(aq)298K △r G2Ө= △f G mӨ[Se2-(aq)]-△f G mӨ[H2Se(aq)]= 129.3-22.2) = 107.1kJ·mol-1由△r G2Ө = - RTlnK2Ө求得:K2Ө = 1.68×10-19通过(1)、(2)的计算结果可知:H2Se的酸性比H2S的酸性强。
★★★★★第18章镧系元素习题1. 按顺序写出镧系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和价层电子构型。
解:镧La,5d1 6s2;铈Ce,4f15d1 6s2;镨Pr,4f3 6s2;钕Nd,4f4 6s2;钷Pm,4f5 6s2;钐Sm,4f6 6s2;铕Eu,4f7 6s2;钆Gd,4f7 5d1 6s2;铽Tb,4f9 6s2;镝Dy,4f10 6s2;钬Ho,4f11 6s2; 铒Er,4f12 6s2; 铥Tm,4f13 6s2; 镱Yb,4f14 6s2; 镥Lu, 4f14 5d1 6s2。
2. 什么是“镧系收缩”,它的起因和后果如何?解:镧系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减小称为镧系收缩(lanthanide contraction)。
从La到Lu,随着原子序数增大,4f轨道中的电子逐渐增多,因4f电子对6s电子屏蔽较完全(屏蔽常数 = 0.99),原子核对最外层6s电子吸引力的增强较慢,使原子半径缓慢减小。
但镧系元素原子半径收缩的趋势不十分明显,从La到Lu原子序数增大了15,半径收缩只有15 pm,平均1 pm/核电荷。
镧系收缩使第六周期镧系后面的副族元素的半径大致减小了11pm,从而与第五周期同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几乎相等(详见表10-3),又因为同族元素的价层电子构型相同,因此,他们的性质十分接近,在自然界中常共生在一起而难以分离,如Zr与Hf,Nb与Ta,Mo 与W,Tc与Re等。
3. 镧系元素常见的氧化态为+3。
为什么铈、镨、铽、镝的氧化态常呈现+4,而钐、铕、铥、镱却能呈现+2氧化态?解:镧系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失去最外层的2个s电子, 次外层的1个d电子, 或外数第3层的1个f电子,所需电离能较小,镧系元素的特征氧化数为+3。
众所周知,电子层有一种保持或接近全空、半充满与全充满的倾向。
由于这个原因,铈Ce与铽Tb常呈现+4氧化态: Ce+4 (4f0)、Tb+4 (4f7)。
Pr+4 (4f1)、Dy+4 (4f8) 也可呈现+4氧化态,但没有Ce4+、Tb4+稳定;同理,Eu2+、Yb2+的电子结构分别为半充满的4f7和全充满的4f14,稳定性显然比Sm2+(4f6)、Tm2+(4f13)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