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美学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茶道与美学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茶道强调的是以茶为媒介,通过茶具的摆设、泡茶的过程、以及品茗的仪式,展现出一种内外兼修的美学境界。
中国茶道与美学密不可分,相互交融,彼此共同提升。
本文将从茶的文化内涵、茶具的美学设计和茶道的仪式性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与美学的关系。
一、茶的文化内涵茶源远流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茶的起源、品种、制作工艺以及品茶的方式等。
茶道通过茶的文化内涵来启迪人们的情感和智慧,使人们在品茗的同时能够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传说。
据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其当作草药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饮用茶叶,并发现茶叶具有醒神提神的作用。
这一发现为茶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茶通过其神奇的功效和独特的味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茶的品种也是多种多样的。
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等,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色香味形,每一种茶都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茶道通过不同种类的茶叶的品味和区分,让人们感受到茶的丰富和多样性,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在制作工艺方面,中国茶具工艺独特而精致。
茶壶、茶杯、茶盘等茶具的制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追求的是形与质的完美结合。
茶具的外形设计既具备实用性,又融入了艺术元素。
茶具通过其精巧细腻的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展示了优雅和谐的美感。
二、茶具的美学设计茶具作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
茶具的美学设计追求的是一种简约、自然和谐的美。
茶具的外形和大小需要与茶的品种和泡茶的方式相匹配,以实现最佳的泡茶效果。
茶具的色彩、纹样和装饰也需要考虑茶道整体的美感,同时又要与茶的色香味形相呼应。
茶具的美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
茶具的外形应以简约为主,避免过于繁琐和华丽。
中国茶道美学文化中国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融合了丰富的传统美学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茶道的核心美学理念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和谐与平衡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茶道中,我们可见到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追求。
中国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茶道凝聚了民族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平衡生活的追求。
二、简约与自然中国茶道强调简约自然的审美理念。
无论是茶具的设计还是品茶的过程,都力求用最简洁朴素的方式表达出美感。
茶道作为一门审美学,能够引导人们从繁杂的生活中寻求平静与宁静,追求内心的协调与自由。
茶道所强调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自然的崇拜与尊重。
三、借景与意境中国茶道崇尚“以景待茶”的理念,即通过周边环境的营造来营造茶道体验的感染力。
茶道的空间布置以及品茶过程中所设的音乐、香气等,都致力于创造一种理想的意境。
这种借景与意境的运用,使茶道成为一种复合艺术形式,拓展了人们的感知与感受。
四、协调与平衡中国茶道注重材料与造型的协调与平衡。
从茶具的选材到茶汤的颜色呈现,都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茶具的设计通常取材于自然界,以简单流畅的曲线和优美的比例,细致入微地表现自然之美。
而茶汤的颜色则需要达到清澈透明、浓淡适度的境界。
这种协调与平衡的追求,使得茶道成为一种交融自然与人为的艺术表现。
五、心境与修身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与升华。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沉浸在宁静的环境中,专注于茶和自己的对话。
茶道被视为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培养出淡定、坚韧的品格与内在的美好。
六、礼仪与人际关系中国茶道强调礼仪与人际关系的处理。
在茶道中,主人与客人之间通常会进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礼仪。
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有一种谦和的态度、懂得尊重他人,这样茶道才完整而圆满。
通过参与茶道,人们不仅能够享受茶的美味与香气,更能从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艺术。
在中国茶道的实践中,人们倡导以茶为媒介,传达心灵的美感和修养。
中国茶道注重于品味茶的过程,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哲学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美学的四个主要特征。
一、自然之美中国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茶道的实践中。
中国茶道注重选择高品质的茶叶,这些茶叶通常是由自然环境培育而成的,其叶形、色泽和香气都带有自然的美感。
同时,以茶盆、茶杯等茶具为代表的器物也注重自然色彩和形态的设计。
茶道追求的是简洁、自然的美学风格,注重自然所赋予的平和与宁静,使参与者沉浸于大自然的美妙中。
二、内心之美中国茶道倡导内心的静修和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茶道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省,通过茶道的仪式,使参与者得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净化心灵,寻找宁静与平和。
在品茶的过程中,专注于手法、茶具、茶叶和茶汤的变化,倾听沉默的声音,细细品味内心的细腻情绪。
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能够探索自身的内在世界,发现内心深处的美感。
三、人文之美中国茶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视人情味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茶道所倡导的仪式和礼仪,使参与者在饮茶过程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尊重。
茶道中的一些传统仪式,如倒茶、品味、斟酌、倾听等,都需要参与者的配合和倾注真诚的心意。
在茶道的交流中,人们彼此沟通、尊重,培养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持久。
茶道的实践使人们更加注重他人的体验和需求,培养了人文关怀的美学情怀。
四、哲学之美中国茶道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倡导人们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茶道中的闲逸意境和回归本真的情感,引导参与者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茶道强调慢、静、雅,通过品茶的过程,使参与者沉浸于宁静的思考中。
茶道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茶道之美在于其深刻而平和的哲学内涵,引导人们思索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总结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体现在自然之美、内心之美、人文之美和哲学之美等方面。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中国茶道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修养的体现。
在中国茶道中,美学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与中国茶道美学相关的知识点。
一、茶道与和谐美学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贯穿于中国茶道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茶道中,和谐美学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茶席的布置要注重整体的协调和谐,从桌布、茶具、花艺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
其次,茶道礼仪要注重礼貌和谦和,参与者要注重交流和互动,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茶的品味也要注重茶香、茶味的和谐搭配,追求一种口感的平衡和谐。
二、茶道与自然美学中国茶道注重与自然的联系,强调茶道与自然融合的美学观念。
茶道追求自然的简朴和自然的真实,通过赏析自然景色和感受自然的氛围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在中国茶道中,常常会使用以自然为题材的花艺和茶具,使该艺术形式更好地表达自然界的美。
茶道中的一系列仪式和动作也力图模拟自然界的变化和节律,使茶道的体验更加贴合自然美学的原则。
三、茶道与审美情趣中国茶道注重审美情趣,倡导情趣和艺术的体验。
茶道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香茗的品味、茶杯的观赏和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茶道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和感性上的满足,通过诗词、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强化人们对茶道的审美体验。
同时,在茶道的过程中,茶席的布置、礼仪动作的流畅也都体现了对审美情趣的追求。
四、茶道与禅宗美学茶道与禅宗紧密相连,它们之间深入地结合在一起。
茶道的过程强调冥想、专注和内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式的境界,追求的是内心的静寂和体验的完整。
茶道正是通过禅宗美学的理念,使人们在沏茶、品茶的过程中体验到禅宗的修行和心境。
五、茶道与人文关怀中国茶道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茶道礼仪中的动作和态度都要注重礼貌和尊重,茶席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中国茶道6美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茶的热爱与重视。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在中国茶道中,有六大美,即汤色美、香气美、滋味美、形态美、器物美和心境美。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六大美在中国茶道中的具体表现。
一、汤色美汤色美是指煮制好的茶在杯中的颜色美观动人。
在中国茶道中,茶的汤色是品评茶质的首要指标之一。
汤色应根据茶叶的品种和煮制技巧有所区别,但总体来说,鲜艳明亮、清澈透亮、柔和雅致的颜色最为理想。
优质绿茶的汤色呈明亮的翠绿色,龙井茶的汤色如嫩黄,红茶则有深红色的汤色。
茶的汤色美不仅是对茶质的肯定,也能带给品茗者视觉上的享受。
二、香气美香气美是指茶叶经充分浸泡后,释放出的香气迷人而持久。
不同品种的茶叶具有各自特有的香气,例如绿茶有清新的草香、乌龙茶有花果香、普洱茶有陈香等。
香气美是品评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好的茶叶香气浓郁纯正,能扑鼻而来,富有层次感。
而香气美也可以让品茗者在饮茶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与享受。
三、滋味美滋味美是指茶叶在嘴里的口感和味道美妙。
优质茶叶在煮制时会释放出丰富而柔和的滋味,这种滋味可以包含苦、甜、鲜、涩、醇等不同的味觉体验。
优质绿茶的滋味清爽甘醇,乌龙茶则有鲜明的果香,普洱茶滋味浓厚醇和。
茶叶的滋味美是茶道欣赏的重要方面,它能让人在品茗时享受到口腔的愉悦和味觉的满足。
四、形态美形态美是指茶叶的外观形态美观整齐、状况完好。
茶叶的形态美包括茶叶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
茶叶应该平直完整、色泽鲜艳,有一定的透明度。
优质绿茶的叶片修直厚重,乌龙茶的叶片柔韧卷曲,普洱茶则有颜色鲜亮的叶底。
茶叶的形态美不仅展现了茶叶本身的质量,也能给人视觉上的赏心悦目之感。
五、器物美器物美是指用于品茶的茶具,包括茶盘、茶壶、茶杯等。
茶道注重品味的同时也注重茶具的美观与品质。
优质的茶具应该选用材质优良、工艺精湛的器物,其设计应简洁典雅,与茶的性质相辅相成。
茶具的器物美能提升茶道仪式的氛围和品茶的整体体验,使人更加投入于茶道的修身养性之中。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文化艺术,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茶道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知识点,下面将逐步介绍茶道美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1.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统一。
茶道中的和谐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器具的选择、茶具的摆放、动作的流畅等等。
茶道中的和谐要求所有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整体感和平衡感。
2.自然美: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美。
茶道中的器具和环境设计都力求简约,不加过多的装饰,追求的是自然的美感。
茶道中的一片竹子、一方布帘,都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美妙。
3.虚实结合:茶道美学注重虚实结合的原则。
虚实结合是指茶道中对物体的处理上追求虚实相间的效果。
比如,在茶室中,空间的利用非常巧妙,虚实结合的布局能够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4.平淡中见真:茶道美学强调在平淡中见真的境界。
茶道中的一杯清茶,平凡而朴实,但却蕴含着真正的美。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通过平和的心境来感悟内在的真善美。
5.心境与情感:茶道美学强调心境与情感的融合。
茶道中的手法、礼仪和环境都需要与心灵相呼应,从而使茶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情感的交融。
茶道所传递出的情感可以给人带来宁静、放松和愉悦的体验。
6.小品美学:茶道美学中的小品美学是指茶具、花器、艺术品等的选择和摆放。
茶道中的小品选择要符合整体的和谐美感,能够与茶道环境相得益彰,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审美追求。
茶道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追求,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学习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茶道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借此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质。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不仅仅是茶叶的煮泡和品饮,更融入了哲学、礼仪、文学、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与和谐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与和谐的美学追求。
在茶道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景色与茶具、花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茶室一般布置简洁,窗户面对花园或庭院,以便欣赏自然景色。
同时,茶道注重个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看重礼仪、规矩和纪律,力求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平衡与协调中国茶道追求平衡和协调的美学原则。
在茶道中,要求茶席的构建和物品的摆放要符合一种平衡的美感。
例如,茶具的形状、颜色和花纹要与桌布、花插等相协调,整个茶席要使人感觉和谐、统一。
此外,茶道也注重茶水的平衡,追求煮泡技艺的卓越,力求水、茶、火、壶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使茶水的味道达到最佳状态。
三、朴素与克制中国茶道以朴素和克制的美学特征著称。
茶道主张以简约的方式表现内涵,强调朴素而不失雅致的风格。
茶室的装饰一般以素雅的颜色和自然材料为主,不追求奢华和浮夸。
在茶艺表演中,茶道师弟子们也要保持谦和、克制的作风,不过分张扬个人的技艺和风格,而是注重对茶道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四、情境与意境中国茶道注重营造情境和意境,以达到美学的目的。
茶道的艺术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它要通过自然景色、音乐、花草等元素,将茶道的仪式性表演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茶道的独特魅力。
此外,茶道还借助文学和绘画艺术,传递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意境,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五、深邃与内敛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中强调深邃与内敛,体现了茶道的文化内涵。
茶道师要有扎实的茶道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入理解茶道的精神和哲学,才能通过茶艺表演将其传递给其他人。
茶道追求内在美和深层次的审美意义,不仅是对外在的审美形式的追求,更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启迪和激发。
中国茶道美学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理念。
它不仅是饮茶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
中国茶道融入了诗、书、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核心价值观以及美学原则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的美学特点。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演变。
据历史记载,茶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农时代,而茶道的创始者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张仲景。
张仲景利用草药资源制作了一种可以抗疲劳和提神的饮品,从而开创了茶道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发展成为一种集礼仪、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活动。
唐代的陆羽发表了《茶经》,正式确立了茶道的基本准则和品茶步骤。
宋元时期,茶道进一步繁荣,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茶道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同时与文人墨客的交流产生了深刻影响。
现代茶道则在这些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流派和创新。
二、茶道的核心价值观茶道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以及和谐共处的精神。
首先,茶道注重自然的呈现。
茶的采摘、制作和泡茶等环节都要求保持自然的状态,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有的香气和口感。
其次,茶道注重人文关怀。
无论身份高低,参与茶道的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尊重他人意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茶道强调与自然和谐共融。
茶人在享用茶的同时,也要借助茶香和茶具的韵味,净化心灵,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三、茶道的审美原则1. 自然美:茶道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美感,通过茶叶的香气、茶汤的色泽以及茶具的形态来表现。
茶叶应该保持其原有色泽和自然香气,茶汤要保持清澈透明。
茶具则注重简约而又精致的造型。
2. 韵味美:茶道的美学追求是一种富有韵味的美感,通过茶汤的滋味、茶香的萃取和茶具的质感来体现。
茶汤的滋味应该回甘醇厚,香气要悠长持久。
茶具则应该给人一种沉稳、质朴的感觉。
3. 和谐美: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美感,体现在茶叶与茶具的整体搭配以及茶席的布置。
中国茶道美学要求中国茶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
它不仅仅是泡茶品味的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以及精神境界的追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茶道美学也应运而生。
茶道美学强调和谐、自然、平衡和纯粹的精神境界,下面我们将探讨中国茶道美学的要求。
一、和谐的自然中国茶道美学注重内外的和谐。
首先,茶道的空间应该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茶室的设计应该依托自然环境,使光线、风、花香与茶香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平衡的氛围。
其次,茶道的行为也需要与自然和谐。
泡茶的过程需要顺应自然之悠闲与静谧,不迎合繁忙与浮躁的现代生活节奏。
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味着自然之美。
二、平衡的境界中国茶道美学强调平衡的境界。
茶道强调主客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主人不应过分突显自我,而应以平和的心态招待客人,使之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茶道并不便于炫耀和竞争,它更倡导平等相待,实现与自然和他人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
三、纯粹的审美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纯粹的审美,茶道强调心境纯净,认为茶饮是洗涤心灵的工具。
在泡茶过程中,人们可以将杂念排除,净化心灵,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同时,茶道的审美也体现在茶具、茶叶、茶杯等物品的选择上。
这些物品都追求朴素、典雅的风格,以减少外在因素对泡茶过程的干扰,使泡茶成为一种独立于外部世界的艺术。
四、精神之美中国茶道美学强调精神之美。
茶道并非仅仅局限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它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升华。
茶道注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沏茶、品茶来培养个人的意志力、坚持力和专注力,培养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茶道也秉承着中庸之道,强调人的思维和情感的平衡,使得茶道成为即精神活动又实际生活体验的方式。
总结:中国茶道美学要求和谐的自然、平衡的境界、纯粹的审美和精神之美。
这些美学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泡茶过程中,更应贯穿于茶道的每个细节。
茶道美学的追求使泡茶过程不仅仅是品尝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茶道美学内容分为一、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自古以来便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茶道的美学是通过茶艺表达、传播和体现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追求精神境界的方式。
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体现在茶道的仪式感、和谐性、和细腻性等方面。
本文将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探讨中国茶道美学的内涵与价值。
二、茶道的仪式感茶道的仪式感在于它的整体布局、过程和细节。
先从整体布局来看,一般来说,茶道表演的场所都会特别布置,室内环境整洁美观,桌上摆放的茶具井然有序。
接下来是茶道的过程,通常分为清洗茶具、沏茶、品茶等环节。
这些环节中,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矩,要求参与者做到动作准确、流程流畅。
而在细节上,比如水温的控制、茶具的摆放、茶叶的选择等方面,都注重精致和独特性。
茶道的仪式感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严谨,更重要的是带给人内心的宁静和沉思。
通过仪式化的茶道布局和过程,我们可以暂时抛开喧嚣和纷扰,沉浸在它所营造的一种静谧氛围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感受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美好。
这种仪式感是中国茶道独有的美学价值所在。
三、茶道的和谐性茶道的和谐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茶道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茶叶的生长和采摘、水源的选择、制茶的过程等都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尊重自然,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客观规律的认知。
其次是与他人的和谐。
在茶道中,准备和品茶的全过程都需要参与者之间的默契和配合。
大家从收拾茶具、准备茶水,到倾听主持人解说和参与品评,形成一种无声的交流和和谐的共振。
再次是与自己的和谐。
茶道是一种冥想般的体验,通过品茶的过程,我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感受自己的情感。
这种和谐性使得我们更加平衡和自在。
四、茶道的细腻性茶道的细腻性主要表现在制茶的过程和品茶的体验上。
茶道制茶的过程需要精确的测量、严密的控温和细致的操作,只有严谨和专注才能做出一壶高品质的茶。
在品茶的体验上,品茶者需要用心倾听茶水的滋味、体会其香气和回味,以及茶汤的颜色、杯壁的质感等细节。
中华茶道美学
中华茶道美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中华茶道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灵表现,虚静气氛中的自我观照,默察幽微的亲切体验,结合长期沉淀于事茶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
中华茶道美学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讲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一)自然之美
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
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
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中有真美在。
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
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二)淡泊之美
“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
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
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
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三)简约之美
简者,简易也。
约者,俭约也。
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
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
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
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
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
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
就
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
茶尚俭约,茶尚淡泊。
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四)虚静之美
虚者,即虚无之谓也。
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
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
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
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
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
唯有进入虚静,心灵世界才得以安宁下来,由茶悟而升华,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五)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晚唐之际,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学范畴,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诗歌的美学特征。
对茶道而言,“含蓄之美”特别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中华茶道美学是以文人主体意识为基石而创造的,也是儒释道三者融合的产物,同样需要丰富认识以深入社会,抱朴养真以深入自然,从虚静中感知和悟解审美主体。
茶道之美是一种实用的美,是要在茶道实践中体会并完成的,即在茶道实践中实现一种人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
茶道实践几乎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仅仅是为了进行自我人格和情感的净化升华而已,属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的范畴。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
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
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
茶的俭淡、精清、恬静、中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美学应反映出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挖掘传统茶道美学为当代所用,抛弃其中的糟粕,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