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4.85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一讲摘抄
在《中国美学十五讲》的第一讲中,作者摘抄了以下几句话:
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
"
2. "传统中国美学强调审美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强调美的受众应当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
3. "中国古代文人审美追求自然、朴素、含蓄,弃绝华丽、浮夸、过分张扬的审美风格。
"
4.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品味,认为审美活动应当是一种涵养情操、陶冶性情的过程。
"
5. "中庸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强调审美和生活、道德的平衡统一。
"
以上摘抄的句子是第一讲中作者阐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美学与伦理的关联、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审美的涵养过程以及中庸之美的核心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论文关键词]天人合一;吉祥图案;题材美;意境美[论文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它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充分展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关,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关,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演变为“天人感应”论,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同样强调天人以类相合。
张载提出“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惑,所谓性即天道也。
”中国先贤们多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合一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充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第二,自然界有其普遍的规律,人类应当服从这一规律;第三,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相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即是天人协调和有机统一。
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与协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审美层面上来讲,它启示与人的至真、至善、至美,追求人与自然相互渗透、融合、完美合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幸福美满,专门为营造吉祥氛围而创造的装饰造型艺术;它源于远古图腾,始于商周,发展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以求生、趋利、避害为主题,表达了人们驱除邪恶、灾害,追求吉祥、幸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
这些美学理念不仅是中国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1. 和谐统一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美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和形式上。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寓景于形,形象于意”,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宜人和谐的美感。
2. 内敛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强调内敛、含蓄和留白的艺术效果。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书法、诗词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韵”,通过勾勒线条和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模拟客观形态。
中国古典诗词则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追求“言简意赅”。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陶冶,通过音乐的律动和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3. 高尚精神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强调崇高、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力求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雕塑追求高尚、庄重的形象,强调形成群体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传统戏曲则融入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曲调的抒发来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些美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1. 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需求。
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可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强调的是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因素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首先,中和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中和之美就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和尊重,同时也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使自然更符合人的需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中和之美也体现在形式美的协调统一上。
在艺术创作中,中和之美要求各种形式因素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绘画中,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构图的安排等都要相互协调,才能产生和谐的视觉效果;在音乐中,音符的组合、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也要相互呼应,才能产生悦耳动听的乐曲。
最后,中和之美还体现在审美过程中的适度原则上。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中和之美要求人们要有一个适度的审美心态,既不过于主观片面地评价作品,也不过于客观冷漠地对待作品。
而是要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自己的审美感受与作品所传达的美感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物我本无间,审美自有情”的境界。
总之,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美学追求。
中和之美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式美的协调统一以及审美过程中的适度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传统美学而闻名于世。
传统美学是一种以审美观念、审美体验和审美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体系,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美学贯穿于各个方面,包括艺术、音乐、建筑、文学等领域,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观念源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传统美学认为,人类的审美体验应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内敛的美感。
中国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表现来传达对自然美的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审美体验强调情感的内敛和回归内心。
中国人一直重视内心情感的修养和情感的内敛表达,追求一种深沉、静谧的审美体验。
这一特点在古代诗词、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以深情内敛的文字描绘了夜晚的美景,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
古筝音乐中的“清音”,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内敛的情感。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创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创作强调的是“取法自然”和“神似”原则。
传统美学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并且要体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气韵。
中国画家常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的表现力来描绘出大自然的神秘与壮丽。
在建筑领域,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
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过精湛的工艺和建筑形式的布局,营造出一种与大自然相契合的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的内敛和创作的自然原则,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美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并体验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中国建筑历史的角度感悟中国建筑美学随想800字免费
中国建筑美学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美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形式。
这种美学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厚重的建筑结构、精细的装饰工艺等。
这些特点正是中国建筑美学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材料的天然性和耐久性,追求“以材为本”,尊重并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建筑的结构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中国建筑美学也强调建筑与人文的结合。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还要表达主人的文化背景和情感。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递文化信息和艺术表达。
建筑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中国建筑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中和”,即建筑要在整体上保持平衡和谐。
无论是建筑的布局、比例还是细节的处理,都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与平衡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美学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瑰宝,凝聚着中国古代
人民对自然与人文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美学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创新,使建筑更加与环境和谐共生,与人文情感相结合。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
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00-02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
天,意指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客合一就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西洋美学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融入自然,其差别就在于“模仿”是主体与对象的从属关系,“融入”则是消融主客对立。
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主体欲与客体结合的意境,而使人处于“何似在人间”的超凡脱俗之美感境界中。
中国音乐歌咏自然的方式,也往往是将自身放置于自然之中,体悟意境之美,而非模仿自然之形。
因此,“天人合一”可说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学典籍,对后来的《乐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乐论》继承儒家的观点,批判墨子提出的“非乐论”,肯定周代社会贵族阶层中的礼乐制度,认为乐者的最高价值是道德,强调人性、社会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教音乐观。
《乐论》的第一句话就确立了音乐的功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儒家强调音乐出于人心,能抒发情感,带来快乐,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礼记·乐记》出于西汉儒者所记载,另有一说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本来有23篇,而现存只有11篇。
由于“乐”在古代中国几乎就是所有艺术的总称,因此《乐记》所述被当作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包括音乐的起源、礼乐的关系、乐教的功能,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礼辨异,乐和同”,认为天、地、人与音乐相互和谐可达到天人合一。
江南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摘要:江南古典园林艺术集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艺术、工艺等于一体,由山水、建筑、花木等这些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要素构成,以表现自然美为宗旨,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无论是它“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还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虚实相生,阴阳平衡的观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玲珑典雅的江南古典园林被概括为城市山林、壶中天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其创作原理是通过各种构成要素的组合,达到人化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风景意境美,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也就离不开对天地建筑以及人的依托和复归,不管是万里湖山入小园,还是移天缩地境界的追求以及阴阳平衡,它们都不经意间道出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审美精神——天人合一。
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精雕细琢,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一、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江南园林追求朴素,淡雅。
其建筑大多为粉墙黛瓦,色彩处理较朴素,多选用灰、栗皮、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远、宁静、虚幻、空灵的感觉。
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态度直接联系着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正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2江南园林的天人合一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制造出和谐的园林状态。
造园艺术注重模仿自然,并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创造出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合一的绝佳意境。
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山与水的参错,以及由人造的建筑园艺,力求在方寸之间产生万千新奇的变化。
园林的景物主要是模仿自然用人工力量来建造天然景色,但是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大自然写意的艺术杰作,叠山理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建筑经营,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核心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这一思想的熏陶下,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是指对生活、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学理论,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崇尚自然之美,推崇天人合一,追求生生相融之美。
在生生美学的指导下,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美学特质。
“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是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高度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融合。
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们以虚心谦和的态度对待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珍视自然的资源,尊重自然的生命,同时也将自然之美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借助自然的美来修炼自己的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还非常重视人文的修养和传统的礼仪,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生生美学”追求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美,强调将自然的美融入人文的生活,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人文美的体味到天人合一的美感。
生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追求的精神依托。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融入艺术创作之中。
中国传统绘画、诗词歌赋、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生生美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倡导的是“意境”艺术,强调观照自然的灵与态,追求艺术与自然的融合,寻求超脱于物质的唯美之境。
中国古典诗词以婉约、含蓄的语言表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寄托思想情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挚与深切。
中国传统书法注重笔意,追求笔墨意境的悠远深长,寄情于自然之灵韵。
中国古建筑则强调“天人合一”,倡导以自然规律为核心原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的生生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生生美学”的指引下,创造了无数永恒的艺术经典,传承并弘扬着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位。
浅谈“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论文关键词]天人合一;吉祥图案;题材美;意境美 [论文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它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充分展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关,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关,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演变为“天人感应”论,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同样强调天人以类相合。
张载提出“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惑,所谓性即天道也。
”中国先贤们多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合一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充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第二,自然界有其普遍的规律,人类应当服从这一规律;第三,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相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即是天人协调和有机统一。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反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作者:宋根林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6期[摘要]艺术表现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从而将自然与人文整合起来,造就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应,使精神上得到纾解。
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论述“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反映。
[关键词]古代园林拙政园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既包括建筑、花木、理水、叠石,也包括绘画、书法、雕塑、诗词,承载着中国美学中“天人合一[1]”的思想。
受此思想的影响,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中国古园林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意思是园林虽由人工造成,但是创作者的目标是模仿自然,甚至与自然合二为一。
因此越接近真正的自然,其园林的品格也就越高。
园林对这一境界的实现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抄袭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提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苏州拙政园正是这一境界最典型的代表。
从竹影横斜的小径进入拙政园,在清风吹拂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各种无形的意趣和意境。
这里有清池溪桥,垂柳拂水;这里有峻秀湖石,淡雅清莲;这里有挑梁飞檐,错落厅堂……让人不由得猜想这位造园者是一位诗人,所以能将大自然的美提炼于此方天地之中。
举目望去,最先看到的绿水碧波绕楼阁而鸣奏,周围是湖山假石、回廊幽径“夜壑孤灯,高岩拂水,自是仙境,绝非人间。
[2]”大门后就是东园大厅,也就是“远香堂”。
“远香堂”取名自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顾名思义,堂前的荷花池“接天荷叶无穷碧”,若在夏天也正好应了后面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堂前宁静的荷池和一旁流经的溪涧成对比,如明镜的水面映照出蓝天白云,碧树红花,赏心悦目。
耳边依稀能听见远处瀑布的水击石上之音,仿佛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在此驻足,寄情于小园中的山水花草时的飘逸洒脱。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摘要: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
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书法山水画园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方面更是如此。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最终归宿。
这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最初构想,师承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母体,人们对自然美的信仰和追求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理念的思想基础。
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
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
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
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
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
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
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
二是用笔节奏美。
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
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和音乐一样。
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
三是结构组合美。
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法星空中的北极星。
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
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的真挚、强烈的感情思想灌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感动,产生思想的共鸣。
书法艺术无法像绘画一样通过图像的具体色彩、构图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相比之下更为抽象晦涩,它必须将自然事物转化为一种富于动感的线条。
唐朝的孙过庭曾经评说书法:“现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莺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古代书法家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最终将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幻化成为笔下连绵的线条。
中国山水画寓意抒情、追求天人合一的感人境界。
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形神兼备不仅指自然景观本身的形神,更主要的是指画家得到客观景观感染而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的“意象”之形神。
意象妙得是指在意象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是升华。
这里所说的景,不仅是指直接唤起感情的具体景色,而且包括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
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把握之后,因景生情、因情生意、因意立法,意法融而意象生的整个形成过程。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独特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这种情感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就是笔墨。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式丰富多变。
勾、皴、擦、点、染、泼、破……不胜枚举。
时代的发展不断
为山水画增加着新的内容,但在笔墨语言表达中却一直遵循着中国意象艺术的观念和规律,即如张彦远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和“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这样的意象观念。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乐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它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把艺术境界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特别注重两点。
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
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色、香、形,以及自然声息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植物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其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被认作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的象征。
松竹梅傲雪霜,深为人们喜爱,因而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
古典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
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
琉璃瓦、红柱、彩绘。
江南园林建筑册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栗壳色梁柱、栏杆、挂落。
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
现代园林中,建筑色彩也是一轻快明朗为主,力求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
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什么材料、色彩,都应着意于追求整体的环境主题。
富丽、豪华、高贵是美,而质朴、淡雅、古拙也是一种美,建筑所在的环境是其设计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西方的古建筑常把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栋建筑内,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这样建筑体量就大。
我国的传统建筑则是木架构结构体系,这决定了建筑一般情况下体量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比较简单。
因此,大小、形状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
如厅、堂、楼、阁、轩、榭、舫、亭、廊等。
按使用上的需要,也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用廊、墙、路等把不同的建筑组合成群体。
这种化大为小,化集中为分散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园林景观上的需要,它能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群体轮廓,游人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的,要融于自然,建筑体量就势必要小,建筑体量要小,就必然将分散布局,空间处理要富于变化,就常会应用廊、墙、路等组织院落,划分空间与景区。
正如《园冶》上说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我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体现。
园林中的山水建筑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造景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
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
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
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
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人和宇宙始终是相通的,人对“天意”的接收领悟是自然而然、无须怀疑的。
在“天人合一”的感受中,使人们觉得“天机自动,天籁自鸣”,不需要费力接头的过程,双方的融合有如水流
花开、白云出岫,是自然而然、必须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