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7.41 KB
- 文档页数:10
养好儒释道三气作文
《养好儒释道三气》
咱今儿来唠唠这儒释道三气。
你说啥是儒释道三气呢?嘿,其实我也是慢慢琢磨明白的。
就说咱平日里吧,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聚会。
那场面,可真是热闹啊!各种人都有,有高谈阔论的,有嘻嘻哈哈的。
我呢,就静静地坐在一边观察着。
这时候,有一个人一直在那儿显摆自己多有能耐,多么了不起,把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
嘿,我当时就想,这可不就是没养好儒家的那份谦和之气吗?儒家讲究的是谦逊有礼,咋能这么张狂呢。
还有一次,我遇到点烦心事,那真是愁得我呀,饭都吃不下去。
我就一个人在那纠结啊,苦恼啊。
后来我猛然想起,这道家不是讲究顺其自然嘛!我干吗要这么跟自己过不去呢,得学会放平心态呀,看淡那些烦心事。
慢慢的,我还真就不那么愁眉苦脸了,心情也好起来了。
再有呢,就是有一回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我第一反应就是得去帮帮呀。
这其实不也就是佛家说的慈悲为怀嘛!不能光想着自己,得对别人多些善意。
咱就得把这儒释道三气都养好咯,在生活中该谦逊的时候谦逊,该洒脱的时候洒脱,该善良的时候善良。
这样啊,咱的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呀!回过头来想想,可不就是这么个理儿嘛,咱都得好好养着这儒释道三气,让自己变得更好呐!嘿嘿!。
北宋初年儒、释、道三教融合简论文_历史论文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汉魏以下的士人,做官时大谈儒家之道,而退居时则多信奉佛道,集儒释道三教为一身是中国士大夫长久以来的思想特质。
纵观历史,由于对一些重要的命题(如本体论、宇宙论等)阐释,佛道两家尤其是佛教较传统儒教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汉唐以来,儒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章句训诂,对这些重要命题更加束手无策,种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儒家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岌岌可危。
为了保持儒家的独尊地位,对抗佛老,中唐以来的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儒家学术中有关本体论、宇宙论的阐释,一些学者更是将佛老思想特别是佛家思想或明或暗地引入儒家思想,这最终导致了宋学特别是宋学中理学的形成。
而在理学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宋初三朝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当时的部分学者做出的贡献值得注意,然而学界对这一时期三教融合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着重分析、探讨宋初三朝三教相互融合的具体情况,但愿对把握宋学形成与发展稍有裨益。
一、中唐以来三教的相互渗透儒释道三教,尤其是儒佛两教的渗透融合虽然肇极于理学,然而追根溯源,其萌芽却也是发自中唐,中唐古文家中的柳宗元、刘禹锡以及李翱等人在缘佛入儒方面做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性”、“命”等命题的探索直接影响了宋学的形成。
中唐以来,古文学家为了重振儒学,对于人生、宇宙等数百年来儒家极少论述的问题重新提出并阐释,代表人物韩愈就做《原性》一篇探索人的“性”与“情”之间的关系,然而韩愈在对佛教的问题上是十分决绝的排斥态度,他并没有看见佛教在阐释这些方面的可贵之处,从这一点而言,韩愈的战友,古文运动的主要作家柳宗元、刘禹锡则比韩愈高明得多,他们并不盲目地排斥佛教,而是一分为二地对待佛教,攻击其缺点,肯定其优点并吸收到儒教当中。
我们先看柳宗元,柳宗元自幼喜好佛教,他曾表示:“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在他仕宦的生涯中,也往往与僧道往来甚密,对于昔魏晋时期道林、慧远等高僧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游的事迹表现出倾慕之情,在这一背景之下,他虽然在一些文章中如韩愈般攻击佛教,但是与韩愈的全盘否定不同,他主要攻击的是僧院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对于佛教思想的高明之处,他则表现出赞赏,并且积极地与儒家思想加以比较,寻找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正如他在《赠僧浩初序》中所言:“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
儒释道范文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用来做具体的项任务事情,也就是做好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需要一个人独自完成的任务;道家则是用来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往的,同时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佛家修心则是,儒家和道家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有太多的功利心,算计心,用佛家的语言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业力太多,业力影响着人的命运和运气,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正真幸福指数,所以要用佛家来修心来减小业力带来的影响。
儒家做事,做好个人领域的事。
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个人卫生,个人做的每个角色,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是医生则要不断地提高医术水平,是教师则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是儿子回家就要帮助父母减轻压力尽孝心,是丈夫就要忠且顾家……。
个人领域是基础,做好了个人领域才能够进入下一步,进入公众领域—(这样你这个人才有价值,同时也是展现个人品德,别人才有结交的意义,所以它是基础,不可跳跃)。
要做好个人领域,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在做的同时要做好,就要以终为始,同时有很多的事时则要要事第一,给要做的事排个顺序,先把最重要的事先做了,一件件去完成。
儒家,儒学是基础,是时常常用的,也是为人处事的先决条件,不可逾越。
道家做人,做好公众领域。
“道”也就是规律,生而为人,则要遵循人道。
而人道的核心则是:洞悉人性,察觉人心。
不管是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还是法家的管理之术,还是斗争哲学,还是笼络人心,一切的基础都是从人性人心开始。
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共有的部分,也就是只要是正常人对待同一件事,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那么所产生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从而采取相同的行动方案,比如:一个人为了报杀父之仇,把仇人全家全杀了,一开始不知道杀人动机,则人们都是杀人的人是大坏蛋,有在大的错也不应该杀人全家呀,当人们知道杀人动机后,则对杀对方全家的表示理解,甚至赞同,有孝心,这就是“人性”。
要通人性,无需向外求,自己本身是人,只需时刻觉自心,察情绪,用于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聚光灯打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需求,也就能够察觉对方的情绪,—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五篇第一篇: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计算机科学与软件杨晓兵 55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精髓。
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我们应该看到,儒释道三家在长期的争合间,这三个文化流派相辅相成,相互吸纳与借鉴,呈多元互补的态势,是人类多元文化并存的一个楷模。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
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儒释道辩证关系作文咱们今天来聊聊儒释道这三家的事儿,这三家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有着响当当的地位。
先说儒家,这儒家讲究的是入世,要积极参与社会,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好比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一心想着在社会上干出一番大事业,要让世界因为自己变得更美好。
而佛家呢,强调的是出世。
告诉你世间有诸多烦恼和苦难,要通过修行来摆脱这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有点像一个经历了风风雨雨,心累了的人,想要找个安静的角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憩和净化。
道家则走的是中间路线,既不完全入世,也不完全出世。
它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刻意。
就像是一个洒脱的隐士,随心所欲,不强求功名利禄,但也不排斥世间的美好。
那这三家到底是啥关系呢?其实啊,它们就像是一桌菜里的不同菜品。
儒家像是那道主菜,实实在在,给你提供营养和能量,让你有力气去打拼。
佛家呢,就像饭后的甜点,在你疲惫不堪、心灵受伤的时候,给你一点甜蜜的安慰。
道家则像那杯清茶,随时能让你在忙碌中静下心来,品味生活的原味。
有时候,人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会信奉儒家,觉得要轰轰烈烈干一场。
等经历得多了,受了挫折,可能就会从佛家那里寻找心灵的慰藉。
而到了一定年纪,看开了很多事,又会向往道家的那种自在逍遥。
儒释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它们共同构成了咱们中国人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
所以啊,别纠结哪家更好,关键是在不同的时候,从它们当中汲取我们需要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明白、更精彩!咋样,您觉得我这一番说道有没有点意思?。
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有用之人的作文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有用之人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如何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一个有用之人。
咱们要明白,儒释道这三家可都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分别代表了儒家的仁爱、释家的慈悲和道家的自然。
有了这三股气,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说到养气,咱们得先从身体说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咱们得好好照顾它。
每天早晚吃顿饱饭,中午午休一会儿,晚上早点睡觉。
这样一来,身体就有了充足的能量,才能支撑咱们去学习、去工作、去养气。
养好了身体,接下来就是养心。
心是人的灵丹妙药,咱们得让它保持愉悦的状态。
平时多看看喜剧片,听听相声,逗逗小狗,跟朋友聊聊天。
这些都能让心情变得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
咱们还得学会调整心态,遇到困难时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这样才能让心境更加平和。
养好了心,最后就是养气。
所谓养气,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品德。
儒家讲究仁爱,咱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长辈,关心同学。
释家讲求慈悲,咱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善待万物。
道家追求自然,咱们要学会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做到“儒释道”合一,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养好这三气呢?咱们要多读书。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能让咱们开阔视野,丰富内心。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释家经典《金刚经》、《心经》等也能帮助咱们修行;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则能让我们领悟自然之道。
咱们要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咱们要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去尝试、去摸索。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儒释道的精髓,将其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
咱们要有一颗谦虚的心。
学无止境,咱们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地去学习、去进步。
咱们还要学会与人为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了这样的朋友,咱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做一个有用之人并非易事。
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习、去实践、去修炼,相信总有一天,咱们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做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好人。
这些道理都说得好有道理!比如说,要对别人有爱心和善意,这样别人也会对你好;要尊重长辈,对长辈礼貌用语,不能随便乱叫;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不能撒谎。
可见儒家的思想教导我们怎么做一个品德高尚、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可是,儒家有时候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
比如它过于拘泥于一些繁文缛节,有些规矩看着有点啰嗦。
再比如,它对社会地位的高低非常看重,觉得君王和臣子、父母和儿女,不能混为一谈。
这样未免有点不太公平哦。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道家。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比如说,既然大自然本来就有四季轮换,我们就要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活;天气转冷了,我们就添件衣服御寒,而不是去逆天而为。
这种思想让我们学会了顺其自然,而不是勉强改变。
可是道家的思想有时候也容易被人曲解。
有些人就误认为"道法自然"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用努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就行了。
显然这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曲解和歪曲。
道家其实并不是鼓励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希望我们做事要随机应变,不要勉强违背自然规律。
所以,我个人觉得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有长处,也都有一些小小的不足。
我们要取长补短,学习儒家注重修身养性、遵循礼仪的好品质;同时也要学习道家顺其自然、随机应变的智慧。
只有把两家的长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生活有道的好孩子。
好了,作文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篇2【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
儒家认为,人要先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儒释道作文素材《儒释道中的那些事儿》素材一《孔子与小孩的“辩论赛”》说起儒家,那孔子可是招牌人物。
孔子他老人家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啊,发生了好多有趣又有内涵的事儿。
就说他和小孩争辩路标的那件事吧。
有一天,孔子驾车赶路,见路边有个小孩,正用泥土在路中间堆着啥。
孔子就让子路去问问小孩,能不能让让道。
结果这小孩可机灵了,他站起来就跟子路理论了起来。
等孔子亲自下车来的时候,这孩子更是不慌不忙,应对自如。
小孩指着自己堆的土堆说,这就像是一座城,城有城的规矩,车就得绕着城走。
孔子就觉得这孩子有点意思,就开始和他探讨起来。
孔子问了些关于天地日月的问题,这孩子回答得头头是道。
他观察着周围的景象,用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孔子听。
比如说关于太阳,小孩就说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看着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因为看着小。
这让孔子都吃了一惊。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看着小小的人,却有着大大的智慧。
我们小区门口那个看大门的大爷,平时不咋说话,有个年轻人在那高谈阔论说什么历史事件,他偶尔插的几句话能把那年轻人说得一愣一愣的,大爷也许没读过多少书,但是生活的经验让他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像那个和孔子争辩的小孩一样,小人物也有大见识。
素材二《慧能大师的“顿悟”时刻》在释家也就是佛教这一块的故事里,慧能大师那可是一个传奇人物。
慧能从小家境贫寒,不怎么识字,就靠着在寺庙里打杂为生。
可是他对于佛法却有着超高的悟性。
传说有一天啊,寺庙里的和尚们在讨论是风动还是幡动。
大家争得是面红耳赤。
有的和尚说肯定是风在动,旗帜才会动起来啊,有的和尚则坚持说是幡自己在动,跟风没啥关系。
这时候慧能大师站出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一群人在下棋。
这棋下得可激烈了,一方觉得自己下得挺好,另一方觉得是对方耍赖。
这两边争吵不休的时候,旁边有个老大爷笑着说,哪有什么棋招对错,就是你们心里太在乎输赢了。
这就跟慧能大师说的有点像了。
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卢飞宏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华武学思想文化探索研究)中国在五千余年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灿烂辉煌,从先秦至明清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展现了数千年恢弘浩瀚的思想文化画卷。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之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又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借鉴和融合,直到最后明清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确立,让人们徜徉在卷帙浩繁的思想文化史中。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独立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及统一性,它是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华夏五千年文明,留下了灿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儒释道三教及其融合的三教合一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合一文化对中国社会、哲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周边国家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融合中,研究探索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激活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教合一”文化的历史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和主流意识的,主体是儒道释三教,而其三教融合的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在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相互融合,统贯着社会、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和基本内涵,它们从相互尊重到相互对立和斗争,到相互借鉴和吸收,再到相互包容和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
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各种传统文化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历史上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中华民族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
论儒释道三教和一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作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可见,儒家思想认为一个有修养、品行高尚的君子要懂得与他人相处时既要能做到尊重他人,又要注意保持适当距离以维护良好关系,不可随波逐流,丧失原则;更应该在生活方式上崇尚多元性,不必恪守一种模式或观念。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个道理了。
那么,作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它又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呢?首先说佛教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佛教自传入我国之后便在人们心中扎根,但真正接受其影响并被赋予新内涵却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与我国古代社会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世界性宗教并没有阻碍其在我国传播,反而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也证明了佛教的吸引力。
佛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历史文化地位的日益提升,佛教文化的功用越来越显著。
从普度众生到净化灵魂,再到服务现实,佛教已经逐渐演变为最具世俗价值观的宗教。
正因为佛教具备很强的兼容性才使得我们今天依然能够看到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感受丰富灿烂的佛教艺术。
如果你走进泰山庙宇,穿过香烟缭绕的寺院小路,登上观日亭俯瞰泰城全景,望眼欲穿,似乎总觉得还缺少一丝什么……如此繁荣兴盛的局面正是拜人类各大宗教共同努力推动文化发展的结果。
但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个信仰都需要坚定的信徒去遵循,否则只会形同虚设。
正因如此,每一次灾难和战争的爆发常常伴随着邪教的横行。
人们往往轻视了别样信仰的存在,将其妖魔化甚至污蔑,以偏概全。
释迦牟尼是如何对待这些宗教文化的呢?他对弟子讲:“一切法无我。
”把整个宗教团队置于民主的气氛下——师父充分授权给弟子。
这就避免了僧侣腐败和寺院争斗带来的矛盾冲突。
释迦牟尼的这种管理方法表明,即使是圣贤,也会因智慧或力量的有限而产生困惑迷茫之际。
不仅如此,释迦牟尼在处理问题上尽量选择非暴力手段,宁愿淡泊名利、宽厚待人,不干预人间事务,专心致志探索修炼,为弟子们营造平等和谐、安静祥和的环境,让弟子们自由发挥创造力,鼓励和支持年轻弟子勇敢追求梦想。
儒释道论文第一篇:儒释道论文儒释道小论文儒释道是儒、佛、道三家的思想集萃。
这是一个广阔的名词,广阔到集纳了我们千年古国思想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的精粹。
这个名词所蕴含的深意和创建它们的经典人物的生平事迹,也远远不能由我们学习的几节课时间来阐述。
似乎儒学是胜出者,毕竟我们对儒学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出了其余两派。
而自孔子创立推广以来,儒学在中国几乎就没有失去过思想主流的地位,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幼童还是在田地里耕作的老农,谁都能淡然的吐出几句孔子的名篇。
课堂上,老师对孔子的生平做了详尽的讲评,他身世的传奇,他官场的失意,他一生的跌宕起伏……而关于孔子最后退隐的选择,老师让我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其实背井离乡也好,退隐官场也罢,我想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自己的选择也是做了足够的思考,作为后人的我们并没有太多资格去评头论足,伟人的每一步影响都是深远的,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谁也没法为他提供最好的路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也侧面说明孔子的一生都只是为追奉真理,只要他的思想得以传播,对于离乡,对于官场,我想他多半也是淡然了。
又有人说,孔子由于时代背景与封建思想的约束,儒学的道理已经无法与当今时代趋步了,很多道理也只能听一听,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价值了。
可是,一个人穷尽其一生思考出的道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守着这方水土延绵传承了千年,怎能说失去了时代的价值了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道理至今依旧在我们的课本上,熏陶着我们这一代一代。
历经千年而不灭的就是真理,而真理本身就有着无法估量的而价值。
其实对于孔子,也许他一生未尽如愿,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培养好自己国家的子民,甚至暮年还被迫离开故土,远赴他乡。
但这些也促使他的思想得以传播的更远。
无论如何,这样的一种思想文化被我们这个有着亿万人民的民族吸收融入了骨髓和灵魂,并继承传播了千年,我想,这就是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功了吧。
第二篇:儒释道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哲学【前言】“儒释道”一词是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滥觞于南梁,在元明清时期发扬,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的儒教,世界三道宗教之一的佛教和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演变创立的道教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圈与印度文化圈的初次融合。
而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处于一个儒释道三源慢慢走向融合的特殊时期。
再加之苏轼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促就了苏轼诗词中独特的三种思想的韵味。
研究苏轼人生中的儒释道哲学,不仅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对这一家文豪的文风笔触有更深的理解,从大层面上更是对文化融合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中国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启示。
【关键词】儒家佛家道家苏轼文化融合【正文】一、作为治世之具的儒家儒家作为统治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意愿。
所以儒家所代表的“用世”、“建功立业”或是“治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苏轼也毫不例外。
苏轼出生于儒学浓厚的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文风纵横恣肆,有汉唐之风,对苏轼从小寄予厚望,亲授史书,论古今成败,所以苏轼从小就有着高远的抱负。
并且仁宗时代人才辈出,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普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的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自强的儒家用世的精神对苏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轼26岁便踏上仕途,一番豪言壮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2!”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提出的仁政思想:“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人;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与忍人。
”苏轼的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儒家“入世”精神。
以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的前后赤壁赋来看,《前赤壁赋》中有言:“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表面上像是一首求取美人的缠绵悱恻的情曲,其实言下之意是指美人就是苏轼想要报效的朝廷,宛转地表达出自己身怀大志,却不受朝廷重用的郁结。
再如《后赤壁赋》中有写入睡的苏子梦中得见化作孤鹤的道士,在“不答”、“揖予”中表露了作者虽有着入世思想却在政治上屡屡失意,结尾一句南柯一梦“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更是将苏子的茫然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苏轼的诗词中,带有这种思想的诗句并不少见,都深深浸透着儒家的“用世”思想。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虽有自慰、超脱之意,但是包含着浓浓的伤感与无奈,壮志未酬引发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迷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都是心中仍然有着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表现。
二、作为修身之术的道家 12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3 《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年轻时就已拜读《庄子》,有言“喟然叹曰:‘吾昔又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5”特别是在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仕途受挫,生活落魄,满腔壮志无法宣泄于是向内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这个时候的苏轼就天然地染上了老庄的“自然洒脱”的情怀。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体现了道家十足的寻仙访道的思想,“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从庄子的相对主义阐述了水月之间的变与不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8”隐隐透露出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超然达观之念,正是庄老哲学中的无限宇宙体验人生观照自然之理。
“乌台诗案”使苏轼更加体会到了宦海沉浮,人生多舛,在追逐功名利禄之中丢失了自我,于是他在《临江仙·夜归林皋》中便抒发了这种感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但是与其他文人墨客不同,他产生的强烈内心冲动是老庄带给他的返璞归真思想:“小舟从9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要追求的是回归本真与天地同化,从大自然中寻回失落的自我。
这种寻找自我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苏轼诗词中老庄思想的融入。
苏轼接受了消极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彻底地否定人生,彻底“避世”。
他将老庄哲学与儒学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他练就了旷达超脱、玲珑圆通、进退自如的超然心境与人生大智慧,超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穷达成败到达了人生的更高境界。
正如他著名的一诗中有言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10一诗读起来直教人畅快淋漓,“风雨”也好,“斜阳”也罢,不过都是人生的“也不风雨也无晴”。
如此超脱,如此顿悟,仿若酒醉又仿若独醒,正是忧乐两忘的老庄大境界。
三、作为安身之法的佛家苏轼在贬居黄州之时,曾经写过:“杜门不出。
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11他不仅研习佛理,更是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到城南精舍安南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最够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饰然,无所附丽。
”12在他给朋友毕仲举的信中曾经以龙肉与猪肉作比,“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
猪之于龙,则有间矣。
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13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学佛更是在于将佛中玄妙归于使用,从而应用于现世之况,而不是沉溺于超然玄讳的佛理、出生死超三乘作佛。
苏轼潜心佛学的目的正是“期于静而达”,即一种对人生有豁然洞达的认识和一种不萦于外物的独立宁静的心境。
佛家中讲究静达圆通,不外乎是强调在一切变故前都要保持着平常心,于是苏轼在这种佛理中汲取安慰自身的力量,将仕途生活上的种种不幸都视作万物流转中的短暂现象,是对佛心的次次磨练,对它们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三教通融的哲学思维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有说道,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胜读 56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宋】苏辙《前赤壁赋》 7 《前赤壁赋》 8 《前赤壁赋》 9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0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1 《乌台诗案》 12 《安国寺记》 13 《答毕仲举书》南华一部。
”14而这两赋也最能体现苏轼诗词中儒释道三教融合贯通的思想,苏轼清楚地明白在政治上退避是有可能的,但是对社会的退隐是不可能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终是一缕美好的幻想,是极端理想主义“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的妄想。
他将儒释道三者融合互补,有吸收也有批判,从儒学中他获得了继续政治奋斗的动力与勇气,在佛道死啊相中,他找到了立身修行的心灵解脱,展现了他高妙的处世之道。
一方面,苏轼对现世还是有所希冀与希望,蕴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他还是极想在仕途上有一番大作为,然而另一方面,他的人生志愿并未能得到实现,所以他研习佛老思想,并不是消极的避世思想,也不是精神的幻灭,而是从中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构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15。
”人生种种,荣辱、功名、利禄、穷达、得失、忧喜不过是枷锁与羁绊,静与达可以将他从这种沉重的俗世牵扯中解放出来。
这种儒释道融合的精神体现在了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诗词,并不简单是儒家的“入世”、道家的“道法自然”、佛禅的大境界超脱,而是三种兼而有之,不是腐儒、玄道或是虚佛,他智慧地选择了其中精妙的部分构建了他自己的人生境界,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总而言之,苏轼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甚至于生活之趣都来自于儒家;然而他的思维方式与处世之道,更来自于佛老两家。
他以儒家治世,以道家修身,以佛家安身,开放兼容,融合互汇,创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博大的思想文学体系,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文化圈不断慢慢相触印度文化的一次鉴证,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思想文化世界性融合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苏轼文选》【宋】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2.《苏轼诗词文选评》王水照上海古籍出版社3.《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翟晴4.《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阮延俊5.《关于儒释道三教融合之管见》徐建勇6.《苏轼研究——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王水照中华书局第三篇:儒释道区别儒道释区别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