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7
附录:附录1:实验材料与仪器附录2:《探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实验学案(见P6)附录3:预想的实验方案(见P9)附录1: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小金鱼、胰岛素、10%葡萄糖溶液、蒸馏水实验仪器:烧杯、消毒的注射器、玻棒、量筒、纱布、标签附录2:《探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实验学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2、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1)科学性原则(2)对照原则(3)单一变量原则(4)平行重复原则3、掌握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方法: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同位素标记法等二、胰岛素的发现史资料1:科学家发现:切除胰腺的狗,尿液中出现葡萄糖,从而吸引蚂蚁光顾。
资料2:科学家发现结扎狗的胰管,胰腺大部分萎缩,只有内部的一团团细胞——胰岛具有活性,并且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
资料3: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胰岛中提取到胰岛素,并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狗获得成功。
请根据资料,提出探究问题并作出假设: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三、实验设计提示1、背景资料资料1——激素研究方法及特点资料2——鱼类简介鱼类没有唾液腺,鳃弓的内缘着生滤食器官——鳃耙;胃肠分化不明显,但肠管较长,胰腺较为发达,具有较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鱼鳃部有发达的毛细血管网,浸润在外界水环境中,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资料3——血糖失衡症状人类血糖过低时,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昏迷直至死亡,注射葡萄糖可以缓解该症状............;血糖过高则会出现糖尿。
小白鼠血糖过低时,会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甚至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
2、实验材料与仪器(见下图)①实验材料:小金鱼、胰岛素、10%葡萄糖溶液、蒸馏水②实验仪器:烧杯、消毒的注射器、玻棒、量筒、纱布、标签四、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1、小组合作,合理分工2、遵循实验设计原则...........的实验方案........,小组商讨科学、易操作、现象明显(1)取材、分组、编号从鱼缸中取出条大小、活力相似的健康小金鱼.............,分别放到只装有等量清水的烧杯中,并用标签纸进行标号,分别为组。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2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构建血糖调节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相互之间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
1、促胰液过程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学习难点】
1、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流程。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激素调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教法导引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关于激素调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的发现前,先让学生回忆激素的概念;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也可先让学生回顾;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也可先由学生分析。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学法建议1.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教材试图以发现促胰液素的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人体内激素调节的例子很多,本节选择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这两个实例。
前者主要立足于阐述反馈调节和激素之间的拮抗(即体内不同激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后者则立足于阐述激素的分级调节。
教材以血糖调节为素材,安排了一个模型建构活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6)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0)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3)第四节免疫调节 (15)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8)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8)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3)第三节其他植物流毒【学习目标】 (27)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29)第一节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29)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3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36)第四节群落的常规 (39)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41)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41)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6)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0)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6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68)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
4.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6.兴奋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填图]2.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填图]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
3.传导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a、c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b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2)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3)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4)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5)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6)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2.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①②④,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③⑤⑥。
(填序号)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望梅止渴④吃饭时分泌唾液⑤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⑥谈虎色变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选D 脊髓是完成反射的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案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学案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2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2通过激素的调节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免疫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免疫调节学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3其他植物激素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4群落的演替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兴奋在突触中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5.人脑言语区损伤症:W区——不能写字;V区——不能看懂文字;S区——不能讲话;H区——不能听懂话。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据图填空](1)突触: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
(2)其他结构:D.轴突,E.线粒体,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传递特点 (1)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 ①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②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识图连线]2.低级中枢与高级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1)大脑皮层言语区[填图]:(2)功能障碍[连线]:[巧学妙记] 关联记忆言语功能区及受损相应症状 言语区不同区域名称的简写英文字母,分别取自相应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S(speak)、W(write)、H(hear)、V(view)。
S 区受损不能讲话(speak),W 区受损不能写字(write),H 区受损不能听懂话(hear),V 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view)。
2.学习和记忆(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3)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4)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5)W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2.下列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是( )A.脑干B.脊髓C.脑神经D.小脑解析:选C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
脑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3.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脊髓、大脑、大脑B.脑干、脊髓、大脑C.大脑、脊髓、大脑D.脊髓、脊髓、脑干解析:选B 控制人体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像排尿、排便这样的低级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位于脑干;高级神经活动如阅读反射、嗅觉反射等一系列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如果某人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时,导致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能写字、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则可能是图中的哪个区受损( )A.W区B.V区C.S区D.H区解析:选C 能写字则W区正常,能看懂文字则V区正常,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则H区正常,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则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B.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解析:选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时发生的。
6.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选B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大脑皮层W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核心要点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常见类型2.兴奋的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1)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方向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在已知突触结构中,根据突触小泡存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进而判定兴奋传递的方向。
(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所以,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4.神经递质的类型和去向(1)递质的类型:①兴奋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
②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
(2)递质的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传递做好准备。
[思考探究]1.(1)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的方式是什么?是否消耗能量?神经递质穿过几层生物膜?提示:胞吐;消耗能量;0层。
(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说明理由。
提示:是。
因为神经递质要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指神经细胞间的组织液,因此释放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突触后膜可能是哪些组织或细胞的细胞膜?提示: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的细胞膜。
[题组冲关]1.(上海高考)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解析:选C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发挥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会一直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D.在b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解析:选B 图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
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中的方式为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核心要点二|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思考探究]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分别与什么结构有关?提示:语无伦次→大脑皮层;走路不稳→小脑;呼吸急促→脑干。
2.言语区的分区及损伤症[题组冲关]3.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D .①④ 解析:选C “植物人”要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和正常体温,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④⑤解析:选D 解答试题过程包括通过视觉获取语言信息和通过书写表达语言信息,因此必须有V 区和W 区的参与。
核心要点三| 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的变化(1)刺激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 点(bc =cd),b 点和d 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的变化(1)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尽管ab 与bd距离相等,但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时:兴奋只能由c传到d,不能传到a,a点不兴奋,d点可以兴奋,电流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题组冲关]5.右图中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是( )A.①B.①③C.③ D.①②③解析:选B 分三种情况分析:电流计连接到①ab,ca>cb。
c点给予刺激,兴奋传到a、b 点的时间是先b后a,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电流计连接到②bd,cb=cd,c点给予刺激,兴奋传到b、d点的时间相同,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电流计连接到③ad之间,ca>cd,兴奋传到a、d点的时间是先d后a,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
6.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流计①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流计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解析:选D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流计①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电流计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由于刺激a点后,电流计①②指针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验证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图示如下)(2)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如上图)(2)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题组冲关]1.下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
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观象B.将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C.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D.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解析:选C 由图知B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C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②为效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