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_特点及有效实施
- 格式:pdf
- 大小:198.51 KB
- 文档页数:5
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作者:蒋艳娟来源:《卷宗》2013年第10期摘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人文素质意义近几年,通过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系统的教育、增长了各方面的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认可,学生的就业渠道得以广泛开辟,就业率大幅提高。
1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
思维能力的显现,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上。
斯大林曾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通过“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协会”开展了一系列训练活动。
在活动中指导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设定交际情境的条件下,对同一话题让每个参加者展开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教师逐一点评。
这样,学生据事言理和据理说事等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都有所增强,口语表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口语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书面语言能力的增强。
学生由原来的畏惧写作,变成敢于并乐于写作,使其包括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各种文体写作能力都有所增强。
学生由原来的片面单一的角度认识问题,学会了全面客观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
2 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我们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责任感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对自己负责,具体体现就是竭尽所能来提高素质;对家庭负责,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对社会负责,就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社会的实践活动。
2008年四川地震后,学生自发组织,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受到媒体关注,得到好评;学生自发组织了爱护环境小组,义务清扫垃圾,美化了校园和社区环境,得到社区的嘉奖;帮助患白血病的同学筹款,扶贫济困,关爱他人,增进了同学情义;参加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比赛,克服各种困难,在强手如林的竞赛中勇当先锋、力拔头筹,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育。
认为学生上高职就是要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的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声誉佳的职业。
这种片面、狭隘的教育观念由来已久,而且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观念,.它成为阻碍高职人文教育开展的主要障碍.使得高职教育游离于素质教育主旋律之外。
3.学校未能建立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机制。
人文类的课程设置不足,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高职生源基础弱。
学制又比本科教育短l一2年.而在专业要求上又不比本科低,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j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再者,学校缺少一个部门来统筹规划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仅仅依靠几门选修课.从而造成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科学、不系统、不完善的现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零星的、局部的、松散的、缺乏计划性的。
没有产生预期的功效。
4.校园文化专用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分配不合理。
一些学校没有规划出专门的场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学生社团的活动像打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大学生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学校文化设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这些都会阻碍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的熏陶对人的身心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巨大的浸润和感染力。
环境浸润是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其人文教育的实效是不可低估的。
人文环境是一个无形的教育资源。
在一些著名高校,随处可见文化名人、思想家、科学家的雕塑和名言。
这些都可对学生的品格养成、意志锻炼、理想追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
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
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
浅谈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特点,以及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轻视人文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集学生的文化思想、德育情操、心理性格、科学知识的培养和提高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人文”即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人格、气质、修养。
“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然而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轻视人文教育的情况,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人文科学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多为17~18岁的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式的抚养方式给他们的性格形成造成了诸多问题。
1.缺乏独立性。
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往往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们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2.任性、执拗。
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逐渐养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执拗的不良人格。
3.孤僻、胆小、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差。
家长怕孩子在外面玩儿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使其形成了孤僻、胆小、不合群的性格,缺乏待人处世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4.缺乏社会行为责任感。
家长从小只注重孩子的分数高低,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其缺乏社会行为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
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最欠缺的是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教育。
1.缺乏人文知识,导致文化素养较差。
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摘要]21世纪初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
文章指出,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对纠正“轻人文、重科技”的弊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通过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过程的人文渗透等途径加以实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途径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从1998年高职教育兴起到2007年十年间,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输送了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劳动者。
目前,高职院校已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
但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据调查,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学生做人、做事、求知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扎实的职业技能知识,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1.纠正“重科技、轻人文”的积弊,实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
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其“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要思考、探索“人活着为什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应建立起怎样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仰。
同时,要不断开拓自己精神的自由空间,陶冶性情,铸炼品格,在发展个人爱好与兴趣时充实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收稿日期:2004210217作者简介:詹先明(1967-),男,安徽宣城人,教育管理硕士,讲师.第4卷第1期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4N o .12005年3月 JOU RNAL O F AN HU IVOCA T I O NAL TECHN I CAL COLL EGEM ar .2005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詹先明, 徐德明(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 242000)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专业上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而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中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凸显出加强人文教育之必要。
文章分析高职人文教育的意义、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意义;特点;实施中图分类号:G 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536(2005)0120066205Abstract :D istinct vocati onal speciality is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in vocati onal co lleges ,w h ich is ai m ed at ob tain ing em p loym en t .M ethod and social capab ilities of “natu ral in stinct of capab ility ”enhance the essen tial of hum an istic quality 2o rien ted educati on .B y analysing the sign 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of exp lo ring the strategy to effective p erfo r m ance ,the article pu ts fo r w ard som em easu res to hum an istic quality 2o rien ted educati on .Key words :vocati onal and techn ical co llege ;hum an istic quality 2o rien ted educati on ;sign ificance ;characteristic ;effective perfo r m ance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专业上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
因此,在强调对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态度的培养时,应尤其突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
而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者之间整合状态。
[1]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它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获得合理的智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需要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这要求强调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并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就业为导向”中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对人文素质的要求都十分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他们具有服务社会的综合职业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高校和中职学校合并组建或直接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以应用类专业为主,校园文化积淀不厚,对人文素质教育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氛围,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普遍偏低。
许多高职院校师生对高职教育目标认识还不深刻,对如何突出高职特色,树立学生职业信念及培养综合职业素质方面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
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根本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1)现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凸显出人文教育之必要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已占高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受传统定势的影响,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
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校园内时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
以至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缺乏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能力及应变能力明显不足等等,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这都充分暴露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够的弊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已显得十分迫切。
(2)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文教育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工作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
工作环境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为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与组织者,要上通下达,多方协调,还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敬业与责任心的培养,日常行为规范与遵守纪律观念的培养,毅力与耐心的培养,协作与集体观念的培养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
就未来发展而言,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技术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因为它也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高职院校忽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质的教育,极易使学生在人生道路、职业岗位上出现偏差,甚至悔恨终生。
要在培养目标上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就必须下大力气从这些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3)现代人才素质结构中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人文素质在现代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人文文化教育,有两大作用:一是陶冶感情、提升精神境界,特别是树立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二是活跃思维、发挥潜力,特别在开拓原创性思维上是主要的源泉”。
“人文教育能陶冶感情,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科学研究与历史事实已证明:人的原创性思维主要来源于人文文化,来源于直觉、灵感、顿悟、形象思维”。
[2]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实际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
其中人文素质是贯彻始终的基础素质,通过强化对学生的文化陶冶,提高文化品味,改变重技术不重人文、重做事不重做人的教育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最有效的平台。
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加强对他们人文素质的教育是非常可能和必要的。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
人文科学,最早出自于拉丁文,即H um an ita,系指人性、教养。
在15~16世纪的欧洲,提出人文科学教育,旨在对抗反动、极端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强调要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要扩大课程门类,如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
因此,人文科学又简称HA SS( H um an ities,A rts,Socia1,Sciences),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3]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性,其人文素质教育应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
76第1期 詹先明,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1)人文素质教育对职业属性的关照职业化意识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这种职业化至少包括三个内涵: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
对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和任职供给的知识能力结构,而二者的相宜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只有突出对职业生活的关照,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面对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应强调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重视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统一。
当一位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质时,他所需要填补的不仅是有关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与其所受高等教育不相称的作为一个人的缺失。
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属性的相关照,使高职院校达到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者虽分属两种不同体系,但又是可以相互渗透合二为一,且不对二者任何一方产生偏颇的。
目前,尤其是对轻视人文教育的问题应广泛重视,淡化人文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在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过程中,对职业生活又应有所回应,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这必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它将成为新世纪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2)突出人文知识中人文价值情怀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应重在提高主体性水平,前者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作为人文教育,更重于精神价值。
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完全一样,有时也并非是完全和谐的。
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真正的人性因素。
所以,人文教育不等同于人文知识的教育,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但人文知识要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不能只死背教条,脱离实际。
否则,那只能是这样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结果。
现代职业教育不同程度的受到布鲁纳“学科结构”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等具代表性的“科学主义”实用教育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知识教育中,必须时时强调突出人文价值的情怀。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不仅不能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会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扼杀了,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爱变成了恨,友谊变成了残暴。
如果说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确立个体性原则的同时逐渐走向更强调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必然性的话,那么,19世纪后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则更注重个体及其独特价值,强调个人在情感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