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经济学》第七章农业与经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2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P 1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P 2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
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
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
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②生产效率低下;(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⑥生态环境恶化⑦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2、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作业1)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的特性表现为以下3 个方面:1 .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因而也是有机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例如,种植业和林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绿色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绿色植物从环境中获得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将它们转化为有机物质供自身生长、繁殖;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家畜和鱼类的生长、繁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家畜和鱼类以植物或动物产品为食物,通过消化合成作用(新陈代谢)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将植物性产品转化成动物性产品。
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进人土壤和水体后,经过微生物还原,再次成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来源,重新进人生物再生产的循环过程。
显然,生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的发展严格遵循自然界生命运动规律。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其生长、繁殖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改变这些有机体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或者直接干预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生活、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日益深人,改变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条件的手段日益加强,农业生产提供的动植物产品也日益丰富。
2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农业生产者在特定的社会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具体的生产活动,以获得所需要的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可以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进人下一个农业生产过程,还可以通过交换换取生产者所需要的其他消费和生产资料。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1.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含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2.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度量。
1.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含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1、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GDP增长率来表示2、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化,以及贫困的减轻,收入分配不公的下降,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3、两者之间的联系:首先,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没有国民财富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明显改变,生产方式没有明显改变,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那么经济增长就没有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
2.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度量。
1、经济增长的度量:GDP的增长率2、经济发展度量:物质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这个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生活水准、寿命、教育程度)(二)经济增长理论1.理解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
2.理解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
3.理解新增长理论主要观点。
经济增长分析有两种思路:模型分析、历史分析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最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在资本报酬递减假定下,得出长期人均收入增长唯一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结论,但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3、新增长理论主要观点: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突出技能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他突破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假定,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拉大的事实给予一定的解释,从而推动现代增长理论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缺点是,与发展中国家现实不符合。
(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常常受到无效率所阻碍——这些无效率产生于很差的基础设施、不适当的制度结构以及不完善的资本与商品市场,内生增长理论忽略了这些重要因素)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区别:①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资本报酬率不变,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资本报酬率递减。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14制定单位:经济学教研室执笔者:吕家麟审定时间:2011年3月9 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它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概括经济发展的经验,找出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经济发展的对策。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本课程力图将国外已经建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发展经济学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熟知主要发展经济学说,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前沿成果,并能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剖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为报效国家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
发展经济学以西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相关的政治、文化、法律和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前提。
以发展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是相关的专业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授课讨论习题小计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2 2第二章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 3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4 4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4 √ 4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3 3 第六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4 4 第八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3 √ 3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3 3 第十章农村发展 4 4第十一章工业化与城市化 4 √ 4第十二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3 3第十三章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4 4 第十四章增长与分配战略 3 3第十五章制度与经济发展 3 3 第十六章市场与政府 3 √ 3 合计56 565.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主要参考书目: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4.于同申. 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5.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7.〔美〕M·托达罗.第3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8.〔美〕威廉·刘易斯.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9.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10.〔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等著. 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11.〔瑞〕马茨·伦达尔等著. 发展经济学新方向.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2.〔智〕亚历克斯.E.费尔南德斯希尔贝尔托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13.〔巴〕阿赫塔尔霍赛恩等著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4.〔荷〕尼尔斯·赫米斯等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5.〔美〕W.W.罗斯托著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6.考核方式:必修课,考试方式为闭卷;选修课,考试方式为开卷。
经济学中的新发展和研究热点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经济学领域也迎来了许多新的发展和研究热点。
本文将重点讨论其中一些重要的领域,并探讨其对经济学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研究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决策者,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人们常常被心理因素所影响,从而产生了一些非理性行为。
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决策具有重要启示,促进了市场的更加有效运行。
第三章: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资源的有限性日益严峻,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模型,并指出了绿色技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些研究对于政府和企业决策者制定相应政策和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四章:数字经济与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字经济包括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它们对传统经济结构和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了数字经济的影响机制和经济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创新在数字经济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经济活动的创新和转型。
第五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市场的融合和贸易壁垒的降低,国际贸易研究者们关注贸易的影响因素、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等。
此外,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它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第六章: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稳定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议题。
经济学家们研究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风险管理等,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发展经济学张培刚读后感篇一新发展经济学张培刚读后感哎呀,读完张培刚的《新发展经济学》,我这脑袋里可是像开了锅一样,咕噜咕噜直冒泡!说真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拽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张培刚先生的观点,那可真是独树一帜!他说的那些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都忍不住拍案叫绝。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了不起的?但我觉得,这可太了不起了!他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书中提到的农村工业化的观点,让我想起了老家的那些变化。
以前老家就是个穷乡僻壤,大家都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这几年,村里搞起了小工厂,好多人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这难道不就是张培刚先生理论的生动体现吗?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
比如说,这些理论在现实中真的能一帆风顺地实施吗?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吧。
但反过来想想,哪有什么完美的理论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呢?总之,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像是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去看待经济发展,这感觉,真棒!篇二新发展经济学张培刚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的感受。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这书能给我啥惊喜?”结果,还真被惊到了!张培刚先生的见解简直太犀利啦!他对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就像是给我戴上了一副超级透视眼镜,让我一下子看清了好多以前模模糊糊的东西。
比如说,他提到的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关系,我就觉得特有道理。
但是,我也在想,他说的这些在咱们现实生活中真能行得通吗?也许在一些发达地区没问题,可在那些贫困的小山村,要实现他说的那些发展模式,可能比登天还难呢!不过,这也不能否定他的理论价值呀。
就像我们走路,虽然前面可能有高山大河挡着,但知道了正确的方向,总比瞎转悠强吧?我还想起了我曾经去过的一个小镇,那里本来经济很落后,后来按照一些类似的发展思路,搞起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嘿,还真有了起色!这是不是就证明了张培刚先生的理论有一定的可行性呢?哎呀,反正读完这本书,我是又兴奋又纠结,脑子里的想法像一群乱撞的小鹿,停都停不下来!篇三新发展经济学张培刚读后感哇塞,读完张培刚的《新发展经济学》,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里还琢磨着:“能有多厉害?”结果,我被啪啪打脸了!张培刚先生的观点简直太牛了!他对于经济发展的深入剖析,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