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三章传统农业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独特特点影响深远。
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兴衰与特色。
农业经济的兴起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起步于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耕文明逐渐兴盛。
早期的农业经济以粮食种植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并重的经济体系。
农业经济的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业是经济的中坚,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季节性强,农民需要按时耕种、收割,农事劳动有着明显的节律性。
农业经济在技术上创造了许多创新,如水利工程、农具改良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农业经济的兴衰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兴盛与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农民生活比较富裕;而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再度繁荣,农田水利工程兴盛,农产品交易频繁,经济发展达到巅峰。
农业经济的特色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包括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独特的农业文化传统、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等。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受到政府政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一面,农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回顾与探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经济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是经济的基础。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利用简单的农具和劳动力,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养殖家禽和牲畜。
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直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如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农民的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
这种改进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中国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培育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
例如,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且通过选育和改良,中国的水稻品种逐渐适应了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这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还与社会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土地的直接使用者,但土地所有权归封建地主所有。
地主通过征收租税和劳役来剥削农民,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善。
例如,在南宋时期,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他们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并且有权通过劳动来获得收入。
这种农民地位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还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产品的交换主要是通过集市和贸易来进行的。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市场经济逐渐兴起,农产品的交换和流通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
(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除了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外,农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耕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生产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的改变和经济体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许多关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内容,如《尚书》、《周礼》、《礼记》等。
这些文献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种种细节,包括如何种植、耕作、施肥和灌溉等等。
在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农业生产的深厚热情和聪明才智。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耕种。
这个时期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耕地也比较充足,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机器或畜力。
随着人口和农业生产的增长,农业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时期,随着粮食需求的增加,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工具,就是犁。
犁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还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水车、风车、铁铲等各种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工作更加方便高效。
在中国古代,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时期,随着互市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大规模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国家制定和实行的种种政策,如减税、徭役,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到了唐代,正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的经营,经济体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唐代,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作物,如玉米、土豆、甜菜等。
这些新的作物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生产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其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持,还需要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政策的支持。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国的农业生产将继续发生着种种改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经济1.1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打猎、渔猎阶段到农耕阶段的演变。
在农耕阶段,人们逐渐发展了粮食种植和养殖业,并开始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
农业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石。
1.2 农业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秦汉时期,农具的改进和轮作制度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宋代的水田分亩法和明代的三翻种法都是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里程碑。
1.3 农产品的贸易中国古代的农产品贸易十分发达。
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大量的粮食、丝绸、茶叶等农产品通过运河和陆路进出各个地区,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手工业经济2.1 手工业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纺织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器具、工艺品和服饰。
从战国到汉代,手工业逐渐崛起,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特色手工业的繁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涵盖了陶瓷、丝绸、铁器、漆器等多个领域。
宋代的青瓷、唐代的丝绸和明代的官窑瓷器等都是中国手工业的代表。
手工业产品的制作和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
2.3 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达也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唐代的长安、宋代的开封等。
这些城市成为手工业产品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商业经济3.1 农村集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农村集市是商业经济最早的形式之一。
农户将自己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集市成为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3.2 商业组织的发展商业组织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人通过商会、行会等组织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商业风险,并推动商业活动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一节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农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应用和牛耕技术的运用,以及农业政策的革新,使得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铁器的出现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时期,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劚,试诸壤土。
”“美金”即铜,“恶金”即铁,说明春秋时期在农具方面已采用铁制工具。
考古资料也证明春秋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及铁器的使用。
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河南洛阳和江苏六合、陕西凤翔等地下发掘中,都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工具。
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犁、铧、钁、锸、斧、锄等农业生产工具。
二、牛耕技术的使用及发展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渐出现,如《论语》中的“犁牛”之词,《国语·晋语九》中又有“宗庙之犧,为畎亩之勤”记载,证明春秋时期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牛耕,通常也指的是犁耕,牛用于耕作,就是因为有了犁。
早期,用作耕地的主要是耒耜,耜是直接刺土耕地的,耒是耜所附之柄。
而这时耜发生了改变,即把原来用木片制的改成用铁制的。
这种变化使耒耜这一原始的工具演变成“犁”。
战国时期犁耕使用已较多,一些国家还采取大力推崇的政策,如秦国除重视铁农具的生产外,也极为推崇牛耕技术。
并对牛耕进行严格的管理,设官专门管理耕牛,对耕牛进行评比。
三、耕作方式的进步西周春秋时期盛行休耕制。
所谓休耕制,主要是根据“菑”、“新”、“畬”三种土地,进行不同休耕时间的安排。
按《礼记坊记》郑注所云。
“畬”是不易之地,第一年种,第二年还播种;“新”是一易之地,即种一年休一年;“菑”是再易之地,即种一年休两年。
采取休耕制是因为生产工具及手段还比较落后,强调通过保护土地的肥力来尽可能获得多产。
这种修耕制到春秋后期仍盛行,有所变化的只是耕作单位的改变。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形成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
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
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
(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
(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
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
(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
(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施肥技术发展。
(6)套耕出现。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
(2)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土地所有制。
其中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3.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史即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他们的运行机制和绩效;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交引】宋代,国家招募商人输送粮草,根据道路远近,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付给称作“交引”的取款凭证,商人凭此到京师取钱,或到江淮领取茶盐等物。
交引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凭证,可以转让,形成了有价证券市场;它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飞钱】唐朝,商人把钱款交给本道驻京办事处——节度使或者富商家中,由其开给分为两半的票券,一半给交钱者,一半由收钱者寄回本道。
商人返回本道后到当地富商家中核对票券无误,领回钱款。
是一种典型的此地存彼地取的汇兑业务;飞钱的出现把信用制度推进了一大步。
【洋务运动】指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钱庄】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传统钱铺、金店发展而来。
最基本业务是钱币兑换、后来发展出存放款、发行兑换券、票据结算等业务。
钱庄的出现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票号】也叫票庄,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山西,也叫山西票号。
是中国的旧式银行,专门经营汇兑业务,是中国近代化发展中重要的金融力量。
同样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1933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再用银两,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货币制度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法币政策】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实施办法》开始实施法币政策、进行货币制度改革。
该政策规定,以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禁止银币流通;该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货币制度的混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减租减息】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减租减息政策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形成过程及其阶段性(1)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
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它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的母体之中。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神农氏”。
据说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办法,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
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
于是农业出现了,医药也顺带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
这种传说是农业发生和确立的时代留下的史影。
考古学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遍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着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以及稍后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
近年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3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知识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农业发展:1、中国原始社会的农业活动生产最早形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其中:①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代表为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原始氏族,该氏族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母系氏族公社。
②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代表为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氏族,该氏族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属于母系氏族公社。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农耕生产生活概括比较(二)奴隶社会的农业发展:商朝的农业:主要使用奴隶进行生产劳动,生产规模相当大,种植粟、黍、稻、麦等农作物。
商朝的畜牧业:饲养马、牛、羊、猪、犬、鸡等,规模大(表现在祭祀时宰杀大量禽畜)。
商朝生产工具的改进:仍使用石器、木器,但已使用青铜器。
(三)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①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与奖励农业生产,禁止弃农经商。
②战国时期,秦国兴修的两大水利工程,极大地促进了该国的农业发展。
两大水利工程分别是:都江堰:由秦国蜀守李冰组织修建,位于成都附近的岷江,是古代社会绝无仅有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由郑国组织修建,位于秦国咸阳附近,灌溉了关中平原的农田。
③春秋时期的生产劳动开始使用铁器,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前期之后,铁器已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发展:①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广牛耕。
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北方的小麦、大豆传到了南方。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能制作出优质钢,改进了农具的质量,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3、唐朝时期的农业发展①贞观年间的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开元年间的唐玄宗,都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土地开垦和粮食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减免农民赋税和徭役。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唐朝时期出现筒车(灌溉工具)、曲辕犁(耕作工具)等新式生产工具。
4、两宋时期的农业发展①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农民在湖泊河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一节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变革是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
春秋战国时代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水平、水利事业到农业政策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从《战国策·齐策》、《吴越春秋·阖阁传》、《山海经》、《孟子·滕文公上》、《管子·海王》中记载知,战国时各国农民基本上都已使用铁农具生产,铁农具在农具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牛耕技术的使用及发展《论语·雍也》、《国语·晋语》、《管子·乘写》等记载,农业生产上出现了用牛来耕作、使用铁犁等铁农具的技术,带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三、耕作方式的进步1、西周春秋时期盛行休耕制。
2、战国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进步,精耕细作程度提高,以连作制代替了休耕制。
3、南北耕作方式的差异,北方——垅作法南方——火耕水辱四、水利工程的开发及兴修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区,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1、西周春秋时期孙淑敖(楚国)期思陂、芍陂吴王夫差邗沟(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2、战国时期魏国大沟(运河)李冰(泰国)都江堰西门豹(魏国)漳水渠秦王政郑国渠五、耕作水平的提高春秋战国以来,不仅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而且为获得高产,在铁器与牛耕的基础上,农民主观上也逐步注重提高耕作水平。
1、因地制宜,精耕细作a、土质b、耕作次序c、耕作管理d、匀地播种e、锄草2、注重施肥,强调农时a、施肥——粪肥、草木灰、腐殖质b、防治病虫害c、强调农时六、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初步发展(一)重要人物(推行重农经济政策)1、管仲——齐桓公相2、李悝——魏文侯相3、商鞅——秦孝公(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1、荒地的开垦a、开垦规模大、面积广魏国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泰国商鞅推行“垦草令”——奖励垦荒b、新垦荒地实行连作制2、粮食作物的普遍种植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第二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农业的逐步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一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并渐趋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以农业为代表的封建经济也有了逐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