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5
德国和法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引言社会保障体制是指国家为解决公民生活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建立的一套制度体系。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两个重要的经济强国,其社会保障体制在保障公民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德国和法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地探讨。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险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是基于义务保险的原则,包括公共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两种形式。
公共医疗保险由雇主和雇员按比例缴纳,医保基金负责管理和发放医疗保险待遇。
私人医疗保险则由个人自愿购买,保险费用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来定。
养老保险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是按照“代际契约”的原则进行运作的。
工作人员和雇主按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退休后可以享受退休金待遇。
养老保险基金由雇主、工作人员和国家共同负责管理。
失业保险德国的失业保险是一种丧失工作能力后的基本保障制度。
工作人员和雇主按比例缴纳失业保险费用,失业者可以领取一定期限内的失业救济金。
失业保险基金由雇主、工作人员和国家共同负责管理。
工伤保险德国的工伤保险是为了保护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权益而设立的制度。
雇主需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从而保障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职业疾病或工伤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医疗和经济赔偿。
法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险法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是基于全民社会保险的原则,对所有法国居民实行强制性保险。
法国的医疗保险由工人和雇主按比例缴纳,保险基金负责管理和发放医疗保险待遇。
同时,个人也可以选择购买额外的私人医疗保险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的不足。
养老保险法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是按照“分配原则”的原则进行运作的。
工人、雇主和国家三方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用,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来保障生活需求。
此外,法国还鼓励个人在养老保险外进行个人储蓄,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失业保险法国的失业保险是一种基本保障制度,为失去工作的人提供经济援助和职业重定向服务。
失业保险基金由雇主、工人和国家共同负责管理,失业者可以领取一定期限内的失业救济金,以帮助其渡过失业期。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主导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保障国民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安全。
这个制度是德国国家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德国公民提供了广泛的福利和保障。
首先,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制度。
根据德国的医疗保险法,每个德国公民必须参加公共医疗保险计划。
这个计划的资金由个人和雇主共同负担。
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到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治疗、药品、康复和长期护理等。
其次,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包括失业保险制度。
在德国,每个就业者必须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失业人员的生活津贴和培训补贴。
失业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失业时间长度,获得一定期限内的经济援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
另外,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包括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最庞大的一部分。
德国职工和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参保者在退休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养老金。
这个制度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安全。
此外,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包括生育保险制度和家庭福利制度。
生育保险制度为德国妇女提供了怀孕和产假期间的经济援助。
家庭福利制度则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了经济援助,以帮助他们照顾和抚养孩子。
总体而言,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相当完善和全面的制度
体系,为德国公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福利和经济保障。
这个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稳定及发展工具。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发展最快、较为完善的国家,但其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目前中国的社保制度改革带来更多启示。
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概况1.1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11月以“皇帝诏书”的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着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出现了社会保障。
简单来讲,德国的社保制度可以分为大致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881年以前,主要由宗教界及社会团体兴办的慈善事业负责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事业。
第二阶段即1881年到两次世界大战前期。
这一阶段里德国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社保的种类即覆盖面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而人们所受的福利也相对提高。
第三阶段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虽然说法西斯政府时期,将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但其仍然保持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保制度可以说是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下缓慢的发展、前行。
第四阶段为二战之后,其中1957——1989年为社保制度的大发展时期。
其中1957年和1969年德国政府对社保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也正是在这期间德国步入了世界“福利国家”的行列。
此外其中德国还经历了经济衰退,也因此对社保制度进行了调节。
第五阶段是由“两德”统一至今。
东西德统一后,政府通过各种调节,顺利的过渡了“东德”的社会保障,融合了德意志民族的整体,并且进一步发展到今天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特点1.2.1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德国的社会保障种类较多,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公平。
目前,社会保障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其分别为:社会保险、社会补偿、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
1.社会保险其中社会保险又分为养老保险、疾病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护理保险针对不同原由进行不同保险。
(管理制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读书方案李瑞政管院公共管理壹班2010405003<<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读书方案这本书是由姚玲珍编著的系统的介绍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书,2011年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于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思考这样壹个问题,西方人信奉自由竞争的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反对政府干预,为什么私人市场就不能提供“社会保障”这样的产品呢,而市场经济体制十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德国最先创立了由政府强制干预的社会保障制度呢?对此,我找到了壹些答案,或许能够用来说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合理、必要。
逆向选择(1)。
壹些人认为,提供某些保险的私人市场无法形成。
考虑当你处于疾病或年老而不能工作时,谋求保险以弥补收入损失的问题。
私人保险公司的确出售这样的保单,为丧失工作能力的投保者提供壹项固定的年金收入。
但这类保单壹般只出售给较大的团体。
拥有很多工人的雇主能够为雇员集体购买,保险公司通常不向个人和非常小的团体出售这些年金保单。
探其原因,能够某壹个公司为壹个大团体办理年金保险为例,这个大团体中有些成员可能患心脏病,而其他人则可能不会。
只要这个团体相当大,保险公司就能够较好的估算出有多少人会患心脏病,尽管它无法确切知道谁是患者。
然后公司就能够据此来确定相应的保险费率。
如果保险公司考虑向个人出售这样的保单,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我们能够预期,如果壹个人知道自己很有可能获取保险补偿,他对保险的需求就会特别大,这种现象成为逆向选择。
于这种情况下,即使保险公司要求他们做体格检查,情况也往往是个人比公司更了解其健康情况。
由于逆向选择及个人比公司更了解其健康情况,保险公司必须对个人保险项目收取比团体保险项目更高的保险费才能保本。
这种较高的保险费又使的逆向选择更加严重。
只有知道自己面临较大风险的人才会支付高额保险费。
这反过来又使得保险费进壹步提高,且且这种情形仍会继续下去。
这样,许多不属于大团体的人觉得保险费用太高而不去投保,市场就不能提供有效率的保险量。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一、发展及概况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19世纪80年代。
1881年威廉一世皇帝根据俾斯麦的建议在他的公告中宣布:“最大限度地保障需要帮助的人。
”并且声明,这是立足于基督教道义基础上的国家的最高使命。
1983年的工人医疗保险法、1984年的事故保险法和1989年的养老保险法由帝国议会通过后,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广泛社会保险的国家。
社会保险制度确立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德国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险是有远见的并且为其他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1911年这三个法律被汇编成帝国保险法。
1911年还制定了职员保险法,1923年制定了帝国矿工联合会法,1927年制定了失业保险法,1957年制定了农民老年援助法。
在这期间养老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都进行了根本的改革和按照新的要求进行了调整。
1995年又颁布实施了被称作社会保险第五大支柱的社会护理保险法,由此填补了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块空白。
德国社会保障确立的指导思想是,把支持经济上的弱者、保障较大的生活风险和致力于社会机会平等看作社会国家有秩序发展的基石,避免在市场经济下出现“强权社会”,通过社会保障使个人自由和在与人的尊严相应的方式中生活成为可能。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德国已建立起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为人们在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出现时提供保护,而且为人们在遭遇战争致损害、暴力行为致损害和公共疫苗接种致损害这些特殊社会风险时提供保护。
德国的这一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网被看作是国家和所有公民共同协作的成果,公民有权利从社会保障制度中获得待遇,也就是说,公民不是国家施舍的领取者,而是制度的积极合伙人。
德国社会保障贯彻3个基本原则,即保险原则、供养原则和救济原则。
按照保险原则提供待遇,是指如果社会保险成员缴纳了社会保险的保险费,那么他们将通过社会保险获得待遇,社会保险资金主要通过征收保险费筹集,但是国家也提供津贴;按照供养原则提供待遇,是指如果人们为社会作出过特殊牺牲和贡献,那么他们将通过官方获得供养,供养资金由国家从税收资金中支付;按照救济原则提供待遇,是指如果人们不能从社会保险或官方供养中获得待遇或者获得的待遇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那么他们将通过社会救济获得待遇,社会救济资金从国家税收中支付。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赵昆社会保障 200510050一、历史追溯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矿工自发互助组织。
直到19世纪80年代,建立在自发基础上的个人积蓄及行业互助仍是人们分担风险的主要途径。
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
由于工业活动的大规模扩大,导致了劳动人口的激增。
同时,劳动条件急遽恶化,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猛增,工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证。
劳资矛盾也不断激化,迫使俾斯麦政府不得不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怀柔政策以维护政局稳定和经济正常发展。
1881年11月17日,作为帝国首相俾斯麦签署了皇帝召书,为创立一套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制定了准则,包括其后相继颁行的“工人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开创了具有普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开始了由国家大规模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
由此,在19世纪末期经济技术水平一般发达的德国成为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地。
此后.德同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立法,逐渐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法制轨道。
这些立法包括1911年的“帝国保险法”、1912年的”职员保险法”、1927年的“失业保险法”等。
直至1938年,德国的社会保障基本方法才大致完成。
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一战”中的血与火、1927-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希持勒的专制统治,但德国社会保障事业并没有被伤及元气而有所中断,而是在渐进的发展中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战”的溃败使德国的经济遭受了难以想伤的重创,社会保障事业亦成为无源之水,深受影响。
在经济重建中,德国采用了改良性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即在尊重个人经济自由、经济权利的基础上,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并发挥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来保证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网”,正是这一制度中维护社会公正与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随着1949年新的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和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大发展,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战后不断充实、扩展而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细说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细说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四个保障项目,即社会保险、社会赔偿、社会促进和社会救济,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的核心领域。
社会保险:德国社会保险是通过即收即付的方式集体来筹措资金,目前为退休者、病患者、需要护理的人以及失业者的开支都是国家直接向正在从事劳动的保险者和雇主收取。
德国的社会保险主要有两种形式:法定保险和非法定保险。
法定保险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企业必须在国家保险机构办理的一种保险;而非法定保险是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的。
非法定保险:非法定保险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办理相关保险。
值得推荐的保险类型有财产损失保险(包括由火灾、管道破裂、通过门窗非法入侵以及风、冰雹、暴雨造成的损失)、企业破产保险、针对第三者的赔偿保险(企业若作为其产品在德国和欧洲的第一进口商就必须办理产品赔偿保险)、电器保险、运输保险、信贷保险、维权保险及汽车保险 (其中汽车赔偿保险是必须办理的) 等。
法定保险:根据法律规定,企业主应为雇员办理五种类型的保险,比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护理保险和工作意外保险。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资金基本上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目前所有月毛收入不超过3975欧元(2007年规定)的雇员都必须参加法定医疗保险。
薪酬超过保险义务界定的雇员可以自由的选择医疗保险,他们可以选择参加私人医疗保险,但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的费用也由雇员和雇主分摊。
目前医疗保险的保险费率为13.3%。
月收入在3562.50欧元以上的,缴纳保险金额以月收入3562.50欧元计。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也是一种义务保险,自2007年1月起,保险费为工资毛收入的4.2%,同样由雇员和雇主平摊,失业保险费同样也先由医疗保险机构代收,然后再由医疗保险机构转给联邦劳工局。
养老保险:在德国参加养老保险是雇员的义务,自2007年1月起,法定养老保险费用为工资毛收入的19.9%,和其他的保险种类一样,养老保险也是由雇员和雇主平摊,相应款项也由医疗保险机构托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