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对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历史与文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阅读并分析历史地图,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三国鼎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历史地图教学法: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含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
2.历史地图:准备三国时期的相关地图,以便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引导先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可以一致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构成的缘由。
2、进程与方法:教学进程以先生为主体,经过讨论战争胜败缘由、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引见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求启示式教学,贴近先生最近开展区,充沛调动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动性,让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剖析和评价,使先生看法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能否推进了社会提高和消费力的开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难点:曹操一致南方的缘由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效果:知道我们明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先生答教员: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构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构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展现: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员引领,协作探求:教员:我们要探求三国构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展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教员:东汉末年,在对立黄巾大起义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彼此临时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南方的社会消费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状况下,人民盼望早日完毕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完毕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展现:曹操图像及诗教员: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目光,以一致天下为已任,是我国现代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志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一致天下。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故、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故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故。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战争胜败缘故、评判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纳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进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判,使学生认识到评判历史人物时,要紧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问题:明白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答教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明白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伙儿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展现: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第一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展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教师: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显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楚,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峻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显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人民期望早日终止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终止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展现:曹操图像及诗教师:曹操能谋善断,专门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教师: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不够,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动画演示、观看视频、指图改错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之,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赤壁之战》一文,学生很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和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学会辨别三国故事的真假;能够试着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及谈启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刚才这段视频来自那部电视剧?作者是?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罗贯中。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
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
【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
武力(战争)。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答案提示:曹操。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第 16 课三国鼎峙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表达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解析出各自的影响2.能列表归纳三国政权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3.认识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过程与方法】1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2经过对两次战斗曹操一胜一败原由的解析,提升学生解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实质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1. 经过对三国鼎峙场面形成原由的解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
2. 经过对曹操的解析和谈论,使学生认识到时主要应该看他能否推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难点】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环节回忆思虑《东汉的兴亡》中所学习的黄课巾起义的内容。
程总结过分:黄巾起义深重打击了浮球的会议并思虑黄巾起义带来的东汉王朝,东汉王朝趋于崩溃,名存实导历史效应亡,地方官吏纷纷扩大自己的权利,割入据一方,今后我国自秦以来400 多年的一致场面结束,进入了一个新的期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官渡之战介绍官渡之战的背景【官渡之战】观察地图,解析问题:【东汉末年的军阀盘据形势图】问题研究:曹操要一致天下,一定先一致北方,为实现起远大理想,曹操做了哪些准备?学生经过阅读资料得出结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材;经济上组织军队和逃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北方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跟着曹操的权利壮大,曹操与袁绍睁开了决斗,这就是官渡之战。
新课阅读官渡之战形势图,简述教官渡之战学教师点拨学生思虑并谈论此时的天下在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大势,知道曹操的对手些军阀,基本上一致了北方。
二、赤壁之战学生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三出示【天下大势图】国故事认识刘备和孙权的主要将领刘备,曹操曾谈论“天下英豪,为使君与操耳”学生活动:孙权,曹操谈论“生子当若孙仲谋”谈论:孙权和刘备如何面对曹操的攻击?教师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开战两方的实力比较学生试试自己讲些赤壁之战的故事,说出自己的看法,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教师点拨,真多学生的发言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进行总结(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确定三国鼎峙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