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 4.3.2发生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
安排在第一节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知道了肺是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场所之后。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课的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还涉及到肺内气体气压变化的知识,这是与物理有关的部分,而初一还未开设物理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将本节的演示实验改成“建立呼吸模型,通过自己建立的模型探究呼吸过程”,使学生简单地接受生命科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加深对呼吸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掌握肺在人体中的位置及其结构特点。
2说出肺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
3通过自制简易呼吸模型来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点、难点:1.肺与外界气体发生交换的过程。
五、说课步骤:(一)、明确目标:1掌握肺在人体中的位置及其结构特点。
2说出肺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
3通过自制简易呼吸模型来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探究问题:1、根据图片和模型说出肺在人体中的位置及其结构特点。
2、人体的呼吸频率是多少?3、呼吸时我们的胸廓有什么变化呢?4、是什么力量使胸廓发生了变化?5、是由于胸廓扩大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三)、重点讲解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分别与左右支气管相通。
肺是由细支气管的树枝状分支和肺泡组成的。
(结合肺的图片讲解)2、人正常的呼吸频率是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3、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用手按压在胸部两侧,深深吸气时,可感受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深呼气时,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因此我们说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亲身体验,并结合动态图讲解,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4、胸廓变化的原因是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材解析】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是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办理》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今后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确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第二课时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学情解析】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学生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
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
【授课目的】1.归纳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经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着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经过演示实验和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经过胸廓的结构以及肺的地址学习,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的生物学见解【授课重难点】1.重点、难点:归纳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重难点打破:实验研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惹起学生思虑。
学生主动参加研究活动。
【教法方法】1 、直观演示法2 、活动研究法3 、集体谈论法【授课过程】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实验研究、导入新课:师:提出问题 ; 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活动:分组实验,研究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小组内合作交流,研究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的方法。
生:回答,能够直接向气球里吹气,有的同学说,能够将瓶壁鼓起,里面的气球就会鼓起。
过渡:激励学生英勇推测,气体进出瓶内的过程可否是跟人体的呼吸相似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外界气体是怎么进出人体的呢?二、新课内容:(一)肺的地址、结构以及胸腔、胸廓的结构点拨方法:1、显现人体体腔图2、显现肺与胸廓图结论: 1、肺位于胸腔内2、胸腔由胸廓、膈围成的空腔。
研究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活动 1、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呼吸。
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再深深的呼气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小组内同学交流,总结并回答以下问题;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减小。
过渡:胸廓的扩大和减小是由什么原因惹起?(三)研究与呼吸相关的肌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
3、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方面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课堂游戏呼吸运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演示法、直观教学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2、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析总结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图、像”等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动态变化的特点,将“胸廓变化、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制成一个动态过程,可使抽象的过程转化的更加直观、形象。
通过模型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五、教学准备(一)教师课前准备注射器自制多媒体课件一瓶香水(二)学生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知识内容容量较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视频、小游戏等来解决重难点,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设计: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观察肺以及胸廓结构,引导学生做小游戏深呼吸,感受胸廓容积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深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以及与肋间肌的关系。
观察膈肌的动画演示,并结合学生利用自制膈肌运动的模型演示呼吸的过程,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原理,并通过小组谈论和学生上台演示模型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分析出呼吸运动实现了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自身体验,观察演示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价值观
交换,进入肺内的空气与血液之间又是怎样进行交
初步感知:多媒体展示肺结构、位置以及胸廓的组成,
还有其它结构也参与运动了呢?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扩大呢?
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说明:胸廓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提问:为什么胸廓扩大就能吸进气体呢?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注射器的推拉”,知道气体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方向流动,直到平衡为止。
过渡:过渡:进入肺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展示图片:小朋友在书房闻到厨房的香味。
利用生活经验给学生讲解气体扩散原理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想一想,议一议”
并说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说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呼吸时膈肌的
运动,并归纳运动
规律。
讨论:小气球代表
什么?(肺)橡皮膜
代表什么?(膈肌)
气球在什么情况下
涨大?在什么情况
下回缩?
感受归纳:气体容
积减小时,压力增
大,气体容积增大
时,压力减小
学生讨论后归纳肋
间肌,膈肌的运动
规律
借助学生形
象思维为主
的特点,让学
生更好的学
习知识,理解
知识。
锻炼了学生
归纳概括的
能力
让学生意识
到空气进入
肺内发生了。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讲授新课]气体扩散的原理: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教师:很好。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肺的位置与结构”的图片能说出肺的位置及其结构。
(2)通过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针管打气的实验,使学生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
二、重点难点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准备1、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3、注射器四、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每吋、每刻都在呼吸,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一分钟内呼吸多少次呢?那现在老师现在给你们计时,请你们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的记卜-你的呼吸次数。
学生在音乐声中记下自己一分钟的呼吸次数缓解学生与老师的紧张情绪,也为讲人每分钟呼吸16次做铺垫情景导入过渡:刚才我们记录了自己的呼吸次数,现在我们来看看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区别?谙分析15 P46想一想,议一议的表格,发现呼出的气体成分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町见气体在肺中进行了交换,那含量增多的气体是哪里來的,含量减少的成分去哪里去了?要了解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生分析表格,知道呼出的气体屮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五、探究新知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牛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瓷和功能。
讣学牛用双手轻触白己胸侧的肋骨处, 做深呼吸,感受口己在吸气和呼气吋胸丿郭的变化。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最胸I韦I羌的必要。
(1)测量胸围差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貝、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
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四章第三节部分内容的重新整合,这节课内容将前面学过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后面学习的血液循环紧密联系起来,再进行深入加工,将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一并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对比、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等有关内容。
经过初中的生物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描述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制作、演示和动手操作,实现体验、感知、实践、参与。
以此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物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四、重点、难点定位
1)教学重点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及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入、探索发现、模型演示、推理、总结
学法: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
一
二
三
四
结
七、教学反思
(1)分组合作制作模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演示,相互交流,增加
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中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锻炼学习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同时真正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一个客观的、有形的生理现象,但受现有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其显现出来,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借助模型演示,学生直观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以此突破重点,同时激发学生学
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3)采用制作模型,倡导体验参与,既可以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同时丰富生活经历、
开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