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壮族铜鼓舞文化发展之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广西壮族铜鼓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信仰的象征。
铜鼓代表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报告将从铜鼓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历史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铜鼓在古代被用于表示权力的象征。
到了唐朝,铜鼓逐渐成为壮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载体。
唐朝时期,铜鼓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成为壮族人民崇拜神灵的重要仪器。
明朝时期,广西壮族铜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政府将铜鼓视为国家宝藏,并在民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当时的铜鼓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铜鼓也成为壮族人民礼仪祭祀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铜鼓制作技术更加成熟,成为壮族人民重要的工艺品之一。
铜鼓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同时,铜鼓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三、现状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铜鼓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保护。
目前广西壮族铜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铜鼓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其文化保护力度,通过建设铜鼓文化博物馆,举办相关的展览和活动,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在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从而为凝聚壮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四、结论广西壮族铜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应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现代社会中,铜鼓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其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壮族铜鼓舞壮族铜鼓舞壮族铜鼓舞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铜鼓很早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
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
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
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
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
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
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
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
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
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彝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
研究探索云南壮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探究白云武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灿烂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珍宝。
而对于云南地区的壮族民众来讲,舞蹈则是其最主要的文化传承以及艺术表达的方式,拥有其所独有的艺术特点,是壮族人民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增强自我表达的途径之一,对民族形象的建构、文化传承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地区壮族民众的舞蹈乃至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开始向着“流行文化”“ 强势文化”趋同,造成了现今壮族民众中只有老年人爱跳传统舞蹈、只有老年人爱说民族语言、只有老年人爱穿民族服装这一普遍现象,这也将造成云南壮族民间舞蹈面临丧失自己艺术特色的危机。
如果我们想要让云南壮族民间舞蹈延续得更长,我们就必须对其艺术特色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可以真正为云南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弘扬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云南壮族舞蹈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濮”是云南较早的土著民族,壮族就是源于“濮”,相关史料如《尚书·牧誓》《左传》《史记·西南夷列传》等都有相关记载,其民间舞蹈也和“濮”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以及社会政治情况。
云南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才形成了云南壮族自身所独有的文化体系,目前云南壮族地区还保留着诸多和壮族民间舞蹈形成有关联的文化现象。
例如:原始岩画遗迹,这些原始岩画遗迹多分布在云南文山境内的麻栗坡大王岩岩画、丘北狮子山岩画、砚山大山村岩画等区域,岩画的图案中有很多舞动的人物图案,透过这些图案,似乎可以窥到壮族先民的祭祀舞蹈行为。
例如:壮族铜鼓,云南境内出土的铜鼓数量多、种类齐、分布广,很多舞蹈故事和舞蹈图案都在鼓面上栩栩如生地呈现,可以说壮族地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都蕴含着壮族民众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及生活的方式,而壮族民间舞蹈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以及生活状态也因此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完成了壮族人民文化特色以及精神风貌的有效展示和延伸,这也是壮族民间舞蹈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主要原因。
广南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对策探析【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阐释了广南壮族文化的内涵以及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广南县传承和保护壮族铜鼓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而从管护职责、文化激励和教育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广南1.广南壮族铜鼓文化概况广南壮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
公元1世纪至7世纪,壮族先民撩人铸造了繁杂立体装饰的冷水冲型铜鼓,俚人创造了体积硕大、工艺精湛的比流型和灵山型铜鼓,把铜鼓文化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1]。
目前,广南已出土并注册登记的铜鼓有42面,为万家坝、麻江、遵义、石寨山、冷水冲5种类型,早、中、晚期类型皆有,遍布了者兔、那洒、黑支果、坝美、五珠、八宝、底圩、者太等11个乡镇,几乎分布于全县境内[2]。
据统计,广南有一面铜鼓为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十八面铜鼓之一,有一面被称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目前,文山州设立了4个壮族、彝族铜鼓舞活动示范点以保护和传承传统铜鼓文化,其中重要示范点之一的广南县作为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的主阵地,就有那洒镇贵马村、者兔乡里玉村和八宝镇里洒村3个示范点,可见广南作为项目实施和发展的支撑点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3]2.广南县传承和保护壮族铜鼓文化的必要性2.1 铜鼓文化是广南壮族及其文化研究的基础广南铜鼓,从早期万家坝型到晚近期麻江型等类型的铜鼓,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铜鼓群,与其他地区铜鼓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
此外,广南铜鼓纹饰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一百种,按其内容可分为写实性几何、动物纹饰,写意性的宗教、习俗、雷云等类种纹饰图案,较为常见的有太阳、云雷、游旗、植物、人物、舞蹈、生肖象和船纹等纹饰,与其他地区的铜鼓存在一定的区别,能独特的反映了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和物产方面的内容[2]。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在此地出土、被发现的铜鼓多且类型全而称之为“铜鼓之乡”,至今在广南县境内出土和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一共有38 面。
广南县主要聚居着壮族,源于古代百越部落,是句町濮人原种民族。
壮民视铜鼓为“神器”,已伴随壮族两千多年历史,广南县境内凡是壮族村寨,都会有传世铜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虽然不是村村有传世铜鼓,但是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壮寨就保存着一面传世铜鼓——“贵马鼓”。
一、“贵马鼓”与铜鼓舞的艺术魅力(一)“贵马鼓”和祭铜鼓“贵马鼓”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鼓面有太阳芒,呈柳叶形,叶尖朝外,芒外有晕,第2、4 晕中饰有十二种生肖相;鼓面有蛙饰,蹲蛙较小,高约4 公分,神态呆板;鼓面还有乳钉纹,以鼓面太阳纹为圆心排列成圈,间距相等,乳钉外晕为云雷纹,构成星际云间的团;足部有波浪纹,其间有鱼等水中动物。
“贵马鼓”由贵马村戴氏家族保管传承至今,已传至十二代。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还保留着敲铜鼓、跳铜鼓舞的习俗。
正月初一,戴氏族人亲自挑新年的第一桶新水为铜鼓“洗面”、“洗身”,焚香祭鼓,用鸭血和酒滴在鼓面,全村人按辈分吸吮血酒,祈求来年宗族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完成祭铜鼓后,将其挂在堂屋门前的檐条上,旋转进行占卜,鼓面朝何方停止,即认定当年何方大吉。
占卜后,由族长敲击鼓面,节奏是连敲三声休止一次,据说这样是和神灵对话,祈求神灵及祖宗庇佑平安、风调雨顺。
(二)铜鼓手巾舞正月初三,戴氏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
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阿拉”、“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
贵马村的手巾舞有十二套动作:开道、播种、插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
动律向下蹲颤。
队形有:两行、互相交叉、圆圈。
脚部动作有:跺脚、吸腿跳。
手部动作有:单手向上甩、单手体侧划圆、双手向上甩、双手向下甩、双手交叉等。
⼴西民族传统⽂化——铜⿎⽂化⽂章来源:⼴西民族报⽹蒋廷瑜 2013、10、11中央民族学院闻宥教授在⼆⼗世纪五⼗年代就说过:“假如有⼈问,祖国南⽅⼀带兄弟民族古⽂化的遗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铜⿎。
”现在假如有⼈问,⼴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化遗物是什么?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铜⿎!铜⿎作为⼀种民族民间乐器,⼤约从公元前⼋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嗣后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民族间的⽂化交流,沿着⼤江⼤河分布到我国南⽅的⼴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
⼴西是铜⿎最重要的分布地区。
铜⿎作为⼀种古⽼的传统⽂物,集冶⾦、铸造、绘画、雕刻、⾳乐、舞蹈于⼀⾝,凝聚了许多民族世世代代的⼼⾎和才智,是研究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化的⼀部不成⽂的百科全书。
⼀、⼴西铜⿎⽂化的地位铜⿎在⼴西境内分布⼴泛。
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各县都有古代铜⿎出⼟和流传,出⼟铜⿎最密集的地区是⽟林、贵港、钦州、南宁市境,梧州南部、来宾、柳州等市境也时有出⼟铜⿎纪录。
桂西北⾃龙胜、三江沿桂黔、桂滇边境各县,晚近时期仍有不少民族使⽤铜⿎,传世铜⿎最多的是河池和百⾊两市境内,以红⽔河流域最集中。
如果将出⼟铜⿎和流传铜⿎的地点填⼊⼴西地图,铜⿎分布⾯⼏乎覆盖了整个⼴西,若以县、市为单位计算,曾经出⼟或使⽤过铜⿎的县、市已达79个,占总数88%以上,只有桂东北⾓少数⼏个县与铜⿎⽆缘。
1980年,中国古代铜⿎研究会对全国铜⿎进⾏了⼀次粗略普查,当时收藏在全国各级博物馆、⽂物管理机关和⼤学、科研机关的铜⿎,总数在1360⾯以上,其中⼴西各级⽂物单位所藏则是500多⾯,位居全国第⼀。
⼴西民族博物馆收藏铜⿎300多⾯,不但是全国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散藏民间的铜⿎还未统计。
1991年⾄1993年河池地区⽂物管理站对所属11个县市的铜⿎进⾏了专题调查,登记到传世铜⿎1417⾯,仅东兰⼀县就有538⾯,随后东兰县被命名为“铜⿎之乡”。
音乐与舞蹈Music and dance133者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纸马舞的主要动作是跳、转、踢、抖,通过模仿马的动态来逗趣活跃表演气氛。
(二)文山壮族手巾舞手巾舞流传较广,但广南县的种类要相对完整。
手巾舞分为两类,第一类,壮语称为“陇阿拉”,属于自娱性的集体舞蹈种类;第二类,壮语称为“陇阿曰”,属于祭祀性男士集体舞蹈,2013年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
“陇阿拉”表演时,表演者双手各拿一块手巾,队形排列为横排或者直排,步伐动作以向前往后的小踢步为主,手随动作的运动幅度不断变化,多以模仿栽秧、撒秧、拔秧、割谷等劳作场景为主舞姿优美,大方得体。
“陇阿曰”具有强烈的祭祀性风格特,是在丧葬仪式上跳的舞蹈,表演时舞者需要双手各拿一块手巾,随音乐的节奏往腿、腰、肩拍甩,并且配合吼叫等驱赶性动作,有着规定性的套路动作。
(三)文山壮族草人舞草人舞在文山流传的区域较窄,主要流传于砚山县,2013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舞蹈的风格形态及内容表现仍然保持着原始农耕祭祀遗留的特征。
现场即兴动作较多,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多与农耕文化相关,表演的场景不仅富有幽默感,而且特别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娱神娱己性。
二、文山壮族传统舞蹈风格形成的因素文山壮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山低洼靠水的坝区,民众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摸索出了如何适应这一环境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由于劳作和生活、信仰所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姿态,律动就逐渐升华为壮族传统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与百越族群历史文化延续的遗存有关文文山壮族是百越族群后裔的延续,由于古时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难,氏族部落的战争,壮族民众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不仅用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以歌舞作为战胜自然、繁衍生命的精神支柱,造就了文山壮族民众隐忍顽强的生活能力和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因此较多的舞蹈动作具有柔和沉稳且步伐颤绵坚韧的特点。
(二)与生存环境和劳作方式有关文山壮族多居水边,是较早懂得栽培稻谷的少数民族之一,喜食糯米。
探壮族铜鼓舞文化发展之源
零七舞蹈学
李冉引言: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舞鼓结合开舞蹈文化的先河,在云贵高原特有地理环境的条件下,许多古民族的在那里定居,经过世事变化民族迁徙,各民族不断交融,逐渐发展为今日的当地民族。
其中当地人民所创造的铜鼓,其起源和社会发展,物质生产条件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隐含着中国古代的“俗”文化对鼓舞发展的影响,其源头的魅力指引着人们不断的去探索。
一.青铜文化的遗存
青铜器是由青铜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在古代青铜器曾被制成各种各样的物件以供人们使用,可以被做成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直到清代在各种祭祀、祈神的活动中青铜器制造的铜鼓仍然是重要的器具。
而且铜鼓的这种功能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多有描绘,如许浑的《送客南归有怀》:"绿水暖春蘋,湘潭万里春,瓦樽留海客,铜鼓赛江神。
"
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以及铜鼓舞都是源于这种青铜文化的遗存,多为传世的鼓舞或挖掘出来的珍藏品,鼓的表面铸有各种精美的青蛙、蟾蜍饰物,而且鼓面也常绘有如太阳纹等图腾崇拜的花纹,这种年代久远的纹饰多让人感觉神奇奥秘,凸显了人们当时较高的青铜冶铸业和农业文化,例如,壮族至今还有的蚂拐舞,也就是当地群众模仿青蛙,在每年农历正月的蚂拐节中要跳的舞蹈,这中风俗习惯和铜鼓上的青蛙纹饰有着同样的溯源,人们崇拜青蛙并认为它是雷神的女儿,通过它可以祈求神灵保佑农业丰收风调雨顺。
可见,铜鼓本身就深深的“纹”上了农耕文化的烙印,凝聚了以农耕支持生计的壮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还保留着古代乐舞的习俗,青铜文化的祭奠使遗存下来的铜鼓舞成为情灌古今的舞蹈形式。
铜鼓和铜鼓舞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发展。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用青铜浇铸,状似圆坐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鼓边有四个“耳朵”,用来将鼓身吊挂起来敲打。
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后面,将它时近时远的摆来摆去,使鼓声更加美妙。
(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铜鼓舞的这种文化内涵依然保留至今,壮族人民在进行酒宴、祭祀、拜神、祈福中会进行歌舞表演,无论是持鼓作舞还是以鼓为舞,甚至在舞蹈时都在用鼓进行鼓点伴奏,这些都无时不刻的告诉我们鼓在他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意义。
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杂居、聚居、交错居住的情况很多。
所以中国的民间舞蹈并不是各民族专属的舞蹈形式,其交融的现象也源于民族分布的状况,和壮族拥有共同语言体系和民族信仰的民族,因民族间出现了跨地区跨民族的交叉融合,壮族的文化特点自成系统又因民族融合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壮族的铜鼓舞是于氏族交往中不断发展,并延乘了原始舞蹈遗存,古代的文化方面的特征会在其心理生理方面,人体的形态神态等特殊的“符号”流传下来,成为本民族特有的东西,人民群众是直接的传播者学习者和创新者,而且处于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心中拥有共同的情感依托和共同的风情信仰,在经过对文化的理解、肯定和认同后,会优胜劣汰的选择符合“口味”的形式来继承和传播:“公众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个表演者,他双重的参加表演、一方面它以其巨大的注意力,以其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激动,协助作品的表演;另方面,他又努力调整状态与感知角度,放逐抽象的理念和理性,参悟作品,感知感性成为作品所要求的‘见证人’。
”所以,铜鼓舞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其存在的人文背景和地理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2.1地理背景---吸收农耕文化的“天人合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和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傣等民族杂居融合,在民族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异曲同工。
其中壮族大多聚居在广西省境内,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壮族居住的地区地势多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
而且其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降水充沛、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农作物一年三熟,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这种特点使得壮族人民的主要劳动方式是以农耕为主,和汉族一样同属于农耕文化型,这种文化型因地理环境劳作方式的不同分为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和原始文化遗存等,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信仰祖先和多神,壮族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融合的冲击,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成分,例如蚂拐节等盛大节日中,有关于“耙田”、“蹲秧”、“插秧”等反应劳动生活的舞蹈,同样有着汉民族相同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舞蹈的动作和祭祀活动结合,有不违农时的特点,表演形式多有道具,其中鼓就是汉族舞蹈中最常使用的道具。
“鼓之舞之”是汉族民间舞蹈重要的艺术特色。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
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智慧和勤劳的壮族先民骆越人拥有很高的青铜器制作的技能,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
2.2人文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