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8
厥阴病最明显的症状是什么
厥阴病属于六经病之一,厥阴病最明显的症状是里虚且寒热错杂,其症状大致可分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逆、下利吐哕这四大症状。
1、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指的是上部有热、下部有寒,热证与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症状。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大泻不止、咽喉痛等,可以选择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2、厥热胜复:厥热胜复的症状有先厥后热、下利自止、厥少热多或寒多热少等,可以选择服用当归四逆汤、瓜蒂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3、厥逆:厥逆是一种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且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以选择服用白虎汤、承气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4、下利吐秽:下利吐秽主要以呕吐、干呕、头痛等为临床表现,可以选择服用通脉四逆汤、桂枝麻黄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以上所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法虽然可以治疗对应的病症,但是在具体的应用当中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自古以来争论的“厥阴病”到底是什么病?...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禁止用于商业领域。
学医多年之后,看到有太多的人都停留在比葫芦画瓢(方证对应)上,对内在机理一头雾水的情况,余准备写七篇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文章,讲解一下我本人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供大家参考学习,也希望对《伤寒杂病论》有自己的理解的同修们留言讨论,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把中医发扬光大。
读懂《伤寒杂病论》是现在每一个中医人都想做到的,但是能够得其要领的却少之又少。
条辨之中经常出现因为A所以B的情况,但是为何因为A就会有B这个情况,却没有明确的讲清楚,所以《伤寒杂病论》本身是有一套自己的内在逻辑系统的。
学习《伤寒杂病论》最怕的就是方证对应,一旦这样做的时候,医生就开始比葫芦画瓢,越来越教条化,死板化。
这也是为何我师父不让我看注解只让我看原文的原因。
方证对应的好处是,可能你以前没怎么学过中医,但是可能有个病人找你,正好你知道是对应的某个条辨,于是你就按条辨开了方子,三副药好了,很开心。
但是,其实你知道,病是治好了,但是为何这样用,并不知道内在的原因是啥。
但是当你陷入到方证对应之后,再给其他人调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时候很有效,有时候一点效果都没有,甚至出现了你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于是无尽的苦恼就诞生了,因为不明白内在机理,所以找不到对应的条辨的时候只能束手无策,或者是试试这个方子,试试那个方子。
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的怪现象,大家都在比葫芦画瓢,只是有的人经验丰富画的漂亮,有的人画的丑罢了,实际葫芦怎么来的,仲圣的葫芦里到底为何装这个药,却不知道。
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糟糕,究其原因就是大家对五运六气视若猛虎,唯避开犹恐不及,天干地支总共22个字都背不下来(一千个人中估计一个能完整背下来的都没有),何谈阴阳五行术数的运用呢?《伤寒杂病论》有六气病,分别为署病、热病、湿病、燥病、风病、寒病。
六病,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治疗厥阴病体质虚弱的高效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经典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方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汗出、口渴、便溏、心烦者。
(口苦、便溏胆热脾寒)
六经辨证:厥阴病
病机:上热下寒
临床加减:
(1)面色萎黄,月经不调者,或眩晕、腹痛、浮肿者,合当归芍药散。
(2)口渴、浮肿者,合五苓散。
(3)多汗、心悸不安者,加浮小麦30g,红枣20g。
人群特点:
营养状况中等,憔悴貌,焦虑神情,如语速快,易口吃,眨眼频繁,眉头紧皱;
易激惹、易脸红耳热,易胸闷,易紧张不安,心跳快;
食欲一般,但进食无不适,无恶心呕吐;
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无黏液血液;
口干,紧张疲劳时更严重,喝水不解渴;
怕热,易出汗,头部、腋下、手脚心部位较多,紧张时严重;
腹形多偏窄瘦,腹力偏弱,多伴腹主动脉搏动感;
身体健康,但每日劳作,劳心劳力,精神疲劳加上肉体疲劳,出汗多,睡眠少,饮食无规律,精神高度紧张,工作时精神抖擞,下班后极度疲劳,多见于因过度疲劳、大量汗出而饮食无规律的中青年女性。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转载】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舍得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
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
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
消渴者,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
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
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法的正确。
厥阴病辨虚实厥阴病辨虚实大家可知道,有一个谜语,一不肥,二不瘦,三不是骨头,四不是肉、是人体哪里?厥阴者,肝也。
我理解肝脏是人体娇脏,既怕热,又怕寒,寒则必病,热则必死。
寒则必病,病则必厥冷,肝寒则血寒,脉微细,脸冻烂,手脚冻烂,身冷如冰,女人长夜捂不热,肝喜静怕动,是气血生发之源,能量的转运站,血液流通,全靠肝脏,肝脏不病,肝不寒,胆囊不病,此为正常。
如果肝虚日久,胆的供养全靠于肝,胆为腑为阳,是连体之脏,叫做肝外有胆。
肝胆位置在所有表里脏腑中距离最近,古人云肝胆相照,实际是肝胆相贴。
所以厥阴病与少阳病关系密切。
厥阴病,寒证,脸上冻烂,手脚冻烂,这是当归四逆汤。
这种不化内热的冻伤好治,但是肝胆相贴,最容易化阳邪,阳邪就为热厥。
热厥四逆散加减。
何为厥深?从手指开始检查,如果寒凉感不过手腕,伴随乳缩,舌头短,舌苔滑黑,这为寒湿寒厥,此为当归四逆汤证。
如果少腹满,按之痛,少腹冷,少腹凉,加上吴茱萸生姜。
乌梅丸暂时不论。
如果寒凉感超过手腕,到达时弯,就要考虑热厥,此时并非寒邪更加深重,而是热邪入里,这为热厥,此之谓“热深者,厥亦深”。
如果热气撞心痛,是火夹木邪而逆,如果少腹烦满,囊缩,是热灼外肾,筋缩入腹,可见到舌焦卷,大便硬,用承气汤加减。
三十年前,在怀远县,我的师兄王敬岐,病人多,让我帮忙去诊断,有一个患者,五十几岁,卧床多日,昏昏欲睡,脸色潮红,我进门,令患者张嘴伸舌,患者无法张嘴,家人用筷子拨开,我看到病人舌头内缩,上翘,上卷贴上颚,舌发黑,焦干无水,身上有汗,六七日不大便,昏不识人,我那时候对此症还不太明白,回去问我师兄,我师兄一句回答,这是大承气汤证。
后来按方抓药,下午服下,下半夜开始拉肚子,一直到天亮,患者眼睛睁开,舌头伸展,调理而愈。
我于是就有了这个经验,对承气汤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对《医宗金鉴》“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几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记得当时询问师兄,病到危重如此地步,还能用承气汤?攻死了怎么办?师兄严厉的跟我说,老祖爷的方子对症了是治病的,不是要命的!很多人使用当归四逆汤往往不见效,反而吃过了难受,口苦咽干,睡眠不安,这是为何?我一生的经验,肝胆相贴,厥阴病常常伴随少阳病,所以使用当归四逆汤,不能离开小柴胡汤,这叫阴阳合方。
第六章厥阴病辨证论治厥阴病辨证纲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消渴一一肝火炽盛,津液消耗气上撞心(胸、胃脘部)一一肝气横逆心中(胃脘部)疼热一一肝火循经扰胃饥一一膈上有热,嘈杂似饥不欲食一一土被木伐,脾运不健食则吐蛔一一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得食味而上窜下之一一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利不止一一更伤脾阳,泻利不止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A.气上撞心B.饥而不欲食C.厥逆D.消渴E.心中疼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下寒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脏厥:脉微厥、肤冷阳气衰竭,阴寒极盛躁无暂安时补治疗:温复其阳一一四逆加人参汤蛔厥:吐蛔一一蛔虫扰动,胃气上逆心烦、腹痛、呕吐一一蛔虫扰动,气机阻滞脉微、肢冷一一蛔虫扰动,气血受阻呈发作性一一蛔虫内伏,时动时静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治疗:乌梅丸一一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辨治要点】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腹痛及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剧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用乌梅丸。
乌梅丸证的治法是:A.清上温下,安蛔止痛B.寒温并用,健脾止利C.清上温下,安蛔止呕D.寒温并用,和胃消痞E.寒温并用,健脾除湿『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乌梅丸证的治法是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证:A.脏厥B.寒格C.久利D.邪热伤阴E.热利下重『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厥阴病诊断标准
厥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属于肝、脾、胃三脏的疾病范畴。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寒热错杂,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腹痛泻痢等。
对于厥阴病的诊断,中医学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
1. 主要症状
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胁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肢体麻木等。
其中,胸胁痛是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伴有胀满感,难以深呼吸或咳嗽。
2. 舌象
患者的舌象多呈暗红色,苔黄腻,尤其是舌根部更为明显。
舌苔厚腻,常伴有口臭、口干等症状。
3. 脉象
患者的脉象多数为弦脉,尤其在胸胁部位更为明显。
此外,还可能出现脉细数或脉带。
综上所述,厥阴病的诊断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症状来确定。
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1 -。
【经典】厥阴病厥阴病,病名。
六经病之一。
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
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
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
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
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
证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的证情。
《伤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
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
”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
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
见《伤寒贯珠集》:“伤寒脉微而厥,寒邪中于阴也。
”属阳虚寒厥,症见厥逆、恶寒、下利、脉微,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
血虚寒厥,症见手足逆冷,脉细欲绝,则宜养血散寒为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
从厥阴病的寒热胜复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张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微,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
故吴仪洛谓:“邪传厥阴,其热深矣。
热深多发厥,证皆属阳,因阳与阴不相承接,故致厥也。
厥阴后发热,阳邪出表则易愈,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伤寒分经》卷四)。
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六经辨证:厥阴病】厥阴病厥阴病证是外感热病的最后阶段。
病至厥阴阶段,邪正斗争的形势十分复杂,既可以是邪盛正衰,也可能是正胜邪退,病邪寒热夹杂,错综复杂,病变部位以肝肾为主,临床表现以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为特征。
厥阴病主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厥热胜复证本证是外感热病后期阴阳胜复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既可以先出现手足厥冷,然后再出现发热,也可以先见发热,然后再见手足厥冷,同时伴有烦躁、脉沉等症状。
病机分析:本证以阴阳胜复邪正斗争为特征。
阳气虚阴邪盛则手足厥冷,阳气恢复抗邪则发热,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反映了邪正斗争的形势。
若先手足厥冷后发热,为邪退正胜,预后好;若先发热后手足逆冷,为邪盛正虚,预后差。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寒厥证相辨别。
寒厥证为阳虚阴盛,表现为一派阴寒之象,一般无热性症状。
本证为厥热交替出现,有发热等临床表现。
辨证注意点:抓住手足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的特征。
少阴寒化证本证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蜷卧,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脉微细,舌淡,苔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心神不振,则精神萎靡,蜷卧;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四肢肌肤,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水谷,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清谷;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清长;阳气虚无力抗邪,故无热恶寒;阴阳两虚,则脉微细无力;舌淡,苔白为虚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太阴病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虚寒证,都有下利,畏寒等里虚寒症状,但太阴病为局部性里虚寒证,病位以脾胃为主,以虚寒性下利为主症,一般无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细等严重阳虚阴盛的表现。
本证为全身性严重的里虚寒证,阳虚阴盛见症尤为突出。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严重的里虚寒证,以脉微细,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阴寒内盛症状为主。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厥阴之热就是来自肝胆得风木相火得上冲,厥阴之寒则就是由于脾胃得阳衰与阴寒得不化【转载】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得一点体会舍得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得一点体会《伤寒论》得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就是有争议得一篇。
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得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得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六经为病得提纲证各有自己得特点,而厥阴病得特点就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所以,它与其她五经得提纲证则截然不同。
对这条得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就是热证得,也有说就是寒证得。
说热证得有成无己,她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证得有钱天来,她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就是阴邪,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就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得。
例如,舒驰远得见解就就是这样,她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
消渴者,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
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
”以上得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就是?我认为舒驰远得阴阳错杂得说法就是比较正确得,而成氏、钱氏得单热、单寒得说法,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是因为厥阴病得特点与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得一个侧面,那就与少阴病得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得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得基本意义。
况且,中医学就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得,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得证候,能够反映证候得本来面目,就在于它得阴阳辨证方法得正确。
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就是三阴经最末得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可见厥阴得“厥”字,就是有极尽得意思在内得。
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就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得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得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
所以,“极”就是事物变化得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得完整性。
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就是在它得阴寒之极得时候,则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
因为阳气一直处在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得时刻,阳气得来复也必然很强。
反映在症状上得“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就是一种“郁极乃发”得阳复现象。
但此时得厥阴之寒,犹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蚘等得寒证出现。
由此而论,厥阴之热就是来自肝胆得风木相火得上冲,厥阴之寒则就是由于脾胃得阳衰与阴寒得不化。
所以,这个病就是肝胆热而脾胃寒,从而构成了厥阴为病得特点。
厥阴病既就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得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而不能偏于一面。
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得就是否可靠,对厥阴病来说,也只有通过治疗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其认识就是否正确。
比如,像成无己那样把厥阴病得提纲证认为就是热证,那么只有用寒凉药去进行治疗了,但就是实践证明,这样做就是行不通得。
钱塘二张得老师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
盖厥阴消渴皆就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等汤所能治乎?“张氏以善治伤寒病而闻名于世,她得话确就是临床经验之谈。
如果像钱天来那样,把本证误认为就是阴寒为主,把上热解为下寒引动阴火上冲所致,认为就是真寒假热之证,单纯去用姜、附扶阳救逆之法治之,则必助阳热,耗阴液而使消渴、气冲之证更加剧烈,甚或动其肝血,发生吐衄之变。
由此可知,治疗厥阴得寒热错杂证,不能像太阳之汗,阳明之下,以及太阴、少阴之温补那样简单,而必须阴阳兼顾、寒热两治方为合法。
正因为厥阴病以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为其特点,所以在本篇列有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以体现治疗方面得寒热并用得特殊治疗方法。
乌梅丸就是治疗厥阴正证得,除上述得提纲证外,而又见胸中时烦、吐蚘、手足厥冷等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就是治寒格吐利之证,就是因里气虚寒,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寒热阻格,而以饮食入口即吐为其证候特点;麻黄升麻汤治误下邪陷,阳郁于上,寒凝于下,阴阳两伤,手足厥逆,泻利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
以上三方,虽皆为寒热并用之法,以解阴阳混杂之邪。
但乌梅丸治在肝而偏于潜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胃而偏于苦降;麻黄升麻汤治在肺而偏于升透,故三方同中有异,不能等量齐观。
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证存在于同一人体之中,它们不可能就是静止不动得,而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不停地运动与变化着得。
因此阴阳之间就必然发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得变化。
为此,继厥阴病阴阳错杂得病理特点之后,必然又会有阴阳消长得机转出现。
阴阳消长得病机在证候上得表现则就是厥与热得胜复,即通过临床得厥利与热得孰多孰少,而了解阴阳消长得具体情况,这就是厥阴病得第二特点。
这里得厥与热,厥就是真寒、热就是真热,不存在真假格戴得问题,也就是其她五经所没有得一种情况。
厥与利反映阴寒之盛,阳消阴长;发热则反映阳气之复,阴消阳长。
厥利见则热去,热见则厥利去,这种厥热往还,俨然如少阳病得往来寒热一样,亦见肝胆在发病中得近似之处。
文中以厥、热时间得孰长孰短来辨正邪消长之势。
如厥、利得时间长而发热得时间短,主阴寒之邪占优势,其病为进;如发热得时间长而厥利得时间短,则阳气必占优势,其病为退。
若厥与热时间相等,而不偏长于一方得,就是阴阳已达到新得平衡,则病可望愈。
若阴消而阳长,阳复太过时,则可出现热证;阳消而阴长,阴盛太过时,则可出现寒证。
凡转化为热证得,若邪热上攻于喉,则生喉痹、发热、汗出;若邪热外泛肌肤时,则可发生痈脓之变;若邪热下迫于肠时,则见下利便脓血等证,这就反映了厥阴阳复之热,每有伤阴血得特点。
虽然文中未提出相应得治法,而清热凉血解毒之治,自在言外。
如果阳复不及,阴寒为盛,则可出现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清谷,汗出而厥等寒证,治疗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厥阴病得第三个特点,叫做阴阳顺逆。
阴阳顺逆就是从阴阳错杂与阴阳消长中产生得,就是与以上阴阳乖戾得病变分不开得。
厥阴病得阴阳顺逆,不外阳复阴退为顺,阴极阳亡为逆;阴阳平衡为顺,阴阳离决为逆;阴阳相接为顺,阴阳气不相顺接为逆。
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则手足必然发生厥逆,而莫一例外。
手足厥冷之证虽一,但寒热虚实则各有不同,今分述如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此证叫做热厥。
热厥就是热邪深入,阳遏于里,不能外达,所以厥与热成正比,即“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亦微”之义,其证虽然手足厥冷,但周身或胸腹必然发热,以及伴见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证。
治疗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与阳,则其厥自回。
若不审此,误认为寒,投用姜附等剂,则祸不旋踵。
若里热成实,大便秘结,腹中胀满,疼痛拒按,脉沉按之有力,而手足厥冷不温得,则可选用大柴胡汤或大承气汤,泻热破结通阳,以复其厥。
论中有“厥应下之”之语,即指此证而言。
至于寒厥,则与热厥相反,它就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阴阳不相顺接而出现手足厥冷之证,同时必伴见下利清谷,畏寒踡卧等证。
可选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救逆。
厥阴病除上述得阴阳错杂、阴阳消长与阴阳顺逆得病机特点外,其中还涉及肝气与肝血得问题,这也就是不应忽视得一个方面。
厥阴者,肝也。
凡肝之病,无不与它得疏泄不利与推动新陈代谢得功能失常有关,因而厥阴病中,亦可发生六腑气机不畅与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得病证。
具体地讲,它有呕吐、下利、哕逆等病得特点,如以呕吐论:若厥阴肝胃气寒而浊阴上逆时,则有干呕吐涎沫,巅顶疼痛之证出现,治用吴茱萸汤温寒降逆止呕。
若因厥阴之邪,由阴出阳,而脏邪还腑时,则见呕而发热之证,治用小柴胡汤与解肝胆而调胃止呕,如以下利论,亦有寒利与热利之分:若下利清冷,手足厥冷者,则为寒,治用四逆汤等温里止泻。
若因阳复变热,热迫于肠,则见下利后重,大便带脓血,渴欲饮水等热象,治用白头翁汤清热坚阴而治下利。
哕之一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异,如胃虚寒而哕者,多与汗下伤阳有关;如腑实腹满而哕者,则视其二便,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厥阴主肝,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者,指肝藏血,以血为体也;用阳者,指肝以气为用,而有疏泄之能。
因此,厥阴病中,不但叙述了疏泄不利得气证,同时也论述了相应得血证。
如当归四逆汤之治“脉细欲绝”得血虚受寒之手足厥冷;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之治内有久寒。
而皆以当归名汤者,则厥阴多病血证得特点亦卓然可见。
至于厥阴热证得唾脓血与下利脓血等证,也都就是与肝血有着千丝万缕得联系,凡研究伤寒者,亦不可不知。
总得来说,厥阴病篇就是《伤寒论》中比较难懂得一章,由于注家得观点不同,更给后人增添了学习上得困难。
本文本着中医传统说法,试图用阴阳错杂,阴阳消长,阴阳顺逆与气血不调这一条主线,将厥阴病篇得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并力求使用这一观点对本篇得证候表现与病机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能使读者在纷乱难懂得条文中,有一个比较可靠得纲领可寻。
这样,则便于学习与理解全篇内容,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得应用。
最后,一言以蔽之曰:厥阴病得阴阳错杂、阳明消长、阴阳顺逆等变化,不过就是阴阳矛盾运动中得几个不同得表现形式而已,所以,它不能超出阴阳学说之外,这就就是厥阴病得根本。
【本文摘自《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
订阅到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