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 梨花风起正清明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2
梨花风起正清明的阅读答案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实验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弄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蛮横,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
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
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坚信不疑的。
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很多高考生对语文文学阅读题感到头疼,要想在这类题上得高分必须多进行阅读练习,接下来为大家带来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行练习。
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肖复兴《平安报与故人知》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二)阅读《平安报与故人知》,完成第24–26题。
(共7分)平安报与故人知肖复兴①家对门一楼的小院里,种着两株杏树,今年开花比往年早一个多星期,根本不管疫情肆虐全球,烂烂漫漫,满枝满丫,开得没心没肺。
这家主人,每年春节前都会驾妇将雏全家回老家过年,破五后回来。
今年破五了,元宵节过了,春分都过了,清明也过了,他们还没能赶回家,不知是在哪里受阻或因疫情被隔离。
屋子里始终是暗的,晚上没见到灯亮,月色中显得有些凄清。
小院里,任凭杏花开了,落了,一地缤纷如雪,又被风吹走,吹得干干净净。
小院一直寂寞着,等候主人的归来。
②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没有什么比平安归来更令人期待。
毕竟平安归家,是世上所有人心底最大的期盼。
③无事可做,翻书乱读,忽然发现我国古诗词中,写到平安的诗句非常多。
这或许是因为心有所想才会句有所读吧。
不过,确实俯拾皆是,可见平安是从古至今人们心心相通的期待与祈愿。
④“种竹今逾万个,风枝静、日报平安。
”这是宋代一个叫葛立方的词人写的一阕并不知名的小令,但竹报平安是我国尽人皆知的象征。
这句词,写的是平常日子里的景象,其中一个“静”字,道出这样平和居家日子的闲适。
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读,我会随手就翻过去,不会仔细看,觉得写得太水,大白话,没什么味道。
如今读来,却让我向往,更让我感叹。
日日足不出户宅在家中,没有任何人往来,屋里屋外,同样也是一个“静”字了得,心里却风雨交加,电视屏幕中世界各地的确诊人数惊心动魄地频频增加,会让这个“静”字倾翻,对平安的期盼涌上心头。
⑤我所能读到的关于平安的古典诗词中,最让我感动并难忘的,是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小时候就读过的诗句,那种在战争或离乱之中偶遇故人,无纸无笔,急迫匆忙之中让人传个话给家人报个平安的情景,什么时候想起,都让人心动。
比起同属于唐代诗人张籍的诗句“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要好;比起元代顾德润的“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要好不知多少。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
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
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
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
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
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
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
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
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
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
”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
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梨花风起正清明》阅读理解【题目】阅读短文《梨花风起正清明》,完成下边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肖复兴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
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
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
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
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
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
足见清明的重要性。
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要意义,便是踏青郊游。
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而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
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
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
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
父亲像是对我说,也像是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
”那时候,我不懂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满眼查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
《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1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翻译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赏析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
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
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
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
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
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
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
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
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
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
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
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
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
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人们游玩到了傍晚太阳西下的时候,欢乐的笙歌音乐结束了,没有了。
湖边堤岸上无数的杨柳,人们闹了一天却没有好好地欣赏它们。
不会是它们太平淡了人们不加注意,也不会是人们对它们的存在早就习以为常了而不多留心吧。
这些随风飘舞的杨柳只好让穿梭其中飞来飞去的黄莺享受了。
《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文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阅读理解原文】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
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
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
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
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
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
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
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
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
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
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
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潘玉毅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
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
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
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
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
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
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
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
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
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
”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
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梨花风起正清明肖复兴]梨花风起正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篇(1):梨花风起正清明,桃花渡清明征文启事作文清明节作文一:我眼中的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缅怀先烈、祭奠亲人是这个节日的主题。
不知不觉间我已度过了四十多个清明节,并且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清明节的认识各不相同。
幼时的我对清明节的印象是模糊的,现在想来是因家庭条件还可以,不少吃少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忧无虑的童年随着父亲的去世而定格。
清明节变得清晰起来,那时的我明显的感觉到生活的艰辛,还没到清明节,就数着指头盼,为了吃上两个平日吃不到的鸡蛋。
等到了那天,母亲便早早的煮上为数不多的鸡蛋,我们姊妹四个便不分大小地抢那个大的鸡蛋,往往会争执不休,最后母亲只好出面协调,我们这才高高兴兴地捧着两颗热鸡蛋跑到小树林里荡秋千,霎时树林上空便荡漾起孩童们的欢声笑语。
快到中午了,“回家吃饭了—”母亲那悠长的声音在村子里回荡,我们便随着这声音跑回家。
午饭过后,母亲便领着我们姐弟四人去上坟,路上十岁的我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弟弟妹妹们还小,打打闹闹的。
到了那里,帮母亲把杂草拔出一片空地,把要祭奠的碗碟摆上,倒酒和上香,过一会,烧纸钱,然后母亲盘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起来,我们几个也都哇哇地哭,那时候不知道劝说母亲,直到喉咙哭哑了才做吧,收拾好东西一步一回头地回家。
现在想起来都感觉好凄惨,经常泪流不止。
这样过了四年,我慢慢地步入了少年时代,对清明的认识不仅仅是吊念亲人,还要纪念给了我们和平生活的先烈们。
连着两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我们去朐山烈士陵园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参观烈士纪念馆,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教育了我们,然后去电影院看战斗片,身临其境感受艰苦的战争岁月,明白了和平日子的来之不易,格外珍惜度过的每一天。
以后上了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使清明节又淡化了,无非多吃几个鸡蛋而已,到了以后也仅是在新闻媒体上感受罢了。
弹指一挥间,我已进入中年,生活逐渐富足,清明节感觉就是为了怀念亲人而设,家人和孩子都不喜欢吃鸡蛋,煮鸡蛋这道程序也省去了,最近两年,国家对民族的传统节日重视起来,放小假几天,清明节过得有滋有味了,老早就联系两个较远的妹妹,希望清明节那天欢聚娘家。
肖复兴《杏花如雪》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
(17分)杏花如雪 肖复兴(1)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
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儿。
她们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
把屋子和院子收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
汽车把树拉来,工人把树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
正是春天花红柳绿的时候,小树的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枝叶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子也显得神清气爽。
(2)几乎每天下楼,我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
彼此寒暄之后,渐渐熟络了起来。
我问她们这种的是什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
我知道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
分不清这三种树,闲聊时候,便好奇地请教她们娘儿俩。
(3)母亲很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种树,山桃最先开。
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花才开。
梨花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
你分清这前后的次序,就好分辨了。
(4)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
(5)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大。
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吃呢!母亲望着女儿,又笑了起来。
(6)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小汽车,从车上下来一个男人,像是女孩的父亲,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要离开的样子。
(7)我走过去,问母亲:你这是要去哪儿啊?(8)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阳,这不,孩子他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了,家里也需要照顾。
(9)我又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给我妈住的。
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我爸爸前不久去世了,就剩下老太太一个人,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
孩子她爸爸说到沈阳住,我就对孩子他爸爸说,这些年,你做生意挣了钱,不差这点儿钱,老太太就想去北京,就满足老太太的愿望吧!到时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子他爸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
肖复兴梨花风起正清明
肖复兴
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
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
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
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
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
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
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
足见清明的重要性。
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意义,便是踏青郊游。
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
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
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
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
父亲像似对我说,也像似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
那时候,我不懂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满眼盎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也是死对生的一种延伸,一种还魂。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
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
古诗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只不过,这首诗没有杜牧的那首出名,常常被人们忽视。
在老北京,清明这一天,寻春半出城,主要到高粱桥外。
那里两水夹堤,垂杨十里,《帝京景物略》引诗云:“彼美都人士,出郭清明游,高梁桥西畔,柳软莎亦柔。
”在这里,除了梨花之外,柳树出场了,且成为出演清明的重要角色。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折枝簪柳戴于发间的民俗。
在老北京的民谣里,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之说。
后者,在《京都风俗志》书中解释说:“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
”
如今,清明戴柳的民俗已经没有了。
时代变迁,好多民俗都消失了。
但是,清明放风筝这一传统,至今尚存。
我小时候,没钱买风筝,自己用纸糊一个风筝,不过是用一张白纸糊在秫秸秆上,下面垂几条白纸条,北京人叫做“屁股帘儿”,照样放得热火朝天。
放风筝,靠的是风,清明前后,风不紧不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所以,除了杏花雨,还有梨花风,再加上绿枝柳,这三者一体,是清明最佳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