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散文:梨花风起正清明
- 格式:docx
- 大小:23.02 KB
- 文档页数:5
梨花风起正清明的阅读答案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实验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弄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蛮横,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
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
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坚信不疑的。
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很多高考生对语文文学阅读题感到头疼,要想在这类题上得高分必须多进行阅读练习,接下来为大家带来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行练习。
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题)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阅读练及答案编者序:本文档为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旨在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前言:阅读理解是先阅读一段文字,然后理解其含义并总结。
本文档主要对《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进行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___梨花风起正清明”,又到一年清明时节,风吹起来,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发出簌簌的声音。
顷刻间,地面和人间都被染成了白色。
外公已经过世十多年了,但我仍经常想起他。
小时候,我是个十足的“跟屁虫”,总是跟着外公和外婆。
有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插秧,但我插得乱七八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让我自由发挥。
即使有人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行,会影响收成啊!”外公也视而不见。
外公是一名退伍军人,平时话很少,有时一整天只说几句话。
他像头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整天忙碌在地里。
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等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己种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到了收获季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泥土的气息也是那么清新芬芳。
18.外公对我的爱体现在:陪我看戏并耐心解释戏曲内容,送我去车站并坚持送到最后,以及他的默默关注和爱护。
19.“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第六段)这句话表达了即使看似沉默寡言的人,内心也可能有着美好的情感和爱好,只要我们有耐心和时机得当,就能发现他们内心的多彩花园。
2)这句话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作者在某个地方的生活经历,同时运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0.这句话表达了在生活中有些人可能看似沉默寡言,但其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情感和喜好,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这些美好的情感和喜好就会像花园里的花朵一样绽放出来。
《梨花风起正清明》阅读理解【题目】阅读短文《梨花风起正清明》,完成下边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肖复兴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
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
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
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和了许多。
柳树早已经是一片旺绿了,草色也不再只是遥看近却无,而是茵茵如一片绿色地毯了。
春花已经开过了一茬,玉兰、桃花、迎春都开谢了,这时候开得正旺的是梨花。
如果到了梨园,一片洁白如雪,正好与清明扫墓相配,是上天在墓前献上的祭祀的白花。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唯独清明兼有节日的意义。
足见清明的重要性。
应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它最富大自然和人的双重情感意义。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清明除了扫墓,还有一重要意义,便是踏青郊游。
这一点意义,常常被今天的人仅仅认为是旅游。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旅游,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而清明前后的踏青郊游,并不仅是旅游的一种游山玩水。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每年在清明这一天都带我出广安门,到母亲的墓前扫墓。
他会把事先写好的一整页纸的信,在墓前读给母亲听,读完后,烧掉,算作祭祀给母亲的纸钱。
然后,他会带我在周围踏青转上半天。
那时候,广安门外就是农田,满眼绿色,生意盎然,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沟里有很多蝌蚪,我会捉好多蝌蚪回家。
父亲像是对我说,也像是自言自语:“清明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才对得起死去的人。
”那时候,我不懂他说这些话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满眼查然的春天的生机和生气,是生与死的对话,是生对死的力量。
所以,清明雨,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于死去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物,清明这一天迎接我们的更多的不是雨,而是温暖的风。
【阅读理解原文】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
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
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
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
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
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
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
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
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
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
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
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
梨花借物喻人的作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每到春天,梨花总是如约而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群身着洁白裙装的仙子,在绿叶的衬托下翩翩起舞。
梨花,没有桃花的娇艳,没有杏花的妩媚,更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
它就那样静静地绽放着,素雅而纯洁,宛如一位不施粉黛的佳人,散发着一种清新脱俗的美。
那洁白的花瓣,像是用最纯净的玉石雕琢而成,晶莹剔透,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触摸,却又怕玷污了它的圣洁。
梨花的花蕊,是淡黄色的,纤细而娇嫩,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白色的花瓣之中。
微风拂过,花蕊轻轻颤动,散发出阵阵淡雅的香气,那香气不似玫瑰那般浓烈,也不似茉莉那般清幽,而是一种独特的、让人感到无比舒适的味道。
看着这满树的梨花,我不禁想起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他们就像梨花一样,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贡献着一份力量。
我们的老师,不就是这样的“梨花”吗?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站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他们没有显赫的名声,没有丰厚的收入,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着心血。
他们就像那默默绽放的梨花,用自己的芬芳,熏陶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还有那些环卫工人,他们每天早早地起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忙碌着。
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清扫着街道上的垃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
他们的工作或许不被人重视,他们的身影或许常常被人忽略,但他们却从未抱怨,依然默默地为这个城市奉献着。
他们不正像那朴实无华的梨花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员、消防员……他们都是平凡的劳动者,都是社会这个大花园中的“梨花”。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了价值。
梨花,虽然花期短暂,但它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了自己最美的姿态。
它用自己的纯洁和美丽,装点了整个春天。
那些像梨花一样的人们,虽然平凡,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却如梨花的芬芳一般,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丁立梅梨花风起正清明读后感
丁立梅梨花风起正清明读后感
一、背景
4月4日,正值清明节。
为追忆故人,康桥镇中学举办“梨花风起正清明”读书活动。
我选读了丁立梅的小说《老石》和《黄土地》。
二、读后感
丁立梅是一位才女,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点
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老石》中,丁立梅描述了一位老妇人四十年前的坚守和足迹,那
时候,她和丈夫在烈日下挑担劳作,为了孩子的未来全家人日夜奋斗。
正是这种被人忽视的努力和付出,才成就了如今发达的中国。
在中国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些努力。
《黄土地》讲述了陕北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生活的种种事迹,尤其是
抗日战争时期,那些百姓们不仅抵御敌人入侵,而且还要应对天灾人祸。
丁立梅用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形象展现了陕北人民的坚韧和顽强
精神,让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整体。
三、启示
从丁立梅的小说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不易,知道了家国情怀
的可贵和崇高。
在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发扬丁立梅的精神,弘扬中华民
族的精神文化,打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可能。
四、总结
此次读书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
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读书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
是收获了一份精神上的满足,绝不止于一份读书心得。
我相信,读书
不仅能开拓眼界,更可以启迪人心,温暖人心。
我一定会在今后的美
好日子里,不断读书,不断进步,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弘扬正能量。
有关清明时节的作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有关清明时节的作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有关清明时节的作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萤。
有关清明时节的作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本应春和景明。
在这一天,家族人员往往集合在一起,献花寄哀思,鞠躬敬故人,一同思念先人。
而提到清明节气,历代很多文人,都曾将其作为诗词歌赋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想杜牧那时一定是在南方,只有南方的四月才能有这番景色。
今早的哈尔滨,果然没有折煞北国冰城的头衔。
气温骤然降到零下,四月的天空也任性地飘洒下夹杂着水汽的雪花。
顷刻之间,老树披上了银装,枯草盖上了棉被。
枝桠上挂着晶莹的水滴,北风中却忽而携带着春天的气息。
这也许就是北国的春天。
想来郁达夫也是很浪漫的,他为了一睹北国的秋,不远万里,从杭州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不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念书,不是为了探亲,只是去如孩童般单纯的感受着心中梦幻般的北国的秋。
近些年来,许多背包客提出了:人一生应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似乎暗示着一种挣脱束缚的发泄,一种不顾结果的莽撞。
四处旅行仿佛不再是放松心情,欣赏祖国大好山川的休闲方式,而是成为一种人们拼命地拍照,购物,在朋友圈里炫耀的资本。
旅行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人们大都只能透过镜头观察景观。
经年之后,他们也许早就忘记了那些在镜头下的奇观异景,只记得当时拥挤的人群,疲惫的脚步。
雪,下的又紧了。
窗外的行人匆匆,俯观窗外,真如唐朝诗人岑参所言: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我想雪莱当时也一定没有考虑到,冬天来了,春天未必不远了。
南国此时,怕早已是姹紫嫣红花开遍,草长莺飞四月天之景了。
在这个充满寒意的春天,不知是雪花的呼唤还是北风的刺激,我总是会心生感触。
[梨花风起正清明肖复兴]梨花风起正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篇(1):梨花风起正清明,桃花渡清明征文启事作文清明节作文一:我眼中的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缅怀先烈、祭奠亲人是这个节日的主题。
不知不觉间我已度过了四十多个清明节,并且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清明节的认识各不相同。
幼时的我对清明节的印象是模糊的,现在想来是因家庭条件还可以,不少吃少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忧无虑的童年随着父亲的去世而定格。
清明节变得清晰起来,那时的我明显的感觉到生活的艰辛,还没到清明节,就数着指头盼,为了吃上两个平日吃不到的鸡蛋。
等到了那天,母亲便早早的煮上为数不多的鸡蛋,我们姊妹四个便不分大小地抢那个大的鸡蛋,往往会争执不休,最后母亲只好出面协调,我们这才高高兴兴地捧着两颗热鸡蛋跑到小树林里荡秋千,霎时树林上空便荡漾起孩童们的欢声笑语。
快到中午了,“回家吃饭了—”母亲那悠长的声音在村子里回荡,我们便随着这声音跑回家。
午饭过后,母亲便领着我们姐弟四人去上坟,路上十岁的我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弟弟妹妹们还小,打打闹闹的。
到了那里,帮母亲把杂草拔出一片空地,把要祭奠的碗碟摆上,倒酒和上香,过一会,烧纸钱,然后母亲盘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起来,我们几个也都哇哇地哭,那时候不知道劝说母亲,直到喉咙哭哑了才做吧,收拾好东西一步一回头地回家。
现在想起来都感觉好凄惨,经常泪流不止。
这样过了四年,我慢慢地步入了少年时代,对清明的认识不仅仅是吊念亲人,还要纪念给了我们和平生活的先烈们。
连着两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我们去朐山烈士陵园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参观烈士纪念馆,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教育了我们,然后去电影院看战斗片,身临其境感受艰苦的战争岁月,明白了和平日子的来之不易,格外珍惜度过的每一天。
以后上了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使清明节又淡化了,无非多吃几个鸡蛋而已,到了以后也仅是在新闻媒体上感受罢了。
弹指一挥间,我已进入中年,生活逐渐富足,清明节感觉就是为了怀念亲人而设,家人和孩子都不喜欢吃鸡蛋,煮鸡蛋这道程序也省去了,最近两年,国家对民族的传统节日重视起来,放小假几天,清明节过得有滋有味了,老早就联系两个较远的妹妹,希望清明节那天欢聚娘家。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通用5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通用5篇)《清明》是一首借清明抒发感慨的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苏堤清明即事宋代: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yīng)。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赏析: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
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
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
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
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
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
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
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
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
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
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
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
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借物抒情散文:梨花风起正清明
静静的看着天空,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发现,原来完美已渐渐老去。
逝去的美好,只能留给回忆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
下面是有借物抒情散文,欢迎参阅。
借物抒情散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时节,扫墓缅怀先人本是国人习俗,也是人之常情。
而如今,像“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般的清明节已经渐行渐远。
在年节的祭奠中,比纸钱正规、漂亮,且面值往往极大“冥票”可谓是祭品中的香饽饽了,而这些耗费资源制造出来的“冥票”,与鲜花、菜品一起,或是灰飞烟灭,或是长留坟前……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我国每年花去的丧葬费达70多亿元。
面对这种荒唐祭品畅销的局面,凡理智之人都会感到震惊和忧虑。
虽然我们都明白“人死如灯灭,犹如汤浇雪”,都知道“死后风光,不如活着尽孝”。
但是,每当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免俗”,往往非常自觉、非常虔诚地加入到这种“浪费”的行列中。
或许有人认为,清明的“浪费”是文化必要的代价。
“茶有茶道,酒有酒道”,这里的“道”就是文化的仪式。
若无“道”,虽然茶还是茶,酒还是酒,但喝茶、饮酒总会觉得缺少了灵魂似的。
正如宋朝诗人王禹俏所言,“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文化的表达需要一种载体,一种仪式,否则文化就变得空洞和教
条。
而我始终相信,自我砥砺才是对先人的最好缅怀。
多少人给已故亲人修建豪华大坟,殊不知亲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又有多少人因亲人已故悲痛欲绝,一蹶不振,殊不知亲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擦干泪水,在悲伤中站起来。
曾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位富豪邻居,将大部分遗产传给了他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儿子,可因慈父的死悲痛欲绝的儿子迷恋上了赌博,万贯家产一朝化为乌有。
而最让人痛心的是,他自己也萎靡不振,欲了结一生……而我也无法忘记,汶川人的苦难,是何等地让举国黯然神伤。
而当国旗徐降,时间停下,一个崛起的民族更加奋发自强。
公益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虚幻词汇和宣传噱头,慈善也不再是少数人参与的神圣事业和被行政组织垄断的特殊社团;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再是苍白的口号,充满人性光辉的同情与博爱让全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在天国安息的亡灵,期盼的不是我们将祭品化为一缕虚无缥缈的青烟,也不是像那位儿子一样终日被哀愁囚禁,人生长恨水常东,而是用行动兑现我们自强崛起的诺言。
让逝者安息,生者自强,才能不辜负他们给予的厚望……逝者长已矣,生者当有为。
让活着的人生活得更美好,让后人不再经历先人曾经的苦难,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
借物抒情散文:家乡的红叶(一)
无意间,在朋友的空间,竟然意外地看到了家乡的红叶:金色的田野上、云烟缭绕的小山前、蜿蜒曲折的小路边,一棵棵、一丛丛的枫树、橡树、油籽树、银杏树,在晨曦暮霭中闪耀着五
彩斑斓的光华、从心灵深处绽放出生命的热情和梦想……
那是我少年时代上学、放学路上常常看到的美丽景象,她曾用灿烂美丽的容颜照亮了我的青葱岁月,激励我追寻并走向了远方。
不知不觉中时光已悄然远去了20年,自从远赴北方上大学,就再也不曾见到这一切,以至于什么时候起我竟已将她淡忘!
(二)
如今,乍然间见到这家乡的红叶,一开始我怎么也没想着和家乡联系在一起,只是觉得她是那样的美、那样的让人留恋不已、那样的扣人心扉,那一丝丝深红、浅红、紫红、黄里透红的色彩,似乎是从血脉之中延伸出来的,带着生命的缕缕刻骨印记。
在细细揣摩、悠悠欣赏的同时,也曾感觉到其中的亲切与熟悉,但那基本属于一种遥远的梦,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并没有把她和家乡联系在一起,因为自从离乡远走以后,多少年来,我只是在夏天和冬日时候才会回去,最美的季节其实总在匆匆错之交臂。
(三)
然而,当我一眼看到扉页文字介绍中赫然显示的是家乡的名字时,我当时就呆住了,准确说是被镇住了,少年时期的一幕幕如蒙太奇电影一样不断出现在我眼前,记忆中沉睡的部分逐渐苏醒,意识到家乡的秋天却乎就是这样的,不正是她给了我生命的色彩么?
平生画出的第一幅画、写出的第一首诗,甚至第一次心灵的颤动、第一次爱恋的萌生,不都是在家乡那片红色的大地上么?漂泊异乡的日子里,难以忍受北方的漫长寒冬,也不习惯南方的四季常青,以前并不知道原因,现在想来不也是因为没有那灿烂的
秋色么?
(四)
淡忘了,那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那美丽的秋天红叶;但心中的爱恋却依然隽永,并如同窖藏的美酒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弥久弥香。
淡忘了,那家乡的一切,甚至青葱岁月时的美好梦想;但灵魂中的向往依旧执着,并随着生命的不断沉淀,越来越显现出力度和重量。
(五)
如果此刻,你问我,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风景,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是秋天的红叶,给一点小小的阳光,就带给整个秋天的灿烂。
如果你再问我,世上你最在乎的是什么人,我依然会毫不踌躇地跟你说,她一定和红叶一样,给一点深情的眷顾,就带给你整个一生的美丽!
借物抒情散文:秋思时令进入深秋,花木不再张扬,荒草不再恣意妄为,秋虫也三缄其口,秋忙碌着卸载她的沉重。
她的堆积撑高了天空,惊飞了雁群,一切显得沉稳,成熟,有序。
我何尝不为这沉稳成熟有序而高兴呢?
秋总是从冬的身上跨过,由春走过夏才有如此辉煌。
她的历程坚实而又坎坷。
春虽华美烂漫,但不时有料峭的寒;夏虽多情浪漫,但常遇酷暑难耐。
谷物果香的酿造,含辛茹苦,才有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除了冬夏冰火不融,其他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撇不开谁。
西风阵阵紧,严霜重重恶,秋让她的子孙们钻进了谷仓,只留荒草败叶留守,田间地头林间小道,随处可见秋的遗骸。
芦苇不倒随风飘摇,苇絮似雪纷纷随风飘散,好像冬雪在做演练彩排。
树木光秃秃的枝头挑着的几片黄叶,活像死魂灵的招魂幡。
枫树和鸡冠花哭红了眼,以为秋死了,菊花在为秋举行隆重的葬礼,白的庄严,黄的肃穆。
秋给人们留下了沉甸甸的思念!
秋永远地离开,不回来了吗?不!黑土地上点点新绿,那是才探出柔弱脑袋的麦苗,正准备接受冬天的洗礼。
哦,秋,你已在泥土中发芽!你正在孕育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