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地表形态塑造(4)
- 格式:doc
- 大小:76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形成【知识体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火山形成组成:火山口、火山锥断块山概念组合:相对下降的岩体—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山岭或高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公路为主对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对延伸方向的影响:迂回前进,弯曲程度大,呈“之”字形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河漫滩平原上,呈带状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河流地貌的发育概念形成河流堆积地貌概念典型地貌:冲积平原外力作用作用方式地表形态的塑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地壳运动山岳的形成类型褶皱山概念形态:背斜、向斜能量源一、单项选择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是甲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的地质剖面图,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
读图回答:2.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A.向斜B.背斜C.断层D.裂隙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
乙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乙图中的A.b ①B.a ②C.e ③D.d ④4.有关甲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材料一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题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 褶皱B. 背斜C. 向斜D. 断层【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C. 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A. 地壳运动所致B. 内力作用所致C. 岩浆活动所致D. 外力作用所致【答案】【1】C【2】A【3】D【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中间最新,而两翼岩层逐渐变老,故为向斜。
【2】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丁处为向斜构造,在此修一南北向隧道,隧道易积水;图中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判断为沉积岩。
【3】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选择题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和“河谷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河流谷地形成的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A. ①②③地壳下沉B. ①②③河流溯源侵蚀C. ②①③地壳抬升D. ②①③河流下切侵蚀【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地壳运动B. 流水作用C. 外力作用D. 内外力共同作用【答案】【1】C【2】D【解析】【1】首先河谷的形成为流水下切侵蚀形成。
据图可知,沉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地壳抬升隆起,后经外力流水下切侵蚀,因此河流谷地形成的过程是②①③。
故选C。
【2】据图可知,该处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和断层,属于内力作用,有河流发育属于外力作用,因此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D。
选择题读“地貌景观图”。
回答下列各题。
【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丙【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答案】【1】D【2】C【解析】【1】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题一、单选题欧洲的芬兰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其靠近北极圈的罗瓦涅米是欣赏北极光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前来观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甲图乙罗瓦涅米气温和降水资料1.与极光相关性最高的太阳活动是(A.黑子B.耀斑2.罗瓦涅米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C.日珥D.太阳风B.温带海洋性气候D.冰原气候3.形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幽深曲折的峡湾和芬兰南部湖泊群的主要外力作用是《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5.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D.无法判断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A.冰川作用B.岩浆活动C.风力作用D.板块运动6 .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 .沙丘 B .火山锥 C .冲积扇D .风蚀蘑菇7 .据下图A 点附近的海底地形可以推断,其位于8 .智利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是 A .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 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9 .智利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 A .增温增湿 C .增温减湿下图左为某地地貌景观与地质剖面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A .板块碰撞形成的生长边界附近B .板块张裂形成的生长边界附近C .板块碰撞形成的消亡边界附近D .板块张裂形成的消亡边界附近智利是地震多发国家,继2016年7月26日发生6.3级地震后,1112月12日又分别发生6.4级和5.2级地震。
第四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谷的演变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中期(B)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二、冲积平原的形成位置地貌a山前地带山前冲积平原b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c入海口(河口) 三角洲平原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影响聚落的形成2.影响聚落的规模(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3.影响聚落的分布聚落的选址,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1)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一般都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要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地带。
河流的分选作用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但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
洪积—冲积平原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在干旱地区,冲积扇边缘因地下水位埋藏浅且堆积物颗粒细,土壤肥沃,绿洲和农业通常分布于此。
考点一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021·湖南卷)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
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
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
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季节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到5月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可推出L月为5月;②M月相比L月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少,可能由于夏季(季节)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冲刷,风积物被侵蚀,厚度减小,因此M月应为9月调动和运用知识①流向:结合图文,河流由南向北流动;②上游河段:南部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大于风力沉积,河道宽阔;③下游河段: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狭窄学科素养区域认知掌握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区域特征,如冬春季多风沙活动综合思维通过河流的横断面风积物变化,可判断不同时间段的外力作用【我的解答】(1)D (2)B河流的侵蚀地貌1.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作用不尽相同,对地貌的影响不同。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2.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读下面“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图”回答3.图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山由火山口与火山锥两部分组成B.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C.火山锥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D.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工修建大型水库是一种地质作用 B.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变形叫断层C.油气一般储存在向斜构造盆地中 D.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6~8题.6.图中d处的地貌类型是A.“v”字形河谷 B.洪积扇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洪积一冲积平原7.关于修建a村到b村公路的方案,叙述较为合理的是A.线路①距离短,工程量小,成本低B.线路①路途短,难度小,经济效益高C.线路②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D.线路②距离长,工程量大,成本高8.河流Ⅱ经过b村以后A.溯源侵蚀加强B.侧蚀作用减弱C.堆积作用显著D.搬运能力增大9.下列有关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B.在山地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读图. 完成第10题.10.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1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选择题。
1、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D.变质作用2、下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3、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如何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区别三类岩石,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岩层,形成最晚的是( )A.① B.②C.⑤ D.⑥5、①类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B.有较多的气孔C.由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6、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
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7、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丁四地中,属于背斜构造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8、关于甲地地形特征及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山岭,由于受挤压作用,岩层向上隆起B.属于山谷,由于受挤压作用,岩层向下凹陷C.属于山岭,由于受挤压作用,中心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D.属于山谷,由于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图示法分析影响城市聚落的因素,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读图,回答9~11题。
9、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10、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11、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A.赣州B.武汉 C.广州 D.大庆12、读图,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A.三角洲平原B.冲积扇平原C.山麓沙丘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13—14题。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1.练高考(2018·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的方法:(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断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成因。
(2016•某某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1.(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支流洮河某河段单侧断面,T1、T2、T3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阶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阶地黄土层形成的原因是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2.T2阶地漫滩砂、基岩、黄土、坡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黄土、漫滩砂、基岩、坡积物B.黄土、坡积物、漫滩砂、基岩C.基岩、漫滩砂、坡积物、黄土D.基岩、坡积物、漫滩砂、黄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A.地壳相对稳定,谷地维持不变B.地壳间歇下降,河流侧蚀堆积C.地壳持续抬升,河流侵蚀下切D.地壳间歇抬升,河流侵蚀下切【答案】1.D2.C3.D【解析】1.河流阶地就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阶地表层的堆积物多由沉积作用形成,排除A、C;根据图示阶地堆积物分布可以看出,T1、T2、T3时期阶地最上层有黄土层覆盖,而河床底部缺失黄土层,由此可以推测黄土层的沉积发生在构造运动之后,排除B;该地区位于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大,黄土层最可能为风力堆积形成。
故选D。
2.对于沉积物来说,一般分布在最下面的,最先沉积。
根据图示T2阶地漫滩砂、基岩、黄土、坡积物的覆盖顺序,可以看出,漫滩砂和基岩在阶地T2形成以前就存在,且按顺序基岩形成更早。
T2阶地形成以后才出现坡积物和黄土,且黄土覆盖在坡积物之上,故按顺序坡积物先沉积。
因此先后顺序为基岩、漫滩砂、坡积物、黄土。
故选C。
3.该河段所示为侵蚀阶地,由河流下切侵蚀形成,且在T1、T2、T3三个阶段沉积物厚度不相同,因此可以推测它们不是同一时期沉积形成,可以判断该河段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排除A、B、C,故选D。
2.(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江苏省某河口港地处淤泥质海岸,受径流和潮流的影响,港口通海航道经常发生泥沙淤积。
高三地理组(人教版) 第14周 第1课时 总第97课时 制作人: 制作日期:10月29日
世界金刚石产量首位——刚果
作业:地表形态塑造(4)
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日期: 总分 得分
使用说明:
1.准备好黑红双色笔.练习本。
2.拿到学案后先检查反正面是否都有题目(应该是反正面都有题目),然后写上班级和姓名。
3.第二遍上课铃响前,不允许答题,先整体浏览题目,对题量.难易度做到心中有数。
4.第二遍铃响后,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快速的答题,答题期间不讨论.不参考资料.不抄袭别人的答案,自己独立完成。
5.做题时间20分钟。
后5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改纠错。
组长统计组内解决不了的题目,并负责上报给老师。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2015·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
A.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
B.每年3、4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
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
★★2.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15·浙江十校联考)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3、4题。
★★3.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
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农业生产活动
B.地表水下渗
C.祁连山地南移
D.冰川融水量增大
★★4.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 )
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
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
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
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2015·唐山模拟)2012年12月17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右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5~6题。
★5.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型,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
其原因主要是(
)
高三地理组倾情奉献!
椰子蕉麻产量首位——菲律宾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轻生态破坏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 .资金
B .地形
C .技术
D .移民
(2015·资阳模拟)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
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7、8题。
★★7.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8.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2015·武汉模拟)恩施大峡谷呈西南—东北走向,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
读图完成9、10题。
★9.推测图中的百里绝壁的地质构造属于( )
A.背斜
B.角峰
C.断层
D.陡崖
★★10.有关组成峡谷中的岩石的叙述可能的是( )
A.变质作用形成
B.形成于陆地深处
C.含有珊瑚化石
D.坚硬而不易被流水侵蚀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
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
1314所示。
读图,完成11~13题。
★★1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1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
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 .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1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
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 .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负责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