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证身重身痛辨治_附件
- 格式:ppt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29
湿热辨治:一、上焦湿热证候: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1、湿邪困表: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晕重痛,口淡不渴,胸闷脘痞,或见纳呆呕恶,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辛宣芳化,疏散表湿。
藿香正气散。
2、寒湿束表,暑湿内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困重,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辛宣芳化,解表清暑。
新加香薷饮。
外解寒湿而内祛暑湿,是表里双解之剂。
3、湿邪郁阻,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头身重痛,四肢发凉,倦怠乏力,表情淡漠,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宣化湿热。
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具宣化湿热之功。
4、暑秽卒中: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头晕胀痛,胸闷脘痞,烦躁,呕恶,甚则昏闷无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辛宣芳化,解暑祛湿。
芳香化浊汤。
藿香叶3克,佩兰叶3克,陈广皮4.5克,制半夏4.5克,大腹皮(酒洗)3克,厚朴(姜汁炒) 2.4克,鲜荷叶(为引)9克。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二、中焦湿热证候1、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热象不显、湿浊困阻、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湿温病初期。
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不饥、口淡不渴、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应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为法。
2、湿夹食滞: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
辛开苦降,燥湿化浊。
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湿热症作者:薛雪(清)(一)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而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
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朱进忠治湿热腰痛医案朱进忠是一位老年男性,最近他一直被湿热腰痛所困扰。
他的腰部每天都感觉沉重,闷热,并伴有隐隐的疼痛。
此外,他还感到疲劳、口渴、食欲不振,并且尿黄。
通过中医的诊断,我们可以确定朱进忠的腰痛是由湿热所引起的。
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因,它是指体内湿气与热气相结合而形成的病理状态。
湿热往往由于饮食不节、居住环境潮湿、气候潮湿等原因引起,特点是重、粘、浑浊。
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我们制定了一套针对朱进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建议他调整饮食习惯。
他应该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品,多吃一些清淡、利水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芹菜、黄瓜等。
此外,他还应该多喝水,促进尿液排泄湿热。
其次,我们推荐朱进忠进行中药疗法。
我们建议他每日服用陈皮、茯苓、泽泻等中药,这些中药具有祛湿热、利尿等作用。
我们还建议他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腰部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中医疗法来帮助朱进忠缓解腰痛。
例如,艾灸疗法可以通过热穴位来驱散湿热,缓解腰部不适。
另外,中医推拿疗法也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理腰部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通过这一综合治疗方案,朱进忠的湿热腰痛得到了有效缓解。
他的腰部感觉不再沉重,疼痛也明显减轻。
此外,他的疲劳感、口渴和食欲问题也有所改善。
这一成功的治疗案例,为其他患有湿热腰痛的患者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意义。
通过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湿热证的治与禁(吴智兵副教授)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证,可源于外感,也可因于内生,或外感与内伤相合所致。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于阻碍气机,困耗阳气,热为阳邪,易耗津伤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病机较单纯,如果湿和热相合为病,则热处湿中,湿蕴热外,如油入面,胶着蕴蒸,难分难解,病机往往变得复杂;辨证时不但要辨病邪所在部位,还要辨湿与热的偏盛;治疗时既要注意祛湿而不助热伤阴,又要注意清热而不伤阳碍湿,所以湿热证的治疗较寒湿证复杂。
薛生白指出“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病篇》),然而其治疗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温病条辨·中焦篇》),针对这种两难治疗境地,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分消上下之势”(《温热论》),薛生白提出“当三焦分治”、“以分利为治”(《湿热病篇》)等治疗原则,后世归纳为“分解湿热法”。
那么,临床应怎么运用分解湿热法,宜采取哪些具体治疗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拟根据历代医家都有关于湿热证的治则、治法与治禁的论述,结合个人的心得讨论如下。
一、明确治湿与治热熟为主湿热证以治湿为主还是以治热为主?有人主张应以治湿为主,因为热邪是无形之邪,而湿邪是有形之邪,是导致气机阻滞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湿邪得去,全证皆可顺水推舟,收功可待,故多数情况下应以治湿为侧重点。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析湿热证的来路和辨湿热的偏盛。
根据湿热的偏盛,按常规湿盛则祛湿为主,热盛则清热为重。
另外还要结合湿热证的来路,具体分析湿邪是本邪还是标邪,如果湿邪是本邪,则应以治湿为主,如果湿邪为标邪则当以治热为主。
一般来说湿热证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即刘河间所谓“积湿成热”;对于这种情况当以祛湿为中心,正如叶天士所说“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热从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如果过于清凉容易伤阳;二是阳热怫郁,热蒸湿动而致湿热者,如刘河间说:“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宣明论方·水湿门》),对于这种情况,应以治热为主,热去水安而湿自消,如果重湿轻热而过于辛散,则容易化燥入血。
温病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其治法是:A、分利湿邪B、开达募原C、清泄少阳D、分消走泄E、宣气化湿正确答案:D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A、羌活B、香薷C、牛蒡子D、薄荷E、苍术皮正确答案:A3、“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薛生白认为自利的原因是“阴道虚”,对“阴道虚”正确的理解是A、肾虚B、阳虚C、阴虚D、肠道功能失常E、生殖功能障碍正确答案:D4、病人发病五天,八月二十五日入院。
初见寒热身痛,脘痞烦渴。
入院时,发热39. 6℃,口渴不欲多饮,胸闷院痞,咳嗽带血,面赤,耳聋,大便稍烂,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腻,脉洪数。
其诊断和辨证为:A、暑温夹湿(暑湿弥漫三焦)B、湿温病(湿热并重,弥漫三焦)C、暑温夹湿(暑湿困阻中焦)D、湿温病(湿热并重,困阻中焦)E、伏暑病(暑湿弥漫三焦)正确答案:E5、斑疹黑而隐隐,四旁色红,表明:A、热毒炽盛B、热毒探重,气血尚充C、热毒涸结,正气亦亡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E、热毒极盛正确答案:D6、症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衄血、尿血、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应选用:A、新加黄龙汤B、犀角地黄汤C、寒解汤D、黄连阿胶汤E、加减复脉汤正确答案:B7、湿滞阳明,湿邪盛极,尚未蕴热,治宜辛开,选用下列哪组药物为宜A、枳壳、桔梗、豆豉、栀子B、滑石、甘草、薄荷、葛根C、藿香、香薷、羌活、薄荷D、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E、茯苓、猪苓、泽泻、通草正确答案:D8、《温病条辨》所言的“白虎汤禁忌”下列哪项不是?A、脉迟缓者,不可与也B、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C、汗不出者,不可与也D、不渴者,不可与也E、脉沉者,不可与也正确答案:A9、温病见呕逆不止,舌光红少苔的机理为:A、胃肠有热,胃失和降B、湿热内留,胆火上逆C、热毒燔炽,冲逆阳明D、湿阻中焦,浊气上逆E、胃阴大伤;胃虚气逆正确答案:E10、湿温后期患者,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舌苔薄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