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白洋潮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九➢第1题【单选题】下列“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A、呼而下,与之语B、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C、上春已可郊游,何京师之苦至此D、水之歌,水之思【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潮讯峻å³-玲畑惕逕惊é-‚æ‘…é-…B侵蚀浪费巧夺天工惊滔骇浪C回溯欣悦风驰电掣觅模宕大Dç•-é©³ç©ºæ—·ä¸•æ›²ä¸•æŒ å¨•ç…¶å±¹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有误的是( )A、看之惊眩(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比较探究《绿》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比较探究《绿》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比较探究《绿》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过度: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2.投影出示字词xiāng jùbóliǔqióng shūxi ézǐ镶踞薄阴几绺穹倏皱缬尘滓yìjūshíchàyùn léng móu lài挹掬什刹蕴蓄棱角明眸善睐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临水骋怀,乐哉忧哉?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设计【教材分析】仰望苍穹,浮想宇宙之奥妙;俯察万物,体验生命之机趣;临水骋怀,感悟自然之灵秀。
山水是大自然的灵魂之所在,本单元的课文都以“水”为核心,写潭水,写瀑布,写海潮,写春游,写“水之歌,水之思”,充分调动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描述自己眼中的“水”之本色;同是都以“游目骋怀”为主题,却从不同角度抒发了自己对“水”的情感,不同的作家驰骋的情怀各不相同,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自然的观感,还有社会的思考。
基于以上思考,本单元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比较欣赏不同作家笔下的“水”之特点、“水”之情思、“水”之写法。
学习不同作家的写景方法,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同时汲取作家的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1.识记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经典语段;2.同是写水,比较赏析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写景方法及所寄予的不同情感;3.体会“游目骋怀”的主题意蕴,了解“水文化”,提升国学素养。
【评价任务】1.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字词积累。
2.利用小测试,检测学生的诗文默写情况。
3.在比较探究中完成单元主题归纳、写作特色的探究。
4.通过中考在线,帮助学生感知中考,把握中考导向。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第三单元的课文题目,配以文章相关插图。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复习课临水骋怀)(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本课复习,复习课重在帮助学生整合专题性知识,通过播放几篇文章的题目及文章插图,帮助学生回顾本专题所学习的课文,为下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做铺垫,提高复习效果。
)二、落实基础——温故知新“分类总结”过渡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纵古贯今,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这就决定了语文这个科目的博大精深。
汉语作为人们日常的交际工具,它的实用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必定要接触语言这幢知识大厦的地基——基础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从基础做起!第一步:字词积累!指导语: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合作找出《小石潭记》《黄果树瀑布》《绿》《游记小品两篇》《白洋潮》《钱塘江夜潮》《水之歌水之思》课文中的重要生字词并注音,写在纸上。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临水骋怀课后辅导练习第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B、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C、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
D、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读课文《小石潭记》,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没有采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B、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
C、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D、雕刻家在乱石块旁大哭一场哀吊他生平最伟大的杰作。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全唐诗》共收录四万多首诗歌,洋洋大观,波澜壮阔,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B、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应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选出下面加横线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精蓝棋置
B、以娱游人
C、城中士女云集
D、鱼之沉水底者
【答案】:
【解析】:。
第三单元临水骋怀【单元导引】写潭水,写瀑布,写海潮,写春游,写“水之歌,水之思”,本单元将把你带到一个水的世界;视觉、听觉、触觉,或记叙、或说明、或抒情,本单元将让你体会到作家们各种高明的笔触;心理感觉,人生感悟,自然的观感,社会的思考,作家们驰骋的情怀不相同,在他们的生命中都诞生着不一样的“瀑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水的世界”,一起去体会作家们驰骋的情怀吧!【课文聚焦】读《小石潭记》,你将随着柳宗元体验到小石潭的清幽静穆,更将被作者的寂寞孤凄之情所打动。
读《黄果树瀑布》,你将震惊于瀑布的壮美;同时,这大自然无限生机也能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
读朱自清的《绿》,作者那饱含感情的语言,将会让你更加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读《诗两首》,你不但能体验到作者李白和伊路那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且会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读《游记小品两篇》,你将和四百多年前的袁氏兄弟二人一起欣赏美丽的春景,去感受古人们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读《白洋潮》你会感佩于作者张岱描写手法的绚烂多姿,更会震惊于白洋潮浩浩荡荡、惊天动地的宏伟景象。
读《钱塘江的夜潮》,你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钱塘江潮,体会到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反差。
读《水之歌,水之思》,你将了解到更多关于水的知识,树立对水的忧患意识,更加珍惜我们的水资源。
在本单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我们会认识到叙事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的区别,体会到说明性文字的“平易之美”。
【学练建议】1.重视朗读的作用。
在富有情感的朗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的优美,欣赏到作者所描绘景色的优美,感悟到作者所塑造的意境。
2.注意分析课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要学会分析在描写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这便于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要摘抄、背诵,并能从写法上和内容上作简要的赏析。
4.注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句式,提高自己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第三单元临水骋怀5 小石潭记(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地带的一幅幅山水胜景,并将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而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学建议】一.导入课文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
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北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参差B、差劲C、相差D、差不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
A、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跑步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B、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C、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D、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翕忽(xī)悄怆(chuāng)嵁(kān)B、清冽(liè)俶尔(chù)披拂(fú)寂廖(liáo)C、坻(chí)摇缀(zuì)差互(cī)幽邃(suì)D、斗折(dǒu)佁然(yǐ)翠曼(màn)屿(yǔ)【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给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①惊诧( ) ②镶( ) ③分外( )④几绺( ) ⑤攀着( ) ⑥石穹门( )⑦着实( ) ⑧拂地( ) ⑨裙幅( )A、①chà;②xiāng;③fènB、④liǔ;⑤pān;⑥qióng;C、⑦zhuó;⑧f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钱塘江的夜潮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游记小品两篇》《钱塘江的夜潮》游记小品两篇钱塘江的夜潮一、认真阅读《游记小品两篇》,完成下列任务。
1 同是阳春三月的高梁桥,袁氏两兄弟笔下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袁宏道文中景色怡人,垂杨十余里,丝管夹岸,春意盎然,充满自然之趣;袁中道文中天冷风急,沙尘蔽天,满是凄清之景,令人不堪。
)2 同写高梁桥,同为阳春三月游历,为什么所写景致和感受会大相径庭?(因两人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
袁宏道仕途顺畅,心情愉快,醉心于自然之趣,将外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袁中道屡次求官未果,心情苦闷,则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
)3 从这两篇文章里你获得了怎样的写作启示?(文学作品中的景多为作者心中之景,客观景物往往被赋予了浓郁的主观色彩,这就是文学创作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
)4 同是以鱼来写水的清澈,袁宏道文与《小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两者都突出水的清澈。
柳文以鱼、石、光、影作侧面衬托,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袁宏道采用的是水清见鱼的传统写法,先写水,直接用“急”“清”两个形容词概括,再以水底之鱼“鳞鬣皆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
)二、认真阅读《钱塘江夜潮》,探究下列问题。
1 《钱塘江夜潮》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写作特点?(注重的不是客观景观的描绘,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主观情绪的流露。
即使有客观景观的描绘,也是为主观情绪的表达服务的。
如引用周密的《武林旧事》,目的是为了强调“钱塘江惹人注意”,激发自己“特别健旺”的“好奇心”;引用高濂《四时幽赏录》,目的则是为了引出对夜潮壮丽景观的进一步期待。
最终潮终于来了,对眼前所见钱塘江潮的描写目的也不在“潮”上,而是为了表达失望之情,可见,钱塘江潮“令人失望”这种主观情绪的表达才是文章的重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绿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绿》《诗两首》绿诗两首一、朗读《绿》,立足全篇,完成下列任务。
1 “文眼”即能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
速读全文,找出本文的文眼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惊诧”一词,表现了梅雨潭的绿对作者的震撼,作者的喜爱之情可想而知。
)2 文中哪些语句直接体现了“我”对梅雨潭的绿的无比喜爱之情?3 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梅雨潭的“绿”这一特点来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的?A 通过多个美好的喻体来展现:用不可见而可强烈感受的初恋少女的心来比喻绿的鲜活,用明油、鸡蛋清、最嫩的皮肤来强化绿的鲜嫩腻滑的质感,用温润的碧玉比喻绿的纯净清澈等。
B 与著名的景物作比较,使誉满神州的山光水色,在小小的梅雨潭之绿面前黯然失色,衬托出梅雨潭绿得恰到好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C 运用特别的想象、联想。
“裁你以为带”赠给“轻盈的舞女”“挹你以为眼”赠给“善歌的盲妹”,让她拥有“临风飘举”之轻盈,“明眸善睐”之神灵。
4 课文在第三段写梅雨潭的绿时人称发生了变化,请从课文中圈点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可是随着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经完全融入了“绿”之中。
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直呼“绿”是“可爱的”、是“你”,将潭水人格化。
)5 文章标题为“绿”,课文也主要展现梅雨潭“绿”的特点,为什么课文在“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之后,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目的是强调“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为梅雨潭的绿设置背景,交待梅雨潭绿的成因,以环境的美衬托潭水之美。
)6 体会本文语言的绘画美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第三单元临水骋怀5 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寂寥幽邃居隶(实词)以可以为(虚词)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心乐之斗折蛇行凄神寒骨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预习要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
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
(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揣摩品味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
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④“乐”:拟人。
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
“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
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
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游记小品两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羸泮甫裘霾飚谭舛窈窕几席缙绅趺坐仆仆了不相属而之乃以为所以然则苟了解下列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句式特点:鱼之沉水底者西山之在几者2、比较三篇游记(包括《小石潭记》)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异同,体会作者各自的审美趣味和抒写“真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借助注解,疏通文句。
三、教学难点三篇游记写景抒情的比较。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预习要求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课文。
(有条件的可要求口译)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湖北公安人,主要生活在万历年间,故称公安派,时称“三袁”。
公安派创作的核心理论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代表作有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等。
二、感知课文1.根据“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识记文言词语和句式。
(宜板书)2.学生朗读课文,提出预习中不能理解的词句,指导疏通文句,重点强调注意:①“而”的意义或用法流急而清(又,表并列)观梅花而返(然后,表顺接)而飚风自北来(但,表转折)嗜进而无耻(而且,表递进)②“之”的特殊用法“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定语后置鱼之沉水底者西山之在几者④一些重要词语或用法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以:用来;娱:使……快乐)茗饮以为酒。
(以为:当作)皆相视以为笑。
(以为:认为)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
(且夫:议论的发语词,相当于“再说”;所以……者,……也:之所以……的原因是……)然则是游也宜书。
(既然这样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
)三、比较探究1.讨论:同是阳春三月的高粱桥,两兄弟笔下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理解:宏道文中景物优美,春意盎然,充满自然之趣;中道文中天冷风急,沙尘蔽天,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一点诗意,反而令人不堪。
(须以课文原句为证)2.讨论:为什么两人笔下的高粱桥会大相径庭?理解:因两人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
宏道醉心于自然之趣,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将堤上游人、筵中人及眼中景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中道则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
(宜以文本为据)3. 讨论:宏道文与《小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理解:两者都突出水的清澈。
柳文以鱼、石、光、影作侧面衬托,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宏道则先写水,直接用“急”、“清”两个形容词概括,再以水底之鱼鳞鬣可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见底。
4.这两文在写作方面能给你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从景与情的统一、说真话抒真情、对景物的刻划渲染等方面谈。
如:美景抒雅意、恶景显苦情——材料与中心的统一;勇于表现“真我”、敢于讲真话,言人之所不敢言——独抒性灵;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写京城风沙,极写亲历身受气候之恶劣和突遇逃归的狼狈相。
5、让学生进行比较,提出疑难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指导展开讨论。
如:1.两文难道没有相同之处?(乐者乐于山情水意,苦者苦于宦游奔走,两人都不乐于为官,这一点上两兄弟又有相同之处。
)2.难道为官就不好,不为官不做事而醉心于山水就是高雅吗?为官和游乐是否有可能统一兼顾?(不必求同,但需引导学生认识时代的不同和观念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1.熟读背诵这两篇课文。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袁宏道的《观第五泄记》一文,理解文章大意,概括作者观感。
3.预习第6课《黄果树瀑布》,标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
6 黄果树瀑布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2、认识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表达作用。
3、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个别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预习要求诵读课文一遍,默读一遍。
标出自己认为值得品味和觉有疑难的语句,试做批注。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学生观赏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谈感受,引入课文。
二、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讲评并作示范。
2.学生提出疑难语句,相互试行解读,教师做适当引导。
三、阅读探究1.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阅读练习”二)理解:作者实地游览有两个惊喜的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
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
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
(可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浓墨重彩的夸张描写去体会。
)2.开头两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阅读练习”一)理解: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
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
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3.结尾倒数第二段写了什么?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阅读练习”四)理解:结尾写自己在没有到实地游览之前对黄果树瀑布没有什么感受,无话可说,又不愿落入千篇一律的俗套,所以不肯姑妄下笔。
我们应当学习作者这种不写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力求亲身体验,非写独特感受不肯下笔的写作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揣摩品味学生汇报自己认为值得品味赏析的语句,教师加以整合之后,指导揣摩。
如:1.文中反复出现“潮湿”、“抚摸”两个词:“潮湿”强调黄果树瀑布的主要特征;四次出现“抚摸”一词,从触觉方面突出作者与瀑布的亲近感。
(或者谈“震耳欲聋”、“魂飞魄散”所表现的听觉和心理上的震撼)2.“像落汤鸡一样”全身湿透的感觉:所表现的并非大煞风景,而是亲近瀑布的惬意欢愉之感。
3.“它抚摸我,亲近我,拍打我,刺激我,使我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呼吸着水声,呼吸着潮湿。
”几个动宾短句排比,突出表现亲近瀑布时痛快淋漓的感受;水声、潮湿本来是不能被“呼吸”的,但此时水声、水气太强烈了,使人感觉呼吸着的不是空气,而是水声和水气,这样表达更直接地显示作者对瀑布体验和感受,也更有诗意。
4.“这里是瀑布的声带,惟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
”想象奇特,比喻传神,瀑布的声音是从这里发出的,在这里声音比在外头更加强烈,因此用“声带”作譬十分准确形象;“惟一”、“任何”、“哪怕”等句突出了瀑布声音的宏大和美妙,也表现瀑布的鲜明“个性”:狂野任性,目中无人,纵情地唱着自己的歌。
5.“水和落水者的关系,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首得救。
”“死亡”指的是现实中所面临的危险,即可能成为落水者;“得救”指的是与瀑布零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对瀑布的真切体验,即心灵上得救了,感受到了瀑布那雄伟宏大的生命和力量。
6.“但我抚摸了黄果树瀑布,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
”前一个“湿透”是通常意义的,物理性的;后一个“湿透”是夸张的比喻,形容情感和生命完成被瀑布所浸染,是心理性和抒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