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5.95 MB
- 文档页数:47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1荒漠化的含义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不同,使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据此完成1~3题.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A.沙漠化B.石漠化C.盐渍化D.寒漠化答案A解析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沙漠广布,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
2.下列地区中,土壤次生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四川盆地答案B解析降水少,蒸发旺盛,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灌溉,易出现次生盐渍化。
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B项正确;东北平原蒸发较少,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地区降水量大,不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A、C、D三项错误.3.下列地区中,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云贵高原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A解析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表土层流失,导致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考点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
据此完成1~3题.1.新疆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其成因是()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植被稀少④山地、高原对水汽具有阻隔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的山地、高原对海洋水汽具有阻隔作用;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植被稀少是干旱的表现。
2.新疆荒漠化形成的物质条件是()A.气候干旱少雨B.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D.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答案B解析新疆气候干旱,地表物质松散,多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故B项正确。
3.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B.干旱的气候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D.气候变异答案B解析干旱的气候条件是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点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希拉穆仁草原,位居包头市达茂旗的东南部,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避暑胜地.多年来,草原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据此完成1~2题.1.希拉穆仁草原土地沙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旅游开发④过度樵采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草原地区主要农业生产类型为畜牧业,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据材料可知,该地是旅游避暑胜地,旅游开发也会造成土地沙化。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讲解: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知识讲解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
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分布(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3)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温馨提示]荒漠≠荒漠化(1)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2)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3)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①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③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①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温馨提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表现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3)次生盐渍化: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出现的一种荒漠化现象。
[温馨提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有它的自然原因,那就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由此导致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地理必修第二学习计划第13周第2课编写人:陆亚娟审核人:批准人:班组:班组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学会分析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基础)和认为原因(决定性作用)。
2.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习重点、难点1.分析沙漠化的自然原因和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一)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
作为主体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上水汽难以到达,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进一步阻挡了水汽进入,干旱就成为本区最突出的。
2、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西北地区东西跨度大,含水量由东向西,自然景观、土地生产力和草地牲畜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
年降水量干旱程度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不足毫米极端区贺兰山以西毫米以下区贺兰山草原内蒙古高原东部毫米以上的草原地带沙漠和戈壁(只在一些高耸的山自然景观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
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二)荒漠化的成因1、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本质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1人为因素人类过度经济、活跃的耕地退化、土地退化和干旱、发生原因、半区域退化、植被退化、自然原始荒漠化、景观气候变化、荒漠化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长期流失、养分转移损失、,荒漠化损失、土地盐碱化侵蚀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为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对荒漠化进程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的,只是产生荒漠化的必要因素。
具体原因:气候干旱,风力强,风化风蚀强,地势高,盆地四面环山,干旱加剧,水文河流不发达,水作用弱,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发育不良,地表覆盖着厚厚的砂质沉积物。
3.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所占比主要分布地区例过度樵采32.7%过度放牧危害干旱地区的能源匮乏地区破坏了阻止风沙向前移动和抑制30.1%半干旱草原和牧区地表沙上升的机制2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26.9%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加快土地退化沙化别是沙区边缘水资源利用9.6%不当工矿交通建0.7%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破坏地表植被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水源减少,河流萎缩课堂合作探究讨论:讨论本书第20页的活动主题?课堂检测1.据统计,目前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局部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一半,主要原因是()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2、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a、过度放牧,草地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3、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① 远离海洋②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③ 高山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对水汽的阻塞作用④ 高纬度位置a。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荒漠化的概念、危害、成因以及治理措施;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分析引起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新闻材料,用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其因果关系,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荒漠化的成因三、教学流程(一)视频导学——“感知荒漠化”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荒漠化纪录片《我的未来在库布奇沙漠里》。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①库布奇沙漠在哪里?②沙漠的扩张会产生什么危害?设计意图:赣南地区的学生对荒漠化接触和认识较少,以荒漠化视频的形式导入,不仅可以让生活在绿水青山中的学生们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还可以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重视和探究兴趣。
(二)图片导思——“认识荒漠化”教师活动:展示我国一些典型区域荒漠化的图片,讲解荒漠化的概念。
学生活动:思考这些荒漠化景观是出现在我国哪个地区,是如何引起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讲解和教师图片点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荒漠化概念的认识,并且通过各地区荒漠化图片的讲解,能深刻认识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三)探究荒漠化成因——自然因素1. 活动:我给西北地区做名片小组讨论并展示交流:给西北地区做一张名片(包含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等),并用两个字概况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设计意图:课本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有详细介绍,所以本课设计“我给西北地区做名片”的环节让学生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其图文转换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微课:影响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观看演示实验,填写以下实验结果。
并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在荒漠化过程中分别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设计意图: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西北地区各自然要素在荒漠化过程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习对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