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6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可连续进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猎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4、环境问题要紧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其分布来看,①都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进展中国家,由于承担人口和进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峻的工业转移到进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峻。
5、产生环境问题的全然缘故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进展问题。
6、可连续进展的内涵:生态可连续、经济可连续、社会可连续,其中生态可连续是基础,经济可连续是条件,社会可连续是目的。
7、人地关系演变: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战胜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进展相和谐)(现在)。
1.图中甲为该国核心经济区,经过a-b-c阶段的发展
A.空间范围逐渐扩大B.城市数量逐渐增多
C.核心区地位有所下降D.始终为人口迁入区
2.依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国家最可能是()
A.德国B.美国C.英国D.巴西
3.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
4.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 _______。
社会可持为目的,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
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
技术人员③铁矿石、煤炭④土地、水、
⑥钢材⑦工业“三废”⑧生活垃圾
100.0
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
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地区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121.2
中部地区113.3
西部地区110.2
图2-2-1。
2008年第3期地理教育教材新析23点击“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可持续发展”重、难点●杜艳婷/山东省济南中学(250001)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二、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图1箭头表示)。
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
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规律,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三、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它既不同于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石油农业)。
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等。
四、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进行重构,组织一个“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论人地关系的演化与可持续发展
论人地关系的演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在进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关注和使用地方资源到当今的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受到文明发展的影响。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地方资源的使用逐渐加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然而,随着人类的文明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损害也日益严重。
因此,应当加强人与地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
应当充分尊重地球家园的生命力,并以此作为保护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例如实行绿色能源、改善环境污染等。
最后,要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好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观念。
应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并尊重地方文化,加强人民的环境意识,提升社会的文明素质。
总之,人地关系的演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需要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观念,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