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导学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49.82 KB
- 文档页数:3
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3.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重难点】1.理解并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内涵及三个基本原则。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前预习案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占据一定的,从环境中获取。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的产生(1)人类向环境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2)人类向环境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3、环境问题的表现(1)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流失,土地,减少(2)短缺: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带来对环境的影响,如、、、短缺(3)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如:工业三废:污染,污染、污染4、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主要表现为地区差异乡村:主要表现为(1)地域性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国家差异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2)全球性: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
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的需求,而又不危及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课内探究案探究点一:直面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1.在图中两个同心圆圈中A表示;B表示2.①在图中的含义是④在图中的含义是。
3.温室气体排放在图中可用(数码)表示。
造成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沙化的原因可用(数码)表示。
4.我国营造防护林和封山育林并进行治沙工作,成效显著,在图中可用 (数码) 表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西气东输”降低了 (数码)对上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的过程,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 依据预习案的教材助读部分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
2.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 预习案课前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案】组长评价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教材助读】走向人地协调一一可持续发展1 •提出: ______ 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____________ 。
2 •内涵:____ 持续发展 ___________ 持续发展___________ 持续发展。
其中____________ 是基础,是__________ 条件, _________ 是目的。
3 .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探究主题一: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探究材料:教材图 6.12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课本P97 “活动”。
问题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问题2 “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知识网络】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举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A. 世界各国承担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B.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 改变生产方式,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D. 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解析: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应保护生态环境;不同的环境问题应制定不同的目标和政策。
课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熟练掌握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各种理论产生的背景、核心思想、影响及评※【问题导学】学以致用洞庭湖湖区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何种变化?试分析围湖造田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合作探究】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C.人地相关论D.人地伙伴论(2)该思想形成于()A.农业社会时期B.工业社会时期C.人类社会早期D.后工业化时期※【精讲点拨】人地关系思想各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对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在诞生时间上呈逐次递进的关系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已不存在环境问题4.人地关系思想先后经历了( )①地理环境决定论②人定胜天论 4.③人类中心论④人地伙伴论⑤“天人合一”论A.①②⑤B.①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⑤5.下列有关人地伙伴论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农业社会鼎盛时期B.是一种能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论C.倡导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切忌试图改造自然、征服自然D.核心思想是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5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地合一”思想。
2011—2012年度高一地理导学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导学案章节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总课时4课时第2课时课题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
2.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理解及其三个方面的关系。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过程与方法1.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学习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与理解知识链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序言1.1. 人类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
我们面对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的悬殊现象,贫困、饥锇、病痛和文盲有增无已,我们福祉所赖的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然而,把环境和发展问题综合处理并提高对这些问题的注意将会带来满足基本需要、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改进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创造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的结果。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实现这个目标,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1.2. 这个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在世界各国呼吁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1989年12月22日大会第44/228号决议的各项前提、以及大家承认必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采取均衡的、综合的处理办法的基础之上。
1.3. 21世纪议程论述当前的紧迫问题,其目的也是为了促使全世界为下一世纪的挑战作好准备。
这个议程反映了关于发展与环境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圆满实施议程是各国政府首先要负起的责任。
为实现议程的目标,各国的战略、计划、政策和程序至关重要。
国际合作应该支持和辅助各国的努力。
在这方面,联合国系统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一、考试要求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构建知识框架三、主要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知识点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与环境的关系读右图,了解每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①人类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和______;②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向环境排放__________________;③人类活动影响环境;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及表现(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___________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出现:①资源短缺。
短缺的资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时,出现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注意:因环境的整体性,各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环境问题往往会诱发其他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2008年上海)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
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例2】(课本93页图6.7 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读图思考: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2、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在短期内能消除吗?3、耕地面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而是越来越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例3】(2007年广东)我国沿海某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蓬安第二中学地理必修 2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杨黎熹 姓名: 审批: 组评: 编写:江林 班: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4、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 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审核:邓炳成 组: 师评: 【自主学习】 基础梳理: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 采集渔猎时期: 人类对自然既 _又_,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2. 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 _________ 自然,人类对环境依赖性 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3. 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 __________ 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染从局部扩展到_ 4.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对抗性 ,人类与环境是一种 ,人地矛盾迅速 关系。
,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局短缺, 破坏,二、直面环境问题: 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图中大圆表示 _________ ,小圆表示 _____________ 。
A 箭头表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 ________ ,B 箭头表示人类把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所产生的 境中,C 箭头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所受到的 于 _____________ 。
2.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①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 ②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_______________ 3•环境问题的原因与表现: ①原因:a 压力。
和 排放到环 ,反过来作用 _________ 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城市: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r 地区差异彳I 乡村: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国家差异V■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自主质疑:【合作探究】1、在人类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最能体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 历史阶段是哪一个?为什么?2、“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或者两者兼备?蓬安第二中学地理必修 2 b c ②表现:4.环境问题的表现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_ 片面追求 ,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 导学案广局域性:1 L,全球性:如:三、走向人地协调一 提出: 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 内涵: 条件, 原则:1. 1.2.3.-可持续发展 .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知识网络】定义: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⑦ ________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詈丿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⑧ _____________ 持续发展。
续发V展基本原则:遵循⑨ ________ 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考点补充】一、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类型、表现和分布1・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类型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环境问题就 会出现,主要类型为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当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力,环境问题也会出现,主要类型为环境污染。
具体如下图所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扑境问题采集渔」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① _____________ 的关系, 猎时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农业文 J 人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开始恶化。
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 厂产生YI 人类力求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1出②__________ ,人地矛盾迅速恶化。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 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 __________ 等 问题;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 净能力时,就会出现④ ___________ 问题。
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⑤ ____________ ,分布1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⑥ ________________ o•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2 •环境问题的表现3.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4 •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因而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国际性河流的水污染等。
对这类环境问题要依靠国际合作、共同治理来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导课:先来一段奇异的阿凡达之旅。
通过影片引导出本节课的内容一、大伙儿回忆人地关系的历程。
大伙儿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本部份内容。
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进展要占据必然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环境的承载能力(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展现大伙儿风度,独立完成)(1)资源欠缺、生态破坏①产生缘故:②表现: a.资源欠缺:等b.生态破坏:等(2)环境污染①产生缘故:②表现: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增加的进展模式紧密相关。
合作共赢:1,这幅漫画说明()A.山区的经济进展必需以旅行资源开发为中心B.过度砍伐丛林,使水土流失严峻,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稳失调,致使经济受损C.山区交通掉队,开发旅行资源十分困难D.山区旅行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2,出谋献策:若是你是该地的负责人,你以为如何使该度假村恢复活机与活力?三、可持续进展1 环境问题的实质:进展问题2、可持续进展(独立完成)(1)概念:(2)内涵:(3)大体原那么:合作探讨,再显身手:(1)、最近咱们学校团委、学生会向全部学生发出如下建议:咱们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改变着地球环境。
请大伙儿依照甲乙两同窗提出的建议口号,依据后三个框题提示主题,自己撰写一句建议口号(20个字之内)资源:甲同窗: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乙同窗:让咱们的子孙后代享用今天的资源消费:废品:动物:(2)、咱们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整理出关于鱼类的漫画材料,刊登在校报上,引发了全校学生的共鸣图①、图②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违抗了可持续进展的哪些原那么?课后作业1,针对家乡万宁的情形写一篇关于家乡的可持续进展小文章。
2,当一名可持续进展的宣传者。
课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史2、了解可持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重点、难点1、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2、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自学教材--、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人类社会发展早期(1)生产力水平:极为___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采集与__________。
(3)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______________适应环境。
(4)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2.农业社会时期(1)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有____________发展。
(2)人类活动:以__________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
(3)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_________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4)对人地关系认识:出现人定胜天的观念,进而出现______论和_________思想,人地关系理论萌芽。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工业社会时期(1)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
(2)人类活动:大规模使用机器和_________。
(3)对环境的影响:对________的开发和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4)对人地关系认识:进一步深化,出现了近代__________、可能论、适应论、生态化等理论。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环境问题:尖锐、不可调和。
(2)对人地关系认识:谋求人地和谐,出现了_______________ 。
(3)可持续发展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要与__________、资源、环境相协调。
课堂作业级练习1.下列有关地理环境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年代 C.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2.关于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B.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复杂稳定装订线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补充-----知识梳理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对自然既又,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人类与环境是一种关系。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课时)导学案预习案: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3.内涵: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持续发展。
其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
4.原则:、、、探究案:探究一:读课本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1.经济系统从生态系统中获取,从社会系统中获取以完成活动,并向社会系统提供和资金等,向生态系统排放。
社会系统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向生态系统排放。
2.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人类通过合理的使整个系统趋于稳定、协调。
合作探究三:判读下列各种现象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那条原则?1.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2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3.解决全球出现的环境问题4.保护物种的多样性5.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6.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习题案Array1.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环境保护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右图为“人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回答以下2~3题。
2.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组合正确的是( )①铁矿石、水产品②煤渣、污水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A.A①B②C③D④B.A①B②C④D③C.A②B①C③D④D.A②B①C④D③3.指出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C箭头代表含义的是()A.东南沿海的台风B.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C.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出现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D.贵阳地区的冬无三日晴4.下列主张和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可持续发展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发达国家应当限制消费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D在保护全球环境时,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读下面《危险》漫画,回答5~6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目标锁定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2.掌握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3.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4.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知存盘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人类社会早期(史前文明,采猎文明时期)1)生产力水平:;2)人类活动:;3)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1)生产力有了的发展;2)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3)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和思想。
合作探究【活动探究一】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
材料一:1. 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n ào) 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
(春秋·管仲· 《管子·水地》)2.“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 (《管子》)3.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轲· 《孟子·公孙丑》)5.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末期·荀况· 《天论》)6.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思考一:释意,并说明上述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分别是哪种理论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 18 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和;19 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取决于所在的的性质。
拉采尔的观点发展成为近代的。
20 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P·白兰士提出了,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的和的能力,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转移到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1920 年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了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变化产生长期适应的观点。
1923 年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观点等。
2.二战以后环境问题:、、问题日益严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出现了;和谐论,又称为,它主张人类应,。
世纪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时间提出者观点19 世纪德·拉采尔20 世纪法·白兰士1920 年英·罗士培1923 年美·巴罗斯二战后多位学者20 世纪 80 年代环发大会思考二:阅读教材,结合上述说法的时代特征,小组讨论总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形成的主要思想或理论,试着以课文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出来。
【随堂演练】1.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
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时间生产力水平采猎低下且文明时期发展农业很大提文明高时期人类活动采集和渔猎。
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明显增强。
环境问题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和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展使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和等。
对人地关系的人地思想发认识展阶段人类听天由命,自然。
自然被动适应环境。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自然着人们的思想,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比喻,使人们想到牧童在放牧时,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
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 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地、迅速地消耗自然资源,把地球看成取之不尽的资源无限度的索取,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累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据此回答5-7 题。
2.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 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3.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A. 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C. 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4.“牧童经济”符合()A.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地相关论思想D.因地制宜思想工业极大地文明发展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断,从环协调,人地矛盾迅速境中获得越来激化。
资源短缺和环越多的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和,向展到全球。
环境排放大量的。
人地关系,自然人类试图成为。
5.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A.自然经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D.工业文明时期6.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A.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B.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C.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的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D.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7.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阶段划分正确的是()后工业文极大地明时发展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化和化,以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生态谋求人地协,调。
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谋求,普遍关注,形。
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A.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B.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C.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D.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谐论-适应论、生态论-可能论-可持续发展论8. 和谐论观点的主要思想是()A、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思考三:说明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资料补充:“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比喻,使人们想到牧童在放牧时,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
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 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地、迅速地消耗自然资源,把地球看成取之不尽的资源无限度的索取,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累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960 年代美国学者鲍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宇宙飞船经济”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
宇宙飞船经济就是把这一生态学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模式,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B、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长期的适应C、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D、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9.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C.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D.人类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10.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表达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人定胜天B.地理环境决定论C.天人相关论 D .因地制宜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参考答案新知存盘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合作探究【活动探究一】思考一:环境决定论; 4. 人定胜天论; 5. 天人相关论; 6 因地制宜。
思考二:1.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
2.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改造自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进而出现人定胜天和天人相关论思想。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 18 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和矿物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高度;19 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拉采尔的观点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0 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 P·白兰士提出了可能论,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1920 年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了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变化产生长期适应的适应论观点。
1923 年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生态论观点等。
2.二战以后时间生产力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采猎人类听天由命,依赖和文明低下且崇拜自然。
被动适应环时期发展缓慢境。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农业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文明很大提高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时期想,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工业人地关系深化,人类试极大地文明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发展时期后工谋求人地协调。
环境和业文极大地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明时发展社会的普遍关注,形成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人类活动环境问题采集和渔猎。
人类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但环境问题改造环境的能力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微弱。
重。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人类大规模地开模地开垦耕地和草原发利用资源,与环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境的对抗性明显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增强。
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
人类改造自然的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能力不断壮大,从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环境中获得越来化。
资源短缺和环境恶越多的资源和能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源,向环境排放大全球。
量的废弃物。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人口激增,资源欠缺,化和科学化,以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出现了和谐论;和谐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它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