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概说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4
《诗经》阐释与赏析在中国学术史上,以一部典籍成为专学,是罕见的。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号称“诗经学”从两汉经学以来,历经二千来年绵延不绝,以至近现代仍然成为研究热点。
作为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她就像古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
第一讲、《诗经》概说一、《诗经》的价值第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创作的典范,表现了华夏民族的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尤其,感性显现了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的情感世界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在西方神话孕育了古希腊戏剧的时代,中国在礼乐文化的母体里也孕育了“诗三百”。
与神秘与迷狂相比,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一种早熟的理性主义的精神,她对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的关注与热情,对于中国诗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诗经》所表现的情感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观念初建时期的产物。
她对原始人性的约束,是对野蛮蒙昧的提升,有着历史合理性。
她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其真挚纯净和优美动人,不仅具有一种道德的感召力,也具有古希腊神话那样的“永恒的魅力”。
这种尚未被污染的情感世界,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在今天看来更加弥足珍贵。
《诗经》由孔子所揭示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作方法,成为中国诗学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表现型的文学类型中,“诗三百”是艺术原型。
在诗歌表现内容方面,其情志符合道德合理性。
在人伦初建时期,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道德情操的规定,都具有人文理想性的。
孔子所谓“思无邪”、“哀而不伤,爱而不淫”,都具有美学意义。
其内涵“中和为美”的古典美学思想,从归根结底来说是具有美学合理性的,雅正和谐也始终是我国的主流美学追求。
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其所谓“六艺”,即“风雅比兴”,始终成为中国正统师学的艺术范式。
温柔敦厚的艺术审美风格,也就是典雅所谓古典美是通过“赋比兴”来表现的。
中国人心中的思想情感,就象永远不熄灭的火焰,就是以《诗经》“比兴”手法被不断点燃的。
以此所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正是《诗经》给予后世留下的艺术范式。
《诗经》概说提到《诗经》,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其中主要关注的是《诗经》的文学性。
但是,请大家注意:它叫“诗”“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诗经》都是以“经”的姿态存在。
“经者,常也,常道(日常所遵守的规则)之谓也”。
在我国历史上,《诗经》的“经学意义”要远远大于“文学意义”,所以,我今天是从文化层面上跟大家一起分享《诗经》。
一、《诗经》简介1、《诗经》溯源及编订:(1)王官“采诗”说:——观风俗,知得失《孔丛子》上记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班固《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尹吉甫“中华诗祖”,姓兮。
夏商周三代,姓、氏分开,男子称氏别富贵,代表了荣耀。
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同姓不婚。
爱国诗人屈原,与楚君(熊)同宗,太庙相同,爱国即爱家,所以说有国才有家。
】(2)公卿“献诗”说——陈诗与谏诗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3)孔子“删诗”说——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
当时孔子才7岁。
现在通常认为孔子确实应该参与过《诗经》的整理。
《论语》记载:“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诗经》“六义”A、颂、雅、风——《诗》之异体(文体、音乐体制)反其道而行之,原因有两个:首先,远古时期人们首先是群体性对上天和先祖表达敬畏感激,然后是对政治的关注,因为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利学习知识。
在我国,孔子受到如此尊敬,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创了“学在民间”,使那些非贵族子弟也能学到知识。
随着时间的发展才会慢慢开始个人意愿的表达,而《颂》《雅》《风》正好是这样的顺序。
《诗经》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
二、诗六义这些名称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于“六义”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在唐以前,并没有把“风”、“雅”、“颂”作为《诗经》的三种体裁,“赋”、“比”、“兴”作为《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
如《毛诗序》解释“风”就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就是既把“风”作为诗体同时也作为诗法,是体、法并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解释“比”、“兴”时也是把二者即作为表现方法又作为诗体,如说“比体云构”,“毛诗述传,独标兴体”,“起情故兴体以立”。
这表明在唐以前所谓《诗经》“六义”是既指六种体裁,又指六种表现方法。
近人章炳麟曾考证作为六种诗体,古代曾以入乐与不入乐加以区别。
“风”、“雅”、“颂”是入乐的;“赋”、“比”、“兴”,则“不被管弦”,“不入声乐”,所以后来在孔子录诗时被删去。
把“六义”严格划分为三体三法是唐代的孔颖达,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比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这种解释被普遍采用。
《诗经》共分风(十五国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多为民歌。
其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是我国第一部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陕西省境内。
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
桧:桧国后为郑国所灭,二国领土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
教案(二)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一、导入:《诗经》概说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作品。
紧接着,在南方楚地又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
各以其自己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
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
第二讲:《诗经》一、《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一)《诗经》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到了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编集。
《诗经》中的诗歌编订成书,过去说法很多,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采诗说,二是献诗说,三是删诗说。
大多是后人推论,并无充分的周秦古籍记载。
今天的通行说法,《诗经》的最初编集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是他们进行搜集、整理、加工、配乐而成为“诗三百”的。
《诗经》中的诗篇,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6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一百六十篇。
《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
《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中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风、雅、颂,是《诗经》按乐调的分类。
“国”犹“方”,指地域。
“风”是乐调。
《诗经》全书概况《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产生年代《诗经》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