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课程文化

广义的文化:

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紧密相联的层面。

狭义的文化:

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课程文化

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这样才能构成课程文化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课程文化具有三方面的属性:即课程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课程文化是一种潜在文化;课程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且具有社会性、民族性、融合性、人本性、系统性、个性化、自觉性、实践性、传承性、创新性等方面的特征。

刘启迪认为从概念的产生来讲,课程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课程文化包括三方面: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

……

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文化的层次看,课程文化应正确对待知识、技能和智慧,立志塑造人完善、自由的心灵,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

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苗雪红认为:认为文化与课程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既参与整体的辩证运动过程,又展开了自身的辩证运动,并对人类文化活动的演进产生反作用;

彭虹斌认为: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关系主要体现三方面:一是文化不断地建构课程;二是课程不断地建构文化;三是课程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

祖霞:一是课程的价值观来自文化;二是文化的流变制约着课程发展的历程;三是课程是传递文化的载体,但课程本身不应当只是工具。

赫德勇认为: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又精练了,形成了文化。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或媒介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核心机制,离开课程,文化便如同一池死水而终将枯竭。

……

不同文化视野下的地理课程

传统文化与地理课程

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陆性明显、农业文明浓厚、注重宗法制度等的特点;以求“善”为主要目标的道德性文化特征显著,较明显的区别于西方以求“真”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性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强调“天人合一”,突出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古代——“六经”、《禹贡》——我国封建时代的地理教育

19世纪末——“新式学校”——地理课程开始出现

1904年——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

在学校地理课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以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地理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而了解与知道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尊、自信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地理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学校课程当中唯一一门横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兼有社会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这也决定了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获得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而且应得到蕴涵人文科学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地理知识的熏陶。

鉴于此,如何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文化功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应成为地理课程的题中之义。地理课程在反应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应该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加大传统文化在地理课程中的比重。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发挥地理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案例研究

高中地理课程中“人地思想关系演变”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学地理课程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两套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对“人地关系”都有所涉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将“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在新课标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对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内容模糊了四个阶段的划分,而是改用几段文字描述来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进行说明。

地域文化与地理课程

张凤琦认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蒋宝德等认为:地域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时空概念,一般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某个区域及其文化生成的历史空间。地域文化具有文化的普遍性、群体性、继承性和渗透性四个基本特征。

雍继春认为: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夏志芳等认为: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在农业与工业、建筑与交通、饮食服饰、居民心理、风土习俗、民族节日、宗教活动等方面。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亲缘性、潜在性等特点。

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特色文化。

地域物质文化:生产形式、传统工艺、作物、畜牧产品,初级制成品、建筑等;

地域行为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生活习俗,礼仪方式等;

地域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的特征等。

地域文化与地理课程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地理课程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地域文化对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效果评价等方面均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特定地域逐渐积淀形成的地域文化,是极具地方个性特色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沃土”和“源泉”。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内容丰富。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资源,而且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当前地理课程中积极开展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地理课程内容之中融入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的学科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同时,有助于学生体验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有助于学生认识家乡和热爱家乡,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和建设家乡的高度责任感。

“地域文化是人文地理的“营养”,是乡土地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课程的丰富资源。地理教学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因素。从人的性格性情到体貌特征,从衣食住行到民风习俗,从地方语言到地方戏剧,从工艺产品到各种建筑,地域文化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可以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既为地理原理的理解提供生动“案例”,又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增添色彩。”

信息文化与地理课程的关系

广义上的信息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作为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作为社会规范的信息文化,作为行为方式的信息文化和作为精神观念的信息文化。

从狭义上说则指数字化的传播、生存方式及其过程和结果。

信息文化的特点:

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

虚拟性、交互性、创新性,构成了信息时代的行为文化的新方式;

开放性、自治性、自律性,成为信息时代制度文化的特色;

信息交流自由、平等、共享的理念正逐渐演化为信息时代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分别是本次地理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信息文化的发展已经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它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它也向教育部门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强烈要求。重视信息文化与地理课程的结合已成为当代地理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

1)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正在作为地理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等形式进入到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之中,成为地理课程改革的一股新的推动力。

(2)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中学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3)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信息文化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效果评价等。

(4)将信息文化与技术融入到地理课程与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具多元化与个性化,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