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以纽带的人文学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场景美,包括对大自然的描述,对社会的描述,对人物的描述等。
教师在驾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独特的教学风格等,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在展现教师教学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并且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教学能力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要传授知识,更要热爱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学会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根据教学法则与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教学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教学手段,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开展具备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
换句话说,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教学是需要体现一定的艺术内涵的,通过教学过程潜在的艺术性,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中彰显教师个性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开朗大方,幽默诙谐,德才兼备,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明显个人特征。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幽默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备活跃的教学思维,打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氛围。
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事业的引路人,更是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因此,教师要具备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打破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突出自身个性。
具体来讲,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时,不应拘泥于教案,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当堂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张扬自信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意识会感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完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浅谈我的教学风格与艺术我在多年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总结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所谓“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老师引导学生自实践和感悟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操作体系。
它的基本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源”的理念和“实践·感悟·内化”的理念。
本文主要谈谈第三个理念——“实践·感悟·内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从学习过程上看,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从方法论上讲,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言语实践过程、感悟过程和言语内化过程是并存的,而且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言语实践的关键是量的问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上要读多少时间,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量是多少,书面表达要达到多少字数,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要设置底线。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有保障。
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言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让优秀的言语“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这种内化所生成的言语不是原来课文的言语,而是在课文言语的影响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自己的言语。
它最终作为学生自身言语结构的一部分融入学生的生命和心灵中去。
从言语基础上看,这个内化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将言语材料纳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中去,在言语活动中运用自如;(2)将优秀的言语作品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精神得到补益;(3)将丰富的语文经历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4)使言语技能初步提升,能比较自如地进行书写、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
注重内化要落实到学生的身心之中,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语行为之中。
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要准确的认识和有效地把握教学艺术风格,把握其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艺术风格已经成为每个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
构成教学艺术风格的诸因素的内容和制约条件都不同,根据个人特点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我们认为,基于对教学艺术风格本质的把握,即教学风格是教师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其主要特点应有三方面。
(一)独特性独特性是教学风格的最基本特性,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自身的个性、学识、习惯以及生活际遇等,这种主体自身的独特性,就决定了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教学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使许多教师在炉火纯青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自我性,因此即使在执教同一课本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来。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学艺术风格体现的更加明显,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操场上课,有时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方式却各不相同,同学们的反映也有教大差距。
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艺术风格的不同。
只有教学艺术风格显现出千姿百态,百花齐放之势,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高峰。
(二)发展性教学艺术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这并不是否定一个教学艺术风格而建立一个新的教学艺术风格。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教学艺术风格不是封闭的,而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风格,不断吸取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思维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和实现风格的转换,需要对各家教学特色进行潜心体验,广采博取、不断求索,才能与时代要求达到高度统一,这就决定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发展前景。
(三)稳定性教学艺术风格一旦基本形成以后,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这是风格的相对稳定性。
也就是说教学艺术风格是某些特点的一贯表现呈稳定状态的标志。
而这种稳定性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因为教学艺术的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上的固布自封、停滞不前,更不是没有创造性可言的单纯重复。
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
众所周知,成熟的艺术家往往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潇洒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
教学同样如此,一名优秀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最美的。
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最美的。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上的全面反映,它因教师的学识、修养、兴趣、特长等的不同而各异。
例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善“导”,导学生生情,引学生入胜;有的教师善“问”,巧于设疑,激疑问难;有的教师重“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的教师善“评”,提纲挈领,勾玄提要等等,不胜枚举。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且,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一般而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入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
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模仿,包括对他人的教学语言、表情、教态和板书等的学习运用。
在“入格”的过程中,虽然模仿成分多,创造成分少,但模仿却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正如不学习知识,就无法发展智力一样。
但模仿的一个很大缺陷就是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从自己的教学中总能看到别人风格的影子,缺乏个性,自己的东西还没有确立起来。
但是,模仿并不等于简单搬用、死板遵从,更不是“照葫芦画瓢”。
教师如果一味模仿,就会抑制自己的创造性,最终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因此,模仿必须注意高标准、严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2.“立格”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逐步能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迈出了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
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教学作为艺术是有着多层含义的:其一,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其二,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其三,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
其实,教学艺术的这三层含义还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
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
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它指的是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既不是泛指一切“教风”,也不包括不良的矫饰作风。
只有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不少人认为教学风格仅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否认教师教学思想对教学风格的意义,这是不对的。
因为任何意义上的教学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纯粹形式上谈教学艺术,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所以福楼拜强调说风格是思想的血液,别林斯基也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
可以说教学风格根源于思想内容而表现于外部形式。
如果背离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只是在某种形式和方法上搞花架子,则只能形成风格的僵化躯壳,而不可能具备风格的生命活力。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
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带上鲜明的个人特色。
有些人做了一辈子教师,但充其量也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教材的传声筒罢了。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一、名词解释1、即讯息2、冷媒介和热媒介二、简答1、什么叫把关人?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有哪些?2、简述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三、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观点,主要是指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冷媒介和热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二、简答1、什么叫把关人?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有哪些?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的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
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2、简述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论。
第一,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媒介或说接近信息的机会是确定情境的关键因素. 梅氏声称,媒介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研究媒介影响和社会变化的新方法”,以解释和说明人类传播活动中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这类变化现象.。
教学风格分析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
它是教师在组织和进行教学活动时采取的措施,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教学风格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风格。
一般来说,教学风格可以分为指导型、探究型和支持型三种。
指导型教学风格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能力,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探究型教学风格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和实践,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支持型教学风格是教师支持学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正确的教学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风格,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九章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一、解释名词
1.教学艺术
2.教学风格
二、填空题
1.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2.教学艺术具有()、()和()特征。
3.教学艺术具有()、()和()功能。
4. 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信息媒介主要有()和()两种。
5. 教学语言的音量要(),(),使学生有一种()。
6. 教师讲课的语速应该()。
7. 板书设计类型有()、()、()()和()。
8.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通常主要指课堂气氛,如()、()()和()等。
9.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的教学行为方式。
它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和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10.教学风格具有()、()和()特征。
11.()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途径;()是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教学风格的形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紧密相关,是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在教学中的表现。
2.3.4.5.6.7.8.9.10.
四、简答题
1.教师教学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板书艺术意义。
3.板书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简述教学失误处理艺术。
5.简述课堂意外是解决艺术。
五、论述题
1.试述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的关系。
2.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