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52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5.80 MB
- 文档页数:52
第九章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一、解释名词
1.教学艺术
2.教学风格
二、填空题
1.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2.教学艺术具有()、()和()特征。
3.教学艺术具有()、()和()功能。
4. 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信息媒介主要有()和()两种。
5. 教学语言的音量要(),(),使学生有一种()。
6. 教师讲课的语速应该()。
7. 板书设计类型有()、()、()()和()。
8.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通常主要指课堂气氛,如()、()()和()等。
9.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的教学行为方式。
它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和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10.教学风格具有()、()和()特征。
11.()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途径;()是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教学风格的形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紧密相关,是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在教学中的表现。
2.3.4.5.6.7.8.9.10.
四、简答题
1.教师教学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板书艺术意义。
3.板书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简述教学失误处理艺术。
5.简述课堂意外是解决艺术。
五、论述题
1.试述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的关系。
2.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浅谈我的教学风格与艺术我在多年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总结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理论,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所谓“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老师引导学生自实践和感悟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操作体系。
它的基本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源”的理念和“实践·感悟·内化”的理念。
本文主要谈谈第三个理念——“实践·感悟·内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从学习过程上看,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从方法论上讲,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言语实践过程、感悟过程和言语内化过程是并存的,而且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言语实践的关键是量的问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上要读多少时间,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量是多少,书面表达要达到多少字数,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要设置底线。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有保障。
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言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让优秀的言语“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这种内化所生成的言语不是原来课文的言语,而是在课文言语的影响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自己的言语。
它最终作为学生自身言语结构的一部分融入学生的生命和心灵中去。
从言语基础上看,这个内化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将言语材料纳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中去,在言语活动中运用自如;(2)将优秀的言语作品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精神得到补益;(3)将丰富的语文经历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4)使言语技能初步提升,能比较自如地进行书写、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
注重内化要落实到学生的身心之中,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语行为之中。
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教学作为艺术是有着多层含义的:其一,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其二,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其三,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
其实,教学艺术的这三层含义还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
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
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它指的是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既不是泛指一切“教风”,也不包括不良的矫饰作风。
只有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不少人认为教学风格仅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否认教师教学思想对教学风格的意义,这是不对的。
因为任何意义上的教学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纯粹形式上谈教学艺术,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所以福楼拜强调说风格是思想的血液,别林斯基也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
可以说教学风格根源于思想内容而表现于外部形式。
如果背离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只是在某种形式和方法上搞花架子,则只能形成风格的僵化躯壳,而不可能具备风格的生命活力。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
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带上鲜明的个人特色。
有些人做了一辈子教师,但充其量也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教材的传声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