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 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53
第九章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一、解释名词
1.教学艺术
2.教学风格
二、填空题
1.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2.教学艺术具有()、()和()特征。
3.教学艺术具有()、()和()功能。
4. 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信息媒介主要有()和()两种。
5. 教学语言的音量要(),(),使学生有一种()。
6. 教师讲课的语速应该()。
7. 板书设计类型有()、()、()()和()。
8.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通常主要指课堂气氛,如()、()()和()等。
9.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的教学行为方式。
它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和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10.教学风格具有()、()和()特征。
11.()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途径;()是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教学风格的形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紧密相关,是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在教学中的表现。
2.3.4.5.6.7.8.9.10.
四、简答题
1.教师教学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板书艺术意义。
3.板书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简述教学失误处理艺术。
5.简述课堂意外是解决艺术。
五、论述题
1.试述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的关系。
2.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一般说来,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的阶段:模仿学习→独立探索→创造超越→发展成型。
1、模仿学习阶段新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新教师在模仿学习阶段停滞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对模仿学习的态度。
2、独立探索阶段独立探索阶段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个性外化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在这一阶段,伴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师教学自立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教师开始逐步摆脱他人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独立探索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比较明显外露和自由地发挥,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寻找个性特征与教学艺术的结合点,通过积极的观察、思考、领悟、体验,能够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吸收,并融入自己的风格与个性特征之中。
3、创造超越阶段在创造超越阶段,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常见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对一般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独具特色的灵活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的教与学效果。
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能力,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
随着创新与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效应。
4、发展成型阶段在发展成型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呈现出浓厚的个性风格色彩,锤炼成为一种在教学中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艺术的刻意追求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独特、尤其是稳定的表现,标致着他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的技术与能力,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结晶,这种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者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我的教学风格时代呼唤有特色的教师,我觉得其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形成自己独有的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而教学风格是指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与其他教师所不同的教育教学特征,是独特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语言、教学风度、教学艺术等在教师身上的综合表现。
但教学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外在表现,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磨练,初步形成了自己教学风格的基本式样,我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归属于“理智型”。
就教学形态而言,“理智型”风格体现“理”中带“智”。
这里的“理”是指教学逻辑严密,想象丰富,联想开阔,教学系统内部各因素和各部分之间协调、统一,系统性强,这里的“智”是指随机应变,弃旧求新,化静为动,变直为曲,寓情于理,寓趣于理。
就课堂教学结构而言,“理智型”风格常表现为课的开头有一个发人深思的切入点,课的中间部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方式变化有致,教学环节与阶段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课的结尾合乎逻辑。
就教学方法而言,“理智型”风格对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兼容性”。
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就是“读、议、讲、练、问、答”教学法。
我认为这种教法特别适合于中师数学教学,适合于教师当“明智的辅导员”。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理智型”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称科学型或思维型。
其知识内容的交流性强,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大,教师长于理论分析,善于概括和推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言语表达逻辑性强,教学态度冷静,追求一种理智的力量和科学的力量,强调以理服人;内容讲授层次清楚,线索分明,课堂教学设计步步深入,层层剥笋。
我认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教学形态而言,“理智型”风格体现“理”中带“智”。
这里的“理”是指数学逻辑严密,想象丰富,联想开阔,教学系统内部各因素和各部分之间协调、统一,系统性强,这里的“智”是指随机应变,弃旧求新,化静为动,变直为曲,寓情于理,寓趣于理。
教育学张乐天主编考点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1)、古代教育(2)、近代教育(3)、现代教育3.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发展④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⑤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4. 教育的构成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学习者,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 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教育学经历萌芽期(老子的《论语》),成形期(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代表)发展期(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3.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4.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5.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经济功能【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维系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变革;促进政治民主】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融合社会文化】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1.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
众所周知,成熟的艺术家往往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潇洒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
教学同样如此,一名优秀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最美的。
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最美的。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上的全面反映,它因教师的学识、修养、兴趣、特长等的不同而各异。
例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善“导”,导学生生情,引学生入胜;有的教师善“问”,巧于设疑,激疑问难;有的教师重“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的教师善“评”,提纲挈领,勾玄提要等等,不胜枚举。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且,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一般而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入格”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
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模仿,包括对他人的教学语言、表情、教态和板书等的学习运用。
在“入格”的过程中,虽然模仿成分多,创造成分少,但模仿却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正如不学习知识,就无法发展智力一样。
但模仿的一个很大缺陷就是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从自己的教学中总能看到别人风格的影子,缺乏个性,自己的东西还没有确立起来。
但是,模仿并不等于简单搬用、死板遵从,更不是“照葫芦画瓢”。
教师如果一味模仿,就会抑制自己的创造性,最终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因此,模仿必须注意高标准、严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2.“立格”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逐步能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迈出了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
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教学作为艺术是有着多层含义的:其一,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其二,指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其三,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
其实,教学艺术的这三层含义还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
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
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它指的是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既不是泛指一切“教风”,也不包括不良的矫饰作风。
只有在教学领域里善于总结经验、摸索教学规律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不少人认为教学风格仅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否认教师教学思想对教学风格的意义,这是不对的。
因为任何意义上的教学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纯粹形式上谈教学艺术,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所以福楼拜强调说风格是思想的血液,别林斯基也说风格是“思想的浮雕”。
可以说教学风格根源于思想内容而表现于外部形式。
如果背离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只是在某种形式和方法上搞花架子,则只能形成风格的僵化躯壳,而不可能具备风格的生命活力。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
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带上鲜明的个人特色。
有些人做了一辈子教师,但充其量也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教材的传声筒罢了。
高等教育教案中的教学技能与教学风格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和交互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教案中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教育教案中的教学技能在高等教育教案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教学技能:1.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将其分解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步骤或概念。
2. 清晰的表达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便有效地传达知识和观念给学生。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科性质、学生背景和学习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 积极引导讨论和互动:教师应通过引导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育教案中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和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风格:1. 传统教学风格: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风格适合一些专业知识较为固定和标准化的学科教学。
2. 互动教学风格:互动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这种风格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动力。
3. 問題教學風格:問題教學強調教師提問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這種風格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4. 合作教学风格:合作教学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这种风格适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质量。
适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