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23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1、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性格缺陷
2、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情感缺陷
3、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智力落后
智力水平与思维活动明显低于正常人,表现出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人格障碍: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并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
例如酒瘾、反社会行为等;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已失去对客观现实的理解或对外界的接触能力。
4、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于心理疾病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1.1、遗传
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狂躁性抑郁症等疾病中,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较为明显。
1.2、生化
1.3、机体损伤
2、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学原因
指那些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因素。
学术界在阐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问题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看过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的人还会看:。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最新资料推荐------------------------------------------------------常见心理异常分类常见心理异常症状分类常见心理异常症状分类一、认知障碍一、认知障碍㈠感知障碍⑴感觉障碍感觉过敏①病理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对外界低强度刺激过强反应。
②神经症、感染虚弱状态。
感觉减退①病理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②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患者。
内感不适①躯体内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适感或难忍受的异常。
②精神分裂、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⑵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错觉常带恐怖性质。
幻觉无对象的知觉。
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根据感觉器官分①幻听言语性幻听对精神疾病的有临床意义。
多见多种精神疾病。
②幻视多见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烧患者。
1/ 13③幻嗅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也可见。
④幻味精神分裂症。
⑤幻触精神分裂症,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⑥内脏幻觉性质明部位具体异常知觉。
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发作。
按体验来源分①真性幻觉②假性幻觉模糊不生动位置不准与客观事物不一。
产生于主观空间。
非通过相应感觉器官产生。
如闭眼见东西。
脑子听到说话。
按产生特殊条件分①功能性幻觉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同时出现的幻觉。
②思维鸣响思维回响,特殊形式幻觉。
表现为能听到自己所思内容。
③心因性幻觉强烈刺激引发内容与刺激因素有关,相关应激障碍,癔症⑶感知综合障碍⑴视物变形症:显大和显小症。
⑵非真实感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⑶面孔或身体变形,叫窥镜症。
㈡思维障碍⑴思维形式障碍 1 思维奔逸兴奋思维联想障碍。
脑快、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最新资料推荐------------------------------------------------------ 躁狂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从心理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5个等级:0.心理健康1.心理烦恼2.心理问题3.心理障碍4.心理变态5.心理疾病一、心理烦恼: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导致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但是自己可以识别、调节,身边人可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完全能够理解并提供有效帮助。
一般不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超出正常的情绪烦恼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就不会出现情绪烦恼。
这种明显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烦恼治疗效果好,损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心理问题,这种类型是心理咨询的最佳选择,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
二、心理问题: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
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三、心理障碍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因此主动求助,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
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当事人也会出现情绪烦恼。
部分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一般不影响其他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治疗效果尚可,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导语: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1.时间短暂
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
心理不健康韵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产生内心冲突,并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在相当程度理智控制下,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定义:“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心理不健康状态。
只要从刺激性质、反应持续时间、反应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维度出发,区分和鉴别心理问题”。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条件:第一,引起原因,较为强烈、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等);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综合描述心理障碍,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但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鉴别。
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
“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一年之内;如果在“严重心理问题”一年之内,社会功能出现严重缺损,必须提高警惕,应作为可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提出会诊和转诊。
心理不健康分为哪三个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继续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心理不健康分为哪三个,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般常态心理者。
表现为常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
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
假设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
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
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坚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合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情。
2心理不健康分为哪些等级心理状态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以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健康状态特点:本人不觉得痛苦,他人不感到异常,社会功能优良。
不良状态特点:时间短暂,损害稍微,能自我调整。
心理障碍特点:不协调性,针对性,损害较大,必须求助于心理医生。
心理疾病特点:激烈的心理反应,显然的躯体不适感,损害大,必须心理医生的治疗。
3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几个方面(1)了解自己: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一一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主体的男性,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那您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2)面对现实: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慧聪明、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苦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踏踏实实,我们才干有更大的收获;(3)善与人处: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4)控制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详解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心理问题的分类从心理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5个等级:0.心理健康1.心理烦恼2.心理问题3.心理障碍4.心理变态5.心理疾病一、心理烦恼: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导致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但是自己可以识别、调节,身边人可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完全能够理解并提供有效帮助。
一般不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超出正常的情绪烦恼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就不会出现情绪烦恼。
这种明显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烦恼治疗效果好,损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心理问题,这种类型是心理咨询的最佳选择,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
二、心理问题: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
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三、心理障碍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因此主动求助,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
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当事人也会出现情绪烦恼。
部分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一般不影响其他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治疗效果尚可,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尚有为数不少的心理缺陷人群。
这类人群有这样或那样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却不属于心理疾病范畴。
对这类心理过渡状态,我们称之为“心理缺陷〞。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
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
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阅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说明自己的标新立异。
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必须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
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爱吹牛。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经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经常是“过河拆桥〞。
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的用途:使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相区分;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咨询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职业培训;心理健康状况调整;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2、效度:症状学效度;预测效度;结构效度(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
社会变迁)。
3、一般心理问题满足的条件
由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是常形的,体验到不良情绪(厌烦、后悔、懊丧、自责);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反应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能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局限于最初事件。
4、严重心理问题满足条件
引起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不同刺激作用下,求助者会体验到不同的痛苦情绪。
(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见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单纯依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性的干预难以解脱;
反应对象被泛化。
5、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见本章第四节第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