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 格式:ppt
- 大小:558.50 KB
- 文档页数:28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教学分析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人物干系平昔吸引着读者和钻研者。
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也成为许多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文将从教学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伟大的悲剧》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一、教材内容概述《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理查德的一生。
理查德是一个具有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地谋划和斗争。
然而,最终他在权力的漩涡中溃败,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作品通过理查德的一生,探讨了权力与道德、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二、教学目标设定通过教学《伟大的悲剧》,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茨威格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对历史、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可以按照以下内容安排进行:1. 介绍茨威格及其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故事情节;3. 讲解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干系;4.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和内涵;5. 讨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启迪,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选择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作品的背景、主题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问题和话题,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3.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原文,并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4. 作文写作法: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写作评论或感想,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茨威格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茨威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3. 掌握《伟大的悲剧》的情节和主题;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茨威格的生平宁作品背景介绍;2. 茨威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分析;3. 《伟大的悲剧》的情节和主题讲解;4. 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培养;5. 作文写作指导和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茨威格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茨威格的兴趣和好奇心;2. 知识讲解:讲解茨威格的生平宁作品背景,分析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3. 阅读教室:指导学生阅读《伟大的悲剧》,分析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伟大的悲剧》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展开思想碰撞和交流;5.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伟大的悲剧》的主题写作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根据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评判;2. 作业成绩: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阅和评分,指导学生不息提高写作水平;3. 进修效果:通过考试和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茨威格和《伟大的悲剧》的掌握水平。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茨威格的其他作品阅读和钻研,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2.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3. 组织文学讲座和作家座谈会,让学生与作家面对面交流。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茨威格的生平宁作品,深入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情节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学生在这堂课上能够收获知识,感悟人生,成为更有思想、有情怀、有品位的人。
22课伟大的悲剧课文笔记摘要:一、课文背景1.作者介绍2.作品创作背景二、故事梗概1.故事的开端2.探险队的目标和过程3.故事的高潮4.悲剧的结局三、人物分析1.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人物之间的关系四、主题探讨1.悲剧的原因2.对英雄主义的理解3.人与自然的关系五、作品评价1.文学价值2.现实意义正文:【课文背景】《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文学。
作者以严谨的笔触,描绘了斯科特探险队挑战南极点的历史事件。
本文通过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试图成为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人。
在艰苦的极地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暴风雪、严寒、食物短缺等。
在竞赛中,斯科特一行人不幸成为第二支抵达南极点的队伍,但他们却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
在失望与痛苦中,斯科特等人决定继续完成抵达南极点的任务。
然而,在归途中,他们因为恶劣的环境和疲惫不堪的身体,不幸丧生。
【人物分析】1.斯科特:英国探险家,本文的主人公。
他勇敢、坚定、严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为团队树立了榜样。
2.弗斯:斯科特的得力助手,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他在探险过程中为斯科特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是斯科特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人物。
3.奥茨:队中的医生,为人热情、善良。
他在队伍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持角色,为队友提供医疗救助。
【主题探讨】1.悲剧的原因:斯科特探险队之所以遭遇悲剧,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南极点竞赛中的决策失误,以及归途中恶劣的环境。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们的不幸结局。
2.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在《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等人为了实现目标,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他们为了国家和荣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为理想和信仰献身的精神,体现了英雄主义的价值。
3.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挑战和征服。
然而,在这场斗争中,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杨村中学蔡虹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身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
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
他的《三大师》(1920)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阅读附答案伟大的悲剧茨威格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际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与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方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竞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一一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伟大的悲剧人物形象赏析摘要:一、人物形象概述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斯科特2.埃文斯3.奥茨4.鲍尔曼三、人物形象的意义正文:一、人物形象概述《伟大的悲剧》是犹太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著作,该作品通过描写斯科特一行人勇敢探索南极点,到达目的地之后却发现由阿蒙森为首的挪威探险队已经先于他们到达此地了,这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和来时的雄心壮志,最终因缺水,缺食物又却热能而冻死在雪地里的事。
作品赞扬了斯科特一行人为了祖国荣誉的不惜献身的精神和批判了发现他们自己已不再成功时的悲观。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刻画了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和鲍尔曼,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矛盾。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斯科特斯科特是探险队的领导者,他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在面对困境时,他始终保持平静和诚实守信,对待朋友如同亲人一般。
在发现阿蒙森探险队已经先到达南极点的消息后,他表现出了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决定继续前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形象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为国捐躯的英勇品质。
2.埃文斯埃文斯是探险队中最强壮的成员,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探险过程中,他一直担任队伍中的顶梁柱,负责照顾其他队员。
然而,在发现阿蒙森探险队已经到达南极点的消息后,他内心的希望破灭,最终在困境中逐渐崩溃,变得疯狂。
他的形象反映了人在面对巨大挫折时的无助和绝望。
3.奥茨奥茨是探险队中的科学家,他为人谦逊,富有同情心。
在探险过程中,他一直致力于科学研究,为队伍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面临困境时,他表现出了不拖累朋友的崇高品质,决定牺牲自己,为队友留下更多的生存机会。
他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无私。
4.鲍尔曼鲍尔曼是探险队中的医生,他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及,但他在故事中一直默默地为队伍提供医疗支持。
在困境中,他坚持自己的工作,为队员治病疗伤。
他的形象体现了职业精神的崇高和敬业精神。
三、人物形象的意义《伟大的悲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勇敢面对困境、为国捐躯的悲壮画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汇总学习目标:➢了解茨威格及相关背景,能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理清故事情节。
➢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理解课文中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企业主家庭。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躁》《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二、故事背景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
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三、字、词读一读shuānɡ拽zhuài毋wú宁吞噬shì羸léi弱告罄qìnɡ遗孀踉liànɡ跄qiànɡ贮zhù藏蹒pán跚shān胆怯qiè角jiǎo逐辜ɡū负销蚀shí鲁莽mǎnɡ迸bènɡ发厄è运悼dào念海市蜃shèn楼毛骨悚sǒnɡ然怏yànɡ怏不乐忧心忡chōnɡ忡绑bǎnɡ搂lǒu昔xī日堡垒lěi凛冽liè四、理解词义1.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原文阅读
茨威格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批判性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探索人类悲剧和苦难的主题,以及人类在面临灾难和绝望时的反应和行动。
在他的一篇著名的小说《伟大的悲剧》中,他描述了一个探险家在南极探险中的悲惨遭遇。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的探险家,他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希望能够发现南极极点。
在探险队启程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包括严寒、饥饿、疾病和丧失队员。
最终,斯科特探险队只剩下了四个人,他们被困在了一座小屋中,面临着绝境。
在小说中,茨威格深刻地揭示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所面临的绝望和苦难。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念,变得无助和沮丧。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仍然试图维持自己的的尊严和意志,希望能够生存下去。
茨威格在小说中深刻地探讨了人类面对苦难和悲剧时的反应和
行动。
他强调了人类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希望。
他也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缺陷,以及在面对灾难和苦难时人性的阴暗面。
总的来说,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部深刻的小说,它描绘了人类面对困境和苦难时的反应和行动,以及人类的尊严和坚韧精神。
这篇文章对于人们理解人类的本质和面对挑战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
启示。
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二、故事背景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
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1.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5.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6.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6):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世人的悼念和敬仰。
五、问题归纳1. “拽”有何表达效果?“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
《伟大的悲剧》课文笔记1. 故事梗概:《伟大的悲剧》是一篇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和传记作家。
这篇文章讲述了英国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和他的队伍在南极的角逐与返回途中的悲壮故事。
2. 主题思想:《伟大的悲剧》的中心思想是歌颂斯科特等探险家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
3. 重点内容:(1)斯科特等探险家舍生忘死地寻找南磁极的勇敢行为,表现了人类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精神。
这是文章要歌颂的主题。
(2)斯科特等人在探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也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
4. 文章结构:《伟大的悲剧》文章采用“三部曲”的纵式结构,以斯科特及其队员的探险经历为主要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通过描写探险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斯科特等人在探险过程中的表现,表现了斯科特等人勇敢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5. 写作特点:(1)生动的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斯科特在日记中写到的“太阳又出来了”,以及斯科特等人死前所写的书信等,表现了斯科特等人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2)精炼的语言:文章语言精炼,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如文章结尾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崇高”等语句,深刻地表达了斯科特等人精神的伟大。
6. 重点段落:(1)第6-9段:描写斯科特等人在探险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恶劣条件,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2)第15-23段:描写斯科特等人在探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以及他们为了保护集体荣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3)第33-34段:描写斯科特等人在探险过程中所经历的悲壮结局,以及他们死前所写的书信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7. 启示与反思:(1)斯科特等探险家舍生忘死地寻找南磁极的勇敢行为告诉我们,人类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精神是无比崇高的。
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伟大的悲剧》读后感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
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
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
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
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
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
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
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
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
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
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傲地等待死亡。
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
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
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理解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3.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精致的笔触闻名,被称为“心理小说大师”。
他的代表作品《伟大的悲剧》是他的一部杰作,深受读者喜爱。
二、作品背景《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伦理和人生意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医生,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道德选择。
三、主要内容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年轻医生在小镇上开设了一家医院,他十分热心于医学事业,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一天,他面临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一名病人需要援救手术,但手术风险极大,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医生陷入了艰难的选择中:是冒险手术,还是放弃治疗?四、人物分析1. 年轻医生:他是一个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医生,但他也面临着道德困境,他的选择将决定一名病人的生死。
2. 病人:他是一个需要援救的病人,命悬一线,需要医生的决定来拯救他的生命。
五、主题探讨《伟大的悲剧》探讨了道德、伦理和人生意义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良知的挑战。
作品中的主题是: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会影响他人的命运,我们应该如何权衡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六、延伸阅读1. 茨威格的其他作品:《人类群星闪灼时》、《无限的心》等。
2. 关于道德伦理的哲学著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导学案总结:通过进修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医生面临的道德困境,还可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作品引发了我们对道德、伦理和责任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斯蒂芬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节选)》阅读理解2阅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而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①伙件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②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③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