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丰碑[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202.31 KB
- 文档页数:8
《丰碑》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丰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丰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其他文学作品并了解了一些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这篇作品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丰碑》的主题和内涵,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丰碑》,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宝贵,并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和情操。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丰碑》的主题和内涵,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我采用了如下教法:情境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是:阅读理解法,写作训练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相关的教学素材,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会通过展示一些世界各地的名人纪念碑的照片,引发学生对于丰碑的思考和好奇。
让学生猜测这些纪念碑代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并引导他们体会到纪念碑的重要性和价值。
环节二、问题导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文章的题目《丰碑》,它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描述的是哪座城市的丰碑?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互动交流,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故事内容。
环节三、阅读与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开始阅读《丰碑》,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说课稿——第2课时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
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
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小学语文课文课文《丰碑》说课稿以下是小学语文课文《丰碑》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一、教材分析《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第二十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口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
课文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述了军需处长和将军的神态,有力地表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二、教学目标遵循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对本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三维目标的整合,我把本课的微观目标设定为:1、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
四、教法、学法①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创设一个兔子舞的情境,学生载歌载舞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为下面的教学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
教法: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脸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悟一悟”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
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板书课题“丰碑”)《花钟》是一篇具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一 -一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
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來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丰碑》 -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如“湿润”、“冰冷”、“呻吟”、“丰碑”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情感目标:学习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克己奉公、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丰碑”的含义。
难点:领会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克己奉公、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最困难的考验是什么吗?有谁能说一说“丰碑”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课题:“丰碑”,并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2)结合词语解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检查对方是否读正确。
4.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教师朗读的语气和停顿等技巧。
5.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6.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1)“丰碑”的含义是什么?(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教师总结归纳。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1)“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里“沉重而坚定”说明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老战士冻僵了,倚着光秃秃的树干”,从“倚着”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树干为什么是“光秃秃”的呢?“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是你亲眼看到的,你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最新丰碑课文教案(精彩4篇)《丰碑》篇一今天,我们学习了《丰碑》一文,之后我颇有感受。
文章主要写了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袄让给别的战士,自己却被严寒活活冻死的感人事件。
当我读到“有人轻轻告诉他:‘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我的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他就是发棉衣的,但为了大家,为了长征的胜利,他宁愿牺牲。
记得有一次,我和周晓楠、洪伟、王众、王雨浓在一个一公顷的果园里郊游,我出去找一些夏季成熟的果子,半天才找来几个杏,便偷偷的充饥了,回去便说没找到,换王雨浓找了,他找的比我还少,但他拿回来了。
我吃没吃当然可想而之。
我从中明白了在困难面前只有两个选择:1是利己不利人,2是利人不利己。
选择利己不利人的人是一个卑鄙的小人,选择利人不利己的人的人则是一个坚强的勇敢者!《丰碑》朗诵稿篇二[教材分析]《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
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
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丰碑》说课稿《丰碑》说课稿1一、说教材《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__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初步领会__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丰碑》课文原文《丰碑》是选读课文第四课,铭记历史,下面是课文原文,欢迎阅读。
课文原文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文本分析《丰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4篇选读课文,它对应于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同属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