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这时候ꎬ有人小声告诉将军:“ 他就是军需处第12 课老师指导:1.理解“ 丰碑” 的含义ꎮ2.关注首尾环境描写及情节发展的变化ꎬ感受人物形象ꎮ3.通过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及将军神态的变化ꎬ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ꎮ丰 碑 李本深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ꎮ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ꎮ 狂风呼啸ꎬ大雪纷飞ꎬ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ꎮ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ꎮ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ꎬ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ꎮ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ꎬ长”将军愣住了ꎬ久久地站在雪地里ꎮ 他的眼睛湿润了ꎮ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ꎬ缓缓地举起右手ꎬ举到齐眉处ꎬ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ꎮ风更狂了ꎬ雪更大了ꎮ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ꎬ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ꎮ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ꎬ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ꎮ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ꎮ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ꎬ还会属于谁呢?1.“ 丰碑” 原指什么? 在文中又指什么?可能吃不上饭ꎬ可能睡雪窝ꎬ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ꎬ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ꎮ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将军思索着ꎮ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ꎬ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ꎬ不知在干什么ꎮ2.用“” 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ꎮ将军边走边喊:“ 不要停下来ꎬ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ꎮ”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ꎮ将军愣了一下ꎬ什么话也没说ꎬ快步朝前走去ꎮ一个冻僵的老战士ꎬ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 着ꎮ 他一动不动ꎬ好似一尊塑像ꎬ身上落满了雪ꎬ无法辨认他的面目ꎬ但可以看出ꎬ他的神态十分镇定ꎬ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ꎬ火已被雪打灭ꎻ左手微微向前伸3.“ 他红着眼睛ꎬ像一头发怒的豹子ꎬ样子十分可怕ꎮ”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文章首尾都有对于“ 风雪” 的景物描写ꎬ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着ꎬ好像在向战友借火ꎮ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ꎮ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ꎬ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ꎮ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ꎮ没有人回答他ꎬ也没有人走开ꎮ他红着眼睛ꎬ像一头发怒的豹子ꎬ样子十分可怕ꎮ“听见没有ꎬ警卫员?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ꎮ。
丰碑课文的主要内容1. 课文概述《丰碑》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诗歌佳作,诗歌动人,气势恢宏。
本诗歌描绘了一位工人长期坚守岗位,辛勤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成为不朽的丰碑的故事。
通过诗歌的叙述,毛泽东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敬意和赞美,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建设伟大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美好期望。
2. 诗歌结构《丰碑》的诗歌采用七绝古诗体制,全诗共30句,每句四个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体结构。
整首诗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诗歌前六句勾勒了铜像受人敬仰的形象,表达了铜像的不朽性和正义感。
其次,第七至第二十四句描绘了工人正义、勤劳、奉献的形象,他们使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劳动之中,为人民事业默默奉献,为社会进步不断努力,体现了人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和无私精神。
最后,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句寄托了毛泽东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在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赞美和敬意之后,诗歌也发出了向往未来的共同呼吁。
3. 诗歌主题《丰碑》的主题在于表达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的无限敬意和赞美。
全诗通过对工人这项伟大事业的赞美,表达了对人民阶级的敬意和认同,展示了人民在建设时期的艰辛努力,以及在改革开放后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展望。
此外,诗歌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做一个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人,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推动者,也成为本篇诗歌的主题之一。
4. 诗歌价值《丰碑》的诗歌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诗歌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敬意和赞美,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和卓越,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对工人阶级的深切怀念和感慨。
其次,诗歌对于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爱国主义的深层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再次,诗歌传递出勤劳、奉献、正义的精神内涵,号召人民积极向上、发扬正气、勇攀高峰。
诗歌因而成为了对群众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事业建设的鼓舞力量和精神支撑。
最后,诗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丰富文化内涵,在美化社会、丰富文化生活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丰碑的意思引言每个人心中都希望留下一些伟大的足迹,在历史长河中矗立起一座丰碑。
然而,丰碑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给后人以鼓舞和榜样,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崇敬。
本文将探讨丰碑的意义,并介绍一些世界各地著名的丰碑。
一、丰碑的定义丰碑是对杰出智慧和卓越成就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对伟大事件和伟大人物的纪念。
它容纳着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给人以力量和鼓励。
丰碑并不仅仅是一座矗立在城市中心的建筑物,它还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丰碑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意志和文化传承。
二、丰碑的意义1. 鼓舞人心丰碑是给人以鼓舞和勇气的象征。
它代表着一种卓越的成就和无尽的可能性,激励着人们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当人们望见丰碑时,内心会涌起一股力量和动力,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2. 纪念历史丰碑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
它象征着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发展历程,记录着重要的历史时刻,让人们不忘过往的荣光和痛苦。
通过丰碑,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塑造未来。
3. 提醒警示丰碑也是对人们的警示和提醒。
一些丰碑纪念的是一些痛苦的历史事件,比如战争、苦难等。
通过这些丰碑,人们可以警醒自己,不忘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与幸福的生活。
4. 弘扬文化丰碑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宣扬。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丰碑的建立和保护,这些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宣扬。
无论是古代的建筑风格,还是某个时期的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丰碑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保护。
三、世界著名的丰碑1.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丰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之一。
这座高335米的铁塔是为了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建造的。
如今,它成为了巴黎的象征,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2. 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标志性丰碑之一。
这座高93米的铜像是法国人民赠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象征着自由和美国的价值观。
《丰碑》教学设计〔通用5篇〕《丰碑》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别人,为了____,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参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1、文字投影片二框2、音乐一段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板书课题丰碑〔bei〕“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找找答案。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教流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4、介绍时代背景《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____不少____战士倒下了。
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考虑、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困难地前进。
一〔1—2〕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二〔3—7〕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12—14〕二、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
什么叫困难?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吼叫、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丰碑》 -说课稿引言概述:《丰碑》是一部以歌颂人民英雄为主题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英雄事迹和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展现了英雄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丰碑》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诗歌背景、主题表达、艺术手法、情感传递和社会影响。
一、诗歌背景1.1 历史背景:《丰碑》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当时正值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民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
1.2 作者背景:《丰碑》的作者是中国著名诗人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创作背景:《丰碑》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而创作的,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二、主题表达2.1 英雄事迹:《丰碑》通过描绘英雄的事迹,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牺牲和奉献。
2.2 英雄品质:诗歌中呈现了英雄们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勇敢的精神,表达了对英雄品质的赞美。
2.3 英雄形象:通过诗歌的描写,英雄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艺术手法3.1 修辞手法:《丰碑》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2 对仗格律:诗歌采用了对仗格律,使诗句的音韵和节奏更加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3.3 感情表达: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英雄的敬意,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
四、情感传递4.1 敬意和敬仰:《丰碑》通过描绘英雄的伟大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深深敬意和敬仰之情。
4.2 感慨和思考: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英雄牺牲奉献的深深感慨,引发了读者对英雄精神的思考。
4.3 振奋和鼓舞:《丰碑》通过歌颂英雄的形象,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奋发向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五、社会影响5.1 增强凝聚力:《丰碑》通过歌颂英雄,增强了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5.2 弘扬正能量:诗歌中展示的英雄形象和精神,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向英雄学习的热情。
《丰碑》的优秀教案《丰碑》的优秀教案7篇《丰碑》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切入点:“丰碑”的表面意思是什么?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阅读切入点;文章哪些地方你深深的感动了,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课时: 2板书设计8、丰碑老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
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坨啸劣酷袭僵倚秃塑豹覆莹特别注意:啸(xiào ) 劣(liè) 塑( sù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丰碑的意思【拼音】:fēng bēi【解释】:指古人葬时引棺徐下入圹的工具, 以大木做成;高大的碑石。
【出处】:《南史·王琳传》:“丰碑式树, 时留堕泪之人。
”1、古代殡葬天子或诸侯, 用以下棺的工具。
①《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 三家视桓楹。
”郑玄注:“丰碑, 斲大木为之, 形如石碑, 於椁前后四角树之, 穿中於间, 为鹿卢, 下棺以纤绕。
天子六纤四碑, 前后各重鹿卢也。
”②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邑里萧索, 宅惟荒凉;丰碑下柩, 题凑迁丧。
”2、纪功颂德的高大石碑。
①金·元好问《读李状元朝宗禅林记》:“千字丰碑谁国手, 百城降虏尽王臣。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他的遗文却将永住, 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 革命史上的丰碑。
”3、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
《仪礼。
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 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 所以识日影, 引阴阳也”。
【造句】:1、他像一座不朽的丰碑, 任凭狂犬吠日, 他的形象光辉依旧。
2、这是一座纪念你们的集体业绩的丰碑。
3、神圣的责任融于日常服务之中、理想的丰碑应从点点滴滴铸起。
4、位于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水坝无疑是展现美国人进取精神的一座丰碑。
5、在抗日战争中, 有多少民族英雄壮烈牺牲, 虽然他们已经死了, 但他们那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的精神将会成为永久的丰碑, 永垂不朽!6、历史不会忘记, 高矗的胜利丰碑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头颅垒就的。
7、终于感化顽石落泪, 楼顶在无限的悔悟中, 在陈大富这座道德丰碑前长跪不起, 涕泗交流:“陈厂长, 我对不住你, 对不住许钢二万多职工家属过去是做了不少错事, 悔之晚矣!”。
8、丰碑无语, 行盛于言, 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宁可辛苦一阵子, 也不辛苦一辈子。
9、奥巴马补充道:“在这个地方, 他将永远矗立在纪念这个国家的缔造者和捍卫者的丰碑中间。
《丰碑》课文赏析《丰碑》课文赏析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丰碑课文赏析,欢迎查看。
《丰碑》课文赏析篇1《丰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4篇选读课文,它对应于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同属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这一主题。
从题目上来看,它跟《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
“丰碑”本义指高大的石碑,这里当然象征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忠于职守的高大精神。
巍巍丰碑,让人心里肃然起敬。
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
《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红军老班长过草地时悉心照顾三个小战士,最后牺牲的事,赞扬的是红军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崇高品质;而本文写的是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因衣着单薄而冻死的事情,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
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是《丰碑》在前,《金色的鱼钩》在后。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以读来画面感很强。
读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有“行军图”、“让马图”、“冻僵图”、“发怒图”、“敬礼图”等等。
尤其是“冻僵图”和“敬礼图”,当我掩卷闭目,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和将军庄重的军礼总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我想:这应是全文最感人的画面了!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故事的情节,去细细品味这些画面吧:画面一:天寒地冻难行军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事情发生的人物(红军队伍)、环境(冰天雪地、严寒、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地点(云中山)。
这些词语在我脑中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在白茫茫的天地间,耸立着一座陡峭的云中山,山上积雪皑皑,呵气成冰。
《丰碑》教案6篇《丰碑》教案篇1《丰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22、丰碑军舍需己处为长人严峻考验?沉着坚定《丰碑》教案篇2《丰碑》教案篇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海拔20xx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
(教师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丰碑的主要意思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丰碑”的主要意思。
啥是丰碑呢?丰碑可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哦。
丰碑啊,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标志。
想象一下,假如你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广场上,看到一个特别高、特别大的雕像,那个雕像可能就是一种丰碑。
丰碑可以是为了纪念很伟大的人。
比如说,有个英雄,他做了好多好多了不起的事情。
他可能在战争的时候,特别勇敢,保护了很多很多人。
为了让大家都记住他,人们就会给他立一个丰碑。
这个丰碑就像是在告诉大家:“看,这个人可厉害啦!他是我们的英雄!”丰碑也可以是为了纪念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灾难,很多人都受了伤,但是大家一起努力,克服了困难。
为了记住这次灾难中大家的勇敢和团结,人们就会立一个丰碑。
这个丰碑就是在提醒大家,以后遇到困难也不要害怕,要像这次一样勇敢地面对。
有时候,丰碑不一定是真的用石头或者金属做的。
它也可以是一种精神。
比如说,有个人特别善良,总是帮助别人。
他的善良就像一座丰碑,影响着周围的人。
大家看到他这么善良,也会学着他的样子去帮助别人。
这样,善良的精神就像一座看不见的丰碑,一直传递下去。
咱们在课本里可能也会看到一些关于丰碑的故事。
那些故事里的丰碑,都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过去的英雄和他们的伟大事迹。
通过这些丰碑,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前的人们是多么勇敢、多么坚强。
丰碑还可以让我们感到自豪。
如果我们的家乡有一座丰碑,那我们就会觉得很骄傲。
因为这座丰碑代表着我们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可以给别的地方的小朋友介绍我们家乡的丰碑,让他们也了解我们家乡的故事。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丰碑的主要意思了吧?丰碑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人、重要的事情,或者是一种精神。
它可以让我们记住过去,也可以激励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善良。
希望大家以后看到丰碑的时候,都能想起它的意义,并且努力成为一个能够让别人为我们立丰碑的人。
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对丰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以后要是有人问你们丰碑是什么意思,你们就可以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啦。
丰碑是什么意思篇一:丰碑是什么意思篇二:丰碑是什么意思丰碑的基本解释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出处《隋书·杨素传》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篇三:丰碑是什么意思基本解释[释义](名)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构成]偏正式:丰(碑英文翻译1.monument; monumental work详细解释◎丰碑fēngbēi[monument;(fig) monumental work] 高(转载自: 蓬勃范文:丰碑是什么意思)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
——《隋书·杨素传》(1).古代殡葬天子或诸侯,用以下棺的工具。
《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 郑玄注:“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於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鹿卢,下棺以纤绕。
天子六纤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
” 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邑里萧索,宅惟荒凉;丰碑下柩,题凑迁丧。
” 清朱彝尊《夜明木赋》:“如场之转碌碡,如纤之拽丰碑。
”(2).纪功颂德的高大石碑。
《南史·王琳传》:“丰碑式树,时留堕泪之人。
” 金元好问《读李状元朝宗禅林记》:“千字丰碑谁国手,百城降虏尽王臣。
” 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篇四:丰碑是什么意思丰碑的基本解释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出处《隋书·杨素传》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篇五:丰碑是什么意思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是以他为代表的革命战士不畏严寒,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支撑着革命队伍与严寒抗战;与敌人抗战,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鼓舞队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第4课《丰碑》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教材中所述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一特点,做如下设计:
1、充分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在网络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长征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2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
3 、利用网络环境开放课堂,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宽泛的空间与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却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了解太少,因此会对军需处长“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引导抓住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
态、动作、穿着的语句及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来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品格,激发他们对伟大人格的崇敬。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2.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神态的变化中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音频播放《长征》七律诗
2.齐读课文,引导质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阅读课文,感悟精神
图文联系,整体感知
1.观看图片,感受艰难: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艰难地跋涉着,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图片)
2.听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丰碑在文中是指什么?(视频播放<<丰碑>>朗读)
人景联系感受“丰碑”
1品读重点。
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把学生直接带入课文的长七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读读、想想、议议,如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样子的:冻僵、镇定、安详;衣着的:单薄、破旧等词语让他们反复朗读,畅谈感想,用心去感受军需处长被冻僵的悲壮的场面。
2.感知形象。
“冻僵”什么意思?军需处长为什么会被冻僵?引导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情、动作、穿着等词与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词句,如: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纷等相结合。
进行人与景的对比和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严寒的体验,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直接原因,认识人物形象。
3>入境体验。
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样呢?展示军需处长被冻僵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彩图,潜心品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坐、夹、伸、镇定、安详等,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人物衬托,突出品质
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抓住将军对队伍态度的变化:开始担心,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后来坚信,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以及在见到军需处长前后神情的变化(听说,一愣;见到,发怒;知道,愣住),指导学生咀嚼文字,感情朗读。
这样首尾照应,前后贯通,综合思考,领悟变化的原因。
还可采取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想想说说。
例如,如果你就是将军,当时你会怎样想?设身处地体会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认识到间接描写突出了军需处长的品质。
再通过组织讨论得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真正含义.
三、真情朗读,颂扬英雄(视频播放<<英雄赞歌>>)
指导怀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一起来读读12——14自然段。
再次感受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 四、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简要提出队伍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战士
在我们队伍中,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军需处长,有关心战士的好将军,请同学们超越课文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能经受住严峻考验呢?(课件出示小红军、老班长等图片)
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思绪万千,就请拿起笔,用心、用诚挚的敬意,为军需处长题写一两据碑文。
(再现军需处长牺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