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醋酸纤维素膜与聚酰胺膜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14.23 KB
- 文档页数:1
对比几种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方法热点专题:水处理07热点分析08商机预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去除水中硝酸盐的几种方法,包括化学脱氮、催化脱氮、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生物脱氮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离子交换技术去除水中硝酸盐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现状,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硝酸盐水处理离子交换脱氮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氮废水,农业上施用的氮肥随雨水冲刷入江河、湖泊,生活污水排入受纳水体等对坏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这是因为NO3■危害人类健康。
NO3・进入人体后被还原为NO2・,NO2・有致癌作用。
此外,婴幼儿体内吸入的NO3■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作用,将Fe(II)氧化成Fe(III)而导致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氧发生不可逆结合,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饮用水质标准规定NO3-N 的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L,而我国部分省市的地下水中NO3-N含量高达20〜50mg/Lo 硝酸盐在水中溶解度高,稳定性好,难于形成共沉淀或吸附。
因此,传统的简单的水处理技术,如石灰软化、过滤等工艺难以除去水中的硝酸盐。
目前,从水中去除硝酸盐的方法有:化学脱氮、催化脱氮、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生物脱氮等。
本文将在简要介绍这些方法当pH值为9.1〜9.3时,由于上述反应导致的铝的损失量小于2%o实验结果表明,还原1g硝酸盐需要1.16g铝。
[・2反渗透常用的反渗透膜有:醋酸纤维素膜、聚酰胺膜和复合膜。
压力范围为2070〜10350kPao这些膜通常没有选择性。
Guter[3]利用醋酸纤维素膜反渗透体系除去硝酸盐,当进水硝酸盐浓度为18〜25mg/L,连续运行1000h,硝酸盐去除率达65%。
Clifford等[4]研究了反渗透系统除硝酸盐,反渗透膜为聚酰胺膜和三醋酸纤维素膜。
在进水中加入硫酸和六甲基磷酸钠可以防止膜结垢。
结果表明:聚酰胺膜比三醋酸纤维素膜更有效。
高分子膜概述一、高分子膜的分类根据孔径尺寸,分离膜可分为微滤(Microfiltration,MF)膜、超滤(Ultrafiltration,UF)膜、纳滤(Nanofiltration,NF)膜和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膜。
MF膜的孔径尺寸大于50nm,可用于去除悬浮固体、原生动物和细菌等。
UF膜的孔径尺寸为2~50nm,主要用于去除病毒和胶体。
具有纳米孔的NF膜和RO膜可去除溶解的盐离子,是主流的脱盐膜。
RO膜的结构最为致密,其孔径尺寸为0.3~0.6nm,具有很高的NaCl脱盐率(>98%),而NF膜结构更为疏松,孔径尺寸小于等于2nm,通常被称为“低压RO膜”,对NaCl脱盐率较),同时具有更高低(20%~80%),主要用于脱除高价离子(Ca2+、Mg2+和SO2-4的水通量。
二、高分子膜的结构和制备MF/UF多孔高分子膜可独立用于废水处理或作为NF膜和RO膜脱盐过程的预处理。
高分子MF膜和UF膜是应用最广泛的,其主要的制备成膜工艺是相转化法。
MF膜的截面孔分布可以是对称的或是非对称的,对称的MF膜截面孔径变化不明显,膜的厚度是影响其过滤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
非对称的MF膜是由孔径小的表面分离层和孔径大的支撑层组成的,分离层的孔结构和厚度决定了膜整体的过滤分离性能。
UF膜的结构通常是非对称的,如图2-1所示,由开孔的底部支撑层和相对致密的表层构成,支撑层和表层属于同一种材料。
表层起到主要的分离作用,支撑层可使水溶液无阻碍地跨膜传输。
图2-1 聚砜UF膜的SEM照片平板MF/UF膜主要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以无纺布作为基底,提高膜的力学强度。
相转化法是指将含有聚合物和溶剂的均相聚合物溶液浸入非溶剂凝固浴中,并在可混溶的溶剂和非溶剂交换过程中发生聚合物固化。
此方法制备的膜的特性可通过改变浇铸条件、聚合物种类、聚合物浓度,溶剂/非溶剂体系和添加剂以及凝固浴条件实现调控。
目前MF/UF高分子膜材料主要包括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CA)、聚砜(Polysulfone,PSF)、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和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ine Fluoride,PVDF)等。
RO膜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膜材料:RO膜的材料主要有醋酸纤维素、聚酰胺、芳香聚酰胺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2. 膜孔径:RO膜的孔径一般在0.0001-0.001微米之间,这个孔径可以有效过滤掉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
3. 膜厚度:RO膜的厚度一般在0.1-1.5毫米之间,厚度越大,膜的强度越高,但同时也会增加过滤阻力。
4. 反渗透膜标准:包括《中空纤维反渗透膜测试方法》(HY/T049—1999)、《中空纤维反渗透技术中空纤维反渗透组件》(HY/T054.1—2001)、《中空纤维反渗透技术中空纤维反渗透组件测试方法》(HY/T054.2—2001)、《卷式反渗透膜组件测试方法》(HY/T107—2008)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工业水处理使用的膜有哪些类型?工业水处理采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反渗透(RO)、超滤(UF)和电渗析(ED)三种,以反渗透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近年来,纳滤(NF)和微滤(MF)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水处理的各个领域。
反渗透膜主要有纤维素和非纤维素两类。
其中纤维素膜有醋酸纤维素膜、三醋酸纤维素膜等;非纤维素膜主要是芳香族聚酰胺膜。
反渗透使用的都为半透膜,只对水具有选择性的高度渗透性,而对水中大部分溶质的渗透性很低。
反渗透膜在使用时要制成组件式装置,其型式有涡卷式、管式、板框式、中空纤维式和条束式等。
膜厚为几个微米至0.1mm左右。
超滤膜与反渗透膜都是不具备离子交换性质的中性膜,属于压力推动的滤膜。
两膜基本相似,主要有醋酸纤维素和非纤维素聚合物膜,组件装置可以做成涡卷式、管式和板式等.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中的纤维素膜有:①超薄式膜,为非对称性构造的醋酸纤维素膜,如0.06~0.3um的二乙酰纤维素膜:②复合膜,如硝酸纤维素和醋酸纤维素复合为0.1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膜;③混合膜,将二乙酰和三乙酰纤维素混合制膜;④中空纤维膜,做成内径24~30μm,外径45~65μm的中空纤维管式。
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中的非纤维素膜有:①芳香族聚酰胺中空纤维膜(最初是使用尼龙66,后改为芳香族聚酰胺);②带电膜,如磺化2,6-二甲基次苯基醚离子膜;③聚咪唑并吡喃酮膜;④聚间二氮茚膜;⑤玻璃膜,如Na2O.B2O3.SiO2制成中空纤维膜;⑥动态膜。
电渗析膜是离子交换膜,为电力推动式滤膜。
主要有异相膜、均相膜和半均相膜三种类型。
电渗析的组件装置有压滤式和水槽式两类。
其中压滤式又有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种。
纳滤膜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是近十多年发展较快的膜品种,在水的软化、不同价阴离子分离等方面有独特优点而广泛应用。
微滤又称为精过滤,其基本原理属于筛网状过滤,在静压差作用下,小于膜孔的粒子通过滤膜,大于膜孔的粒子则被截留在膜面上,使大小不同的组分得以分离。
醋酸纤维素膜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三班作者:孙健穆嘉陶怡侯顺一.引言摘要:由醋酸纤维素制成的膜具有高效、抗污染、应用广泛等特性。
国外最早的研究工作始于60年代,随着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超滤膜和微滤膜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查找醋酸纤维素膜的资料,对醋酸纤维素膜从历史,制备,特性,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
通过各个方面的研究,论述,全面介绍醋酸纤维素膜,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得到以下结论。
关键词:醋酸纤维素膜;历史;制备;特性;应用;二.正文2.1 醋酸纤维膜的历史1960年LoeB和Sourirajan研制成功醋酸纤维素不对称膜,一直以来膜科学工作者对其他膜材料做了大量的工作,至今醋酸纤维素在膜材料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
主要原因是:它与其它膜材料相比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资源丰富,并且具有无毒、耐氯、价格便宜、制作工艺简单、便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此外,制作的膜用途广,水渗透通量高,截留率好。
其缺点是抗氧化性能差,易水解,易压密,抗微生物侵蚀作用较弱等。
1960年洛布(LoeB)和索里拉金(Sourirajan)发明醋酸纤维膜的制膜方法,包括调制铸膜液、铸膜液的刮平、溶剂蒸发、水浸渍和热处理等工序。
铸膜液的组成包括醋酸纤维、丙酮、高氯酸镁和水,,在铸膜液中丙酮是为醋酸纤维素提供适当黏度的溶剂。
如果丙酮与醋酸纤维素比率太低,会导致铸膜液太黏,就很难浇铸出均匀的膜。
如果这种比率太高,铸膜液就会变得太稀,成为胶冻而浸入水中,调整添加剂高氯酸镁含量能改变膜的产水量。
后来发展了乙酰化制膜法。
把纤维素乙酰化后,可以得到各种黏度等级的用于制备分离膜的醋酸纤维素膜材料,醋酸纤维素分离膜具有较好的分离性能,合理的耐氯性,而且成本低,所以至今仍用来制备反渗透膜、超滤膜、微孔滤膜和电泳膜等。
但是由于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脱盐率低于芳香聚酰胺类复合膜,使用压力也高,易被微生物水解,耐酸碱性差,不耐压,不耐温等缺点,因而单醋酸纤维素膜和二醋酸纤维素膜已较少使用。
聚酰胺膜的发展方向——低压、超薄、抗污染、抗氯反渗透膜根据膜材料分类的不同可分为聚酰胺膜、醋酸纤维素膜、聚酰亚胺膜、磺化聚砜膜、磺化聚砜醚膜等,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酰胺膜。
聚酰胺膜主要有3层结构:无纺布支撑层、聚砜层、脱盐层。
无纺布支持层是经砑光机砑光后的聚酯无纺织物,其表面无松散纤维并且坚硬光滑,由于其非常不规则并且太疏松,不适合直接作为脱盐层的底层。
聚砜层是将微孔工程塑料聚砜浇注在无纺织物表面上,聚砜层表面的孔径大约为15nm,厚度约为40μm。
脱盐层是高交联度聚酰胺,由苯三酰氯和苯二胺聚合而成,厚度大约在0.2um。
超薄脱盐层的致密度决定了脱盐率,脱盐层越致密脱盐率越高,同时产水量越低。
一、聚酰胺膜面临的问题是耗电高、表面污染、活性氯侵袭因为高压的施加,聚酰胺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耗电高。
其次,水中的污染物(如胶体、无机固体、有机物、细菌等)很容易沉积在膜的表面形成堵塞和污染层,降低膜通量,降低膜的盐离子截留率,降低膜寿命。
第三,聚酰胺膜海水淡化工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活性氯对进水进行消毒处理,但是聚酰胺的酰胺键是不耐活性氯的,因此在活性氯的攻击下酰胺键会分解,从而导致聚酰胺膜的破坏影响其分离性能。第三,聚酰胺膜还面临能耗高的问题,二、聚酰胺膜朝着低压、超薄、抗污染、抗氯等方向发展目前,预处理与膜清洗是解决聚酰胺膜面临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是清洗剂或是杀菌剂本身对膜性能也有影响,因而从根本上改变聚酰胺膜的性能是业界研发的一个方向。
如低压、超薄、抗污染、抗氯等。
(一)低压聚酰胺膜低压的本质就是提高通量,这是聚酰胺膜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如纳米纤维膜支撑聚酰胺膜和掺杂无机纳米颗粒的聚酰胺膜等。
如特殊的无机纳米颗粒NaA型分子,其孔径尺寸介于水分子和水合Na+尺寸之间,因而能够优先允许水分子通过而有效截留Na+。因此,无机纳米颗粒的掺杂可以在保持盐离子截留率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膜的通量,从而使膜在低压环境下运营,从而降低膜的能耗成本。(二)超薄聚酰胺膜聚酰胺膜超薄脱盐层能够渗透较快,易获得高的水通量,从而降低能耗。
注射剂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注射剂热原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真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含有热原的输液注入人体,大约半小时后,就使人体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体温可升至40℃,严重者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
热原的性质:1、耐热性:一般说来,热原在60℃加热1小时不受影响,100 ℃也不会发生热解,在180 ℃3~4小时,250 ℃30~45分钟或650 ℃1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2、滤过性:热原体积小,约在1~5nm之间,故一般滤器均可通过,即时微孔滤膜也不能截留,但活性炭可以吸附热原。
3、水溶性:热原能溶于水。
4、不挥发性:热原本身不挥发,但在蒸馏时,往往可随水蒸汽雾滴带入蒸馏水,故应设法防止。
5、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所钝化,超声波也能破坏热原。
污染热原的途径1、从溶剂中带入:这是注射剂出现热原的主要原因。
注射用水贮藏时间过长都会污染热原,故应使用新鲜注射用水2、从原料中带入:容易滋长微生物的药物,如:葡萄糖因贮存年久包装损坏常致污染热原。
3、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因此在生产中对这些容器用具等物要认真处理,合格后方能使用4、制备过程中的污染:制备过程中,由于室内卫生条件差,操作时间长,装置不密闭,均增加污染细菌的机会,而可能产生热原5、从输液器带入:有时输液本身不含热原,但仍发生热原反应,这往往是由于输液器具(如:输液瓶、胶皮管)污染热原所致。
注射剂制备过程中的污染包括环境洁净度不够、操作人员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等为注射剂污染热原最常见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生产过程中除去热原的方法1、高温法:将针头、针筒或其它玻璃器具,洗净后置250℃30分钟以上条件下破坏热原。
2、酸碱法:玻璃器皿、配料管道可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可将热原破坏。
膜材基础知识膜材是指膜结构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由高强度的织物基材和聚合物涂层构成的复合材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膜材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膜材材料组成1.醋酸纤维素: 醋酸纤维素(CA)膜是由二醋酸纤维素和三醋酸纤维素的铸膜液及二者混合物浇铸而成。
随着乙酰基含量的增加,盐截留率与化学稳定性增加而水通量下降。
Loeb-Sourirajan 不对称结构是使用一“医用刮刀”(“doctor blade”)把CA、乙醇或乙醚溶液浇铸在一多孔基片(如帆布)上,表面经空气干燥产生一薄皮层而形成。
在较大孔层之上的致密表皮是由约0.2μm厚的薄层组成,膜的总厚度约100μm.该技术也可用于管状的和中空纤维状膜的浇铸。
CA膜的化学稳定性差,在运转期间会发生水解, 其水解速度与温度及pH条件有关。
醋酸纤维素膜可在温度0~30℃及pH值4.0~6.5下连续操作。
这些东丽膜产品也会被生物侵蚀, 但由于它们具有可连续暴露在低含氯量环境下的能力,故可以消除生物侵蚀。
膜稳定性差的结果导致膜截留率随操作时间增长而下降。
然而, 这些材料的普及是由于它们具备广泛的来源和低廉的价格。
2.芳香聚酰胺:不对称芳香聚酰胺(Aramid)膜(Richter和Hoehn 1971)以中空纤维形式为所首创。
这些纤维是由溶液纺丝而成。
由控制纺丝液溶剂的蒸发在纤维外表面形成约0.1~1.0μm的致密表皮层。
余下的纤维结构是约26μm厚的一层多孔支撑结构。
盐的截流作用发生在致密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截留性能,当中空纤维膜用于苦咸水脱盐时,对膜采用聚乙烯基甲基醚(PT-A)进行后处理,用于海水脱盐则用PT-A与鞣酸(PT-A)作后处理。
与纤维素膜相比,芳香聚酰胺膜的特点是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
它们能在温度0~30℃ pH4~11件连续操作,且不会被生物侵蚀。
然而芳香聚酰胺膜若连续暴露在含氯环境中,则易受氯侵蚀,因此,对他们处理的进料液进行脱氯是重要的。
微孔滤膜种类:
1、醋酸纤维素膜:适用于无菌滤过。
2、硝酸纤维素膜:不耐酸碱,溶于有机溶剂,可以在120℃、30分钟热压灭菌
3、聚酰胺(尼龙)膜:适用于滤过稀酸、弱酸、碱类和普通溶剂
4、醋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混合膜:与硝酸纤维素膜相同
5、聚四氟乙烯膜:用于酸性、碱性溶液与有机液体的滤过,可耐260℃高温
6、耐有机溶剂的专用微孔膜
7、聚偏氟乙烯膜:具有耐氧化性和耐热性能
G6号垂熔玻璃滤器和孔径0.22um的微孔滤膜可以用于热敏性药物的灭菌。
灭菌: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的芽胞全部杀灭
防腐:是指用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消毒:是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
灭菌方法: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气体灭菌法,药液除菌法)、无菌操作法
物理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法,干热空气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煮沸灭菌法,低温间歇灭菌法)、
射线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微波灭菌法)
滤过除菌法
常用的压力和温度以及时间对应关系:115℃﹀﹀67kpa﹀﹀30min
121℃﹀﹀97kpa﹀﹀20min
126℃﹀﹀139kpa﹀﹀15min。
去除硝酸盐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氮废水,农业上施用的氮肥随雨水冲刷入江河、湖泊,生活污水排入受纳水体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这是因为N O3-危害人类健康。
NO3-进入人体后被还原为NO2-, NO2-有致癌作用。
此外,婴幼儿体内吸入的NO3- 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作用,将Fe(Ⅱ)氧化成Fe(Ⅲ)而导致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氧发生不可逆结合,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饮用水质标准规定NO3--N的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L,而我国部分省市的地下水中NO3--N含量高达20~50mg/L。
硝酸盐在水中溶解度高,稳定性好,难于形成共沉淀或吸附。
因此,传统的简单的水处理技术,如石灰软化、过滤等工艺难以除去水中的硝酸盐。
目前,从水中去除硝酸盐的方法有:化学脱氮、催化脱氮、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生物脱氮等。
本文将在简要介绍这些方法的基础上,着重评述离子交换技术除去水中硝酸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现状,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1 去除硝酸盐的方法1.1 化学脱氮在碱性pH条件下,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氨,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NO3- + 8Fe(OH)2+ 6H2O → NH3 +8 Fe(OH)3↓+ OH-该反应在催化剂Cu的作用下进行,Fe/NO3-的比值为15:1, 该工艺会产生大量的铁污泥,并且形成的氨需要用气提法除去。
Sorg[1]研究过用亚铁化合物去除硝酸盐,结果表明,由于成本太高,此工艺难于实际应用。
Murphy[2]等人利用粉末铝去除硝酸盐,反应主要产物为氨,占60~95%,可以通过气提法除去。
反应的最佳pH为10.25,反应方程式为:3NO3- + 2Al + 3H2O → 3NO2- + 2Al(OH)3↓NO2- + 2Al + 5H2O → 3NH3 + 2Al(OH)3↓+ OH-2NO2- + 2Al + 4H2O → N2 + 2Al(OH)3↓+ 2OH-在利用石灰作软化剂的水处理厂可有效地使用该工艺,因为利用石灰通常可使pH值升高到9.1或以上。
醋酸纤维素膜与聚酰胺膜系列元件的优缺点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设备上主要有两种商业化膜产品:醋酸纤维素膜(CA)和聚酰胺(PA)复合膜系列(TFC)。
常用水质指标CA 膜PA 膜表面电荷中性负电性压力300-600 psi 150-450 psi温度35℃(95°F) 50℃(122°F)工作pH 值4-6 3-11游离氯容忍值可达1.0 ppm* 无*1ppm游离氯中暴露长达1000小时。
注:1.CA膜具有耐氯性能,因此通常应用于市政饮用水或饮料行业。
2.清洗CA膜时,清洗液pH值不得超过7.5,因为pH值过高可能导致膜的损坏。
PA膜的优点:1.总运行成本低2.运行压力低3.脱盐率高4.能耗显著降低。
CA膜的优点1.氯和氧化剂的耐受能力-CA膜最高可以耐受1ppm的游离氯。
氯和氧化剂会造成PA 膜损坏。
2.适用于生物污染风险高的应用-氧化剂耐受能力使得CA膜能够用于解决微生物污染问题。
即使持续投加氧化性的消毒剂(如氯等),膜也不会受到损坏。
3.不易发生污堵-与PA膜和聚砜(PS)膜相比,CA膜的抗污染能力更强。
CA膜的缺点:1.水解 - CA膜中位于聚合体上的醋酸基团会水解。
由于水解和pH值有关,为了保证CA膜正常工作,其工作pH值应保持在4.0 - 6.0之间。
一旦发生水解,膜将丧失脱盐能力。
2. 使用寿命短—由于存在水解问题,CA膜的使用寿命一般不超过3年,而PA膜的使用寿命通常可以达到3 - 7年。
3.运行压力高—CA膜要求运行压力在400psi左右,以保证正常的通量和脱盐率。
4.固定设备投资大—相比于PA膜设备,CA膜的运行压力较高,这就要求使用大功率的泵以及较贵的膜壳,因此CA膜设备的固定投资较大。
脱盐率CA 膜PA 膜钠85-99%96-99%氯85-99%96-99%钙90-99+%98-99+%镁90-99+%98-99+%硫酸根90-99+%98-99+%重碳酸盐85-99+%96-99+%电导率85-99%97-99+%二氧化硅80-90%98%。
一)纯纯净水生产中膜分离技术及其特性电渗析和离子交换树脂已经在原料水的处理过程详细介绍了。
本节主要介绍纯净水生产过和程中膜也离(电渗析也是一种膜分离技术)的有关内容.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统称为膜分离法.纯净水生产过程中常使用的膜分为膜分离法。
纯净水生产过程中常使用的膜分为4类,即微滤膜(Microfiltration MF)、超滤膜(Ultrafilrtaiton,UF)、反渗透膜(Reverse osmosis,RO)和纳滤膜(Nanofiltraiton,NF)。
在膜分离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是超滤和微滤,然后出反渗透和纳滤。
这4种膜在分离过程中的动务是外加压力,在压力作用下溶济和定量的溶质能够透过膜,而其余组分被截留,四者组成了一可分离子到微粒有膜分离过程。
MF能有效地去除菌,UF能去全部病毒和部分子高有机物,RO用于脱除盐份,近来开发的纳滤膜其分离径比UF更小,主要用于去除低分子有机物和盐类。
微滤(MF)的孔径为0。
1~10υm,主要去除微粒和细粒物质,所用的膜一般为对称膜,操作压力0。
01~0.2MPa.超滤(UF)的孔径为0.001~0.1μm,截留分子量大于500μ的大分子和胶全,操作压力0.1~0.001μm,主要脱去水中的盐分,对氯化钠去除率为95﹪以上,操作压力为1~10Mpa。
表1-6-8 反渗透、超滤、微滤3种膜的比较项目RO膜UF膜MF膜膜的孔径/μm <0.001(<10A)膜材料醋酸纤维素膜、聚酰胺复合膜醋酸纤维素模、聚砜膜、聚酰胺膜、聚丙烯腈膜醋酸纤维素膜、复合膜、醋酸-硝酸纤维素混合膜、聚碳酸酯膜、聚酰胺膜膜组件常用形式卷式膜、中空纤维素膜卷式膜、中空纤维素膜板式、折叠筒式去除杂质能力无机盐√ √ ×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500 √ 去除能力极小×细菌√ √ √病毒、热源√ √ ×悬浊物粒径>0。
执业药师执业药师(中药)模拟题2021年(184) (总分96.XX03,考试时间120分钟)B1题型1. 中药注射剂中铅每日使用不得超过A. 12μgB. 3μgC. 6μgD. 2μgE. 150μg2. 滴眼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A. 不超过10mlB. 不超过100mlC. 不超过200mlD. 不超过5gE. 不超过10g3. 属于药物性质影响透皮吸收的是A. 种属与个体差异B. 酸度C. 分子大小D. 密度E. 皮肤越白吸收越好4. 红丹使用前应A. 质地纯净、高沸点、制成品软化点适当、黏着力大B. 质地纯净、沸点低、熬炼时泡沫少、制成品软化点及黏着力适当C. 应炒除水分,过五号筛D. 应炒除水分,过六号筛E. 干燥,过五号筛5. 对皮肤有刺激性、过敏性的药物不宜制成A. 黑膏药B. 贴剂C. 凝胶贴膏D. 白膏药E. 橡胶贴膏6. 标示粒重或平均粒重在1g或1g以下,栓剂的重量差异限度是A. ±2%B. ±5%D. ±10%E. ±12.5%7. 口服液配制时,使用的溶剂是A. 自来水B. 纯化水C. 注射用水D. 灭菌注射用水E. 饮用水8. 药物研成粉末即为散剂,所以散剂的A. 挥发性成分易散失B. 不利于吸收,起效缓慢C. 容易氧化D. 能起到收敛、保护、吸收作用E. 制备工艺简单9. 处方中含有挥发油的散剂属于A. 含毒性药散剂B. 复方散剂C. 含液体成分散剂D. 含低共熔成分散剂E. 含浸膏成分散剂10. 眼用散剂应A. 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B. 9.0%C. 10.0%D. 无菌E. 粒度、外观均匀度、水分、装量差异、装量、无菌、微生物限度11. 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分散在溶剂中A. 溶液剂或高分子溶液B. 溶胶C. 乳浊液D. 混悬液E. 其他类型12. 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A. 金银花露B. 炉甘石洗剂C. 阿胶浆D. 益母草膏E. 香砂养胃乳13. 又称亲水胶体,属热力学稳定体系的是A.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B. 高分子溶液C. 乳浊液D. 溶胶剂14. 使微粒Zeta电位增加的电解质A. 助悬剂B. 稳定剂C. 润湿剂D. 反絮凝剂E. 絮凝剂15. 中药注射剂一般不宜制成A. 为纯净的水溶液B. 注射用冻干制剂C. 注射用浓溶液D. 用于疾病诊断E. 混悬型注射液16. 利用三醋酸纤维素膜或聚酰胺膜除去热原的方法A. 吸附法B. 离子交换法C. 凝胶滤过法D. 超滤法E. 反渗透法17. 用于制备静脉给药的中药注射剂,有效部位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A. 20%B. 50%C. 70%D. 80%E. 90%以上18. 中药注射剂中砷每日使用不得超过A. 12μgB. 3μgC. 6μgD. 2μgE. 150μg19. 洗眼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A. 不超过10mlB. 不超过100mlC. 不超过200mlD. 不超过5gE. 不超过10g20. 属于烃类的软膏基质是A. 卡波姆B. 羊毛脂C. 凡士林D. 硅油E. 聚乙二醇21. 原料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称为B. 糊剂C. 凝胶贴膏D. 涂膜剂E. 橡胶贴膏22. 与皮肤的生物相容性好,亲水高分子基质具透气性、耐汗性、无致敏性、无刺激性的是A. 黑膏药B. 贴剂C. 凝胶贴膏D. 白膏药E. 橡胶贴膏23. 标示粒重或平均粒重在1g以上至3g,栓剂的重量差异限度是A. ±2%B. ±5%C. ±7.5%D. ±10%E. ±12.5%24. 滴眼剂配制时,使用的溶剂是A. 自来水B. 纯化水C. 注射用水D. 灭菌注射用水E. 饮用水25. 导致制剂中的穿心莲内酯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A. 水解B. 氧化C. 聚合D. 变旋E. 晶型转换26. 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称为A. 倍散B. 散剂C. 单味药散剂D. 低共熔现象E. 复方散剂27. 供制散剂的饮片、提取物应A. 粗粉B. 中粉C. 细粉D. 最细粉E. 粉碎28. 主要作为原料而很少直接用于临床的制剂是A. 滴眼剂B. 合剂D. 浸膏剂E. 糖浆剂29. 一种液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分散介质中A. 溶液剂或高分子溶液B. 溶胶C. 乳浊液D. 混悬液E. 其他类型30. 属于胶体溶液型A. 金银花露B. 炉甘石洗剂C. 阿胶浆D. 益母草膏E. 香砂养胃乳31. 质点大小在1~100nm范围的分散相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药剂是A.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B. 高分子溶液C. 乳浊液D. 溶胶剂E. 混悬液32. 增加分散介质黏度的附加剂A. 助悬剂B. 稳定剂C. 润湿剂D. 反絮凝剂E. 絮凝剂33. 皮内注射剂A. 为纯净的水溶液B. 注射用冻干制剂C. 注射用浓溶液D. 用于疾病诊断E. 混悬型注射液34. 活性炭除去热原的方法A. 吸附法B. 离子交换法C. 凝胶滤过法D. 超滤法E. 反渗透法35. 在注射剂制备中,苯甲醇的作用是A. 调节渗透压B. 调节pHC. 助悬剂D. 抑菌作用36. 用于制备中药注射剂的半成品有效成分的纯度应达到A. 20%B. 50%C. 70%D. 80%E. 90%以上37. 中药注射剂中汞每日使用不得超过A. 12μgB. 3μgC. 6μgD. 2μgE. 150μg38. 眼用半固体制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A. 不超过10mlB. 不超过100mlC. 不超过200mlD. 不超过5gE. 不超过10g39. 属于类脂类的软膏基质是A. 卡波姆B. 羊毛脂C. 凡士林D. 硅油E. 聚乙二醇40. 采用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炼制成的膏药称为A. 黑膏药B. 糊剂C. 凝胶贴膏D. 涂膜剂E. 橡胶贴膏41. 软膏剂检查项目是A. 含膏量B. 金属性异物C. 软化点D. pHE. 粒度42. 标示粒重或平均粒重在3g以上,栓剂的重量差异限度是A. ±2%B. ±5%C. ±7.5%D. ±10%E. ±12.5%43. 注射剂中聚山梨酯80的作用为B. 增溶剂C. 止痛剂D. 抑菌剂E. 抗氧剂44. 导致制剂中的黄芩苷不稳定的原因是A. 水解B. 氧化C. 聚合D. 变旋E. 晶型转换45. 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称为A. 倍散B. 散剂C. 单味药散剂D. 低共熔现象E. 复方散剂46. 一般内服散剂要求A. 粗粉B. 中粉C. 细粉D. 最细粉E. 粉碎47. 无菌浸出制剂是A. 滴眼剂B. 合剂C. 酒剂D. 浸膏剂E. 糖浆剂48. 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于液体分散介质中A. 溶液剂或高分子溶液B. 溶胶C. 乳浊液D. 混悬液E. 其他类型49. 属于乳浊液型A. 金银花露B. 炉甘石洗剂C. 阿胶浆D. 益母草膏E. 香砂养胃乳50. 分散相质点以多分子聚集体(胶体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是A.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B. 高分子溶液C. 乳浊液D. 溶胶剂E. 混悬液51. 使微粒Zeta电位降低的电解质A. 助悬剂B. 稳定剂C. 润湿剂D. 反絮凝剂E. 絮凝剂52. 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是利用热原的A. 耐热性B. 不挥发性C. 可被酸碱破坏D. 水溶性E. 被吸附性53.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A. 热原B. 内毒素C. 脂多糖D. 磷脂E. 蛋白质54. 在注射剂制备中,焦亚硫酸钠的作用是A. 调节渗透压B. 调节pHC. 助悬剂D. 抑菌作用E. 防止氧化55. 以净药材制备的中药注射液(非静脉注射剂),所测定成分的总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A. 20%B. 50%C. 70%D. 80%E. 90%以上56. 中药注射剂中铜每日使用不得超过A. 12μgB. 3μgC. 6μgD. 2μgE. 150μg57. 硬脂酸胺皂在软膏基质中可作为A. 乳化剂B. 增溶剂C. 防腐剂D. 辅助乳化剂E. 抗氧剂58. 羊毛脂在橡胶贴膏中的作用A. 软化剂B. 促渗剂C. 填充剂D. 保湿剂E. 黏合剂59. 贴膏剂检查项目是A. 含膏量B. 金属性异物C. 软化点D. pHE. 粒度60. 胶囊剂中填充易潮解的药物可能产生的现象A. 囊壳软化B. 囊壳脆裂C. 囊壳溶化D. 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性E. 在胃液中不释放61. 注射剂中苯甲醇的作用为A. pH调节剂B. 增溶剂C. 止痛剂D. 抑菌剂E. 抗氧剂62. 洋地黄酊制备时多采用70%乙醇浸出,其目的之一是防止药物A. 水解B. 氧化C. 聚合D. 变旋E. 晶型转换63. 化学毒剧药添加一定比例量的稀释剂制成稀释散的是A. 倍散B. 散剂C. 单味药散剂D. 低共熔现象E. 复方散剂64. 外用散剂要求A. 粗粉B. 中粉C. 细粉D. 最细粉E. 粉碎65. 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制剂是A. 糖浆剂B. 煎膏剂C. 汤剂D. 酊剂E. 浸膏剂66. 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溶剂中A. 溶液剂或高分子溶液B. 溶胶C. 乳浊液D. 混悬液E. 其他类型67. 属于混悬型A. 金银花露B. 炉甘石洗剂C. 阿胶浆D. 益母草膏E. 香砂养胃乳68. 乳剂絮凝后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称为A. 分层B. 絮凝C. 转相D. 破裂E. 酸败69. 包装内一般附有滴管和吸球或其他量具的制剂是A. 溶液剂B. 滴剂C. 乳剂D. 混悬剂E. 糖浆剂70. 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破坏热原是利用热原的A. 耐热性B. 不挥发性C. 可被酸碱破坏D. 水溶性E. 被吸附性71. 热原中的主要致热物质是A. 热原B. 内毒素C. 脂多糖D. 磷脂E. 蛋白质72. 可作为注射剂增溶剂的是A. 硫代硫酸钠B. 乙二胺四乙酸钠C. 磷酸氢二钠D. 聚山梨酯80E. 三氯叔丁醇73. 适合于制成注射用无菌粉末A. 水中难溶且稳定的药物B. 水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C. 油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D. 水中易溶且不稳定的药物E. 油中不溶且不稳定的药物74. 抑菌剂A. 磷酸盐缓冲液B. 氯化钠C. 氯化苯甲羟胺D. 助溶剂E. 聚乙烯醇75. 单硬脂酸甘油酯在软膏基质中可作为A. 乳化剂B. 增溶剂C. 防腐剂D. 辅助乳化剂E. 抗氧剂76. 丙二醇在凝胶贴膏中的作用A. 软化剂B. 促渗剂C. 填充剂D. 保湿剂E. 黏合剂77. 膏药检查项目是A. 含膏量B. 金属性异物C. 软化点D. pHE. 粒度78. 胶囊剂中填充易风化的药物可能产生的现象A. 囊壳软化B. 囊壳脆裂C. 囊壳溶化D. 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性E. 在胃液中不释放79. 注射剂中磷酸二氢钠的作用为A. pH调节剂B. 增溶剂C. 止痛剂D. 抑菌剂E. 抗氧剂80. 制剂中的药物有效成分具有酚羟基结构者易被A. 水解B. 氧化C. 聚合D. 变旋E. 晶型转换81.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成的散剂是A. 倍散B. 散剂C. 单味药散剂D. 低共熔现象E. 复方散剂82. 儿科用散剂要求A. 粗粉B. 中粉C. 细粉D. 最细粉E. 粉碎83. 需检查含糖量的制剂是A. 糖浆剂B. 煎膏剂C. 汤剂D. 酊剂E. 浸膏剂84. 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制剂A. 芳香水剂B. 溶液剂C. 高分子溶液D. 乳浊液E. 混悬液85. 可作为油/水型乳剂的乳化剂,且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 吐温类B. 司盘类C. 卵磷脂D. 季铵化物E. 肥皂类86. O/W型乳剂变成W/O型乳剂的现象称为A. 分层B. 絮凝C. 转相D. 破裂E. 酸败87. 外观呈均匀的乳白色,以半径为10cm的离心机每分钟4000转的转速离心15分钟,不应有分层现象的制剂是A. 溶液剂B. 滴剂C. 乳剂D. 混悬剂E. 糖浆剂88. 用活性炭除去热原是利用热原的A. 耐热性B. 不挥发性C. 可被酸碱破坏D. 水溶性E. 被吸附性89. 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A. 热原B. 内毒素C. 脂多糖D. 磷脂E. 蛋白质90. 可作为注射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的是A. 硫代硫酸钠B. 乙二胺四乙酸钠C. 磷酸氢二钠D. 聚山梨酯80E. 三氯叔丁醇91. 适合于制成乳剂型注射剂A. 水中难溶且稳定的药物B. 水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C. 油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D. 水中易溶且不稳定的药物E. 油中不溶且不稳定的药物92. 调整pH的附加剂A. 磷酸盐缓冲液B. 氯化钠C. 氯化苯甲羟胺D. 助溶剂E. 聚乙烯醇93. 属于膏药的是A. 黑膏药B. 橡胶贴膏C. 糊剂D. 软膏剂E. 凝胶剂94. 属于膏药外治作用的是A. 消肿B. 心烦不眠C. 活血通络D. 清宣风热95. 冰片在凝胶贴膏中的作用A. 软化剂B. 促渗剂C. 填充剂D. 保湿剂E. 黏合剂96. 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途径的是A. 栓剂在直肠的用药部位B. 在水溶性基质中C. 在油脂性基质中D. 药物的溶解度E. 直肠黏膜的pH97. 胶囊剂中填充小剂量刺激性强的药物可能产生的现象A. 囊壳软化B. 囊壳脆裂C. 囊壳溶化D. 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性E. 在胃液中不释放98. 注射剂中苯酚的作用为A. pH调节剂B. 增溶剂C. 止痛剂D. 抑菌剂E. 抗氧剂99. 散剂因其分散度大,故药物A. 挥发性成分易散失B. 不利于吸收,起效缓慢C. 容易氧化D. 能起到收敛、保护、吸收作用E. 制备工艺简单100. 硫酸阿托品散属于A. 含毒性药散剂B. 复方散剂C. 含液体成分散剂D. 含低共熔成分散剂E. 含浸膏成分散剂101. 多以滋补作用为主的剂型是A. 糖浆剂B. 煎膏剂C. 汤剂D. 酊剂E. 浸膏剂102. 液体药物以液滴分散在不相混溶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制剂B. 溶液剂C. 高分子溶液D. 乳浊液E. 混悬液103. 可作为水/油型乳剂的乳化剂,且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 吐温类B. 司盘类C. 卵磷脂D. 季铵化物E. 肥皂类104. 乳剂在放置过程中,乳滴逐渐聚集在上层或下层的现象称为A. 分层B. 絮凝C. 转相D. 破裂E. 酸败105. 放置后有沉降物经振摇后易再分散,且标签上注明“用前摇匀”的制剂是A. 溶液剂B. 滴剂C. 乳剂D. 混悬剂E. 糖浆剂106. 在通常采用的灭菌条件下热原不能被破坏是因为热原的A. 耐热性B. 不挥发性C. 可被酸碱破坏D. 水溶性E. 被吸附性107. 具有强的致热活性的是A. 热原B. 内毒素C. 脂多糖D. 磷脂E. 蛋白质108. 可作为注射剂抑菌剂的是A. 硫代硫酸钠B. 乙二胺四乙酸钠C. 磷酸氢二钠D. 聚山梨酯80E. 三氯叔丁醇109. 适合于制成混悬型注射剂A. 水中难溶且稳定的药物B. 水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C. 油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D. 水中易溶且不稳定的药物E. 油中不溶且不稳定的药物110. 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A. 磷酸盐缓冲液B. 氯化钠C. 氯化苯甲羟胺D. 助溶剂E. 聚乙烯醇111. 属于贴膏剂的是A. 黑膏药B. 橡胶贴膏C. 糊剂D. 软膏剂E. 凝胶剂112. 属于膏药内治作用的是A. 消肿B. 心烦不眠C. 活血通络D. 清宣风热E. 补血滋阴113. 氧化锌在橡胶贴膏中的作用A. 软化剂B. 促渗剂C. 填充剂D. 保湿剂E. 黏合剂114. 有利于水溶性药物释放的是A. 栓剂在直肠的用药部位B. 在水溶性基质中C. 在油脂性基质中D. 药物的溶解度E. 直肠黏膜的pH115. 胶囊剂中填充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可能产生的现象A. 囊壳软化B. 囊壳脆裂C. 囊壳溶化D. 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性E. 在胃液中不释放116. 在注射剂制备中,枸橼酸溶液的作用是A. 调节渗透压B. 调节pHC. 助悬剂D. 抑菌作用E. 防止氧化117. 伤科和外科常用散剂,因为散剂A. 挥发性成分易散失B. 不利于吸收,起效缓慢C. 容易氧化D. 能起到收敛、保护、吸收作用E. 制备工艺简单118. 处方中含有薄荷脑与樟脑、冰片的散剂属于A. 含毒性药散剂B. 复方散剂C. 含液体成分散剂D. 含低共熔成分散剂E. 含浸膏成分散剂119. 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全部溶剂,调整浓度至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标准的制剂是A. 浸膏剂B. 酊剂C. 糖浆剂D. 流浸膏剂E. 合剂120. 浓薄荷水属于A. 芳香水剂B. 溶液剂C. 高分子溶液D. 乳浊液E. 混悬液121. 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且属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 吐温类B. 司盘类C. 卵磷脂D. 季铵化物E. 肥皂类122. 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或微生物作用,体系中的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A. 分层B. 絮凝C. 转相D. 破裂E. 酸败123. 以冷冻干燥法制备的生物制品注射用无菌粉末称为A. 为纯净的水溶液B. 注射用冻干制剂C. 注射用浓溶液D. 用于疾病诊断E. 混悬型注射液124. 利用热原分子上含有磷酸根与羧酸根,带有负电荷,除去热原的方法A. 吸附法B. 离子交换法C. 凝胶滤过法D. 超滤法E. 反渗透法125. 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是A. 自来水B. 纯化水C. 注射用水D. 灭菌注射用水E. 饮用水126. 可作为偏碱性注射剂抗氧剂的是A. 硫代硫酸钠B. 乙二胺四乙酸钠C. 磷酸氢二钠D. 聚山梨酯80E. 三氯叔丁醇127. 适合于制成溶液型注射剂A. 水中难溶且稳定的药物B. 水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C. 油中易溶且稳定的药物D. 水中易溶且不稳定的药物E. 油中不溶且不稳定的药物128. 调整黏度的附加剂A. 磷酸盐缓冲液B. 氯化钠C. 氯化苯甲羟胺D. 助溶剂E. 聚乙烯醇129. 属于皮肤生理因素影响透皮吸收的是A. 种属与个体差异B. 酸度C. 分子大小D. 密度E. 皮肤越白吸收越好130. 植物油应选用A. 质地纯净、高沸点、制成品软化点适当、黏着力大B. 质地纯净、沸点低、熬炼时泡沫少、制成品软化点及黏着力适当C. 应炒除水分,过五号筛D. 应炒除水分,过六号筛E. 干燥,过五号筛131. 阿拉伯胶在凝胶贴膏中的作用A. 软化剂B. 促渗剂C. 填充剂D. 保湿剂132. 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释放的是A. 栓剂在直肠的用药部位B. 在水溶性基质中C. 在油脂性基质中D. 药物的溶解度E. 直肠黏膜的pH133. 在注射剂制备中,氯化钠的作用是A. 调节渗透压B. 调节pHC. 助悬剂D. 抑菌作用E. 防止氧化134. 薄荷油不宜直接制成散剂,由于A. 挥发性成分易散失B. 不利于吸收,起效缓慢C. 容易氧化D. 能起到收敛、保护、吸收作用E. 制备工艺简单135. 参苓白术散按药物组成分类属于A. 含毒性药散剂B. 复方散剂C. 含液体成分散剂D. 含低共熔成分散剂E. 含浸膏成分散剂136. 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至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的制剂是A. 浸膏剂B. 酊剂C. 糖浆剂D. 流浸膏剂E. 合剂137. 纤维素的水溶液属于A. 芳香水剂B. 溶液剂C. 高分子溶液D. 乳浊液E. 混悬液138. 一般只用于皮肤用制剂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 吐温类B. 司盘类C. 卵磷脂D. 季铵化物E. 肥皂类139. 使微粒表面固-气两相界面张力降低的附加剂B. 稳定剂C. 润湿剂D. 反絮凝剂E. 絮凝剂140. 原料药物或适宜辅料制成的供临用前稀释后静脉滴注用的无菌浓溶液称为A. 为纯净的水溶液B. 注射用冻干制剂C. 注射用浓溶液D. 用于疾病诊断E. 混悬型注射液141. 利用高分子薄膜的选择性与渗透性,除去热原的方法A. 吸附法B. 离子交换法C. 凝胶滤过法D. 超滤法E. 反渗透法142. 中药注射剂制备时,药材的提取溶剂是A. 自来水B. 纯化水C. 注射用水D. 灭菌注射用水E. 饮用水。
醋酸纤维素膜优点:来源广,价格低廉,制备容易,成膜性能好,膜表面光洁,
不易结垢,耐氧化和游离氯子的性能较好,选择性高。
醋酸纤维素膜缺点:过渡层易压密,不耐化学试剂,不耐生物降解,易水解,操
作压力要求偏高,通量衰减快,PH范围较窄。
芳香族聚酰胺膜优点:亲水性好,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和耐碱性好,操作压力
低,通量大,脱盐率高,
芳香族聚酰胺膜缺点:不耐氧化,抗结垢和污染能力差,耐游离氯离子性能差。
芳香族聚酰胺膜(复合膜)与醋酸纤维素膜相比,其性能上的差异主要有:
1复合膜的化学稳定性好,醋酸纤维素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水解。
例如醋酸纤维素膜连续运行允许PH值范围为5~6,清洗时允许的PH范围为3~7,PH5.7时水解速度最慢,这就导致预处理加酸量大,清洗时可选用的药品范围窄,不易获得满意的清洗效果,而复合膜连续运行允许的PH范围为3~10,清洗时允许的PH范围为2~11.
2复合膜的生物稳定性好,不易受微生物侵袭,而醋酸纤维素膜则易受微生物侵袭。
3复合膜的传输性能好,操作压力低,脱盐率高
4复合膜在运行中不易被压实,因此产水量不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有明显的改变,而醋酸纤维膜在运行中会被压紧,因而产水量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