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路径
- 格式:pdf
- 大小:142.65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独立学院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独立学院是指独立于传统大学体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当前独立学院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历程独立学院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当时,国内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为私人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创造了机会。
独立学院作为中介机构,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满足了大量高等教育需求,特别是针对传统大学招生名额有限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学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教育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
市场发展现状学科覆盖广泛独立学院目前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艺术等。
独立学院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办学或引进国外名师,提供品质高、专业性强的教育服务。
这使得独立学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学科结构。
独立学院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
与传统大学相比,独立学院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学以致用。
在教学方式上,独立学院采用小班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体验。
职业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实践、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独立学院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独立学院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独立学院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并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同时,独立学院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发展趋势展望与传统大学协同发展独立学院与传统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今后,独立学院可进一步加强与传统大学的合作,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和互相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独立学院可以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独立学院的历史和发展【摘要】独立学院的前身是公立大学下设的民办二级学院,这是在公立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艰辛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一种高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独立学院则是教育部对公立大学民办二级院进行规范而出现的高校办学模式。
它的发展是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历程,在发展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而各种矛盾的焦点就是独立学院是否是真正的独立。
【关键词】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发展历程独立学院是指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最大的特点是办学经费不由政府财政性投入,并且按民办机制运营。
从1999年出现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这种办学形式以来,相关的争论一直没停过。
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由公立大学民办二级学院向独立学院转变的过程。
探讨独立学院的历史、发展、是否真正独立,对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的产生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多年来,“穷国办大教育”使政府的教育财政负担非常沉重。
特别是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大部分公办大学的潜力已经充分发挥,容量已经接近饱和,部分高校甚至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教育措施刻不容缓。
而且,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达到3300万在校生的总规模,就是说,比在2002年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1600万的基础上翻上一番。
而从本科教育来看,假定招生比例仍保持占总招生人数40%的低水平,到2020年本科生的总量也将比目前净增680万人。
[1]党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从1999年以来,便不断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但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而且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社会力量办学事业健康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状况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回顾独立学院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结合办学实践总结独立学院的办学经验与办学特色,客观分析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全面研究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独立学院的产生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潜在的巨大生源市场,二是公办高等学校扩招的有限,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然而,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我国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依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5%; 2001年,每10万人口中大学在校生人数仅为594人。
与美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仅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10一1/20 1999年扩招前,我国高考录取率始终在30%左右。
扩招后,录取率虽然接近50%,仍有大量的适龄青年无法进人普通高校的大门,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高等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事实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依然较低,既不能满足国家提高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迫切要求,也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是人口大国,“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使我国政府承受着沉重的教育财政负担。
1999年扩招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逐年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但受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财政投人实力的制约,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缓慢,很多地方生均拨款逐年下滑,给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看,过分依赖公办高校、过分强调政府拨款的办学与经费投资体制,难以保障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单纯依赖政府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根本不能解决不断激化的高等教育供需矛盾。
2023年独立学院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独立学院是指独立于本科高校,由民办实体、事业单位或个人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自20世纪90年代末,独立学院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成为市场上的新兴力量。
独立学院市场发展现状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了解。
一、发展历程独立学院市场起步发展比较晚,早期主要由对传统综合类大学缺乏入学机会的高中毕业生填补市场空缺。
随着社会对拓宽高等教育渠道、促进社会公平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2003年《私立高等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民间资本也开始集聚到独立学院市场中来,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进一步开放,独立学院发展迅速,规模逐年扩大,质量逐步提升。
二、市场规模截至2021年4月,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64家,涉及学科门类涵盖19个本科大类,其中以文史、管理、工程、经济、艺术等门类为主。
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每年招收的本科生数量已超过18万人,占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约4%。
独立学院市场规模已初具规模化,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三、市场竞争独立学院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主要表现在品牌知名度、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企合作等方面。
对于具备较高竞争力的独立学院,其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已与传统高校相当或不相上下。
独立学院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与传统高校的差距逐渐减小,以此来提高招生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及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独立学院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在教育部“双一流”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应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专业,提高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教育模式,扩大教育服务范围,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推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新发展摘要:独立学院的发展已进入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凸显特色的新阶段,必须正确认识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独立学院发展的全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独立学院与母体、合作方及地方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科学发展;问题;对策一、独立学院的发展态势独立学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江浙一带产生的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起的高校持续扩招,2003年教育部颁文统一称之为独立学院。
它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在独立学院试办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2003年4月,教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规范管理,对独立学院的合作者、学院产权责任、办学条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申报程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独立学院的合作者负责提供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一律采用民办机制,要求独立学院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要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等,必须确保办学条件和质量。
教育部希望通过依法引导、监管和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杜绝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出现严重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等问题。
在《意见》颁发以后,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有了明确的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意见》规定的办学行为和办学机构也进行了清理整顿。
2004年初正式确认了148所独立学院名单。
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
2008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要求和国务院把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决策部署,依法明确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切实规范独立学院办学活动,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引导和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试论独立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独立学院自试办以来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种种困境,本文试从独立学院自身角度探讨独立学院应采取何种对策以应对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独立学院机遇挑战对策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1]这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紧紧依托举办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国家对民办高校的优惠政策,运用民办高校的办学运作机制,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自主办学,相比民办高校具有极大优势。
一、独立学院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从1999年我国开始试办独立学院之初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到如今逐渐为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所认可招生火爆,短短几年里,独立学院发展迅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300多所,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本科生教育培养任务。
独立学院之所以会迅速兴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历史任务,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也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日本大谷大学校长木村宣彰指出,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分子,要与世界不同地域、拥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生存,必须具备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
新的形势迫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对高等教育在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
2、经济发展为独立学院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涌现,他们有资金,也有办学热情。
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他们愿意为高等教育买单。
3、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需要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补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试论我国独立学院的发生、发展与前景独立学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创新模式。
它的发生、发展不是偶然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及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独立学院的出现,拓展了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空间,提高了本科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
可以预料,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快速而又规范化的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途径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标签]独立学院发生发展前景战略选择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一批办学质量高、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的出现,拓展了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空间,提高了本科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快速而又规范化的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途径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独立学院的出现乃历史发展之必然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精英教育阶段跨越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2002年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比1999年扩招前净增860多万人,整整翻了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公办大学的潜力已经充分发挥,容量已经接近饱和,部分高校甚至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然而,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达到3 300万在校生的总规模,就是说,还要翻上一番。
而从本科教育来看,假定招生比例仍保持占总招生人数40%的低水平,到2020年本科生的总量也将比目前净增680万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多年来,“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使我国政府的教育财政负担非常沉重。
摘要: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
独立学院有四种办学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我国应重点扶持和发展国有民营型独立学院。
本文针对几种反对发展独立学院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如何积极扶持独立学院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独立学院;四种模式;未来走向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高校与社会合作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办学的创举,是一种新型的民办高等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但是,独立学院从一诞生起就在风雨曲折中、在争论争议中、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进和发展,直到现在仍有不同意见,面临严峻的挑战。
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有哪些,如何正确评价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走向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独立学院的主要办学模式独立学院是在高校扩招、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的一批新型大学,“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是大专学历教育,难以承担本科教育的任务,导致不少地区本专科结构失衡。
而从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看,更需要加快本科教育的发展速度,于是就出现了“名校办民校”的独立学院。
其中包括民有民营、国有民营、公有民营和混有民营四种办学模式。
1.民有民营模式民有民营模式是由民营企业,或私人投资购地建房,挂靠在一所名校(称之为母体学校)下面办学,由母体学校负责管理和教学工作,收取学费的15-20%作为管理费。
该模式不占有国家资产,是正宗的“民有民营”高校,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都拥有一支独立的管理队伍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加上母体学校的支持、帮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如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就是成功的例子。
天华学院由上海天华教育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师范大学合办,购地570亩,总投资5亿元。
独立学院发展十年进入金秋,全国各地的一些独立学院纷纷举行隆重的庆典,欢庆学校的十周年校庆,令人煞是欢喜。
细细数来,独立学院已走过十年。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的新生事物,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三种模式”。
它是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普通高校,它采取民办机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充分调动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更好更快地扩大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加快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 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根据教育部2008年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简称“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即“母体”)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国家规定,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学和财产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毕业证书。
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所以由教育部负责审批。
凡未经教育部审批的,国家均不承认其学历。
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在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基础上进行的。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将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给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独立学院与大学内部学院的重要区别在于其独立性,其性质上是一所完全独立的院校,与所属大学的关系则因学校而宜。
独立学院与大学内部学院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其完全的民办性,其办学经费来源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的,在经费、学费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管理上也都按照民办大学的方式进行。
截止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22所(见表1)。
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独立学院发展,将去向何方独立学院发展,将去向何方?独立学院“独而不独”的身份,既成了它的“金字招牌”,也成了它的发展“隐患”独立学院的出现,一方面基于公办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拥有者也想在高等教育市场中获得“合理回报”,因此,公办高校和社会资源结合在一起,按照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
此举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加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较大程度上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种种因素互相作用,独立学院便以超乎预料的速度得到大幅度增长。
问题随之产生,“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比如招生过程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身份尴尬等等,以至引起了一些群体性事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问题棘手,但必须面对。
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独立学院进行规范。
从规范结果来看,公办高校依然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独立学院有了母体做依托,较符合中国当前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和民众社会心理,站稳了脚跟,可以正大光明获得合理回报;有了政府的决心与行动,学生和家长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对独立学院恢复了认可。
现在的独立学院是多方面利益博弈的结果,而博弈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办大学、投资主体三赢。
独立学院,独而不独问题真正得到解决了吗?从《若干意见》印发到现在,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有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公办大学庇护下的民办独立学院依然影响着教育公平据统计,截至2006年5月15日,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75所,而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始创办到2006年5月26日,已有313所得到国家教育部认可,具备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
当前人们对“民办”高校尚未充分接受,但因独立学院有了其母体的“公办”金字招牌,便具有了更多被大众认可的资本,这让经过20多年打拼的普通民办高校十分羡慕。
第3期2022年5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3May.2022[收稿日期]2021-10-10[基金项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度一般课题“独立学院转设主要模式、困境与出路”(项目编号:CANFZG21184)。
[作者简介]朱国华(1982-),男,安徽颍泉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思想教育。
[通讯作者]吕鑫宇(1986-),男,吉林白城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应用型本科建设。
从创立到转设: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景展望朱国华 吕鑫宇(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 321013) [摘 要]独立学院是经济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因素和教育改革浪潮因素等综合驱动产生的,历经3个发展阶段,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前,随着教育部第二轮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深度推进,独立学院面临着3条出路,探索出4个方向,即将迎来独立学院转设第二次高潮。
独立学院转设的宏观背景是职业教育体系的独立和发展,也是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整体定位。
独立学院在转设工作中,虽然还存在转设困境和发展困境,但是发展前景已经预设完毕,不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将承担越来越多的时代使命,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转设;应用型本科;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13-08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2 03 003 一、独立学院的创立、发展与演化历程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规则的不断完善,其本质是市场经济思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蔓延,在教育既有的社会属性(人才培养、机会均等)和价值属性(文化传承)基础上附加经济属性。
独立学院的发展及新形势下的改革前景【摘要】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按照教育部第26号令的要求,将在2013年完成全国所有独立学院的审查,对考察验收合格者发放办学许可证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学院,其他独立学院则需另寻出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发展;改革前景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Reform Under the New Station for Independent Institutes【Abstract】Independent Institut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fter quickly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Before 2013,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will investigate all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s and the qualified ones will obtain the licenses to run the school,while the others need to seek other ways.【Key words】Independent institute;Development;Prospect of reform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1 独立学院的发展背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连续几年的扩招使得当时公办高校基本饱和,但受质量和规模的限制以及社会概念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当时并不是特别大。
2020年高校独立学院发展历程一、高校扩招潮下独立学院应运而生 (2)二、野蛮生长乱象频发 (4)1、第一轮整治效果不佳 (4)2、第二轮整治严格要求有所成效 (4)3、后续转设效果不佳 (5)三、盖棺定论走向落幕 (6)9月16日,港股上市的民生教育发布公告,其间接持股的滇池公司与滇池学院、云南大学签署《关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转设事宜的协议》,约定三方一致同意滇池学院向教育部申请转设,转设后滇池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大学,滇池学院为此向云南大学支付补偿款总计人民币2.8亿元。
自1999年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以来,21年间高校独立学院一路走来发展坎坷,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转设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一、高校扩招潮下独立学院应运而生1998年10月,经济学家汤敏向中央提交了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次年6月,经过一系列准备后,高校大扩招正式启动。
但此时高校的经费来源依旧存在巨大问题,高等教育生均经费1999-2005年间逐年下降,高校办学存在巨大压力,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创办独立学院成为一条可行路径。
1999年,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浙江省邮电管理局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城市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
2000年,武汉同时创立四所独立学院,包括武汉大学东湖分校(2000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00年8月)、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00年9月)、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000年9月),揭开了独立学院蓬勃发展的大幕。
独立学院的定义。
按照教育部2008年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定义,独立学院有三个基本特征:1)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2)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3)实施本科学历教育。
事实上严格的定义还需要包括五方面的“独立”:1)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2)独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3)独立进行招生和颁发学历证书;4)独立进行财务核算;5)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
本文将分析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第一部分: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1.快速增长的发展规模独立学院的发展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众多独立学院,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投资者。
这些学院以其灵活的教育模式和一流的教学资源而备受青睐。
2.注重专业设置与就业导向独立学院通常会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调整专业设置。
与传统大学相比,独立学院更加灵活,能够及时调整并设置新的专业,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这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具备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独立学院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开展学术交流,共享教师和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
通过与国际知名学府的合作,独立学院有机会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更加全球化的教育体验。
4.面临的挑战尽管独立学院在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独立学院在获得政府支持和认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一些独立学院在教学质量和行业认可度方面缺乏足够的实力。
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校企合作成为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关键。
第二部分:独立学院的未来趋势1.深化与高等教育体制的融合为了更好地发展,独立学院将与传统高校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和融合。
这意味着独立学院将更加接近传统高校的办学水平,并更好地融入整个教育体系。
这种融合将使独立学院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
2.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为了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独立学院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独立学院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
这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3.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独立学院将继续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浅析新时期独立学院的转型与发展之路According to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the new perio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oad◆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杨帆Zhicheng College of Fuzhou University YangFan【摘要】本文认为,独立学院的产权结构决定了其性质为面向市场的民办教育,目前其生存仍是靠依附母体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展开生源争夺,违反市场竞争规则和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分层化的发展战略。
因此,加大步伐转型势在必行,其转型之路就在于解决几个深层次问题,去除依附性,走向独立,成为真正的民办高校。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母体公办高校产权民办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in The New Era [Summary] :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decided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characteristic is a market-oriented private education. Nowadays,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still scramble students by depending on its parent-on universities. That way is against the competition rules and the strategy of China's hierarchical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a tendency to transform quickly. The way to transform is to solve several deeper problems and remove independent college's dependence so that the college could become truly independent.[Keyword]: Independent College, Parent-on universities, ownership, private.高校独立学院起源于1993至1995年期间,产生在公办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
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逾十年。
截至2010年12月,全国现有独立学院308所,本科在校生达258万,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22%左右,占全国民办高校本科生总数的58%左右。
少数独立学院已拥有硕士点,部分独立学院正在筹备升级为二本院校。
可以说,独立学院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阶段分析(一)初创期(1999~2002年)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独立学院的前身“二级学院”“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产生。
从此,“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展势头强劲,短短几年,就从沿海地区发展到全国的大部分省市。
这些学院凭借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结合充裕的民间资本,引入民办或民营办学模式,在本科学历教育的高起点上快速发展,办学形式逐步多元,办学目标服务于母体高校的整体利益,但尚不具备独立办学的主体资格,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极强。
此阶段,二级学院的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承担着为母体高校筹资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任务。
在母体高校的扶持下,二级学院逐步明确了办学理念,确定了体现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同时,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从严从高,二级学院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步入正常轨道,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学院拥有了独立校园。
由于处于摸索时期,相关政策没有出台,少数二级学院也出现了违规招生等不良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二)建设期(2003~2007年)2003年,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为标志,独立学院从无序扩张进入治理整顿、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独立学院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对原有360多所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重新登记。
经过逐个审查,取消了其中100多所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并对其中249所进行了重新登记。
通过整顿,独立学院“优”“民”“独”的特征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同,这一新的办学形式基本得到社会认可。
与此同时,面对教育行政部门密集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独立学院迅速调整了发展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体制与机制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基本实现办学模式由理论型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部分独立学院基本达到与母体高校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确立了充实、巩固、提高的指导思想,总结、完善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学生特点,大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考核的教学模式,设计实施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和“3.5+0.5”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阶段,独立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一些教学关键指标与一般本科院校基本持平或接近,教学成果开始涌现。
这些办学业绩为独立学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也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转型期(2008年至今)2008年,以教育部颁发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为标志,从政策层面对独立学院的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出了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于目标举措,独立学院进入向民办普通高校过渡的“转设”期。
在此阶段,独立学院的总体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出现了一批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办学理念先进、条件较好、资金雄厚、质量上乘的优秀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开始由规模扩张、校园建设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和注重特色的发展阶段转变,总体呈现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有十余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部分独立学院开始举办十年院庆,总结十年办[摘要]十多年来,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经了初创期、建设期、转型期三个阶段,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
国家政策调控也历经了默许试办、整顿定性、规范发展的调整。
面对新形势,独立学院应针对自身实际,在发展路径上做出合理判断与正确选择。
[关键词]独立学院26号令转设发展路径[作者简介]路正南(1960-),男,江苏武进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周西安(1977-),男,湖北京山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孙国(1977-),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镇江212013)[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民办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8JYD014)和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与重构”(项目编号:JJ08A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26-03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路径分析路正南周西安孙国学经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其生存空间。
如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优化结构、强化应用、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健全了教学过程管理业绩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精心构筑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有效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培养,办学优势和特色逐步彰显。
二、独立学院的办学政策演变(一)默许试办1998年,江苏、浙江两省在部分高校引入民办机制,进行国有民办的试点工作。
从全国范围来看,从1999年到2002年这几年间,是独立学院迅猛发展时期,全国有25个省市举办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数目达到300多个,本科在校生40多万人,初步形成占地约7万亩、校舍约87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约12亿元、图书约2000万册的高等教育资源。
这段时间内,国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政策,部分宏观教育政策中的个别条款为独立学院的产生提供了政策依据。
如《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规定了发展民办教育的基本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地位等。
(二)整顿定性因少数独立学院无序扩张、违规办学,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独立学院做到“六个独立”,吹响了规范独立学院办学的号角。
同年,教育部召开了“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网络视频会议”,提出“优、独、民”三原则,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专项检查通报,对7所违规独立学院进行了通报批评,给予减少招生、暂停跨省招生等处罚,要求独立学院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
200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要求:加强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引导独立学院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
2006~2007年,17所独立学院因自有办学用地、自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以及基本办学条件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被教育部确定为限制招生(黄牌)单位。
2007年4月,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资产权属核查工作结束,教育部对113所独立学院进行通报批评。
1所给予黄牌警告,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毋庸置疑,这一阶段国家针对独立学院的方针、政策是十分明确、坚定的,加大改革力度,规范办学,保证质量是独立学院不容回避的话题。
如在《独立学院教学工作专项评估方案》中,明确要求对独立学院进行教学专项评估。
重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着力体现“六个独立”要求,即“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文凭”和“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二是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即明确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并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凡评为“合格”的学院,将予以“通过”。
其中,对于办学条件好、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院,准许日后直接申报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凡评为“不合格”的学院,予以“暂缓通过”,限制当年招生,限期整改并于适当时期进行复评。
其中,对于办学问题严重者或因不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而诱发事端、影响稳定的,将予以停办甚至严肃追究独立学院举办者、有关高校和主管部门的责任。
(三)规范发展2008年,教育部颁发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26号令,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对独立学院的设立、组织与活动、法律责任、管理监督、变更与终止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其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与教育教学管理等提出了严格的规定。
在《办法》的“附则”中,明确要求此前设立的独立学院以5年为限,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充实办学条件,完成有关工作。
在《关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工作说明》中进一步明确:“积极做好现有独立学院的规范和办学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复杂性和实际情况,国家对已设独立学院给予了五年的过渡期,并明确了相关政策:(1)基本符合《办法》要求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提出考察验收申请,教育部组织考察验收,并对考察验收合格的独立学院核发办学许可证。
(2)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
(3)既不申请考察验收,也不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的,可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但必须按照《办法》的要求,规范体制机制,充实办学条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地做好报请验收或申请转设工作,过渡期结束后,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办理。
”其核心精神是“不进则退”,即通过严格评估优胜劣汰。
一方面鼓励合格的独立学院从母体学校中独立出来,自主发展;另一方面给不合格的独立学院亮红黄牌,建立有序的退出机制。
《办法》的出台,包括以《办法》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关于审批独立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标志着独立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向民办普通高校过渡的“转设”期。
在这个新的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强调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态度,要求根据独立学院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
部分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如江苏省下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决定对该省独立学院开展专业建设抽检工作。
三、独立学院的发展出路分析2009年2月,教育部下发《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四个方向:符合教育部相关要求,经教育部考察验收合格的,可以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办学;符合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以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等学校;符合其他层次学校设置标准的,可以转设为相应层次的民办学校;可以终止、合并或并入公办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