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审计学课件 第十三章 分析程序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30
审计学基础课程学习笔记一、学习内容(30分)1.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学习内容。
第一讲重点掌握审计组织体系、审计职能及审计在经济监督系统中地位;重点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及其层次关系;掌握注册会计师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了解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以及注册会计师业务的范围;掌握学科的理论要素;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讲了解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主要内容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概念,掌握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框架结构。
第三讲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的含义、内容及相互关系,审计法律责任的种类、成因及防范措施。
第四讲了解审计总体目标的发展过程;理解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的关系;掌握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及其审计具体目标的内容。
第五讲掌握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内容,审计的前提条件、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含义、审计业务变更对业务约定书的影响。
掌握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含义及主要内容、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第六讲掌握审计证据的含义及审计证据的性质、函证的含义、函证决策的内容、函证的控制和评价、分析程序的含义、应用原则及要求,理解获取审计证据的总体审计程序和具体审计程序、询证函设计的要点、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分析程序的目的。
第七讲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性质以及归档,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和控制程序。
第八讲理解对风险评估的总体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掌握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及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方法。
第九讲掌握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以及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含义、性质、时间和范围,掌握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的含义、性质、时间和范围,理解发现某项错报后的处理方法。
第十讲掌握审计报告的含义,审计报告意见的类型和基本内容以及标准审计报告的含义、出具标准与格式和非标准审计报告类型、各自的出具条件与格式。
分析程序的具体运用学习目的通过学习,我们要掌握以下两个问题:◆一、分析程序的属性及其特征。
◆二、在整个审计中运用分析程序的技巧。
华兴公司是今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常年审计客户。
注册会计师审计华兴公司2017年度财务报表。
审计工作底稿中与分析程序相关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1.在风险评估中,基于华兴公司所处行业2017年度市场需求显著下降,注册会计师以2016年财务报表已审数为预期值,将2017年财务报表中波动较大的项目评估为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领域。
2.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作为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的可接受差异额。
3.基于华兴公司的产量与生产工人工资之间存在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认为产量信息来自于非财务部门,具有可靠性,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据此测算直接人工成本。
4.注册会计师对运输费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确定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差异额为150万元,实际差异为350万元。
注册会计师就超出可接受差异额的200万元询问了管理层,并对其答复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5.在终结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注意到华兴公司拥有的运输车辆都是满负荷工作,且运费因油价上涨而上升,这与已审计的报表中显示的今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严重不符,认为不能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要求:请指出以上注册会计师的处理是否适当,为什么?分析事项是否适当原因1不恰当由于市场需求变动了,不能以2016年财务报表已审数为预期值,应根据2017年度的变化情况设定预期值。
2 适当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的可接受差异额通常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以等于或小于3 不恰当即便产量与生产工人工资之间存在稳定的预期关系,也需要测试与产量信息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测试产量信息、测试内部信息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据以测算直接人工成本4 不恰当在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应当针对实际误差350万元,而不是200万元的差异进行进一步调查。
12.3审计意见的形成及其内涵主讲老师:李晓慧1.考虑被审计单位会计实务的质量2.形成审计意见时评价内容1.考虑被审计单位会计实务的质量1.1形成审计意见前的工作1.2关注管理层判断是否存在存在的偏向1.1形成审计意见前的工作1.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2.判断未更正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是否构成重大错报3.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合法4.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公允1.2关注管理层判断是否存在的偏向1.自利性的会计政策的选择2.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期间提请其注意的错报进行选择性更正。
3.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可能存在偏向。
2.形成审计意见时评价的内容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意见。
1.1评价合法性1.2评价公允性2.1评价合法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编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特别评价下列内容:(一)财务报表是否充分披露了所选择和运用的重要会计政策;(二)所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并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三)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四)财务报表列报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五)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预期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财务报表所传递信息的影响;(六)财务报表使用的术语(包括每一财务报表的标题)是否适当。
2.2评价公允性评价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公允反映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实现公允反映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方面:(一)财务报表的整体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二)财务报表(包括相关附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交易和事项。
习题多选题为了形成审计意见,针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得出结论,确定是否已就此获取合理保证。
在得出结论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