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地貌类型cui
- 格式:ppt
- 大小:18.14 MB
- 文档页数:93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以及时间的作用密切相关。
在地球上,主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河流地貌和海洋地貌。
高山地貌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形成于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挤压作用下。
高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折叠山脉和断裂山脉。
折叠山脉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断裂山脉则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例如洛基山脉。
平原地貌是地球上最广泛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位于板块内部或海岸线附近,形成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下。
平原地貌可以分为河流平原、冰川平原和海岸平原。
河流平原是由于河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冰川平原是由于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北美大陆的五大湖地区。
海岸平原是由于海洋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沿岸平原。
丘陵地貌位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是由于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丘陵地貌通常由起伏的小山丘和河谷组成。
它们形成于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下,例如英国的科茨沃尔德丘陵。
河流地貌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河流地貌通常由河床、河谷和洪积平原组成。
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峡谷和峡谷,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河流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洪积平原,例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海洋地貌是由于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海洋地貌通常由海岸线、海湾和海底地形组成。
海洋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海岸线和海蚀平台,例如英国的多佛尔海岸。
海洋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海湾和珊瑚礁,例如大堡礁。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以及时间的作用密切相关。
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多样的自然景观。
通过深入了解地貌类型与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常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常见的地貌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高山地貌:包括山脉、山峰、山谷、峡谷等地形,形成于
构造活动、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等多种地质过程的作用下。
2.平原地貌:指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区域。
平原地貌
分为河流冲积平原、沉积平原、火山平原等,形成于沉积
作用、风化和侵蚀等过程。
3.山地地貌:是高山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包括陡峭的山坡、
峰峦起伏、峡谷和山地湖泊等,是构造和侵蚀作用的结果。
4.河谷地貌:由河流侵蚀和冲积形成的地貌,包括V型河谷、
峡谷、冲洪积平原等。
5.沿海地貌:包括海岸线、海蚀崖、海湾、海角、沙滩等,
是海洋侵蚀、波浪作用和沉积过程的结果。
6.洞穴地貌:由水流侵蚀或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空洞,如溶
洞、岩溶塌陷地带等。
7.火山地貌:由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形成的地貌,包括火山
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火山碎屑堆积等。
8.冰川地貌:由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如冰淇淋
山脊、U型谷、冰碛平原等。
9.沙漠地貌:是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类型,包括沙丘、沙漠
盆地、沙漠脊等。
上述只是一些常见的地貌类型,实际上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地
貌类型,它们是在地质和地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球表面特征。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等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地质地貌学在国民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哪些作用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地貌学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地质与地貌学的实习目的和意义一、地貌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
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
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
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
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1、构造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 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
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6种常见地貌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初中地理地貌部分基础知识总结地貌的定义地貌是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总体,是地球表层或地壳和大气相互作用、长期作用和变化的结果。
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溶洞等。
地貌的分类1. 山地:是高度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峰组成。
2. 高原:是地形高度相对较高、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区。
3. 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水平广阔。
4. 丘陵:是高度较低、坡度较缓的地形,通常由多个丘陵组成。
5. 河流:是地表上的水流,根据水流性质可以分为险滩河流和冲积河流。
6. 湖泊:是地面上的水体集合,通常由地表泉水、河流形成。
7. 海洋:是地球表面上覆盖广阔的咸水区域。
8. 溶洞:是由水在地下岩石中溶蚀形成的洞穴。
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活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等变动。
2.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3. 水体作用:包括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4. 生物作用:包括植被对地表的影响。
5. 冰雪作用:包括冰川和积雪的形成和变动。
地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地貌的形态和特征。
地貌的重要性1. 环境:地貌对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2. 经济:地貌决定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对农业、旅游及资源开发产生影响。
3. 文化:地貌与文化传承相关,某些地貌被视为民族、地域的代表符号。
地貌保护与管理为了保护地球的地貌,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制定地貌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强地貌的保护管理。
- 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破坏地貌。
-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地貌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球的地貌,保护我们的家园。
以上是初中地理地貌部分的基础知识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六种地貌类型
高中地理中的六种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1.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形成的,包括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以及因为板块运动导致的海陆分布、海底地貌等。
2. 河流地貌是由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分为河谷地貌和河流阶地地貌。
3. 海岸地貌是在海浪、潮汐和河流的作用下,由各种动力因素和地质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貌。
4.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
5. 黄土地貌是由黄土的特性所形成的独特的地貌,包括黄土高原等。
6.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溶蚀作用为主,侵蚀、冲蚀作用为辅形成的地貌,包括石林、溶洞、地下河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地理书籍或咨询地理老师。
初中地理重要地貌总结中国地貌丰富多样,地球上许多重要的地貌类型都可以在中国找到。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很多重要的地貌类型,这些地貌对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球科学的认知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初中地理中重要的地貌类型。
第一个重要地貌类型是平原。
平原一般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地面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缓。
在中国,有一些重要的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区河流众多,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由于土地平坦,交通发达,也为工业和城市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二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山地。
山地是高度较大的地区,通常有陡峭的山峰、深谷和陡坡。
中国是一个山地丰富的国家,境内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如长白山、秦岭、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对于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山地还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高原。
高原是指地势较高的地区,通常位于山地之间或在山脉的上部。
中国拥有许多重要的高原,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高原地区气候凉爽,空气质量好,便于农牧业发展。
高原还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供应了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
此外,高原地区还存在着丰富的地热和矿产资源,如盐矿、铜矿等。
第四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丘陵。
丘陵地貌是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的地势较低的地区,地势稍高,呈起伏状。
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丘陵地貌,如华南丘陵、黑龙江平原等。
丘陵地貌适宜农业发展,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也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最后一个重要的地貌类型是水体。
水体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地貌,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水体,如长江、黄河、珠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
这些水体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也是我国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的重要依托。
此外,中国还拥有一些壮丽的水体地貌,如三峡、琵琶湖等,吸引着众多游客。
总结起来,中国地貌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景观。
简述地貌类型的划分地貌类型是地理学中对地表形态的系统分类,地理学家根据地貌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划分出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原、丘陵、浅海、深海、高原、盆地、幽谷、山脉、山坳、坎坎及河流湖泊等,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从更广泛的角度上划分出不同的地貌类型,以下将为您介绍各种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其对应的特征。
1.原类型:平原类型是地形最平整的一种类型,它具有较弱的坡度,平均海拔介于200米以下,面积有时超过数千平方公里。
平原靠近水源,地面土壤疏松,可吸收水分,特别适合农业种植,其特征地形有草原、芜湖。
2. 丘陵类型:丘陵类型表现为山岗与山谷结合,山岗相对较高,四周坡度较大,中间谷地相对较低,海拔2001000米,坡度大小不一,最典型的丘陵类型地形特征有山丘、山地和其他低山地形。
3.海类型:浅海类型地形以大海湖为主,海拔偏低,大多数在海平面以下,地形一般为多变的曲线状,有长螺旋状河道,潮间带,浅滩等类型,具体类型有海湾、河口、海岸线、沉积物及海坝等。
4.海类型:深海类型位于海底,海拔10~100米以下,海床一般为平坦,中部有山谷、海沟,多处有海洋台地,其特征地形有海沟、海沟拐弯处、海山及海洋台地等。
5.原类型:高原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地势较高的山脉、山谷和平原构成的区域,海拔一般超过1000米,最高处接近海平面,有自西安西藏、青海湖南平原、新疆塔里木高原等,具体特征地形有山石、山谷、草原、溪流、湖泊等。
6.地类型:盆地类型一般为高山围绕,海拔200~1000米,全局低于高山,中心凹陷,特征地形有荒漠、湿地等,典型盆地有黄土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沙漠等。
7.谷类型:幽谷类型特征地形有河谷、河槽等,典型的幽谷有黄河河谷、洞庭湖河谷,它们位于山脉和丘陵之间,海拔与地貌周边相对较低,海拔200-500米,河谷河流湖泊等特征地形具有一定的凹陷。
8.脉类型:山脉类型表现为山脉和山谷的构成,海拔在1000米以上,常由山峰、山谷、溪流等数种特征地形组成,典型的山脉有珠穆朗玛峰和九寨沟等。
常见的八种地貌类型
常见的八种地貌类型有: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沙漠和沙丘地貌、冰川地貌、雅丹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
地貌类型是指从形态成因上进行地貌分类。
自然界中地貌形态有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等,地貌成因类型是相当复杂的。
地貌类型介绍
地貌类型是指陆地表面形态特征的归类。
以成因和形态的差异,划分的不同地貌类别。
同类型地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不同类型间有明显的特征差异。
按成因分为构造类型、侵蚀类型、堆积类型等。
其中侵蚀类型和堆积类型又可分为河流的、湖泊的、海洋的、冰川的、风成的等类型,依次还可分成更次一级类型。
按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大类。
其中山地的主要特征是起伏大,峰谷明显,高程在500m以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上,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切割。
根据高程、相对高程和切割程度的差异,山地又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是切割破碎、构造线模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下、起伏缓和的地形。
平原是指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但高差较小的地形。
也可按动力、形态等进行分类,每一种大类型下都可继续分出次一级类型。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貌特征无处不在,丰富多样,是自然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初中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貌分类、地理过程和地貌形成、地貌的影响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地貌分类地貌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地表形状可以分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
山地是由山脉或山岭组成的地区,山峰、山谷、峡谷等是山地的典型地貌特征。
平原是海拔较低且地势平坦的地区,河流、湖泊等水体广泛分布于平原之上。
高原是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区,通常海拔超过1000米,地貌特征为平坦、起伏不大。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较大但不及山地。
二、地理过程和地貌形成地理过程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力量和现象对地貌进行改变和塑造的过程。
地理过程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冰蚀、重力作用等。
风蚀是风力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侵蚀作用,形成了沙丘、风蚀盆地等地貌特征。
水蚀是水流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侵蚀作用,形成了河流、峡谷、洼地等地貌特征。
冰蚀是冰川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冰川谷、湖泊等地貌特征。
重力作用是地球引力对地表物质的影响,形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貌特征。
地貌形成是地理过程对地表物质进行改变和塑造的结果。
不同地理过程和地貌形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河流水蚀能够通过削割、堆积等过程形成峡谷、平原等地貌;风蚀能够通过沉积和腐蚀作用形成沙丘、风成地等地貌。
地质构造活动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能够导致地表地貌的改变。
三、地貌的影响地貌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貌影响气候。
山地和高原地势较高,气温和湿度相对较低,降水量较大,这些地貌形成气候的特征。
其次,地貌影响水资源分布和利用。
河流地貌决定了河流分布和流域特征,影响水资源的储存和利用。
平原地貌则便于水源的收集和分布。
此外,地貌还影响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
一、中国地貌类型1. 重力地貌(gravitational landform)斜坡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岩层,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位移,称为块体运动,这种作用称为重力地质作用,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貌称为重力地貌。
2.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3.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
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4. 雅丹地貌(Y ardang)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
雅丹地貌以罗布泊(塔里木盆地)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5.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初中地理常见地貌特征的整理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外部特征,是地球地壳的自然形态表现。
地貌特征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地球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对认识地球表层和地球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整理初中地理常见的地貌特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构造力和风蚀、水蚀等自然力作用形成的。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起伏不平、地面较为复杂。
1. 高山:高耸入云、峰峦叠嶂的山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2. 山脉:连绵起伏、由很多山峰组成的地形;如长江三角洲山脉、泰山脉等。
3. 山谷:两侧拔地而起、地势较低的地形;常见的有河谷、冲积谷等。
二、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由水、风、冰等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辽阔。
1. 河流平原:河流冲击力使地表平坦,河流带来的土石沉积形成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平原等。
2. 冲积平原:河流冲刷的泥沙沉积在下游形成平原;如长江三角洲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等。
3. 冰川平原: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地;如北美大平原、欧亚大平原等。
三、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相对较高的平坦地表,是由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以及河流、湖泊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
1. 内陆高原:位于陆地中心,由地壳上升和风化作用形成;如中国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
2. 昆仑山高原:由冰川和风化作用形成,位于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一带。
3. 阿尔泰山高原:由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位于中国新疆和蒙古国交界的阿尔泰山一带。
四、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水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
1. 瀑布:在地势陡峭的地方,水流落差很大,形成的垂直落差的水景;如中国的黄果树瀑布、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等。
2. 河谷:长期水流冲击形成的河道;如长江三峡、美国科罗拉多河峡谷等。
3. 洪水平原:河流决堤后带来的沉积物形成的平原;如黄河平原、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等。
五、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由海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
1. 海岸地貌:礁石、海蚀崖、沙滩等;如中国的厦门鼓浪屿、美国的大峡谷海岸等。
高中地理地貌类型整理一、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地形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
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是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平原地貌的形成主要有沉积、侵蚀和抬升三种方式。
沉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和湖泊的泥沙沉积形成,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侵蚀平原则是由于水流、冰川和风力等侵蚀作用所形成,如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和中国的贵州喀斯特地貌;抬升平原则是由于地壳运动抬升而形成的,如西藏高原和巴西的马托格罗索高原。
二、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山地地貌海拔较高,地势陡峭,有着壮丽的山峰和峡谷。
山地地貌的形成有构造隆升、侵蚀剥蚀和火山喷发等多种方式。
构造隆升是指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地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侵蚀剥蚀则是由于风化、水流和冰川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如中国的华山和美国的大峡谷;火山喷发则是由于地壳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山地地貌,如日本的富士山和冰岛的火山地貌。
三、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海拔较高的地区,相对于平原和山地地貌而言,高原地貌地势较平缓,但仍有一定的起伏和高度差。
高原地貌的形成主要有构造隆升、侵蚀剥蚀和沉积作用三种方式。
构造隆升是指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高原地貌,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和巴西的巴拉那高原;侵蚀剥蚀是由于风化、水流和冰川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和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沉积作用则是由于河流和湖泊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如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和中国的内蒙古高原。
四、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介于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的地貌类型,地势较平缓,呈现起伏的丘陵形态。
丘陵地貌的形成主要有侵蚀剥蚀和沉积作用两种方式。
侵蚀剥蚀是由于风化、水流和冰川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如英国的丘陵地带和中国的鲁西丘陵;沉积作用则是由于河流和湖泊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如日本的东京湾丘陵和美国的密苏里州丘陵。
五、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指干旱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由于缺水和风力侵蚀而形成。
沙漠地貌主要有流沙地貌、砾石地貌和岩石地貌三种类型。
常见的地貌
1.黄土高原
形成属于风力沉积地貌
千沟万壑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2.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地貌
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广
(气候干旱半干旱)
3.沙丘
风力堆积地貌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4.河口三角洲
流水沉积地貌
包括河流中下游平原
5冲(洪)积扇
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6.卡斯特地貌
属于流水侵蚀地貌又称为溶蚀地貌
地貌产物,溶洞、地下河、钟乳石、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
7.冰川侵蚀地貌
代表景观冰斗、角锋、刃脊、
U型谷
在欧洲分布较多
代表景观V型谷
在河流中上游较多
9.丹霞地貌
在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
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
状、宝塔状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省及亚
热带地区
海蚀柱海蚀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板块活动示意图
褶皱构造。
16种主要地貌类型X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