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思茅蛮东傅氏
- 格式:docx
- 大小:19.17 KB
- 文档页数:7
傅氏开闽始祖系列故事:武荣傅氏大宗祠武荣傅氏大宗祠傅说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忍辱负重、心系社稷(jì),以他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实现他《说(音悦)命》三篇的施政理念,推动了“武丁中兴”盛世的形成和发展,造福普天众生,成为比孔子还早700多年的“圣人”。
历史变迁,风云际会,时间到了唐朝末期,又一位傅氏的英雄豪杰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将率领威武之师从河南固始开赴入闽,这一年是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
这个人就是傅氏开闽始祖傅实。
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傅实,字仲诚,在他年少的时候就胸有大志,勤练武艺,熟读兵书,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少年。
长大以后,他跟随大兄傅笋(昭义军节度使)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虽说唐朝是末期,朝纲失治,群雄四起,但是傅家兄弟俩人身为朝廷战将,对重振大唐江山充满着信心和期盼,有一股强烈的忠君报国的思想。
当时的福建也是群雄割据,福建观察使郑镒驻守福州,陈岩为团练使驻守建州(也就是闽北地区),泉州刺史左厢都虞侯李连占据泉州骄横不法、为害百姓。
朝廷为了加强福建的防务和增加财赋收入,急需派一名得力的干将去加强福建的军务。
通过慎重的考虑和精心的挑选,唐僖宗亲授傅实为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建州都押衙,从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率军入福建泉州平乱。
临行前,唐僖宗还亲自将一幅唐太宗的御像赐给傅实,以示恩宠。
傅实率军兵临泉州城下,李连看到傅实大军军容严整、兵强马壮,大惊失色,赶紧下令叫手下紧关城门。
傅实在探明城中的军情了后,不急于强攻,而是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待李连防守有所松懈的时候,派出精兵潜入城中作内应,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一举攻破泉州城,迫使李连慌忙逃窜。
平定地方叛乱了后,傅实安抚百姓、赈济难民、实行屯田、登记人口与土地、广施仁政,很多在外流亡的百姓又回到了家乡,百姓免受干戈和官吏盘剥之苦,整个泉州城又恢复了繁荣的气象。
因傅实平叛有功、政绩卓著,朝廷敕(chì)赐傅实银印青绶(shòu),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
1.江西傅氏源流和迁徙江西傅氏来自中原,有族谱明确记载最早到江西扎根的是在三国后期。
江西傅氏迁入后枝繁叶茂的有三大支。
钦公、署公和尧俞公。
公元265年,钦公任东吴柴桑(今九江)别驾。
后携子宝、定两府君,卜居南康军(今星子县)之赤渡桥,为江西傅氏始祖。
至唐朝时,后代已繁衍16-17代,鸿丁数千人,遍布于赣中、赣北、赣东城乡广大地区。
钦公第11世孙广公,生子开公、闰公。
开公,806-820年期间任荆襄都督,生子德广公,为临川、进贤祖。
闰公,821-824年期间任潭州剌史,生子秦公、泰公。
秦公,字尧臣,闰公长子。
唐朝授德安县主簿,兵变徙居洪州附近之吴皋曲豆镇(今江西省丰城市),为丰城祖。
泰公,字尧用,居临江府潇滩驿,守祖陇,为清江、吉安祖。
公元554年,祖公(字常德,咸公8世孙、昭公之子,灵州傅氏迁江西始祖)任江西洪州豫章太守司袁州军,首迁居江西许真人观铁柱前(即南昌市万寿宫),后迁沙墩,号曰义门。
为江西南昌义门第1世。
江西南昌义门第十世傅浚公,生有4子:经(后迁浙江)、千(后迁福建)、卜、翼(后迁江西进贤县凤凰村)。
卜公生有2子(毅、太初)。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毅公任临江府(辖清江、新干、新余、峡江4县)太守时,因乱(黄巢农民起义)携子弃官隐居(江西)清江县(现为樟树市)潇滩驿(镇)。
澄公与父毅公在清江县潇滩驿生活四十余年后,唐庄宗同光甲申年(公元924年)伯父之子潞公因进士擢授(湖南)岳州府太守,澄公到岳阳协助兄潞公为政周祥吏民安之。
澄、潞同为迁巴陵之始迁祖。
其后裔于明清时又分迁湘潭、长沙、湘阴等地。
这一支傅氏为官宦门第,后代肯定昌盛。
南昌义门傅氏在南昌城内繁衍十一代,除迁湖南、浙江、福建者外,在南昌地区肯定还有众多后裔,我们正在积极寻找之中。
公元880年,署公(四府君)避黄巢乱,自湘潭白水湾徙家来袁州新喻县思贤乡石头里,逝后葬月角山。
经12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至宋朝时,本支傅氏已有后裔千人,分布于赣中、赣西各地。
【最新文档】百家姓之傅姓氏起源来历-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百家姓之傅姓氏起源来历
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
的百家姓之傅姓氏起源来历,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姓氏:傅
姓氏祖宗:大由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
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姓氏郡望:
北地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陵(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
东汉末地入羌胡。
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
北清河东北)。
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 )。
姓氏堂号:
兴商堂:商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
一天夜里,他
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
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
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
人的像,叫许多人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泥水匠人,他果然帮助武丁振
兴了商朝。
姓氏迁徙分布:
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明代,傅氏已遍布
江南各省。
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改姓傅;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傅氏世系表(初稿)(1998年夏)我中华傅氏,乃远古有戎氏之后,聚古虞国东南隅,有傅岩里之地,族人逐水草而居。
是族有远才、远德二兄弟,为始祖之祖。
远德:生子克明、克绍、克继。
克明:生說(即傅氏得姓始祖)据传说:殷商,彼时高宗武丁即王位,国力微弱。
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三年不语。
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說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
结果在傅岩里胥靡店,找到一个叫說的胥靡(即奴隶),他们把說迎回朝,遂举为大丞相。
一世始祖:傅說二世:傅恒三世:傅继四世:傅谆.端木氏生子三:松、柏、梅五世:傅松.杨氏生子一:炳六世:傅炳. 李氏.生子诚、诫、识七世傅经萧氏生子三诚、诫、识八世傅诫诫公为周朝祖冯氏生子一能九世傅能董氏生子佥、俞十世傅佥孟氏生子一朝十一世傅朝鲁氏生子一縡十二世傅縡周朝时官拜内席经天文又见广技姜氏生子四旸、㫤、时、明十三世傅旸程氏生子一升十四世傅升项氏生子二远后、日昃十五世远后廖氏生子二隆、陶十六世傅隆朱氏生子二岐政、王贤十七世岐政楚氏生子三佑、绍、嘏十八世傅嘏生子二嗣先、嗣政十九世嗣先谢氏生子一瑞始二十世瑞始荣氏生子端、冠、冕。
迁陕西灵州都山之称圣里焉。
廿一世傅冕:周孝王时人授陕西灵州牧居灵州者十九代至亦说近庆阳为万户侯传廿七世至亮复居灵州越五代始迁洪都而后传以为江西灵州误鲁氏生子六德胜、德裕、德时、德旸、仁仲、安发。
自殷相至此二十代均居平陆,冕公迁居灵州,是为灵州始祖。
旧谱载冕。
廿二世傅德胜闵氏生子一显光廿三世显光游氏生子四雨、雾、露、云。
廿四世傅雨江氏生子二爕、焰廿五世傅燮周庄王朝任上大夫。
吴氏生子一霖廿六世傅霖简王时人袭父,职为周惠王朝太史。
生子一灵廿七世傅炅刘氏生子一公发二十八世公发彭氏生子二德、政二十九世傅政王氏生子四通、达、远、逰三十世傅达生子二景道、能仁三十一世景道冯氏生子一廷臣三十二世傅廷臣陶氏生子三纯、振、姜三十三世傅纯汤氏生子一楫三十四世傅楫周显王朝讲经院学士。
付姓现代名人资料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4万,为全国第三十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
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4万,大约14倍。
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
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13%]、湖南[11.5%]两省区,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的24.5%;其次,分布于云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达46.5%。
山东为傅姓第一大省,占全省总人口0.8%。
全国形成了北山东、南湖南、西南云南三块傅姓聚集区。
在近600年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当代傅氏的分布频率傅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傅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中心地区最高达到3人以上。
傅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5%,傅姓人口约189.7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7.5%,傅姓人口大约337.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傅姓人口大约86.8万。
傅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傅姓在云南也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
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四川西南、贵州西北、湖南大部、江西、福建西部、浙江西部、江苏北部、山东中部、河北东部、黑龙江东部、陕甘川交汇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云南西南地区高达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需积的13%;四川大部、陕甘宁南部、湖北、湖南西部、广东东部、闽浙东部、皖苏、鲁东和鲁西、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东北大部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4%;其他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3.6%,其中比例不足0.2%的占国土需积的30%付姓现代名人精粹陕西现代付姓名人:付智琳1951年9月生,陕西户县人,本科文化,中共党员,户县草堂镇党委书记。
傅友德简介明攻云南之战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在明统一中,明朝消灭故元梁王政权,统一云南的战争。
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
梁王以昆明为其统治中心,仍奉元朝正朔,服从退据蒙古沙漠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的命令。
土酋段氏则控制著大理一带,虽然直属北元政府管辖,但处于半独立状态,与梁王政权之间不时发生武装冲突。
明太祖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谈判,均被杀害,遂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
十四年九月初一日,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
人南征云南。
朱元璋根据云南军事地理形势,亲自制定进军云南的战略:“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
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
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
既下曲靖,3将军以1人提兵向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
彼此牵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
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
其余部落,可遣使诏谕,不烦兵而下矣”(《明史纪事本末》卷12)。
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傅友德率军抵达湖广,兵分两路,从东、北两方面进攻云南。
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桓等率兵5万人,由永宁(今四川叙永)趋乌撒(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这里是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
东路由傅友德等亲率大军由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趋贵州,进攻普定(今贵州安顺)、普安(今贵州盘县特区)。
东路军于十二月中旬连克普定、普安及其附属地区,遂进军曲靖(今属云南),大败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部将达里麻所率10余万精兵,占领曲靖。
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明军占领曲靖,扼住了云南的噤喉。
于是分东路军为二,一部由蓝玉、沐英率领,直趋云南(今云南昆明);一部由傅友德亲率挥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北路军。
山西傅氏族谱山西傅氏族谱一、傅氏宗族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傅氏宗族作为中国传统宗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傅氏家族起源于周代,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山西省其中一支重要的宗族。
二、傅氏宗族的起源据考证,傅氏家族的祖先是姬姓,源于周代,周朝的姬姓贵族尚有子孙后代在傅县安家落户,始定傅氏,在家谱中“姬氏嫡声”也是历来所重视的一条顶梁柱。
三、傅氏宗族的发展轨迹1. 发达的商业经济傅氏宗族的起源地在古代曾是商业繁荣之地,因为地处黄河南岸,而巧妙地占据了物流线上的战略节点,是商品贸易往来的枢纽。
在商业经济方面,傅氏家族拥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商号和家族企业。
2. 维护家族传统在家族文化方面,傅氏家族非常重视维护家族传统,秉承着“忠诚、勤俭、孝悌、尊师”的家训,代代相承,其“家训”更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扶贫济困傅氏家族一直以来以“扶贫济困”为己任,对于有困难的家庭会及时伸出援手,让他们感到家族团结的温暖。
傅氏家族所在的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因此在民族大团结时期,傅氏家族非常注重在奉献、爱心慈善方面做出自己最好的努力,帮助困难群体,让他们得到实质性的关怀。
四、傅氏家族传承的意义傅氏家族的传承是一种宗族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中的“家训”更是各世家族树立的标志,对于个人思想观念的规范和修养有着大有裨益的作用。
五、结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不能脱离了宗族文化的发展。
傅氏家族的兴起始于周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家族文化和家族企业发展蓬勃强大,为当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傅氏家族能够一直弘扬家族文化,发扬家族精神,为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林州傅氏东岗后郊1-12世世系图1世2世3世4世5世6世7世8世9世10世11世12世傅小児┳━傅豐┳傅景春┃┗傅景秋━傅玉林┣━傅允┳━傅成┳━傅旺┳━傅安┳━傅英┃┃┃┃┣━傅耀┃┃┃┃┗━傅刚┃┃┃┗━傅定━━傅京┃┃┣━傅容┳傅友才━━傅高┃┃┃┗傅友钊┳━傅强┃┃┃┣━傅智┃┃┃┗━傅庆┃┃┗━傅三┳傅景和┃┃┣傅景堂┳傅守道┃┃┃┗傅守?┃┃┗傅景英┃┣━傅亮┳━傅溫┳━傅增┳傅高良┳━傅崇━傅國鄉━傅尚千┳大儒。
┃┃┃┃┃┃┗傅大學━守貴。
┃┃┃┃┃┣━傅隂━傅國忠┳傅存龍┳大明。
┃┃┃┃┃┃┃┗傅大立━傅高貴┳傅欽中┃┃┃┃┃┃┃┣肅中。
┃┃┃┃┃┃┃┣傅振中┃┃┃┃┃┃┃┗傅守中┃┃┃┃┃┃┣存虎。
┃┃┃┃┃┃┗傅存豹━大安。
┃┃┃┃┃┣━傅愷┳國臣。
┃┃┃┃┃┃┗傅國舟━傅宗林┳大受。
┃┃┃┃┃┃┗傅大兴┳治貴。
┃┃┃┃┃┃┗傅成貴┳化中。
┃┃┃┃┃┃┗顯中。
┃┃┃┃┃┣傅文魁━傅國用┳存來。
┃┃┃┃┃┃┗傅存住┳傅大亮┳傅全貴┳傅允中┃┃┃┃┃┃┃┃┣傅執中┃┃┃┃┃┃┃┃┗傅其中┃┃┃┃┃┃┃┗傅有貴┳傅履中┃┃┃┃┃┃┃┗傅發中┃┃┃┃┃┃┗傅大高┳傅欽貴━傅永中1世2世3世4世5世6世7世8世9世10世11世12世┃┃┃┃┃┃┣傅得貴┳定中。
┃┃┃┃┃┃┃┣傅穩中┃┃┃┃┃┃┃┗傅吉中┃┃┃┃┃┃┗傅兴貴┳傅温中┃┃┃┃┃┃┣傅良中┃┃┃┃┃┃┣恭中。
┃┃┃┃┃┃┗傅儉中┃┃┃┃┃┣━傅臻┳傅國登━傅存綱┃┃┃┃┃┃┣§會定┃┃┃┃┃┃┗傅國雲━傅存信━傅大寧┳傅台貴┳傅致中┃┃┃┃┃┃┃┣傅立中┃┃┃┃┃┃┃┗傅誠中┃┃┃┃┃┃┗傅來貴┳傅全中┃┃┃┃┃┃┗傅得中┃┃┃┃┃┣━傅琴━傅8世━傅9世┳傅大刚━傅通貴┳傅見中┃┃┃┃┃┃┃┣傅擇中┃┃┃┃┃┃┃┗傅沛中┃┃┃┃┃┃┗傅大强━傅崇贵┳傅喜中┃┃┃┃┃┃┗傅来中┃┃┃┃┃┗傅文忠┳傅国钦┳傅宗竒┳傅大任━傅荣貴┳傅致中┃┃┃┃┃┃┃┃┣傅用中┃┃┃┃┃┃┃┃┗傅体中┃┃┃┃┃┃┃┣大賢。
傅氏字辈派语字辈,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派语,又称班行、班辈、班次、辈份、辈序、字派、派引、派序、排行、排行歌、排行诗、派辈字、鸿排诗、字辈谱等。
字辈排语通常是一些寓意深刻的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等。
它是研究姓族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迁徙流转、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将搜集到的全国傅氏部分各省有代表性的傅姓字辈、排行、派语记述于后,以资广大傅氏宗亲寻根、研究、使用与鉴赏。
二〇〇六年仲夏,万盛区怀章祖之后裔,必然、必胜、必谦三大房联合进行编辑《中华傅氏通谱》卷三集。
长房桐梓回龙必然系同次房重庆万盛必胜系合篡著谱。
三房綦江必谦系与綦江其他支系合谱合派另著《中华傅氏通谱》卷四集。
为了让各地傅氏裔孙尊卑有序,长幼能辨,特将傅说祖下的代次,用世系代次来区别,也能从名派对照表中查看代次和辈份。
名派对照表竖列是各地区支系的名派,横列乃是同辈对应的字派。
达到不紊族纲,避免称谓失序之目的。
海外华侨傅氏字辈篇:1、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或地区(源自闽、粤主支)字辈40字:传心延在道,襄赞颂贤良,天启清华象,廷生亮采光,咸熙昭雅化,集庆兆平章,洪福皆同享,联修永发祥。
(注:此字辈适用于本地开基祖傅觌,第二十一世“启”字起依次传承)。
2、福建武荣派:A: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源自闽、粤主支)傅姓字辈40字:夫卿理世,朝士侯伯,若维孙子,仰承懋绩,于以昭之,尚其及及,修和废启,景瑞斯兴,裕文建武,奕冀恒升。
(注:此字辈自开闽始祖傅实第二十三世“夫”字起依次传承。
祖地南安、晋江、安溪等地傅姓广泛使用)。
B: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源自闽、粤主支)字辈40字:光宗祚永,树德祥兴,世隆学懋,爵绍祖绅,公忠建绩,景运贤臣,厚汝福庆,谦和为先,文明富有,应万斯年。
(注:此字辈自开闽始祖傅实第三十一世“光”字起依次传承。
傅氏字辈表
傅氏字辈表是一个包含傅氏姓氏字辈的系统表格。
傅氏字辈是傅氏后代命名时的遵循规范,通过字辈表可以了解傅氏各个家族的命名规律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一些傅氏字辈表的例子:
- 福建南靖傅氏字辈:学古承先志,文章显祖光,贞元开景运,万世永兴隆。
- 江西南昌傅氏字辈:仁义礼智信,道德文章新,朝廷开国瑞,万年金玉存。
- 河南南阳傅氏字辈:宗祖耀辉煌,英才天纵豪,文明光大国,礼仪振家邦。
- 广东汕头傅氏字辈:宏开世泽,长庆嘉祥,维新造国,光耀祖宗。
这些字辈表中的字辈通常是由祖先传承下来的,代表着傅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
通过使用这些字辈,傅氏后代可以更好地铭记祖先的教诲,传承家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傅氏姓氏研究报告傅氏姓氏研究报告引言:姓氏是人们用来区分身份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标志,每个姓氏都有其特定的起源和历史故事。
本报告旨在研究傅氏姓氏,探究其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傅氏姓氏的起源傅氏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傅氏是商朝的后裔,是由一个叫傅说的人创立的。
傅说是商朝的贤士,为商朝国君所赏识,他的后代便以傅为姓,成为贵族阶层。
从此,傅氏姓氏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开来。
二、傅氏姓氏的发展傅氏姓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贵族衰落时期(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傅氏姓氏作为贵族姓氏,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随着贵族制度的瓦解和战国时期的动荡,傅氏姓氏逐渐走向衰落。
2. 平民化时期(秦汉至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傅氏姓氏开始向平民阶层扩展。
许多普通百姓的姓氏改为傅氏,傅氏姓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3. 现代时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傅氏姓氏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
许多傅氏姓氏的后裔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傅氏姓氏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1. 傅氏姓氏在中国的血缘关系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传统观念,同姓之间具有一定的亲近关系,傅氏姓氏成员之间常常有着血脉相亲的关系,在血缘亲情上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2. 傅氏姓氏在文化和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傅氏姓氏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
傅氏姓氏的后裔在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也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对中国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傅氏姓氏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
傅氏姓氏的后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活跃着,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傅氏姓氏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结论:综上所述,傅氏姓氏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傅氏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影响都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山傅氏宗族资料东山傅氏宗族资料 1、基本情况东山,位于泉州新门外八尺岭,下属南安市柳城街道象山社区管辖,西溪下游河畔(是原安溪通往泉州主要水运河道),复船山下,依山傍水,省道 308 公路及江北大道、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南石支线和江滨南路贯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是南安市区东大门,柳城街道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幅原辽阔,面积约二平方公里。
东起八尺岭立交桥,西与霞堡相邻,南至霞美镇交界山,北至西溪右畔。
现常住人口近千人。
旅居海外(包括迁居台湾、香港)及山东、厦门、泉州市区等国内其他省市繁衍估计有数千人。
五百八十多年来,东山人和睦相处,共同开拓、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因而不断繁荣和发展。
特别是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东山人由原来的单纯务农发展到广开就业渠道、多种多样的谋生手段。
因而东山取得飞跃发展,现人口聚增、人的素质大幅提高,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成倍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而今东山人正在快马加鞭奔小康。
自公元前 1350 年(约),傅氏始祖说公,出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丁号版筑。
1/ 3傅氏子孙已传一百余世。
唐广明年间公元 880 年,傅氏六十九世傅实公奉旨入闽,为银青傅氏始祖,丁号银青,定居丰州桃园,银青九世伸公(惟康公之次子)分派大锦田,银青十五世仁复公(基孙公之长子)分派西山,经四十余世繁衍,历时一千一百多年,现人口已有数十万。
傅公实历代子孙,严尊祖训,维扬祖武,公侯将相,勋业、政绩、人品皆标榜于史册。
闽南地区,历代傅氏进士倍出,甚有会员、探花、榜眼、状元登步玉台。
此乃傅氏子孙之精华,也是我中华民族之精英,国之栋梁。
明朝宣德年间,公元约 1430 年,银青十七世吾族始祖忠公(惠童公之次子)由西山迁途东山繁衍,距今约五百八十年左右。
2、东山傅氏始祖至银青二十四世繁衍记载自公元前 1350 年(约),傅氏始祖说公出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傅氏子孙已传一百余世。
唐广明年间公元 880 年,傅氏六十九世实公奉旨入闽,为银青傅氏始祖,丁号银青,定居丰州桃园,银青九世伸公,系惟康公之次子分派大锦田,银青十五世仁复公,系基孙公之长子分派西山,经四十余世繁衍,历时一千一百多年。
云南史记:古代乌蛮与白蛮的风俗文化滇东地区的爨人,大约在刘宋时期分成东、西两部。
东爨的地域,为初唐时期的曲、靖、协、麻四州之地,相当于今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北部和贵州西部地区。
东爨地区的部族,见于文献记录的,有从石门(今云南巧家)至昆川(今云南昆明)交通沿线的阿旁部落、阿夔部落、阿芋部落、暴蛮部落、卢鹿部落等。
这些部落统称为东爨乌蛮。
其男人的头发绾成椎髻,女人则披头散发。
“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
”“见人无礼节拜跪,三译四译,乃与华通。
”崇拜鬼,主祭的巫师称为鬼主,大部落有大鬼主,小部落有小鬼主。
每年每户必须出一头牛或二只羊,到鬼主家祭献。
大小事都要经鬼主用雄鸡的两髀骨,刺以竹签,视其纹路多少与向背以定吉凶。
西爨的地域,为初唐时的南宁州、昆州、黎州、归州、潘州、威州、求州、升麻、螺山以及僚子、和蛮之地,相当于今云南的滇池地区、曲靖地区、楚雄州东部、红河州、文山州等地。
东西两爨的中心区域位置,相对为东北与西南,并非正东与正西,之所以称为东爨与西爨,是大概而言。
西爨地区的部族统称为“白蛮”,其族系与东爨乌蛮相同。
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同为“爨蛮”,他们有共同的风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鬼主崇拜,其主体为汉晋时期的“叟人”,即今彝族的先民。
西爨白蛮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较为发展,文化与汉族较为接近,东爨乌蛮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尚处于落后阶段,文化上保持本民族的固有特点较多。
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是同一“爨蛮”族系,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受汉文化影响的深浅不同,而形成乌蛮(生蛮)与白蛮(熟蛮)的差别。
二、洱海地区的乌蛮与白蛮洱海地区的居民在汉代是昆明人。
东汉末年,其他部族逐渐迁入洱海地区,有从滇东北和滇池地区迁来的汉姓和人;从澜沧江以西迁来的哀牢,从金沙江以北迁来的磨些。
汉姓和人主要聚居在洱海以南、以东的今下关、凤仪、祥云、弥渡等地,形成一个以张氏为首领的酋邦,称为“白子国”。
段丽波分化与发展: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东部乌蛮摘要:东部乌蛮是南诏大理国时期西南地区的重要族群,包括东爨乌蛮、昆明等,分布于雅砻江以东、大渡河以南、安宁河两岸。
但东部乌蛮与东爨乌蛮并不能简单地直接画等号。
东爨乌蛮与东蛮虽共源于乌蛮,在唐诏时期已分化和发展为不同的族群。
从南诏后期东方黑爨三十七部的形成及其在大理国时期的不断分化与发展,以及宋代黎州诸蛮的出现来看,无论是东爨乌蛮还是东蛮各部,各族群内部已酝酿着朝向单一民族发展的趋势。
东部乌蛮在元以降,大部分发展成为今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
关键词:东部乌蛮;东爨乌蛮;东蛮;南诏大理国;作者简介:段丽波,女,(1974——),云南澄江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中国西南民族史。
一、问题的提出乌蛮是南北朝时期出现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族群,其上承汉晋时期的昆明、叟等族群,下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民族,其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分化、发展,奠定了今天彝语支民族的特点及其分布格局。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阂、不同层面,对乌蛮进行了全面关注,各类成果也层出不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乌蛮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方国瑜的《关于“乌蛮”“白蛮”的解释》从民族称谓的角度对樊绰《蛮书》中所载乌蛮进行详细解读;[1]尤中在其论文《唐、宋时期的“乌蛮”(彝族)》[2]和专著《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3]《中国西南民族史》[4]等对乌蛮的族属、源流做过研究;王文光在《西南边疆乌蛮源流考释》[5]《元代云南行省的政区设置及“乌蛮”的发展》[6]《大理国的乌蛮》[7]《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及其民族关系》[8]《南诏国境内外的乌蛮》[9]等多篇文章中对乌蛮的源流及其在唐宋元时期乌蛮的文化、社会发展、民族关系层面进行了重点关注;郭声波在专著《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对唐代乌蛮进行了一定探索。
[10]在众多研究成果中,笔者注意到,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东部乌蛮”是乌蛮族群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但对这一乌蛮群体的研究似有一些认识误区,澄清对这一问题及其与乌蛮其他相关族群关系的认识,对深化乌蛮研究、拓展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东门姓的来源东门姓是我国十大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中的一个姓氏。
据传说,东门姓的发源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的一个地方叫做背篙寨,因此东门姓在傣语中也被称为“别稿”,意为“背篙寨人”。
传说东门姓的祖先原是一位名叫东门玄士的大妖。
这位大妖有一天看到一位傣族的姑娘在摘桑葚,便心生爱意,在人类的形象下追求这位姑娘。
为了使傣族的人民能够接受自己这个妖魔,东门玄士学习人类文化,并最终成为了一位能力卓著、深受傣族信任的神仙。
从此傣族人民就开始以东门玄士为祖先,将自己的姓氏取名为“东门”。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门姓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有一个杀人狂魔,他喜欢将受害者的尸体放在东门外供人观赏。
当时,楚国的一位普通百姓见义勇为,连续数次抓住了这个杀人狂魔。
为了感谢这位百姓的英勇行为,楚国国王赐予他“东门”这个姓氏,以示永远铭记其功。
无论是哪种说法,东门姓在傣族人中都越来越普遍,而今在全中国范围内,也已有一定的分布。
姓东门的名人百家姓姓东门的人不算太多,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不少的名人。
下面就谈一谈姓东门的名人百家姓。
东门李家东门李氏是唐代宰相、世界文化名城李公祏的后代,曾随父亲东门李璟南归,开创了中国南部树木花卉园林艺术。
其子东门李甫更是文化大家,以《大漠谣》《虎啸山林》等作品享誉国内外,被誉为“中国青年诗坛第一人”。
东门吴家东门吴氏是清朝时期的明经学者、诗人,原籍福建。
他临死前给儿子写下“重亲友、守名节、能谷请、勤学习,皆绥今笔下生,存所遗,则吾不朽也”的遗训。
而东门吴氏的孙子吴敬梓则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代表作品之一为《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东门高家东门高氏原籍河北,是明朝时期的画家,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作品多有诗词,注重写意和气韵。
他曾任职于明孝宗及地方官的画师,因其所绘画作尤其善於风景画,故被後人称其为河北绝代高手,为画坛所称道。
东门袁家东门袁氏是中国的元曲著名作家、语言学家。
傅氏迁徙分布
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
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此时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汉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
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三国已有傅姓入川。
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
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
宋代以后,傅姓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
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