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学习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及解题对策。
学习重点:探究并归纳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以及解题对策。
学习难点:解题对策的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一、走近真题(2017课标全国2)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18套语文试题几乎均设此题。
在试卷中,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在细小环节上设误。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
考查点一般是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下面以近年高考的这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设误方式,以期寻得应对之策。
一、曲解词义,误解文意这类试题既然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分布较广。
但是,设误的选项并不是对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
[例1]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
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对应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原文中“有犯不较”可联系现代汉语成语“犯而不校”来理解,意思是“有人冒犯了他,他不计较”,选项解说为“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明显不正确。
[例2]2009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对应原文]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文言文复习之分析与概括一、巧用概括分析题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特点: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二、巧解概括分析题——比对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三、重温试题细化方法——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选项错误之处。
(一)1、2012全国卷选项A.萧燧suì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主持考试)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2016年高考模拟卷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原文: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3、2017年高考模拟卷选项D:胡灐屡任要职。
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8 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学)一、重点概述“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
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命题形式一般是明确提出信息的具体要求,从文中摘出若干语句,交叉分编为四组,让考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筛选的内容多为以下角度: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等。
“归纳内容要点,慨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
二、方法指津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在平时复习和应考解题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选项或错选。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
(2016年某某卷高考试题)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假设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假设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那么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把握主旨【开篇导语】文言文中对于概括内容,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
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典例呈现】(2022・四川达州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
(用原文回答)2.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考点解析】考点一概括内容[思维轨迹]例题中的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概括。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篇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①信息提取法。
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
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获取大意。
其次,对照原文核对错误。
将备选答案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相关部分逐一对比,看所选条目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任何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原文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小心。
因为题干往往是为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设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一定能选出错误的一项。